第6章 稀缺陷阱
-
穷人会一直贫穷下去,而孤独者也注定会继续形单影只;繁忙之人永远会日理万机,而节食者的计划也总是会以失败告终。稀缺造就了一种心态,而这种心态会令稀缺长存。这条书摘已被收藏0次+1
-
他们发挥失常,正是因为稀缺让他们太过专注。对于人们之间的对话效果,同样存在一条倒转的U型弧线。心不在焉、注意力不集中地与人对话,肯定会让你显得很无趣;太过专注地与人对话,又会让人觉得你特别黏人、特别不独立。孤独者之所以会表现得很糟糕,正是因为他们除了对自身的孤独进行管理外,无法思考其他任何事。他们之所以表现得很糟糕,是因为他们越过了倒转U型弧线的波峰,做得过犹不及。他们无法倾听对方的讲话,无法从容地闲聊,而是聚精会神地专注在“他们是否喜欢我”或4‘讲这个故事会不会好笑”等想法上。这条书摘已被收藏0次+1
-
发挥失常,是一种更宽泛现象的冰山一角而已。心理学家们在研究各类任务的过程中发现,表现与关注度或称“觉醒”是相互关联的,其关联性呈现为倒转的U型弧线一如果关注度过低,表现就会变弱;而若关注度过高,表现同样会被消弱。这条书摘已被收藏0次+1
-
在资源充裕阶段,我们会浪费时间与金钱。我们太过松懈了。……浪费的结果就是,资源充裕的阶段紧跟着备受稀缺威胁的阶段,如此周而复始。但是,这种情况是完全可以避免的。……我们会产生管窥之见,我们会有所忽视。我们的带宽有了负担,缺乏远见,更为冲动。所有这些可能都会让人认为,在资源充裕阶段,我们会精打细算,充满远见卓识。事实当然并非如此。数十年的研究显示,在资源最为充裕的时期,而且特别是在这样的时期,我们尤其容易犯下拖延的毛病。拖延,就是对眼下之事的过分关注,是阵发性的盲目乐观。我们将需要去做的事情搁置起来;我们将本应存下的金钱挥霍出去。我们错误地分配了自己充裕的资源,存储下来的金钱和做完的事情太少,无法免于那些可能威胁到我们的稀缺。富人和穷人一样,都会犯拖延症:富人因为拥有余闲,所以不会受到什么打击;而穷人和忙碌之人由于拥有的余闲太少,只要一遇到突发事件,就会立刻落回稀缺陷阱之中。这条书摘已被收藏0次+1
-
为了远离稀缺陷阱,仅拥有比寻常欲望更多的资源是不够的。我们要拥有足够的余闲(或其他一些机制),以去应对任何时候都有可能突然出现的重大事件。社会科学家,特别是经济学家,很早就了解到不确定性会对结果产生巨大的影响。我们知道,不确定的回报会减少投资,不确定的收人会让人焦虑、迟疑。而我们目前的讨论是,从另一个视角在稀缺的大环境中看待不确定性和不稳定性。这种视角认为,阶段性的稀缺会引发一些行为,而这些行为最终会将我们拖回稀缺陷阱之中。在稀缺陷阱之中,如果某个资源充裕的阶段不时地被稀缺所打断,那么其很快就会演变成一种永恒的稀缺。这条书摘已被收藏0次+1
-
任何一点小小的不稳定都会威胁到生存于稀缺陷阱边缘的人,因为他们没有足够的余闲去吸收这些不稳定因素,只能任由其影响自己的生活。这条书摘已被收藏0次+1
-
那么,意志力是否会在不断的磨炼中变得更加强大?穷人们不得不持续考验自己的意志力,他们是否能拥有更为坚定的意志呢?没有证据显示,意志力会随着经历困难次数的增加而提升。(人们总是认为,穷人们的意志力会更强一些,而事实与普遍的认识相悖。)退一步讲,就算贫穷会增强人们的意志力,我们还是有理由认为,单凭增强的意志力并不足以让人们拥有从一而终的坚忍。……研究显示,在我们不断进行自我控制时,自我控制力很可能会被消耗掉。这条书摘已被收藏0次+1
-
如果长时间地经历这种“最后关头”,我们就会一直处在所谓的“杂耍”状态,也就是持续从一项紧要任务转移到另一项紧要任务的状态中。杂耍是管窥的必然结果。……杂耍,就是人们将可预期事件当成突如其来事件进行处理的根源。杂耍时,你从“管子”视野中只能看到即将落人手中的球,而会忽视拋在空中尚未落下的其他几个球。当那几个球“突然”降落时,对于用管窥心态看问题的杂耍玩家来说,这些球就是新的“震惊”。用旁观者的眼光看,你可能早就知道球快要落下来了。作为不偏不倚的局外人,我们也能想到学费应该什么时候交;而对于忙着处理财务问题的人来说,只有当财务问题迫近时,他们才会觉得债务是实实在在存在的。这条书摘已被收藏0次+1
-
更宽泛地说,稀缺陷阱并不限于实物资源的短缺。它的根源在于对资源的错误利用,从而出现了实际的短缺。稀缺陷阱就是一直在落后一步,一直在偿还上个月的支出。用这种方法管理并使用资源会让我们感觉所拥有的资源变得更少了。对稀缺进行放大的行为,就像复利一样,会使最初的稀缺变本加厉。这条书摘已被收藏0次+1
-
稀缺陷阱就如同“杂耍”,太多的“最后关头”让人们持续从一项紧要任务转移到另一项紧要任务。这是管窥所引发的后果。我们可以在当下尽己所能,但这样的做法会给未来带来新问题。稀缺陷阱源于人们将可预期事件当作突如其来的事件处理。避免落入稀缺陷阱的唯一方法就是要拥有余闲,尤其是要建立起应对突发事件的缓冲机制。改变心态,才是人们逃离稀缺陷阱的唯一希望。这条书摘已被收藏0次+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