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章 回到经典
-
玻姆的隐变量理论是德布罗意导波的一个增强版,只不过他把所谓的“导波”换成了“量子势"(quantum potential)的概念。在他的描述中,电子或者光子始终是一个实实在在的粒子,不论我们是否观察它,它都具有确定的位置和动量。但是,一个电子除了具有通常的一些性质,比如电磁势之外,还具有所谓的“量子势”。这就是一种类似波动的东西,它按照薛定愕方程发展,在电子的周围扩散开去。不过,量子势所产生的效应和它的强度无关,而只和它的形状有关,这使它可以一直延伸到宇宙的尽头,而不发生衰减。在玻姆理论里,我们必须把电子想象成这样一种东西:它本质上是一个经典的粒子,但以它为中心发散出一种势场,这种势弥漫在整个宇宙中,使它每时每刻都对周围的环境了如指掌。当一个电子向一个双缝进发时,它的量子势会在它到达之前便感应到双缝的存在,从而指导它按照标准的干涉模式行动。如果我们试图关闭一条狭缝,无处不在的量子势便会感应到这一变化,从而引导电子改变它的行为模式。特别地,如果你试图去测量一个电子的具体位置的话,你的测量仪器将首先与它的量子势发生作用,这将使电子本身发生微妙的变化。这种变化是不可预测的,因为主宰它们的是一些“隐变量”,你无法直接探测到它们。这条书摘已被收藏0次+1
-
其实,泰格马克等人根本不必去费心设计什么“量子自杀”实验,按照他们的思路,要是多宇宙解释是正确的,那么对于某人来说,他无论如何试图去自杀都不会死!要是他拿刀抹脖子,那么因为组成刀的是一群符合薛定谔波动方程的粒子,所以总有一个非常非常小,但确实不为〇的可能性,这些粒子在那一刹那都发生了量子隧道效应,以某种方式丝毫无损地穿透了该人的脖子,从而保持该人不死!当然这个概率极小极小,但按照MWI,一切可能发生的都实际发生了,所以这个现象总会发生在某个世界!在“客观”上讲,此人在99。99999…99%的世界中都命丧黄泉,但从他的“主观视角”来说,他却一直活着!不管换什么方式都一样,跳楼也好,卧轨也好,上吊也好,总存在那么一些世界,让他还活着。从该人自身的视角来看,他怎么死都死不掉!这就是从量子自杀思想实验推出的怪论,美其名曰“量子永生”(quantum immortality)。只要从主观视角来看,不但一个人永远无法完成自杀,事实上他一旦开始存在,就永远不会消失!……如果多宇宙理论是正确的,那么我们得到的推论是:一旦一个“意识”开始存在,从它自身的角度来看,它就必定永生!这是最强版本的人择原理,也称为“最终人择原理”。这条书摘已被收藏0次+1
-
这个魔术般的过程就叫做“离析”或者“退相干”(decoherence),量子叠加态在宏观层面上的瓦解,正是退相干的直接后果。如此我们便能够解释,为什么在现实世界中我们一旦感知到“电子在左”,就无法同时感受到“电子在右”,因为这是两个退相干了的世界,它们已经失去联系了!宏观与微观之间的关键区别,就在于其牵涉到维度(自由度)的不同。但要提醒大家的是,我们这里所说的空间、维度,都是指构造量子态矢量所依存的希尔伯特空间,而非真实时空。事实上,所有的“世界”都存在在同一个物理时空中(而不在另一些超现实空间里),只不过它们量子态的映射因为互相正交而无法彼此感受到对方而已。我们在这里用的比喻可能过于简单而牵强,其实完全可以用严格的数学来把这一过程表达出来:当复杂系统与环境干涉之后,它的“密度矩阵”就迅速对角化而退化为经典概率。这条书摘已被收藏0次+1
-
在平面上取两条直线,它们有极大的可能性不相垂直。在三维空间中任意取两个平面作为两个“世界”,情况也好不到哪里去。但是,假如我们不考虑低维,而是高维的空间中,我们随便取两个切片,其互相正交(垂直)的程度就很可能要比二维中的来得大。因为它比二维有着多得多的维数,亦即自由度,彼此在任一方向上的干涉程度自然大大减小。假设有一个非常高维的空间,比如说一亿亿维空间,那么我们在其中随便画两条直线或者平面,它们就几乎必定是基本垂直了。如果各位不相信,不妨自己动手证明一下。这就导致了关键的推论:当我们只谈论微观的物体时,牵涉到的粒子数量是极少的,用以模拟它的希尔伯特空间维数相对便也较低。而一旦我们考虑宏观层面上的事件,例如用某仪器去测量,或者我们亲自去观察的时候,我们就引人了一个极为复杂的态矢量和一个维数极高的希尔伯特空间。在这样一个高维空间中,两个“世界”之间的联系被自然地抹平了,它们互相正交,彼此失去了联系!这条书摘已被收藏0次+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