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 下载
注册
登录
|
搜索
正在搜索中...
首页
我的书架
我的主页
我的收藏
我的书评
现代危机与思想人物
本书作者关于近代中国思想文化史的重要论集。以胡适、钱穆、陈寅恪等20世纪中国文化的代表人物为中心,探讨在民族认同与文化认同的深刻现代危机中,中国传统文化及其承担者是如何自
……
[ 展开全部 ]
觉地在矛盾中奋力前行,在蜕变中进行现代转化,在吸收其他文化精粹的同时担当起民族文化熔铸的历史使命。
[ 收起 ]
作者:"余英时"
出版社: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定价:31.50
ISBN:710802084
给个评价
做个书摘
书摘 (21 )
评价 (1 )
中國知識人之史的考察(1990年)
杨淦司浚
2019-05-03 15:25:18 摘录
我们若以其他国家民族认同的历程作对照,中国知识分子在这方面的特色便十分显著。例如希腊、爱尔兰、以色列等地的知识分孑都强调他们在古代的共同文化起源和“黄金时代”;他们甚至大量运用神话、传说、宗教经典等来支持这种虚构的历史,以致引起史学家的严厉批评。但研究民族认同的专家则认为这是另一领域的活动,批评者的指摘尽管有根据,却未搔到痒处(参看 AnthonyD. Smith前引文,页139-140、149)。不但西方如此,日本民族认同的要求也一直阻止了它的史学家和一般知识分子对于天皇开国神话的公开质疑和研究。总之,民族文化的认同和客观知识的追求都是现代的价值,但这两个价值之间竟存在着必然的内在紧张。我在这里只是指出这一事实和中国文化危机的关系,并无下价值判断的用意,这是必须声明的。
这条书摘已被收藏
0
次
+1
0
分享
收藏
0
条评价
杨淦司浚
2019-05-01 11:28:51 摘录
但在现代中国的史学界,建立这一基本预设是很困难的。这是因为从20世纪初年起,中国学人对于西方实证主义的社会理论(如斯宾塞的社会进化论)已崇拜至五体投地。严复译斯氏《群言肄言·序》(1903)已说:“群学何?用科学之律令,察民群之变端,以明既往、测方来也。”可见他已深信西方社会学(“群学”)和自然科学一样已发现了社会进化的普遍“规律”。所以章炳麟、刘师培等都曾试图通过文字学来证实中国历史文化的进程,恰恰符合斯氏的“律令”。但当时西方社会学家笔下的“进化阶段”其实是以欧洲社会史为模式而建立起来的。因此与崇拜西方理论相偕而来的,便是把
欧洲史进程的各阶段看成普世有效的典型,而将中国史一一遵欧洲史的阶段分期。从此以后,理论上的“西方中心论”和实践中的“西方典型论”构成了中国史研究中的主流意识。一个最极端的例子是清代学术史,有人把它比作“文艺复兴”(“ Renaissance"),有人则比之为“启蒙运动”(“ The Enlightenment”),“文艺复兴”和“启蒙运动”都是欧洲史上特有的现象,而且相去三四百年之远,如何能与清代考证学相互比附?中西历史的比较往往有很大的启发性,但牵强的比附("forced analogy")则只能在中国史研究上造成混乱与歪曲而已。但这一“削足适屦”的史学风气由来已久,根深蒂
固。面对着这一风气,上述的基本预设是没有立足之地的。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西方的人文、社会科学,包括史学在内,显然已开始转向,实证主义(以自然科学为范本)、文化一元论和西方中心论都在逐步退潮之中。相反的,多元文化
(或文明)的观念已越来越受到肯定。以前提倡“现代化理论”的政治学家现在也不得不重新调整观点,转而高谈“文明的冲突”了。也许在不太遥远的未来,“中国文化是一个源远流长的独特传统”,终于会成为史学研究的基本预设之一。
这条书摘已被收藏
0
次
+1
0
分享
收藏
0
条评价
导购链接
×
做书摘
文字书摘
读图识字
至少还需要输入
10
字
保存原图片为书摘
上传图片
识别
最多输入
500
个字
上传图片
重新上传
写点笔记吧
至少还需要输入
10
字
章节(选填)
中國知識人之史的考察(1990年)
中國現代的文化危機與民族認同(1995年)-《歷史人物與文化危機》自序
五四運動與中國傳統(1979年)
我所承受的「五四」遺產(1988年)
文藝復興乎?啟蒙運動乎?(1999年)-一個史學家對五四運動的反思
嚴復與中國古典文化(1999年)
中國近代思想史上的胡適(1983年)-《胡適之先生年譜長編初稿》序
附:《中國哲學史大納》與史學革命(1980年)
從《日記》看胡適的一生(2004年)
陳寅格《論再生緣》書後(1958年)
陳寅格的學術精神和晚年心境(1982年)
陳寅格與儒學實踐(1996年)
試述陳寅格的史學三變(1997年)
猶記風吹水上鱗(1990年)-敬悼錢賓四師
一生為故國招魂(1990年)-敬悼錢賓四師
錢穆與新儒家(1991年)
附:壽錢賓四師九十(1985年)
越過文化認同的危機(1994年)-《錢穆與中國文化》序
页码(选填)
这本书已经添加了这些章节,请勾选或者新建你的书摘所属的章节
add
up
down
remove
中國知識人之史的考察(1990年)
中國現代的文化危機與民族認同(1995年)-《歷史人物與文化危機》自序
五四運動與中國傳統(1979年)
我所承受的「五四」遺產(1988年)
文藝復興乎?啟蒙運動乎?(1999年)-一個史學家對五四運動的反思
嚴復與中國古典文化(1999年)
中國近代思想史上的胡適(1983年)-《胡適之先生年譜長編初稿》序
附:《中國哲學史大納》與史學革命(1980年)
從《日記》看胡適的一生(2004年)
陳寅格《論再生緣》書後(1958年)
陳寅格的學術精神和晚年心境(1982年)
陳寅格與儒學實踐(1996年)
試述陳寅格的史學三變(1997年)
猶記風吹水上鱗(1990年)-敬悼錢賓四師
一生為故國招魂(1990年)-敬悼錢賓四師
錢穆與新儒家(1991年)
附:壽錢賓四師九十(1985年)
越過文化認同的危機(1994年)-《錢穆與中國文化》序
×
添加一个书摘本
搜索创建书摘本
搜索
正在搜索...
不对,换一下
书名
作者
出版社
备注
ISBN
*
*
×
编辑书摘
书摘
最少还需要输入
10
字
写点笔记吧
最少还需要输入
10
字
*
这条书摘是属于哪一章节的?
中國知識人之史的考察(1990年)
中國現代的文化危機與民族認同(1995年)-《歷史人物與文化危機》自序
五四運動與中國傳統(1979年)
我所承受的「五四」遺產(1988年)
文藝復興乎?啟蒙運動乎?(1999年)-一個史學家對五四運動的反思
嚴復與中國古典文化(1999年)
中國近代思想史上的胡適(1983年)-《胡適之先生年譜長編初稿》序
附:《中國哲學史大納》與史學革命(1980年)
從《日記》看胡適的一生(2004年)
陳寅格《論再生緣》書後(1958年)
陳寅格的學術精神和晚年心境(1982年)
陳寅格與儒學實踐(1996年)
試述陳寅格的史學三變(1997年)
猶記風吹水上鱗(1990年)-敬悼錢賓四師
一生為故國招魂(1990年)-敬悼錢賓四師
錢穆與新儒家(1991年)
附:壽錢賓四師九十(1985年)
越過文化認同的危機(1994年)-《錢穆與中國文化》序
*
页码
×
删除
您确定要删除吗?
欧洲史进程的各阶段看成普世有效的典型,而将中国史一一遵欧洲史的阶段分期。从此以后,理论上的“西方中心论”和实践中的“西方典型论”构成了中国史研究中的主流意识。一个最极端的例子是清代学术史,有人把它比作“文艺复兴”(“ Renaissance"),有人则比之为“启蒙运动”(“ The Enlightenment”),“文艺复兴”和“启蒙运动”都是欧洲史上特有的现象,而且相去三四百年之远,如何能与清代考证学相互比附?中西历史的比较往往有很大的启发性,但牵强的比附("forced analogy")则只能在中国史研究上造成混乱与歪曲而已。但这一“削足适屦”的史学风气由来已久,根深蒂
固。面对着这一风气,上述的基本预设是没有立足之地的。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西方的人文、社会科学,包括史学在内,显然已开始转向,实证主义(以自然科学为范本)、文化一元论和西方中心论都在逐步退潮之中。相反的,多元文化
(或文明)的观念已越来越受到肯定。以前提倡“现代化理论”的政治学家现在也不得不重新调整观点,转而高谈“文明的冲突”了。也许在不太遥远的未来,“中国文化是一个源远流长的独特传统”,终于会成为史学研究的基本预设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