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杉讲透孙子兵法

这回彻底读懂《孙子兵法》!通俗通透解读经典战例,逐字逐句讲透兵法原意。 《孙子兵法》6111字,似乎每个字都艰深玄奥,让很多人望而却步;其实,只要抓住兵法的根本思想,就会 …… [ 展开全部 ]
  • 作者:华杉
  • 出版社:江苏文艺出版社
  • 定价:39.80元
  • ISBN:7539978538
目录
  • 老虎 wong
    2019-09-14 16:33:09 摘录
    这条书摘已被收藏0
  • 正本医药~晴子
    2017-07-08 16:33:06 摘录
    今天我们学《孙子兵法》,用在经营活动中,还有一个回题,知己知彼
    彼是谁?竞争对手吗?
    非也!是顾客。如果我们知道自己,又知道顾客,那就每战必胜。我们的问题往往出在自己做得不够好,又不了解顾客。如果学了兵法,天天去研究所
    谓对手,那是瞎耽误工夫。
    顾客~
    这条书摘已被收藏0
  • 正本医药~晴子
    2017-07-07 19:49:01 摘录
    现在还能有多少像鲁肃这样的人呢?
    这条书摘已被收藏0
  • 正本医药~晴子
    2017-07-07 19:18:12 摘录
    以失败为假设前提来思考,是兵法智慧的根本~有种醍醐灌顶的感觉
    这条书摘已被收藏0
  • 正本医药~晴子
    2017-07-07 18:35:46 摘录
    打仗不是你输就是我赢,要不然就耗着,而经营不是,每人和看不见的对手在竞争,有看不清的因素~
    这条书摘已被收藏0
  • 正本医药~晴子
    2017-07-04 20:53:34 摘录
    敬畏心
    这条书摘已被收藏0
  • 卡夫卡
    2017-06-03 08:07:29 摘录
    情泄则谋乖。

    带兵打仗,只管叫士卒去执行任务,不要说明为什么。知道为什么的人多了,就容易泄密,被人推测你下一步要干什么。

    同时,你告诉士卒为什么,他就要思考,要分析,一思考、分析,就难免要怀疑。他就不能坚定踏实地跟你干。

    前面说过那个战例,士兵们刚扎好营,裴行俭就让他们拔营迁到高处,而且不给任何理由。士卒们十分不愿意。晚上下了大暴雨,之前扎营的地方全淹了,大家对裴将军十分崇拜!

    我们假设一下,裴行俭下命令的时候,如果说明理由:“晚上可能要下大暴雨,赶紧迁到高处。”

    他手下的士兵们听了,就要议论了,你怎么知道会下雨?这天不好好的吗?就会有人说要下,有人说不会下。有的人不愿意折腾,不愿意刚安顿下来就拔营,人心就会乱糟糟的。
    这里说的是行兵打仗,确实要这样。现在创业要不要这样?我觉得分情况。 今天的共产党还是这样。有的信息共享到司令员,有的信息共享到团长,有的信息共享到士兵。 其实企业也一样。有的信息会共享给基层的员工。有的信息只共享到高管一级。
    这条书摘已被收藏0
  • 卡夫卡
    2017-06-03 07:37:20 摘录
    曾国藩谈读书

    曾国藩说读书,讲两条:一是每日坚持,坚持读一页都行,只要每日都读,精进就快,这叫不疾而速。最怕兴趣来了就读半天,过了劲又半个月不读。

    日拱一卒,是完成任何工作、实现任何目标的关键。成功都靠拱卒,不靠出车,因为没有那么多车可以出。但很多人只喜欢出车,你跟他说拱卒的事,他就是不爱听。

    第二条,是一本未读完,不动下一本。这样你就不会留下大堆半途而废没读的书。
    1.我不认同曾国藩说的第二条,我觉得可以同时读多本书。 2.一个讲兵法的书,都讲起读书来了。作者通常不务正业。但不务正业,能带来一些知识。
    这条书摘已被收藏0
  • 卡夫卡
    2017-06-03 07:10:10 摘录
    《尉缭子》说:“一贼仗剑击于市,万人无不避之者,非一人之独勇,万人皆不肖也,必死与必生固不侔也。”

    一个强盗拿着剑在街上砍,万人皆避之。不是说这个人很勇敢,而街上的人都儒弱。是因为这个有必死之心,而其他人都想活。所以他是恐怖分子,很恐怖啊。
    想起一句话:软的怕硬的,硬的怕不要命的。
    这条书摘已被收藏0
  • 卡夫卡
    2017-06-02 16:37:24 摘录
    骗人的招数就那几招,翻来覆去的用,人们为什么会上当呢?西方有谚语说:“人们相信一些事情,只是因为他们希望那是真的。”别人制造的假象,如果符合你的期望,你就会信心满满,甚得意洋洋地认为:“果然不出我所料!”
    这条书摘已被收藏0
  • 卡夫卡
    2017-05-30 20:13:47 摘录
    克劳塞维茨说:“错误的意见不管多么荒谬,至少让我们知道了别人看问题的角度。”这也是价值。有时候,别人跟你说个道理,你觉得他太荒谬了,简直不可忍受。这时候你要往好处想,他让你知道还有人是这么看问题的。
    这条书摘已被收藏0
  • 卡夫卡
    2017-05-30 19:12:19 摘录
    李世民征薛仁杲(gao),还是一样。

    薛仁杲十余万兵马,兵锋正锐。李世民还是那一招,锐卒勿攻。诸将请战,李世民下令:“敢言战者斩!”相持六十多天,薛仁杲粮食吃完了。没了粮食,部下开始有来投降的,因为这边到点就开饭,那边没有饭啊。

    李世民看敌军锐气已失,离心离德,说:可以战了。

    先派出饵兵,把敌军中还有斗志的人诱出来,再把他剩下的锐气泄一泄。就派总管梁实分兵到浅水原设营。薛仁杲部下猛将宗罗睺(hou),一贯骄悍,两个月求战不得,憋得都要炸了,尽出精锐攻打梁实。梁实坚壁不出,继续耗他,宗罗睺攻得更急。

    李世民等宗罗睺锐气体力都耗得差不多,亲率大军投入战场,大败宗罗睺。宗罗睺一退,他就穷追猛打,一直追到薛仁杲城下,调集大军把他围了,薛仁杲心惊胆裂,开城投降。李世民把他押送到长安,斩了。

    隋末英雄辈出,李密、窦建德、刘武周,都是牛人。可惜出了一个千年一遇的超级猛人,李世民,就都给收拾了。

    李世民能打,主要是他知道什么时候不能打。李世民最猛,是他知道在对方猛的时候就躲起来。等对方没力气了,他就猛了。而且都不打第二仗,一次就收拾干净,都给他算绝了。
    这条书摘已被收藏0
  • 卡夫卡
    2017-05-30 16:19:17 摘录
    刘武周本是隋朝将领,隋末天下大乱,遂起兵造反,自称皇帝,又得了突厥外援,一路势如破竹,和唐交兵,连胜数阵,李元吉被他打得落花流水,被迫放弃晋阳城(太原)而逃,李渊集团的老巢都被他占了。黄河以东,尽归刘武周。

    李渊被他打怕了,说:“贼势如此,难与争锋,宜弃大河以东,谨守关西而已。”李世民说:“太原,王业所基,国之根本;河东富实,京邑所资。若弃之,臣窃愤恨。”并主动请缨,亲率三万精兵,平刘武周以克复太原。这就有了柏壁之战。

    李世民率军乘坚冰渡过黄河,与刘武周部将宋金刚在柏壁对阵。李世民和李道宗登高观察,问李道宗:“敌人兵多,来邀我战,你看如何?”

    李道宗回答:“群贼锋不可指,易以计取,难与力争。

    李世民说,咱俩想到一块儿了,“金刚悬军深入,精兵猛将,咸聚于是,武周据太原,依金刚为扦蔽,军无蓄积,以虏掠为资,利在速战。我闭营养锐,以挫其锋,分兵冲其心腹,彼粮尽计穷,自当遁走。当待此机,未宜速战”。

    “锐卒勿攻”。这时候,宋金刚的锐气,正在顶点。李世民就跟他熬,熬了他整整五个月,坚壁不战,只是派军骚扰,断他粮道。金刚粮尽,锐气全没了,只好退军。

    宋金刚这一退,李世民就开始猛追,一昼夜追了两百里,打了八仗,唐军三天没解甲,两天没怎么吃饭,将领们说,差不多了,不能再追了,让大家休息一下。

    李世民说,继续追,继续打,这一战就彻底打垮刘武周。然后继续追击,歼灭宋金刚主力,刘武周见宋金刚主力被歼,大势已去,被迫放弃太原,逃往突厥,不久被突厥所杀,刘武周政权就灭亡了。
    李世民,人才啊
    这条书摘已被收藏0
  • 卡夫卡
    2017-05-30 16:04:53 摘录
    秦国打韩国,韩国顶不住,割上党郡给秦国求和。

    上党郡守冯亭,不愿意跟秦国,把上党献给赵王,赵王贪心,大喜,马上派兵把上党占了。这叫虎口夺食。

    夺了秦王嘴边的肉,秦王怎能罢休,战争机器就开到上党来了,接收上党那点赵军,当然顶不住,退守长平。

    赵王也派大军,廉颇为将,双方在长平丹河,隔河相峙。廉颇知道打不过,占据有利地形,坚守不战,这一守,就守了三年。

    双方百万大军在那儿,耗了三年,两国都要被拖垮了,经济濒临崩溃,赵王本来是贪图上党之利,结果上党在屁股底下还没坐热,全国经济都要被拖垮。

    这样拖下去,肯定不行!这不是偷鸡不成蚀把米,是蚀了全国所有粮仓。

    但是不拖行不行呢?他顾不上了。赵王对廉颇的不满已经到了顶点,他必须改变!但却不知道改变并不等于解决问题,甚至可能更糟。连廉颇都不能打,其他老将,更不消说,只能用年轻人了。

    你们也许说赵括不行,但我清楚,其他人没有行的,就赵括还没试过。

    我们的很多决策,大抵也和赵王差不多。我们总是想解决问题,由于太焦虑了,也想不出好办法,就赌他一把!这一赌赵国就灾难了呀。

    如果让我们回到两千多年前,去做赵王,我们又应该如何决策呢?
    我觉得,汉武帝用霍去病,也是赌一把,但是他赌赢了。
    这条书摘已被收藏0
  • 卡夫卡
    2017-05-30 15:36:47 摘录
    “佯北勿从”,假装败北的敌军不要追。后面有一句“饵兵勿食”、也有这意思,作诱饵的敌军,你不要上钩。

    派一支部队上去打,假装败退,引敌人大部队过来,然后出奇兵灭他。这个标准战术,地球人都知道。

    但是,到了战场,你还是没法判断他是不是假装败退,看见饵,还是不知道里面有没有钩。所以才有“纸上谈兵”之说,你似乎什么都知道,但判断不了,就不是真知道。

    “佯北勿从,饵兵勿食”,读了《孙子兵法》,咱们知不知道呢?正确答案是不知道。知道自己不知道,兵法就算没白读。

    韩信破赵之战,就是一个著名案例。


    韩信先在河边布了一万人的阵地,然后派作为诱饵的兵出战。谁作饵呢?他自己作饵。这由不得赵军不钩!见了韩信你不咬,那还咬谁呢?

    拿主帅,甚至皇上做诱饵,这在历史上不止一回,因为这个饵让人无法拒绝,知道是饵也许也要试试。万一成了呢?

    韩信亲率出战,战鼓喧天,打了一阵,打不过就跑。赵军人数比他多的多,真要这么打,他还真打不过。所以他算是打不过真跑。

    韩信一跑,赵军兴奋了,取韩信首级那可是封侯的。简直控制不住,赵军狂追。一直追到河边儿,前面中了韩信的埋伏,后边的老巢又被韩信的给占据了。就溃败了。

    俗话说,舍不得孩子套不米狼。从韩信身上,我们看到了:为了套狼,有时候也得敢把自己舍出去当诱饵。
    这条书摘已被收藏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