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寻事实

本书是著名人类学家格尔茨晚年所写的一本自我评传,追溯了自己一生成长中对其有重要影响的事情,有助于读者更好地了解其人及其理论。
  • 作者:【美】克利福德·格尔茨
  • 出版社:北京大学出版社
  • 定价:28.00元
  • ISBN:7301195907
1 城镇
  • 昭闷
    2019-05-21 16:48:32 摘录
    有人想要从我们已知的世界里随机发生的事实中,提炼出各种材料,探寻出某种意义,然而,实际上,哪怕仅仅是对所观察到的事物作一客观叙述,都会带来一连串令人头疼的问题。客观性会变成什么样?我们拿什么保证确实没有看走眼?所有的科学性都去哪儿了?或许事实就是,一切理解(如果大脑的归纳、周延功能是正确的)都要滞后于实际生活。从诸多单纯的事实中摸索,将其汇聚到一起,拼凑成某种叙述,就形成了所谓的知识,错觉的形成也是同理。某种叙述的形成,都是得益于现成可用的观念和积累而成的文化工具。但是,与任何工具一样,它也需要接受检验。它被赋予了价值,而不是被抽离了价值。即使它宣称具备客观性、正当性和科学性,也不能宣称可以逃避那些证实或证伪其客观性、正当性和科学性的努力。
    这条书摘已被收藏0
  • 昭闷
    2019-05-21 16:37:37 摘录
    时间,这种部分是个人的时间、部分是职业的时间、部分是政治的时间、部分是哲学(不论是什么哲学)的时间,并不像一条大河在向着某个终极的海洋或瀑布奔腾的过程中汇聚所有的支流,而是像众多大大小小的溪流,蜿蜒曲折,时而穿梭,时而汇聚,时而分离。时间也不是或长或短的循环或周期,如同一支叠加而成的复杂声乐,可由某个声乐分析师将其详细解析。这种时间不是单纯的历史或传记,而是多重混乱的历史,大量缤纷的传记。其中或许有某种秩序,但是,这种秩序乃是狂风中的秩序、街市上的秩序,没有任何韵律可言。

    因此,我们应当满足于漩涡、汇合和不恒定的连贯性,仿若云聚云散。没有一个总体的故事,也没有一幅纵观全局的画面。或者即便有,也没有人可以像法布里斯在滑铁卢战役中那样,漫步到故事或画面中去建构它,无论是在当时还是事后。我们所能建构的,是关于已发生事情之间相互关系的后见之明,亦即事实之后我们拼凑而成的图案——假如我们持续记录并活得够长的话。
    这条书摘已被收藏0
  • 北同
    2017-06-23 15:59:15 摘录
    建构话语体系和再现结构(通过这个框架,可将所发生的事实转化为论断和观点,并佐以论据),是以再现事实为己任的人类学家们所改改以求的,我们中的大多数人至今仍在这样做。自然也有人坚决反对这样做。但是 受到质疑和反对的,是此类体系、结构、符号形态和表达方式,而不是事实本身。真正的事实本身只有先知才能知晓。我讲述这两个城镇的故事,并非只为求异,更是希望对其进行诠释。我从我认为该开始的地方展开带有地方场景的故事,现在我既已摆脱直接压力,就想用一种能够超越并涵盖特定契机、随后又能反哺之的方式来谈论事实,希望精心打造一种能够进行意义比照的语言,以求从这些年来在漩涡和汇流里踉跄摸索的过程中阐发某种意义。
    对一个民族志学者来说,一切都是由一件事导出另一件事、第三件事,直至根本无法为人所知的事。超越派尔与塞夫鲁本身,其周围、之后、之前、之上的,是大量与之相关的事物:我该怎么称呼它们?实践?知识?社会形态?事实?谁要想从研究中获得比八卦猎奇的信息更有价值的东西,谁就必须让这些相关内容在其研究计划中占有一席之地。开启这种论述无疑是艰难的,但要中止它
    则更为艰难。
    因而,我的这一具有特定指向( ad hoc)的临时性( ad interim)工作,便将数千年的历史同持续三周的屠杀拼凑在了一起,将国际冲突与城市生态拼凑在了一起。无论是关于稻米或橄榄的经济,关于种族或宗教的政治,还是关于语言或战争的运行机制,都必须在一定程度上融人最终的建构。地理学、贸易、艺术和技术,同样如此。结果必然是不尽如人意的、笨拙的、不可靠的乃至粗制滥造的:一个大而无当的新式发明。人类学家,至少是那些希望让他的发明变得更为精巧却又囿于其中的人类学家,是一个任由思绪飘荡的狂热的修补匠就像威尔伯笔下的汤姆·斯威夫特( Tom swift)那样,于一个安静的时节在后院组装出一艘飞船。
    这条书摘已被收藏0
  • 北同
    2017-06-23 15:58:53 摘录
    授权我们对其加以运用。我们的根本任务就是,忠于事实本身地去描述它。我就是这么认为的。我当然不会试图为这一立场的对立面进行辩护。然面,这种看待事物的方式(想法在头脑中组合,事物在世界上存在,后者将前者剪裁成符合一定尺寸的标准),是否有助于人们理解人类学研究如何获取知识,大为可疑。质疑派尔是否真的是一连串纷至沓来的纷争,或者塞夫鲁是否真的在失去原有形貌,就像质疑太阳是否真的是一个大爆炸,或者大脑是否真的是台电脑。关键是:你这么说到底想说什么?究竟哪个部分触动了你让你那样去想?毕竟还有其他许多建构方式,比如太阳是个火炉,塞夫鲁是个熙熙的场所:派尔像一曲舞蹈,大脑是一团肉。究竟是什么促成我得出我的看法。如果这些看法并非天衣无缝,那么支撑或驳斥它们的,就是其本身所引发的进一步的比喻。这些比喻会引发更为详尽的描述,并能在同关于其他事物的表述发生交集时,拓展描述的内涵,加深其意蕴。我们总是能够轻而易举地找到其他发生的事情,另一个仅是惊鸿一瞥的体验,或是未曾完全目睹的事件但我们不能确定的是:事情真的发生时,能否找到有用的东西来描述它,我们水远不必担心事实匮乏,但是我们常常需要担心意象(sign)枯竭,至少有必要担心旧的意象在我们手上枯萎而死。事实之后( ex post)的分析,总的来说是人类意识的一种天性:通常事实发生在,立形成在同这是人类学中一种改改不倦的努力,目的是设计出某种多少能够理解或阐释所发生的事实的话语体系。
    这条书摘已被收藏0
  • 北同
    2017-06-23 15:30:35 摘录
    对于受过专业训练的人来说,如果借用结构来说明情况,完全可以将这个城市简单地划分为各个部分和次级部分。这里有居住系统:十几个街区,每个
    街区都有一个名字、一个首领、一道大门、一个公共食堂、一座公共喷泉、一个公共澡堂,还有一个公共祈祷所。每个街区还可再细分为小巷纵横的邻里社区,同样也有自已的名字、首领,由某个古老家族所主宰。这里有经济体系:贸易与工艺品区聚集在老城区中心的大清真寺周围,几乎遮住了清真寺,或是散布在城墙外每周一次的农村小商品集市中;还有一个农业区,其中有小规模的橄榄看管人和小麦种植者,他们多为佃农,分布在绿洲里。主要行业,包括农业在内,群居而形成“行会”,每个行会都由行会首领领衔,这些行会首领又由某个商业裁判官管辖。这里有宗教系统:清真寺、古兰经学校、苏菲兄弟会、神职主祭班及神职法学者、伊斯兰法庭,还有永久让渡捐赠的宗教基金会,捐赠对象包括大部分商业财产和农产品,犹太教也分别有上述机构的对应部门。这里有亲属体系:寻常可见的父系制、从夫居、父权经济:极为强调性别差异,包办婚烟,聘礼,分割继承,允许离婚。这里有政治体系:政府机关、市议会、各级法庭,各类协会和各级警察署。这个地方不适合进行单一的专题论述,它可以将自己细分成具体的章节。
    这条书摘已被收藏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