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 下载
注册
登录
|
搜索
正在搜索中...
首页
我的书架
我的主页
我的收藏
我的书评
资治通鉴
《资治通鉴》是司马光及其助刘攽、刘怒、范祖禹等根据大量的史料编纂而成的一部编年体史书,记载了上起周威烈士二十三年(公元前403年),下讫后周世宗显德六年(公元959年)共
……
[ 展开全部 ]
1362年的历史。书中描绘了战略至五代期间的历史发展脉络,探讨了秦、汉、晋、隋、唐等统一的王朝和战国七雄、魏蜀吴三国、五胡十六国、南北朝、五代十国等几十个政权的盛衰之由,生动地刻画了帝王将相们的为政治国、待人处世之道,以及他们在历史旋涡中的生死悲欢。时至今日,《资治通鉴》仍是一本了解和学习中国历史的必读之书。 司马光(1019—1086),字君实,陕州夏县(今山西夏县)人。他爱好历史,出仕以后,仍治史不懈。治平三年(1066年),司马光撰成一部战国至秦共八卷本的编年史,名为《通志》,进呈宋英宗,英宗命其设局续修。此后,司马光无论在政治上如何进退沉浮,书局一直随身而设。1067年神宗即位,开经筵,司马光进读《通志》,神宗以其“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命名为《资治通鉴》。王安石行新政时,司马光竭力反对,被任命为枢密事使而坚辞不就,于熙宁三年(1070年)出知永兴军(今陕西西安)。次年退居洛阳,专心编撰《资治通鉴》,至元丰七年(1084年)成书。从治平三年开局,至此共用了19年的时间。
[ 收起 ]
作者:司马光
出版社:中华书局
定价:136.00元
ISBN:7101053467
给个评价
做个书摘
书摘 (143 )
评价 (1 )
资治通监(二册)
shivency
2021-09-23 22:26:11 摘录
赵兵四面蚁附缘城,慕舆根等昼夜力战;凡十余日,赵兵不能克,壬辰,引退。遣其子恪帅二千骑追击之,赵兵大败,斩获三万余级。赵诸军皆弃甲逃溃,惟游击将军石闵一军独全。闵父瞻,内黄人,本姓冉,赵主勒破陈午,获之,命虎养以为子。闵骁勇善战,多策略,虎爱之,比于诸孙。
冉闵上线
这条书摘已被收藏
0
次
+1
0
分享
收藏
0
条评价
shivency
2021-09-23 22:04:26 摘录
戊子,赵兵进逼棘城。
燕王欲出亡,帐下将慕舆根谏曰:“赵强我弱,大王一举足则赵之气势遂成,使赵人收略国民,兵强谷足,不可复敌。窃意赵人正欲大王如此耳,奈何入其计中乎!今固守坚城,其势百倍,纵其急攻,犹足枝持,观形察变,间出求利;如事之不济,不失于走,奈何望风委去,为必亡之理乎!”
乃止,然犹惧形于色。玄菟太守河间刘佩曰:“今强寇在外,众心惧,事之安危,系于一人。大王此际无所推委,当自强以厉将士,不宜示弱。事急矣,臣请出击之,纵无大捷,足以安众。”
乃将敢死数百骑出冲赵兵,所向披靡,斩获而还,于是士气自倍。
乃止,尤惧形于色。 皝需要帮助,才能做出正确的决策。
这条书摘已被收藏
0
次
+1
0
分享
收藏
0
条评价
shivency
2020-07-23 21:05:19 摘录
睿素无北伐之志,以逖为奋威将军、豫州刺史,给千人廪,布三千匹,不给铠仗,使自召募。逖将其部曲百余家渡江,中流,击楫而誓曰:“祖逖不能清中原而复济者,有如大江!”遂屯淮阴,起冶铸兵,募得二千余人而后进。
豪气万丈,不由的被吸引 卷88
这条书摘已被收藏
0
次
+1
0
分享
收藏
0
条评价
shivency
2020-06-14 00:19:16 摘录
汉大昌文献公刘殷卒。殷为相,不犯颜忤旨,然因事进规,补益甚多。汉主聪每与群臣议政事,殷无所是非;群臣出,殷独留,为聪敷畅条理,商榷事宜,聪未尝不从之。殷常戒子孙曰:“事君当务几谏。凡人尚不可面斥其过,况万乘乎!夫几谏之功,无异犯颜,但不彰君之过,所以为优耳。”官至侍中、太保、录尚书,赐剑履上殿、入朝不趋、乘舆入殿。然殷在公卿间,常恂恂有卑让之色,故能处骄暴之国,保其富贵,不失令名,以寿考自终。
这也是一种做人的方式 卷88
这条书摘已被收藏
0
次
+1
0
分享
收藏
0
条评价
shivency
2020-06-13 23:52:33 摘录
将军用兵如神,所向无敌,所以周流天下而无容足之地,百战百胜而无尺寸之功者,盖得主则为义兵,附逆则为贼众故也。成败之数,有似呼吸,吹之则寒,嘘之则温。
87卷
这条书摘已被收藏
0
次
+1
0
分享
收藏
0
条评价
shivency
2019-02-17 22:38:43 摘录
绥,曾之孙也。初,何曾侍武帝宴,退,谓诸子曰:“主上开创大业,吾每宴见,未尝闻经国远图,惟说平生常事,非贻厥孙谋之道也;及身而已,后嗣其殆乎!汝辈犹可以免;”指诸孙曰:“此属必及于难。”及绥死,兄嵩哭之曰:“我祖其殆圣乎!”曾日食万钱,犹云无下箸处。子劭,日食二万。绥及弟机、羡,汰侈尤甚;与人书疏,词礼简傲。河内王尼见绥书,谓人曰:“伯蔚居乱世而矜豪乃尔,其能免乎!”人曰:“伯蔚闻卿言,必相危害。”尼曰:“伯蔚比闻我言,自己死矣!”及永嘉之末,何氏无遗种。
司马炎宴会:主上开创大业,吾每宴见,未尝闻经国远图,惟说平生常事,非贻厥孙谋之道也;及身而已,后嗣其殆乎! 可为家事省 87
这条书摘已被收藏
0
次
+1
0
分享
收藏
0
条评价
shivency
2019-02-13 19:09:40 摘录
沈谓曰:“知己之惠轻,君臣之义重,沈不可以违天子之诏,量强弱以苟全。投袂之日,期之必死,醢之戮,其甘如荠。”怒,鞭之而后腰斩。
西晋刘沈是个什么人? 85
这条书摘已被收藏
0
次
+1
0
分享
收藏
0
条评价
shivency
2019-02-13 09:14:35 摘录
机闻秀至,释戎服,著白,与秀相见,为笺辞颖,既而叹曰:“华亭鹤唳,可复闻乎!”秀遂杀之。颖又收机弟清河内史云、平东祭酒耽及孙拯,皆下狱。
机赴死之言,有李斯咸阳市上叹黄犬之意 85
这条书摘已被收藏
0
次
+1
0
分享
收藏
0
条评价
shivency
2019-02-12 22:07:53 摘录
张翰、顾荣皆虑及祸,翰因秋风起。思菰菜、莼羹、鲈鱼,叹曰:“人生贵适志耳,富贵何为!”即引去。荣故酣饮,不省府事,长史葛以其废职,白徒荣为中书侍郎。颍川处士庚衮闻期年不朝,叹曰:“晋室卑矣,祸乱将兴!”帅妻子逃于林虑山中。
翰因秋风起,思菰菜、莼羹、鲈鱼…… 无酒而醉 84
这条书摘已被收藏
0
次
+1
0
分享
收藏
0
条评价
shivency
2019-02-12 22:04:22 摘录
张翰、顾荣皆虑及祸,翰因秋风起。思菰菜、莼羹、鲈鱼,叹曰:“人生贵适志耳,富贵何为!”即引去。荣故酣饮,不省府事,长史葛以其废职,白徒荣为中书侍郎。颍川处士庚衮闻期年不朝,叹曰:“晋室卑矣,祸乱将兴!”帅妻子逃于林虑山中。
翰因秋风起,思菰菜、莼羹、鲈鱼…… 无酒自醉 84
这条书摘已被收藏
0
次
+1
0
分享
收藏
0
条评价
shivency
2019-02-12 22:04:20 摘录
张翰、顾荣皆虑及祸,翰因秋风起。思菰菜、莼羹、鲈鱼,叹曰:“人生贵适志耳,富贵何为!”即引去。荣故酣饮,不省府事,长史葛以其废职,白徒荣为中书侍郎。颍川处士庚衮闻期年不朝,叹曰:“晋室卑矣,祸乱将兴!”帅妻子逃于林虑山中。
翰因秋风起,思菰菜、莼羹、鲈鱼…… 无酒自醉 84
这条书摘已被收藏
0
次
+1
0
分享
收藏
0
条评价
shivency
2019-02-12 22:03:15 摘录
张翰、顾荣皆虑及祸,翰因秋风起。思菰菜、莼羹、鲈鱼,叹曰:“人生贵适志耳,富贵何为!”即引去。荣故酣饮,不省府事,长史葛以其废职,白徒荣为中书侍郎。颍川处士庚衮闻期年不朝,叹曰:“晋室卑矣,祸乱将兴!”帅妻子逃于林虑山中。
翰因秋风起,思菰菜、莼羹、鲈鱼…… 无酒自醉 84
这条书摘已被收藏
0
次
+1
0
分享
收藏
0
条评价
shivency
2019-02-12 22:03:02 摘录
张翰、顾荣皆虑及祸,翰因秋风起。思菰菜、莼羹、鲈鱼,叹曰:“人生贵适志耳,富贵何为!”即引去。荣故酣饮,不省府事,长史葛以其废职,白徒荣为中书侍郎。颍川处士庚衮闻期年不朝,叹曰:“晋室卑矣,祸乱将兴!”帅妻子逃于林虑山中。
翰因秋风起,思菰菜、莼羹、鲈鱼…… 无酒自醉 84
这条书摘已被收藏
0
次
+1
0
分享
收藏
0
条评价
shivency
2019-02-12 22:02:49 摘录
张翰、顾荣皆虑及祸,翰因秋风起。思菰菜、莼羹、鲈鱼,叹曰:“人生贵适志耳,富贵何为!”即引去。荣故酣饮,不省府事,长史葛以其废职,白徒荣为中书侍郎。颍川处士庚衮闻期年不朝,叹曰:“晋室卑矣,祸乱将兴!”帅妻子逃于林虑山中。
翰因秋风起,思菰菜、莼羹、鲈鱼…… 无酒自醉 84
这条书摘已被收藏
0
次
+1
0
分享
收藏
0
条评价
shivency
2019-02-11 23:29:29 摘录
又遣兵逆西夷校尉陈总。总至江阳。闻有异志,主簿蜀郡赵模曰:“今州郡不协,必生大变,当速行赴之。府是兵要,助顺讨逆,谁敢动者!”总更缘道停留,比至南安鱼涪津,已遇军,模白总:“散财募士以拒战,若克州军,则州可得;不克,顺流而退,必无害也。”总曰:“赵益州忿耿侯,故杀之;与吾无嫌,何为如此!”模曰:“今州起事,必当杀君以立威,虽不战,无益也。”言至垂涕,总不听,众遂自溃。总逃草中,模著总服格战;兵杀模,见其非是,更搜求得总,杀之。
于情无嫌,于大局有助对方行事。 这也是格局、视角的不一样。 83
这条书摘已被收藏
0
次
+1
0
分享
收藏
0
条评价
导购链接
×
做书摘
文字书摘
读图识字
至少还需要输入
10
字
保存原图片为书摘
上传图片
识别
最多输入
500
个字
上传图片
重新上传
写点笔记吧
至少还需要输入
10
字
章节(选填)
资治通监(一册)
卷第一 周纪一 起戊寅(前403)尽壬子(前369)凡三十五年
卷第二 周纪二 起癸丑(前368)尽庚子(前321)凡四十八年
卷第三 周纪三 起辛丑(前320)尽癸亥(前298)凡二十三年
卷第四 周纪四 起甲子(前297)尽戊子(前273)凡二十五年
卷第五 周纪五 起已丑(前272)尽乙巳(前256)凡十七年
卷第六 秦纪一 起丙午(前255)尽癸酉(前228)凡二十八年
卷第七 秦纪二 起甲戌(前227)尽壬辰(前209)凡十九年
卷第八 秦纪三 起癸巳(前208)尽甲午(前207)凡二年
卷第九 汉纪一 起乙未(前206)尽丙申(前205)凡二年
卷第十 汉纪二 起丁酉(前204)尽戊戌(前203)凡二年
卷第十一 汉纪三 起已亥(前202)尽辛丑(前200)凡三年
卷第十二 汉纪四 起壬寅(前199)尽癸丑(前188)凡十二年
卷第十三 汉纪五 起甲寅(前187)尽癸亥(前178)凡十年
卷第十四 汉纪六 起甲子(前177)尽辛未(前170)凡八年
卷第十五 汉纪七 起壬申(前169)尽丙戌(前155)凡十五年
卷第十六 汉纪八 起丁亥(前154)尽庚子(前141)凡十四年
卷第十七 汉纪九 起辛丑(前140)尽丁未(前134)凡七年
卷第十八 汉纪十 起戊申(前133)尽丙辰(前125)凡九年
卷第十九 汉纪十一 起丁巳(前124)尽壬戌(前119)凡六年
卷第二十 汉纪十二 起癸亥(前118)尽辛未(前110)凡九年
卷第二十一 汉纪十三 起壬申(前109)尽壬午(前99)凡十一年
卷第二十二 汉纪十四 起癸未(前98)尽甲午(前87)凡十二年
卷第二十三 汉纪十五 起乙未(前86)尽丙午(前75)凡十二年
卷第二十四 汉纪十六 起丁未(前74)尽癸丑(前68)凡七年
卷第二十五 汉纪十七 起甲寅(前67)尽已未(前62)凡六年
卷第二十六 汉纪十八 起庚申(前61)尽壬戌(前59)凡三年
卷第二十七 汉纪十九 起癸亥(前58)尽壬申(前49)凡十年
卷第二十八 汉纪二十 起癸酉(前48)尽已卯(前42)凡七年
卷第二十九 汉纪二十一 起庚辰(前41)尽戊子(前33)凡九年
卷第三十 汉纪二十二 起已丑(前32)尽戊戌(前23)凡十年
卷第三十一 汉纪二十三 起已亥(前22)尽丁未(前14)凡九年
卷第三十二 汉纪二十四 起戊申(前13)尽癸丑(前8)凡六年
卷第三十三 汉纪二十五 起甲寅(前7)尽乙卯(前6)凡二年
卷第三十四 汉纪二十六 起丙辰(前5)尽戊辰(前3)凡三年
卷第三十五 汉纪二十七 起已未(前2)尽壬辰(2)凡四年
卷第三十六 汉纪二十八 起癸亥(3)尽戊辰(8)凡六年
卷第三十七 汉纪二十九 起已巳(9)尽甲戌(14)凡六年
卷第三十八 汉纪三十 起乙亥(15)尽壬午(22)凡八年
卷第三十九 汉纪三十一 起癸未(23)尽甲申(24)凡二年
卷第四十 汉纪三十二 起乙酉(25)尽丙戌(26)凡二年
……
资治通监(二册)
资治通监(三册)
资治通监(四册)
页码(选填)
这本书已经添加了这些章节,请勾选或者新建你的书摘所属的章节
add
up
down
remove
资治通监(一册)
卷第一 周纪一 起戊寅(前403)尽壬子(前369)凡三十五年
卷第二 周纪二 起癸丑(前368)尽庚子(前321)凡四十八年
卷第三 周纪三 起辛丑(前320)尽癸亥(前298)凡二十三年
卷第四 周纪四 起甲子(前297)尽戊子(前273)凡二十五年
卷第五 周纪五 起已丑(前272)尽乙巳(前256)凡十七年
卷第六 秦纪一 起丙午(前255)尽癸酉(前228)凡二十八年
卷第七 秦纪二 起甲戌(前227)尽壬辰(前209)凡十九年
卷第八 秦纪三 起癸巳(前208)尽甲午(前207)凡二年
卷第九 汉纪一 起乙未(前206)尽丙申(前205)凡二年
卷第十 汉纪二 起丁酉(前204)尽戊戌(前203)凡二年
卷第十一 汉纪三 起已亥(前202)尽辛丑(前200)凡三年
卷第十二 汉纪四 起壬寅(前199)尽癸丑(前188)凡十二年
卷第十三 汉纪五 起甲寅(前187)尽癸亥(前178)凡十年
卷第十四 汉纪六 起甲子(前177)尽辛未(前170)凡八年
卷第十五 汉纪七 起壬申(前169)尽丙戌(前155)凡十五年
卷第十六 汉纪八 起丁亥(前154)尽庚子(前141)凡十四年
卷第十七 汉纪九 起辛丑(前140)尽丁未(前134)凡七年
卷第十八 汉纪十 起戊申(前133)尽丙辰(前125)凡九年
卷第十九 汉纪十一 起丁巳(前124)尽壬戌(前119)凡六年
卷第二十 汉纪十二 起癸亥(前118)尽辛未(前110)凡九年
卷第二十一 汉纪十三 起壬申(前109)尽壬午(前99)凡十一年
卷第二十二 汉纪十四 起癸未(前98)尽甲午(前87)凡十二年
卷第二十三 汉纪十五 起乙未(前86)尽丙午(前75)凡十二年
卷第二十四 汉纪十六 起丁未(前74)尽癸丑(前68)凡七年
卷第二十五 汉纪十七 起甲寅(前67)尽已未(前62)凡六年
卷第二十六 汉纪十八 起庚申(前61)尽壬戌(前59)凡三年
卷第二十七 汉纪十九 起癸亥(前58)尽壬申(前49)凡十年
卷第二十八 汉纪二十 起癸酉(前48)尽已卯(前42)凡七年
卷第二十九 汉纪二十一 起庚辰(前41)尽戊子(前33)凡九年
卷第三十 汉纪二十二 起已丑(前32)尽戊戌(前23)凡十年
卷第三十一 汉纪二十三 起已亥(前22)尽丁未(前14)凡九年
卷第三十二 汉纪二十四 起戊申(前13)尽癸丑(前8)凡六年
卷第三十三 汉纪二十五 起甲寅(前7)尽乙卯(前6)凡二年
卷第三十四 汉纪二十六 起丙辰(前5)尽戊辰(前3)凡三年
卷第三十五 汉纪二十七 起已未(前2)尽壬辰(2)凡四年
卷第三十六 汉纪二十八 起癸亥(3)尽戊辰(8)凡六年
卷第三十七 汉纪二十九 起已巳(9)尽甲戌(14)凡六年
卷第三十八 汉纪三十 起乙亥(15)尽壬午(22)凡八年
卷第三十九 汉纪三十一 起癸未(23)尽甲申(24)凡二年
卷第四十 汉纪三十二 起乙酉(25)尽丙戌(26)凡二年
……
资治通监(二册)
资治通监(三册)
资治通监(四册)
×
添加一个书摘本
搜索创建书摘本
搜索
正在搜索...
不对,换一下
书名
作者
出版社
备注
ISBN
*
*
×
编辑书摘
书摘
最少还需要输入
10
字
写点笔记吧
最少还需要输入
10
字
*
这条书摘是属于哪一章节的?
资治通监(一册)
卷第一 周纪一 起戊寅(前403)尽壬子(前369)凡三十五年
卷第二 周纪二 起癸丑(前368)尽庚子(前321)凡四十八年
卷第三 周纪三 起辛丑(前320)尽癸亥(前298)凡二十三年
卷第四 周纪四 起甲子(前297)尽戊子(前273)凡二十五年
卷第五 周纪五 起已丑(前272)尽乙巳(前256)凡十七年
卷第六 秦纪一 起丙午(前255)尽癸酉(前228)凡二十八年
卷第七 秦纪二 起甲戌(前227)尽壬辰(前209)凡十九年
卷第八 秦纪三 起癸巳(前208)尽甲午(前207)凡二年
卷第九 汉纪一 起乙未(前206)尽丙申(前205)凡二年
卷第十 汉纪二 起丁酉(前204)尽戊戌(前203)凡二年
卷第十一 汉纪三 起已亥(前202)尽辛丑(前200)凡三年
卷第十二 汉纪四 起壬寅(前199)尽癸丑(前188)凡十二年
卷第十三 汉纪五 起甲寅(前187)尽癸亥(前178)凡十年
卷第十四 汉纪六 起甲子(前177)尽辛未(前170)凡八年
卷第十五 汉纪七 起壬申(前169)尽丙戌(前155)凡十五年
卷第十六 汉纪八 起丁亥(前154)尽庚子(前141)凡十四年
卷第十七 汉纪九 起辛丑(前140)尽丁未(前134)凡七年
卷第十八 汉纪十 起戊申(前133)尽丙辰(前125)凡九年
卷第十九 汉纪十一 起丁巳(前124)尽壬戌(前119)凡六年
卷第二十 汉纪十二 起癸亥(前118)尽辛未(前110)凡九年
卷第二十一 汉纪十三 起壬申(前109)尽壬午(前99)凡十一年
卷第二十二 汉纪十四 起癸未(前98)尽甲午(前87)凡十二年
卷第二十三 汉纪十五 起乙未(前86)尽丙午(前75)凡十二年
卷第二十四 汉纪十六 起丁未(前74)尽癸丑(前68)凡七年
卷第二十五 汉纪十七 起甲寅(前67)尽已未(前62)凡六年
卷第二十六 汉纪十八 起庚申(前61)尽壬戌(前59)凡三年
卷第二十七 汉纪十九 起癸亥(前58)尽壬申(前49)凡十年
卷第二十八 汉纪二十 起癸酉(前48)尽已卯(前42)凡七年
卷第二十九 汉纪二十一 起庚辰(前41)尽戊子(前33)凡九年
卷第三十 汉纪二十二 起已丑(前32)尽戊戌(前23)凡十年
卷第三十一 汉纪二十三 起已亥(前22)尽丁未(前14)凡九年
卷第三十二 汉纪二十四 起戊申(前13)尽癸丑(前8)凡六年
卷第三十三 汉纪二十五 起甲寅(前7)尽乙卯(前6)凡二年
卷第三十四 汉纪二十六 起丙辰(前5)尽戊辰(前3)凡三年
卷第三十五 汉纪二十七 起已未(前2)尽壬辰(2)凡四年
卷第三十六 汉纪二十八 起癸亥(3)尽戊辰(8)凡六年
卷第三十七 汉纪二十九 起已巳(9)尽甲戌(14)凡六年
卷第三十八 汉纪三十 起乙亥(15)尽壬午(22)凡八年
卷第三十九 汉纪三十一 起癸未(23)尽甲申(24)凡二年
卷第四十 汉纪三十二 起乙酉(25)尽丙戌(26)凡二年
……
资治通监(二册)
资治通监(三册)
资治通监(四册)
*
页码
×
删除
您确定要删除吗?
燕王欲出亡,帐下将慕舆根谏曰:“赵强我弱,大王一举足则赵之气势遂成,使赵人收略国民,兵强谷足,不可复敌。窃意赵人正欲大王如此耳,奈何入其计中乎!今固守坚城,其势百倍,纵其急攻,犹足枝持,观形察变,间出求利;如事之不济,不失于走,奈何望风委去,为必亡之理乎!”
乃止,然犹惧形于色。玄菟太守河间刘佩曰:“今强寇在外,众心惧,事之安危,系于一人。大王此际无所推委,当自强以厉将士,不宜示弱。事急矣,臣请出击之,纵无大捷,足以安众。”
乃将敢死数百骑出冲赵兵,所向披靡,斩获而还,于是士气自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