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行合一王阳明(1472—1529)

在蛮荒的龙场,王阳明悟出了“圣人之道,吾性自足”,即人人皆有良知。而在血腥的沙场和险恶的朝堂,让龙场悟道实际发挥作用的,是“知行合一”,即遵循内心的良知,便能达到宁静于内 …… [ 展开全部 ]
  • 作者:度阴山
  • 出版社: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 定价:36.00
  • ISBN:7550230005
序 章 心学诞生的前夜
  • 好奇的阅读者
    2018-02-15 19:24:51 摘录
    孟子说人性本善,荀子说人性本恶,告子则说,人性可善可恶。理学家则说,孟子说得对,荀子说得也有道理,而告子给我们提了个醒。所以,我们应该时刻注意自己的心,一定要“存天理灭人欲”。
    可见理论怎么讲都是通的,纯理论并不可靠,要听其言观其行。后者更重要。
    这条书摘已被收藏0
  • 好奇的阅读者
    2018-02-15 19:03:44 摘录
    龙场悟道后没过几年,他到江西剿匪。有弟子问他:“尧舜那样伟大的圣人为什么不制作礼乐,非要等到周公呢?”他回答:“圣人的心是面明镜,物来则照,物不来也不去强求。尧舜没有制作礼乐,只是因为他们那个时代还不需要,没有这件事来找他们。周公制作礼乐,只是因为礼乐这件事刻不容缓,来找周公了。”
    圣人的心是镜
    这条书摘已被收藏0
  • 芹菜
    2017-12-29 00:04:22 摘录
    席书问:“那您从哪里获得真理?”王阳明回答:“真理就在我心中,但必须去事上练,只有去实践了,你才能更深刻地体会这一真理。而且,这两者是不可分的,正如知行合一一样。”
    这条书摘已被收藏0
  • 芹菜
    2017-12-29 00:01:06 摘录
    有弟子曾问王阳明,学习朱熹理学的方法很简单,只要我们去外面格物,把格到的道理用静坐思考的方式和自己的心吻合就是了。您这个学说,应该怎么学会它呢?
    王阳明给出了四点:第一,立志。就是要打定主意,下定做圣贤的决心;第二,勤学。做圣贤必须勤奋,努力学习知识和提升品德;第三,改过。有错就要改,绝不姑息;第四,责善。也就是在朋友之间要以责备的方式劝善。
    实际上,这是儒家提倡的老方法:在仿效典范和反省中获得自我,进而成为圣贤。这时的圣贤就是心灵自由、自己能支配自己的人。
    这条书摘已被收藏0
  • 芹菜
    2017-12-28 23:54:24 摘录
    阳明在龙场所悟到的“圣人之道,吾性自足”都是中国思想史上最夺目的光辉。所谓“圣人之道,吾性自足”,就是我们每个人与生俱来心中就有圣贤之道,因为我们心中与生俱来就有能知是非善恶的“良知”,而做圣贤就是要通过自我努力实现最真实的自我。我们每个人身上既然都有圣贤的因子,那人人就是平等的,谁都没有权力支配谁。只有一个人有权力,那就是我自己。只有我才能支配我自己,我才是自己的主人!
    这就是王阳明心学最根本的思想,也是哈佛大学教授杜维明说“二十一世纪将是王阳明的世纪”的理由。
    这条书摘已被收藏0
  • 芹菜
    2017-12-28 23:30:27 摘录
    朱熹给赵惇(宋光宗)的一封信,信中有句话如是说:“居敬持志,为读书之本;循序致精,为读书之法”
    这条书摘已被收藏0
  • 芹菜
    2017-12-28 23:28:17 摘录
    许璋当时在浙江余姚附近过着离群索居的生活,一举一动都流露出传奇人物的特征。他喜欢穿白衣,喜欢站在茫茫一片绿的森林中,人们一眼就能发现他。据说,许璋曾经也是理学高手,拜过陈白沙为师,不过和王阳明一样,他也琢磨不透朱熹理学的真谛,所以抛弃理学,钻研军事和奇幻法术。他有两个让人钦佩的地方,一是占的卜:他能掐会算,有在世刘伯温的美誉。他曾准确地预言了朱宸濠的造反,又准确地预言了明帝国十一任皇帝朱厚熜(明世宗)的继位(朱厚熄是以非太子身份登基的)。另一成就是在军事理论上,他用多年时间吃透了诸葛亮兵法和奇门遁甲中的兵法部分,后来他把这些兵法毫无保留地传授给了王阳明。
    这条书摘已被收藏0
  • 芹菜
    2017-12-28 23:23:51 摘录
    “无为道者”
    王阳明又凑近一点,殷切地问活神仙:“您是高人,必有养生妙法,请赐教”
    道士笑了笑说:“我才说过,那就是静坐。养生之诀,无过一静。老子清静,庄子逍遥。唯清静而后能逍遥也。”
    按王阳明的理解,这位道士的话其实就是:首先通过身体的安静(静坐),从而进入心灵安静(内心空空,什么都不想)的状态。只要心灵安静了,就能跳入逍遥境界,成为不死奇人。这就是养生的秘诀,它养的不仅是身体,还有心灵。
    这条书摘已被收藏0
  • 芹菜
    2017-12-28 23:15:28 摘录
    朱熹理学的修养方法是以读经书和持敬为主。所谓持敬,就是统一自己的精神,抑制人欲,经常自觉天理。它的实践方法就是静坐。如果说,“读经书”是知性修养法,那么,“持敬”就是实践修养法。朱熹认为,这两者必须要互相帮助、互相依存,才能达到幡然领悟天下事物之理的境界。陆九渊心学在修养上特别重视静坐,主张直观性的感悟真理。朱熹则重视读经书,朱熹理学和陆九渊心学的区别,就是在修养上,至于他们的终极目标都是一样的:得到天理,锻炼内心。
    这条书摘已被收藏0
  • 芹菜
    2017-12-28 23:13:12 摘录
    程颢认为,一切都是心的问题。而程颐则认为,必须要时刻约束自己,让外界的规则来规范自己的心。
    南宋时,朱熹继承了程颐的思想,而陆九渊则继承了程颢的思想。朱熹和陆九渊凭借天资将这两种思想发扬光大,这就是后来的程朱理学和陆九渊心学。
    无论是程朱理学还是陆九渊心学,目的都是为了存天理去人欲。为什么要存天理去人欲呢?另一位理学大师张载给出了答案:为天地立心(为社会重建精神价值),为生民立命(为民众确立生命意义),为往圣继绝学(为前圣继承已绝之学统),为万世开太平(为万世开拓太平之基业)。
    如此精彩雄壮的格言,在中国乃至世界史上只此一次。这四句话,就是理一学家的名片。
    这条书摘已被收藏0
  • 芹菜
    2017-12-28 23:10:57 摘录
    公元960年五代末期华山里神乎其神的一个道士陈抟,其弟子是穆修,穆修的弟子是周敦颐,此人精通儒释道三家学问,是当时的大学问家,世人评价他的品行时说他“胸怀洒落如风光霁月”。周敦颐受到祖师爷陈抟道士的影响,以道家的语境写了一本书叫《太极图说》。书中提到了“无极”这概念,它是万物的造物主,也是万物运行的标准。
    周敦颐的两个弟子,一个脸上荡漾着和气的颜色,而另一位则神情严肃,活像僵尸。这两人是亲兄弟,和气的那位是哥哥叫程颢,严肃的那位是弟弟叫程颐。
    多年以后,兄弟俩从老师周敦颐的《太极图说》的“无极”理论中抽出‘理”和“道”的概念,自成一家,这就是理学的雏形。理学认为,在超现实、超社会之上存在一种标准,它是人们一切行为的规范。周敦颐说它叫“无极”,二程说它叫“天理”。而“天理”的敌人则是“人欲”(不合理、不正当的行为和欲望)。每个人的一生最应该做的事就是去发现(格物穷理)和遵
    循这个“天理”,祛除“人欲”。归根结底,就是要“存天理,灭人欲”。
    天理其实就是满足我们生存下来最基本的需求,除此之外的都是人欲。如何“存天理灭人欲”,程颢和程颐的方法不同。程颢认为,人性本是善的,天理就在我心中,所以只需要在自身上下功夫就可以了。而程颐虽然也认为人性是善的,但是却认为不能仅仅在心上用功,必须要去外界寻找天理,也就是说,必须要依靠外界的力量“格物致知”来让自己的人性达到至善的境界。
    这条书摘已被收藏0
  • 芹菜
    2017-12-28 22:48:19 摘录
    1508年,心学史的开篇“龙场悟道”,归纳为八个字则是:“吾性自足,不假外求”。用王阳明的解释就是,人人心中都有良知,良知无所不能,能解决一切问题,
    不需要任何外来帮助。
    这条书摘已被收藏0
  • Jessiebaby
    2017-08-18 19:19:05 摘录
    这条书摘已被收藏0
  • Jessiebaby
    2017-08-16 23:07:29 摘录
    他说破山中贼易,只是为了烘托祛除人欲有多难,实际上,破山中贼远没有他说的那么容易
    这条书摘已被收藏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