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 下载
注册
登录
|
搜索
正在搜索中...
首页
我的书架
我的主页
我的收藏
我的书评
知行合一王阳明(1472—1529)
在蛮荒的龙场,王阳明悟出了“圣人之道,吾性自足”,即人人皆有良知。而在血腥的沙场和险恶的朝堂,让龙场悟道实际发挥作用的,是“知行合一”,即遵循内心的良知,便能达到宁静于内
……
[ 展开全部 ]
、无敌于外的境界。 如果心学是圣贤功夫,那么知行合一则是俗世智慧。知行合一并非得自顿悟,而是在磨难中不断反思、修练,最终砥砺出的生命境界。 在经历了当众廷杖的奇耻、下狱待死的恐惧;流放南蛮的绝望、瘟疫肆虐的危险;荒山 野岭的孤寂、无人问津的落寞,直至悟道的狂喜、得道的平静后,王阳明不但求得了内心的安宁,而且逐渐通过“知行合一”拥有了足以改变世界的力量。 凭借知行合一的强大力量,王阳明率文吏弱卒,荡平了江西数十年巨寇。 凭借知行合一的强大力量,王阳明以几封书信,一场火攻,三十五天内平定了宁王之乱。 凭借知行合一的强大力量,王阳明从根本上扫清了困扰明政府多年的广西部族匪患。 本书通过讲述王阳明的辉煌传奇,为您剖析知行合一的无边威力。
[ 收起 ]
作者:度阴山
出版社: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定价:36.00
ISBN:7550230005
给个评价
做个书摘
书摘 (21 )
评价 (1 )
序 章 心学诞生的前夜
好奇的阅读者
2018-02-15 19:24:51 摘录
孟子说人性本善,荀子说人性本恶,告子则说,人性可善可恶。理学家则说,孟子说得对,荀子说得也有道理,而告子给我们提了个醒。所以,我们应该时刻注意自己的心,一定要“存天理灭人欲”。
可见理论怎么讲都是通的,纯理论并不可靠,要听其言观其行。后者更重要。
这条书摘已被收藏
0
次
+1
0
分享
收藏
0
条评价
好奇的阅读者
2018-02-15 19:03:44 摘录
龙场悟道后没过几年,他到江西剿匪。有弟子问他:“尧舜那样伟大的圣人为什么不制作礼乐,非要等到周公呢?”他回答:“圣人的心是面明镜,物来则照,物不来也不去强求。尧舜没有制作礼乐,只是因为他们那个时代还不需要,没有这件事来找他们。周公制作礼乐,只是因为礼乐这件事刻不容缓,来找周公了。”
圣人的心是镜
这条书摘已被收藏
0
次
+1
0
分享
收藏
0
条评价
芹菜
2017-12-29 00:04:22 摘录
席书问:“那您从哪里获得真理?”王阳明回答:“真理就在我心中,但必须去事上练,只有去实践了,你才能更深刻地体会这一真理。而且,这两者是不可分的,正如知行合一一样。”
这条书摘已被收藏
0
次
+1
0
分享
收藏
0
条评价
芹菜
2017-12-29 00:01:06 摘录
有弟子曾问王阳明,学习朱熹理学的方法很简单,只要我们去外面格物,把格到的道理用静坐思考的方式和自己的心吻合就是了。您这个学说,应该怎么学会它呢?
王阳明给出了四点:第一,立志。就是要打定主意,下定做圣贤的决心;第二,勤学。做圣贤必须勤奋,努力学习知识和提升品德;第三,改过。有错就要改,绝不姑息;第四,责善。也就是在朋友之间要以责备的方式劝善。
实际上,这是儒家提倡的老方法:在仿效典范和反省中获得自我,进而成为圣贤。这时的圣贤就是心灵自由、自己能支配自己的人。
这条书摘已被收藏
0
次
+1
0
分享
收藏
0
条评价
芹菜
2017-12-28 23:54:24 摘录
阳明在龙场所悟到的“圣人之道,吾性自足”都是中国思想史上最夺目的光辉。所谓“圣人之道,吾性自足”,就是我们每个人与生俱来心中就有圣贤之道,因为我们心中与生俱来就有能知是非善恶的“良知”,而做圣贤就是要通过自我努力实现最真实的自我。我们每个人身上既然都有圣贤的因子,那人人就是平等的,谁都没有权力支配谁。只有一个人有权力,那就是我自己。只有我才能支配我自己,我才是自己的主人!
这就是王阳明心学最根本的思想,也是哈佛大学教授杜维明说“二十一世纪将是王阳明的世纪”的理由。
这条书摘已被收藏
0
次
+1
0
分享
收藏
0
条评价
芹菜
2017-12-28 23:30:27 摘录
朱熹给赵惇(宋光宗)的一封信,信中有句话如是说:“居敬持志,为读书之本;循序致精,为读书之法”
这条书摘已被收藏
0
次
+1
0
分享
收藏
0
条评价
芹菜
2017-12-28 23:28:17 摘录
许璋当时在浙江余姚附近过着离群索居的生活,一举一动都流露出传奇人物的特征。他喜欢穿白衣,喜欢站在茫茫一片绿的森林中,人们一眼就能发现他。据说,许璋曾经也是理学高手,拜过陈白沙为师,不过和王阳明一样,他也琢磨不透朱熹理学的真谛,所以抛弃理学,钻研军事和奇幻法术。他有两个让人钦佩的地方,一是占的卜:他能掐会算,有在世刘伯温的美誉。他曾准确地预言了朱宸濠的造反,又准确地预言了明帝国十一任皇帝朱厚熜(明世宗)的继位(朱厚熄是以非太子身份登基的)。另一成就是在军事理论上,他用多年时间吃透了诸葛亮兵法和奇门遁甲中的兵法部分,后来他把这些兵法毫无保留地传授给了王阳明。
这条书摘已被收藏
0
次
+1
0
分享
收藏
0
条评价
芹菜
2017-12-28 23:23:51 摘录
“无为道者”
王阳明又凑近一点,殷切地问活神仙:“您是高人,必有养生妙法,请赐教”
道士笑了笑说:“我才说过,那就是静坐。养生之诀,无过一静。老子清静,庄子逍遥。唯清静而后能逍遥也。”
按王阳明的理解,这位道士的话其实就是:首先通过身体的安静(静坐),从而进入心灵安静(内心空空,什么都不想)的状态。只要心灵安静了,就能跳入逍遥境界,成为不死奇人。这就是养生的秘诀,它养的不仅是身体,还有心灵。
这条书摘已被收藏
0
次
+1
0
分享
收藏
0
条评价
芹菜
2017-12-28 23:15:28 摘录
朱熹理学的修养方法是以读经书和持敬为主。所谓持敬,就是统一自己的精神,抑制人欲,经常自觉天理。它的实践方法就是静坐。如果说,“读经书”是知性修养法,那么,“持敬”就是实践修养法。朱熹认为,这两者必须要互相帮助、互相依存,才能达到幡然领悟天下事物之理的境界。陆九渊心学在修养上特别重视静坐,主张直观性的感悟真理。朱熹则重视读经书,朱熹理学和陆九渊心学的区别,就是在修养上,至于他们的终极目标都是一样的:得到天理,锻炼内心。
这条书摘已被收藏
0
次
+1
0
分享
收藏
0
条评价
芹菜
2017-12-28 23:13:12 摘录
程颢认为,一切都是心的问题。而程颐则认为,必须要时刻约束自己,让外界的规则来规范自己的心。
南宋时,朱熹继承了程颐的思想,而陆九渊则继承了程颢的思想。朱熹和陆九渊凭借天资将这两种思想发扬光大,这就是后来的程朱理学和陆九渊心学。
无论是程朱理学还是陆九渊心学,目的都是为了存天理去人欲。为什么要存天理去人欲呢?另一位理学大师张载给出了答案:为天地立心(为社会重建精神价值),为生民立命(为民众确立生命意义),为往圣继绝学(为前圣继承已绝之学统),为万世开太平(为万世开拓太平之基业)。
如此精彩雄壮的格言,在中国乃至世界史上只此一次。这四句话,就是理一学家的名片。
这条书摘已被收藏
0
次
+1
0
分享
收藏
0
条评价
芹菜
2017-12-28 23:10:57 摘录
公元960年五代末期华山里神乎其神的一个道士陈抟,其弟子是穆修,穆修的弟子是周敦颐,此人精通儒释道三家学问,是当时的大学问家,世人评价他的品行时说他“胸怀洒落如风光霁月”。周敦颐受到祖师爷陈抟道士的影响,以道家的语境写了一本书叫《太极图说》。书中提到了“无极”这概念,它是万物的造物主,也是万物运行的标准。
周敦颐的两个弟子,一个脸上荡漾着和气的颜色,而另一位则神情严肃,活像僵尸。这两人是亲兄弟,和气的那位是哥哥叫程颢,严肃的那位是弟弟叫程颐。
多年以后,兄弟俩从老师周敦颐的《太极图说》的“无极”理论中抽出‘理”和“道”的概念,自成一家,这就是理学的雏形。理学认为,在超现实、超社会之上存在一种标准,它是人们一切行为的规范。周敦颐说它叫“无极”,二程说它叫“天理”。而“天理”的敌人则是“人欲”(不合理、不正当的行为和欲望)。每个人的一生最应该做的事就是去发现(格物穷理)和遵
循这个“天理”,祛除“人欲”。归根结底,就是要“存天理,灭人欲”。
天理其实就是满足我们生存下来最基本的需求,除此之外的都是人欲。如何“存天理灭人欲”,程颢和程颐的方法不同。程颢认为,人性本是善的,天理就在我心中,所以只需要在自身上下功夫就可以了。而程颐虽然也认为人性是善的,但是却认为不能仅仅在心上用功,必须要去外界寻找天理,也就是说,必须要依靠外界的力量“格物致知”来让自己的人性达到至善的境界。
这条书摘已被收藏
0
次
+1
0
分享
收藏
0
条评价
芹菜
2017-12-28 22:48:19 摘录
1508年,心学史的开篇“龙场悟道”,归纳为八个字则是:“吾性自足,不假外求”。用王阳明的解释就是,人人心中都有良知,良知无所不能,能解决一切问题,
不需要任何外来帮助。
这条书摘已被收藏
0
次
+1
0
分享
收藏
0
条评价
Jessiebaby
2017-08-18 19:19:05 摘录
这条书摘已被收藏
0
次
+1
0
分享
收藏
0
条评价
Jessiebaby
2017-08-16 23:07:29 摘录
他说破山中贼易,只是为了烘托祛除人欲有多难,实际上,破山中贼远没有他说的那么容易
好
这条书摘已被收藏
0
次
+1
0
分享
收藏
0
条评价
导购链接
×
做书摘
文字书摘
读图识字
至少还需要输入
10
字
保存原图片为书摘
上传图片
识别
最多输入
500
个字
上传图片
重新上传
写点笔记吧
至少还需要输入
10
字
章节(选填)
序 章 心学诞生的前夜
心学横空出世
心学诞生的前夜
第一章 为什么悟道的是王阳明
何谓第一等事
两件荒唐事:新郎失踪和格竹子
彷徨和痛苦是天才的共性
有一种无趣叫仕途
转捩点
未经审视的人生不值得过
刘瑾风暴
知而不行,只是未知
释厄路
做自己的主人
新朋友和新敌人
心学的政治力
朱陆异同
贵人王琼
第二章 王阳明如何做到知行合一之南赣剿匪
人性无法改变,却可以引导
横扫詹师富
胜败由心,兵贵善用
制心一处,无事不办
金龙霸王池仲容
池仲容也会用计
定力的交锋
只怕有心人
心学入门课——大学问
风雨又来
第三章 王阳明如何做到知行合一之平定宁王
不被待见的宁王
朱宸濠一直在努力
针锋相对
宁王革命了
安庆保卫战
决战朱宸濠
费心为哪般
真诚的权变:最难不过斗小人
致良知
伟大的杨廷和
不许来京
再见,杨廷和
第四章 王阳明如何做到知行合一之广西戡乱
万人齐捧王阳明
李福达案
有请王阳明
走在成圣的路上
谢谢诸位
平定思田
雷霆扫穴
追忆祖先
赏还是罚,这是个问题
此心光明,亦复何言
王阳明的另一面
第五章 心学对我们有什么用——强大内心的终极武器
我是自己的上帝
只俯首于自己的心
去心中贼之私情
去心中贼之私欲
闲思杂虑也是私欲
人生在世,不可拘泥常规
我们该追求什么
如何对付恶
不要操心
获得幸福的方法:不要和外物对立
第六章 知行合一的修炼法门
格物致知
心即理VS性即理
心外无理
万物一体
心外无物
心外无事
心即理的立言宗旨
为何说知行是合一的
古人为何单独提知行
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
一念发动便是行了
实践出真知
良知就是判断力
如何光复良知
致良知:听从第一感觉
致良知:听从内心的声音
后记
页码(选填)
这本书已经添加了这些章节,请勾选或者新建你的书摘所属的章节
add
up
down
remove
序 章 心学诞生的前夜
心学横空出世
心学诞生的前夜
第一章 为什么悟道的是王阳明
何谓第一等事
两件荒唐事:新郎失踪和格竹子
彷徨和痛苦是天才的共性
有一种无趣叫仕途
转捩点
未经审视的人生不值得过
刘瑾风暴
知而不行,只是未知
释厄路
做自己的主人
新朋友和新敌人
心学的政治力
朱陆异同
贵人王琼
第二章 王阳明如何做到知行合一之南赣剿匪
人性无法改变,却可以引导
横扫詹师富
胜败由心,兵贵善用
制心一处,无事不办
金龙霸王池仲容
池仲容也会用计
定力的交锋
只怕有心人
心学入门课——大学问
风雨又来
第三章 王阳明如何做到知行合一之平定宁王
不被待见的宁王
朱宸濠一直在努力
针锋相对
宁王革命了
安庆保卫战
决战朱宸濠
费心为哪般
真诚的权变:最难不过斗小人
致良知
伟大的杨廷和
不许来京
再见,杨廷和
第四章 王阳明如何做到知行合一之广西戡乱
万人齐捧王阳明
李福达案
有请王阳明
走在成圣的路上
谢谢诸位
平定思田
雷霆扫穴
追忆祖先
赏还是罚,这是个问题
此心光明,亦复何言
王阳明的另一面
第五章 心学对我们有什么用——强大内心的终极武器
我是自己的上帝
只俯首于自己的心
去心中贼之私情
去心中贼之私欲
闲思杂虑也是私欲
人生在世,不可拘泥常规
我们该追求什么
如何对付恶
不要操心
获得幸福的方法:不要和外物对立
第六章 知行合一的修炼法门
格物致知
心即理VS性即理
心外无理
万物一体
心外无物
心外无事
心即理的立言宗旨
为何说知行是合一的
古人为何单独提知行
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
一念发动便是行了
实践出真知
良知就是判断力
如何光复良知
致良知:听从第一感觉
致良知:听从内心的声音
后记
×
添加一个书摘本
搜索创建书摘本
搜索
正在搜索...
不对,换一下
书名
作者
出版社
备注
ISBN
*
*
×
编辑书摘
书摘
最少还需要输入
10
字
写点笔记吧
最少还需要输入
10
字
*
这条书摘是属于哪一章节的?
序 章 心学诞生的前夜
心学横空出世
心学诞生的前夜
第一章 为什么悟道的是王阳明
何谓第一等事
两件荒唐事:新郎失踪和格竹子
彷徨和痛苦是天才的共性
有一种无趣叫仕途
转捩点
未经审视的人生不值得过
刘瑾风暴
知而不行,只是未知
释厄路
做自己的主人
新朋友和新敌人
心学的政治力
朱陆异同
贵人王琼
第二章 王阳明如何做到知行合一之南赣剿匪
人性无法改变,却可以引导
横扫詹师富
胜败由心,兵贵善用
制心一处,无事不办
金龙霸王池仲容
池仲容也会用计
定力的交锋
只怕有心人
心学入门课——大学问
风雨又来
第三章 王阳明如何做到知行合一之平定宁王
不被待见的宁王
朱宸濠一直在努力
针锋相对
宁王革命了
安庆保卫战
决战朱宸濠
费心为哪般
真诚的权变:最难不过斗小人
致良知
伟大的杨廷和
不许来京
再见,杨廷和
第四章 王阳明如何做到知行合一之广西戡乱
万人齐捧王阳明
李福达案
有请王阳明
走在成圣的路上
谢谢诸位
平定思田
雷霆扫穴
追忆祖先
赏还是罚,这是个问题
此心光明,亦复何言
王阳明的另一面
第五章 心学对我们有什么用——强大内心的终极武器
我是自己的上帝
只俯首于自己的心
去心中贼之私情
去心中贼之私欲
闲思杂虑也是私欲
人生在世,不可拘泥常规
我们该追求什么
如何对付恶
不要操心
获得幸福的方法:不要和外物对立
第六章 知行合一的修炼法门
格物致知
心即理VS性即理
心外无理
万物一体
心外无物
心外无事
心即理的立言宗旨
为何说知行是合一的
古人为何单独提知行
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
一念发动便是行了
实践出真知
良知就是判断力
如何光复良知
致良知:听从第一感觉
致良知:听从内心的声音
后记
*
页码
×
删除
您确定要删除吗?
王阳明给出了四点:第一,立志。就是要打定主意,下定做圣贤的决心;第二,勤学。做圣贤必须勤奋,努力学习知识和提升品德;第三,改过。有错就要改,绝不姑息;第四,责善。也就是在朋友之间要以责备的方式劝善。
实际上,这是儒家提倡的老方法:在仿效典范和反省中获得自我,进而成为圣贤。这时的圣贤就是心灵自由、自己能支配自己的人。
这就是王阳明心学最根本的思想,也是哈佛大学教授杜维明说“二十一世纪将是王阳明的世纪”的理由。
王阳明又凑近一点,殷切地问活神仙:“您是高人,必有养生妙法,请赐教”
道士笑了笑说:“我才说过,那就是静坐。养生之诀,无过一静。老子清静,庄子逍遥。唯清静而后能逍遥也。”
按王阳明的理解,这位道士的话其实就是:首先通过身体的安静(静坐),从而进入心灵安静(内心空空,什么都不想)的状态。只要心灵安静了,就能跳入逍遥境界,成为不死奇人。这就是养生的秘诀,它养的不仅是身体,还有心灵。
南宋时,朱熹继承了程颐的思想,而陆九渊则继承了程颢的思想。朱熹和陆九渊凭借天资将这两种思想发扬光大,这就是后来的程朱理学和陆九渊心学。
无论是程朱理学还是陆九渊心学,目的都是为了存天理去人欲。为什么要存天理去人欲呢?另一位理学大师张载给出了答案:为天地立心(为社会重建精神价值),为生民立命(为民众确立生命意义),为往圣继绝学(为前圣继承已绝之学统),为万世开太平(为万世开拓太平之基业)。
如此精彩雄壮的格言,在中国乃至世界史上只此一次。这四句话,就是理一学家的名片。
周敦颐的两个弟子,一个脸上荡漾着和气的颜色,而另一位则神情严肃,活像僵尸。这两人是亲兄弟,和气的那位是哥哥叫程颢,严肃的那位是弟弟叫程颐。
多年以后,兄弟俩从老师周敦颐的《太极图说》的“无极”理论中抽出‘理”和“道”的概念,自成一家,这就是理学的雏形。理学认为,在超现实、超社会之上存在一种标准,它是人们一切行为的规范。周敦颐说它叫“无极”,二程说它叫“天理”。而“天理”的敌人则是“人欲”(不合理、不正当的行为和欲望)。每个人的一生最应该做的事就是去发现(格物穷理)和遵
循这个“天理”,祛除“人欲”。归根结底,就是要“存天理,灭人欲”。
天理其实就是满足我们生存下来最基本的需求,除此之外的都是人欲。如何“存天理灭人欲”,程颢和程颐的方法不同。程颢认为,人性本是善的,天理就在我心中,所以只需要在自身上下功夫就可以了。而程颐虽然也认为人性是善的,但是却认为不能仅仅在心上用功,必须要去外界寻找天理,也就是说,必须要依靠外界的力量“格物致知”来让自己的人性达到至善的境界。
不需要任何外来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