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辨的禅趣

对于《思辨的禅趣: 视野下的世界秩序》这部作品,著者熊逸是这样阐释的:“本书从《坛经》入手,在梳理禅宗思想渊源的时候难免会由禅及佛,涉及印度佛教的学理纷争与中国佛教的传承 …… [ 展开全部 ]
  • 作者:熊逸
  • 出版社:线装书局
  • 定价:36.60元
  • ISBN:7512003692
序之一 八戒说禅,胜似唐僧 001
  • 李如松
    2020-02-20 18:26:56 摘录
    犹如盗梦空间。 经济学上,价值———完全取决于主观感受。 贸易的底层基石,那就是意识的输出。 所以,玄在商人头上的达摩克利斯之剑———趋势。这个趋势,指的是意识形态层面的趋势,是观念的趋势,文化的趋势,伦理的趋势。 更接地气一点,他指的是价值的主观定论的区别。 我们跟不上时代,是跟不上年轻人的思想了,统一的“价值”观被打成了小众的碎片,抓不住这些,就失去了未来。
    这条书摘已被收藏0
  • 李如松
    2020-02-16 21:53:44 摘录
    第一,开放型的宗教往往会走向自己的反面;

    第二,不能顺应基本人性的宗教理论总会被人性扭转过来
    历史给我的规律。 何为历史,以前的过往。规律为何物?
    这条书摘已被收藏0
  • 李如松
    2020-02-16 21:43:23 摘录
    效率和准确率。 这也是一个辩证的关系,看你需要什么? 有时候需要效率,有时候又要准确率。 当二者都要的时候,不好意思,那就是反人性的,就会二者皆不可得。
    这条书摘已被收藏0
  • 李如松
    2020-02-16 19:05:12 摘录
    整部《金刚经》就两个字“破相” “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 “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
    这条书摘已被收藏0
  • 李如松
    2020-02-16 18:53:27 摘录
    格式塔?就是整体,而不包含部分的整体
    这条书摘已被收藏0
  • 李如松
    2020-02-16 18:50:17 摘录
    佛教分“大雅”和“大俗” 大雅指“空”和“有”的辩论。 学术有《金刚经》《心经》《大般涅盘经” 大俗就到了弥勒佛和地藏系
    这条书摘已被收藏0
  • 李如松
    2020-02-16 18:47:20 摘录
    “色蕴”是一切物质形式,其他四蕴是切精神现象,无论物质还是精神,全都受制于因果律,不能自主,所以在性质上都是
    蕴的概念:集合体。 很多“所指”确实是需要有一个语言的代言词。 理解一个概念,概念本身又会误导。
    这条书摘已被收藏0
  • 李如松
    2020-02-16 12:10:54 摘录
    《毛诗》所作的注释里边提到一个故事说鲁国有一个独居的男人,邻居是一个独居的寡妇。有一天晚上,暴风雨把寡妇的房子打坏了、寡妇想到这个邻居男人家里避避风雨。

    你觉得男人的正确做法是什么呢?是坚守“男女授受不亲”的原则呢,还是“事急从权”呢?

    这位鲁国男人选了前者,死活不让寡妇进屋,还跟寡妇讲大道理说:“我听说男人和女人不到六十岁就不能住在一间屋里,我们两个都还年轻,我哪能放你进屋呢?”

    女人说:“你看人家柳下惠,用自己的身体帮陌生女人御寒,谁都没说他下流。”

    男人说:“如果我是柳下惠,我一定给你开门;但我不是柳惠,所以不能给你开门。虽然我做的事貌似和柳下惠相反,但其实我是在向柳下惠学习。”
    自己要对自己的意志力有一个清楚的判断。 这便是学习型人才容易陷入的一个误区,学习的过程总是希望自己能够成为那个最牛的人,殊不知,那个最牛的人并不是通过这种学习方法而变成的。 爱学习的人,犯了盲人摸象的毛病,错误的判断了自己的能力,更加错误的判断了目标的成长历程。 真是螳臂当车。
    这条书摘已被收藏0
  • 李如松
    2020-02-15 23:00:12 摘录
    我们都知道,越是乱世,人们越需要宗教。

    人们对未来的确定性越低,对宗教的需求就越高。

    这个道理虽然不难明白,但是,处在今天这个时代,回头再看对宗教的需求,你可能会问:今天的西方世界明明已经有自己传统的基督教来解决确定性的问题啊,为什么偏偏佛教大行其道呢?

    这就要从心理学上的“错觉关联”理论来解释了。

    简单讲,神秘感容易激发敬畏心,常见的例子是,我们看到奇装异服的宗教人士,就会天然认为他们拥有什么非同寻常
    的修为。

    在西方世界里,基督教已经太家常化,缺乏神秘感了,但佛教
    不一样。
    “错觉失联”心理学概念。 人们对神秘的东西一般怀有敬畏之心。
    这条书摘已被收藏0
  • 李如松
    2020-02-15 22:53:32 摘录
    梳理脉络是一个很好的读书方法,也是历史学的方法。

    以我自己的体会来看,对些特别扑朔迷离的知识,死磕经典本身是没用的,只有跳出经典,把这门知识的来龙去脉梳理清楚,很多原先让你死磕到头破血流的问题轻轻松松就能解开了。最典型的两个领域是易学和佛学。

    易学的核心经典只有一部《周易》,但你要想看懂《周易》,只读这部书本身根本就读不通。这就是一条死胡同。正确的方法是从《左传》《国语》入手,看看《周易》时代的人都是怎么理解它、使用它的。

    读佛经也一样,如果不把佛学的大脉络梳理清楚,不把一些基本问题、基本概念和基本背景搞清楚。
    梳理脉络———历史学的研究方法。 我以前还不敢确定这种方法,现在发现其实大可以放心的这个么搞,因为没有真正的真理存在。 人都是盲人摸象,伟人也一样,每一本书也一样,所以需要站在不同的角度,看待不一样的世界。 破题之路就在此。
    这条书摘已被收藏0
  • 李如松
    2020-02-15 22:43:56 摘录
    关于仪式感在锤子科技开产品发布会时,罗永浩就说过人类需要仪式感。这是由人脑决定的,由我们感知世界、认知世界的方式所规定的,进而影响了我们的文化,成了约定俗成的仪式。

    正是因为底层的原因,仪式感会在全人类流行。如礼拜、祭司、婚礼、成人礼、签约、剪彩等等。在仪式感中,人们通过形式加深体验,通过流程升华认知。可以说形式大于内
    容,或者说先有形式后有内容。
    罗永浩的这段论述给我增加了新知识。 仪式感是由人脑决定的,是天生的认知模式决定的。
    这条书摘已被收藏0
  • 李如松
    2020-02-15 22:36:09 摘录
    佛学发展成佛教的必然性主要受人类心理趋势的影响;佛教里的仪式和戒律是人们在追求归属感和优越感过程中不断修补出来的。

    当然,这些仪式化的东西,都是你理解佛学的障碍,把他们抛在一边,我们才能真正进入佛学的智慧世界。
    仪式和戒律,对应归属感和优越感。 这个暂时还不能理解,有待我更深一层次学习研究。
    这条书摘已被收藏0
  • 李如松
    2020-02-15 21:47:08 摘录
    佛教虽然起源于印度,但对于中国来说,它已经深深地嵌入。

    这不是传教的结果,而是中华文明一个结构性的缺口也就是形而上学思辨性的匮乏,被补上了。

    经过2000年时间的融合,佛学早就不是你印象里的外来文化,而是中国文化内在需求的一部分。即便你最熟悉的儒家,到了宋明理学,也因为朱熹借用了佛学的思辨武器,才重新获得了跟佛学抗衡的能力。
    佛教补上了中华民族的一个思维缺口———思辨的匮乏,佛学刚好弥补了。 这是底层的逻辑思维,他是直接作用于思维本身,跟盗梦空间有异曲同工之妙。 很多人根本认识不到,所以,跟不懂的人,根本不用讲,只是做就可以了。
    这条书摘已被收藏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