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室

《明室:摄影纵横谈》分为上下两篇,有照片的特性、难于归类的摄影、以感动为出发点、摄影师、幻象和看照片的人、被拍照的人、看照片的人:趣味混乱、摄影如奇遇、不受拘束的现象学、 …… [ 展开全部 ]
  • 作者:(法)罗兰.巴特
  • 出版社:文化艺术出版社
  • 定价:18.00
  • ISBN:7503922915
上篇
  • dearshahrazad
    2021-06-22 03:29:01 摘录
    摄影的“命运”可能就是这样的:在使我相信(真的,我在多少次里相信一次呢?)我找到了“真实完整的照片”的同时,它也把实在(“这个存在过”)和真实(“好啊!就是这个。)完全搞混淆了;它既表示确认,也发出感叹;它使人像达到了疯狂之点,在这一点上,情感(爱、激情、哀伤、冲动、欲望)成了存在的依据。这时,摄影就实实在在地接近了疯狂,与“疯狂的真实”酷似。
    这条书摘已被收藏0
  • dearshahrazad
    2021-06-19 01:00:07 摘录
    我们都知道戏剧和死人祭仪之间最初的关系:最早的演员是通过饰死人的角色脱离修道院的:化装成老人,就是把自己变成一个既是活人又是死人的人:图腾崇拜戏中的涂白了的半身像,中国戏剧中画脸谱的人,印度戏中使用的用米面制成的化装材料做的面具,日本能乐中的脸谱,都属此类。我在“照片”中发现的就是这种戏剧和死人祭仪之间的关系;无论怎样努力地把照片设想得栩栩如生(这种“使照片变得栩栩如生”的努力,只能是传统上对死的苦恼的否认),“照片”和最早的戏剧一样,和“栩栩如生的画”一样,是个脸上涂了脂粉的哑角,在那张呆板的面庞之下,我们看到的是死人。
    这条书摘已被收藏0
  • dearshahrazad
    2021-06-19 00:53:07 摘录
    可惜的是,在我看来很多照片毫无生气。不过,即使是那些我觉得有些价值的照片,其中的大部分在我身上能够引起的也只是一般兴趣,如果可以这么说的话,那兴趣是“光滑的”:在这些照片里,没有一点点“PUNCTUM”,不管我喜欢不喜欢,都不刺痛我。在这些照片上只有“STUDIUM”。“STUDIUM”太宽泛,含有漫不经心的欲望,多变的兴趣,前后不一致的趣味等种种意思:我爱/我不爱 I Like/don't(我喜欢/我不喜欢)。“STUDIUM”属于“To like(喜欢)而不是“To Love”(爱)这个范畴;“STUDIUM”所调动起来的是“半个欲望”,“半个愿望”,这和我们对一些我们觉得“好”的人、景色、衣服、书籍所产生的模模糊糊、“光滑的”、无须承担责任的兴趣,都是一路货色。
    这条书摘已被收藏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