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 下载
注册
登录
|
搜索
正在搜索中...
首页
我的书架
我的主页
我的收藏
我的书评
中和正脉
《中和正脉:道教中派李道纯内丹修炼秘籍》内容简介:笔者仅将李道纯丹道精微略作钩玄,以飨读者,不至于在阅读李道纯丹道著作时身入宝山而空手回。关于李道纯三教合一的思想、心性学
……
[ 展开全部 ]
说等,由于笔者学识有限,不敢妄谈,可以参考相关书籍和资料。 另外《中和正脉:道教中派李道纯内丹修炼秘籍》还收录附录二种,可以和李道纯著作互相参研,多相符契,以便于更好的研究中派丹道理法。一是与李道纯同时代的内丹家陈虚白《规中指南》,二是收录了题名“重阳祖师注、清虚道人录”之《五篇灵文》,是北派丹法要诀。
[ 收起 ]
作者:董沛文
出版社:宗教文化
定价:45.00元
ISBN:7802541794
给个评价
做个书摘
书摘 (21 )
评价 (1 )
唐山玉清观道学文化丛书序一唐山玉清观道学文化丛书序二唐山玉清观道学文化丛书序三前言整理说明第一卷 《
蜀黍
2018-10-23 08:03:15 摘录
德
德之一字,亦是强名,不可得而形容,
不可得而执持,凡有施设、积功、累行,便是不德也。只恁么,不修习,不用功,死灰槁木,待德之自来,终身无德也。这个德字,愈求愈远,愈执愈失。经云:“上德不德,是以有德。”又云:“上德无为,而无以为。”只这两句,多少分明,只是欠人承当。若是个信得及的,便把从前学解见知,声闻缘觉一切掀倒,向平常履践处,把个损字来受用,损之又损,损来损去,损到损不得处,自然玄德昭著,方信无为之有益。经云:“不言之教,无为之益,天下希及之。”又云:“玄德深矣,远矣。”会么?咦!不离当处常湛然,觅则知君不可见。
颂曰:
河沙妙德,
总在心则,
不可施为,
何劳修积?
愈探愈深,
愈执愈失,
放下头头,
掀翻物物。
后己先人,
守雌抱一,
纯一不杂,
其德乃实
修齐治平,
皆从此出,
妙用难量,
是谓玄德。
〔道德会元〕
这条书摘已被收藏
0
次
+1
0
分享
收藏
0
条评价
蜀黍
2018-10-22 21:48:51 摘录
原始返终,故知生死之说
原其始,则万物同出于一太极也;反其终,则万物复归于一太极也。反穷诸己,元炁乃身之始也。原乎元炁,先天而生,后天而存。周流六虚,弥满八极,彻地通天,透金贯石,三才由之而立位,圣人体之而归根复命。返性之初,恍惚之中,千和万合,自然成真,一切有形,得之则生,失之则亡,卷之则藏于一毫端上,放之充塞太虚之表,包括万有,至大难量,原其所自,先乎覆载,混然成真,身之元也。由其始物,强名日元炁。
故此身因炁而有形,形变而有生,生变而有死。生者,炁之聚,万物出于机者也;死者,炁之散,万物入于机者也。出生入死,一聚一散,即太极动静之机也。动必终于静,出必终于反,生必终于死,故原始返终,故知生死之说也。惟神莫测其始,莫知其终,历千万世而不变不易,无古无今,不生不灭,由其不变,故能运化生成,无休无息也。神也者,圣而不可知之者也。达是理者,静坐而养神,安寝以养炁,冥情于寂,潜心于极,长生久视之道得矣。
这条书摘已被收藏
0
次
+1
0
分享
收藏
0
条评价
蜀黍
2018-10-22 21:26:11 摘录
五行之生也,各一其性。
五行各一其性者,谓五行各具一太极也。五行生数,各以五数加之,即成数也。天一生水加五,地六成水也;地二生火加五,天七成火;天三生木加五,地八成木也;地四生金加五,天九成金也;天五生土加五,地十成土也,是谓五行各具五行也。前文谓:“五行一阴一阳也。”阴阳一太极者,言其体也。此谓五行各一其性者,言其用。言其体,则五行同一太极;言其用,则五行各具一太极也。言其体,返本还元;言其用,设施之广也。体者,逆数也;用者,顺数也。逆数知其所始,顺数知其所终。知始而不知终,则不能致广大;知终而不知始,则不能尽精微。原其始,则浑浑沦沦,合乎无极;推其终,则生生化化运乎无。逆顺相须,则始终不二;显微无间,则性理融通。是谓体用兼而合道也。
这条书摘已被收藏
0
次
+1
0
分享
收藏
0
条评价
蜀黍
2018-10-22 21:17:53 摘录
圣人定之以中正仁义。
-
圣人钩深致远,动必循理,理之在乎天下,莫能与之较,故进修德业必先穷理。
穷理之要,必先以中正仁义为本,故圣人定之以中正仁义,立极设教也。
中正者,人性也。仁义者,天性之发也。
贯天充地,斡运枢机。
寂然不动,体物无违,日中;
坦平蓦直,柔顺大方,
安常主静,应物无疆,曰正;
克己复礼,普济博施,
成全委曲,接物无私,日仁;
出处语默,感应随顺,
利己利人,与物无兢,曰义。
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
正也者,天下之至当也;
仁也者,天下之大公也;
义也者,天下之至和也。
《文言》曰:"利者,义之和也。"又曰:"利物足以和义。"是知仁义,进修德业之要也;中正者,穷理尽性之要也。
中正、仁义包罗天地,揆叙万类。以之修身,则身修;以之治国,则国治。周旋四海,经纬天地,巨细纤洪,无不具备。修进君子,诚能三反昼夜,用志不分,吾见其成道也易矣。
这条书摘已被收藏
0
次
+1
0
分享
收藏
0
条评价
蜀黍
2018-10-16 18:45:57 摘录
玄关一窍
夫玄关一窍者,至玄至要之机关者。
非印堂、非囟门、非肚脐、非膀胱、非两肾、非肾前脐后、非两肾中间。
上至顶门,下至脚跟,四大一身,才着一处,便不是也。亦不可离了此身向外寻之,所以圣人只一“中”字示人,只此“中”字便是也。
我设一喻,令尔易知。
且如傀儡,手足举动,百样趋跄,非傀儡能动,是丝线牵动。虽是线上关捩,却是弄傀儡底人牵动。
咦!还识这个弄愧儡底人么?休更疑惑,我直说与汝等。傀儡比此一身,丝线比玄关,弄傀儡底人比主人公。一身手足举动,非手动底足动,是玄关使动。虽是玄关动,却是主人公使教玄关动。若认得这个关捩,又奚患不成仙乎?
中和集
这条书摘已被收藏
0
次
+1
0
分享
收藏
0
条评价
蜀黍
2018-10-16 18:45:27 摘录
玄关一窍
夫玄关一窍者,至玄至要之机关者。
非印堂、非囟门、非肚脐、非膀胱、非两肾、非肾前脐后、非两肾中间。
上至顶门,下至脚跟,四大一身,才着一处,便不是也。亦不可离了此身向外寻之,所以圣人只一“中”字示人,只此“中”字便是也。
我设一喻,令尔易知。
且如傀儡,手足举动,百样趋跄,非傀儡能动,是丝线牵动。虽是线上关捩,却是弄傀儡底人牵动。
咦!还识这个弄愧儡底人么?休更疑惑,我直说与汝等。傀儡比此一身,丝线比玄关,弄傀儡底人比主人公。一身手足举动,非手动底足动,是玄关使动。虽是玄关动,却是主人公使教玄关动。若认得这个关捩,又奚患不成仙乎?
中和集
这条书摘已被收藏
0
次
+1
0
分享
收藏
0
条评价
蜀黍
2018-10-16 18:44:59 摘录
玄关一窍
夫玄关一窍者,至玄至要之机关者。
非印堂、非囟门、非肚脐、非膀胱、非两肾、非肾前脐后、非两肾中间。
上至顶门,下至脚跟,四大一身,才着一处,便不是也。亦不可离了此身向外寻之,所以圣人只一“中”字示人,只此“中”字便是也。
我设一喻,令尔易知。
且如傀儡,手足举动,百样趋跄,非傀儡能动,是丝线牵动。虽是线上关捩,却是弄傀儡底人牵动。
咦!还识这个弄愧儡底人么?休更疑惑,我直说与汝等。傀儡比此一身,丝线比玄关,弄傀儡底人比主人公。一身手足举动,非手动底足动,是玄关使动。虽是玄关动,却是主人公使教玄关动。若认得这个关捩,又奚患不成仙乎?
中和集
这条书摘已被收藏
0
次
+1
0
分享
收藏
0
条评价
蜀黍
2018-10-15 08:13:15 摘录
古云:"常灭动心,不灭照心"。
一切不动之心,皆照心也。
一切不止之心,皆妄心也。
照心,即道心也。
妄心,即人心也。
"道心惟微",谓微妙而难见也。
"人心惟危",谓危殆而不安也。
虽人心亦有道心,
虽道心亦有人心,
系乎动静之间尔。
惟"允执厥中"者,
照心常存,妄心不动,
危者安平,微者昭著。
到此有妄之心复矣,无妄之道成矣。
《易》日:"复其见天地之心乎"。
第一卷 中和集
这条书摘已被收藏
0
次
+1
0
分享
收藏
0
条评价
导购链接
×
做书摘
文字书摘
读图识字
至少还需要输入
10
字
保存原图片为书摘
上传图片
识别
最多输入
500
个字
上传图片
重新上传
写点笔记吧
至少还需要输入
10
字
章节(选填)
唐山玉清观道学文化丛书序一唐山玉清观道学文化丛书序二唐山玉清观道学文化丛书序三前言整理说明第一卷 《
页码(选填)
这本书已经添加了这些章节,请勾选或者新建你的书摘所属的章节
add
up
down
remove
唐山玉清观道学文化丛书序一唐山玉清观道学文化丛书序二唐山玉清观道学文化丛书序三前言整理说明第一卷 《
×
添加一个书摘本
搜索创建书摘本
搜索
正在搜索...
不对,换一下
书名
作者
出版社
备注
ISBN
*
*
×
编辑书摘
书摘
最少还需要输入
10
字
写点笔记吧
最少还需要输入
10
字
*
这条书摘是属于哪一章节的?
唐山玉清观道学文化丛书序一唐山玉清观道学文化丛书序二唐山玉清观道学文化丛书序三前言整理说明第一卷 《
*
页码
×
删除
您确定要删除吗?
德之一字,亦是强名,不可得而形容,
不可得而执持,凡有施设、积功、累行,便是不德也。只恁么,不修习,不用功,死灰槁木,待德之自来,终身无德也。这个德字,愈求愈远,愈执愈失。经云:“上德不德,是以有德。”又云:“上德无为,而无以为。”只这两句,多少分明,只是欠人承当。若是个信得及的,便把从前学解见知,声闻缘觉一切掀倒,向平常履践处,把个损字来受用,损之又损,损来损去,损到损不得处,自然玄德昭著,方信无为之有益。经云:“不言之教,无为之益,天下希及之。”又云:“玄德深矣,远矣。”会么?咦!不离当处常湛然,觅则知君不可见。
颂曰:
河沙妙德,
总在心则,
不可施为,
何劳修积?
愈探愈深,
愈执愈失,
放下头头,
掀翻物物。
后己先人,
守雌抱一,
纯一不杂,
其德乃实
修齐治平,
皆从此出,
妙用难量,
是谓玄德。
原其始,则万物同出于一太极也;反其终,则万物复归于一太极也。反穷诸己,元炁乃身之始也。原乎元炁,先天而生,后天而存。周流六虚,弥满八极,彻地通天,透金贯石,三才由之而立位,圣人体之而归根复命。返性之初,恍惚之中,千和万合,自然成真,一切有形,得之则生,失之则亡,卷之则藏于一毫端上,放之充塞太虚之表,包括万有,至大难量,原其所自,先乎覆载,混然成真,身之元也。由其始物,强名日元炁。
故此身因炁而有形,形变而有生,生变而有死。生者,炁之聚,万物出于机者也;死者,炁之散,万物入于机者也。出生入死,一聚一散,即太极动静之机也。动必终于静,出必终于反,生必终于死,故原始返终,故知生死之说也。惟神莫测其始,莫知其终,历千万世而不变不易,无古无今,不生不灭,由其不变,故能运化生成,无休无息也。神也者,圣而不可知之者也。达是理者,静坐而养神,安寝以养炁,冥情于寂,潜心于极,长生久视之道得矣。
五行各一其性者,谓五行各具一太极也。五行生数,各以五数加之,即成数也。天一生水加五,地六成水也;地二生火加五,天七成火;天三生木加五,地八成木也;地四生金加五,天九成金也;天五生土加五,地十成土也,是谓五行各具五行也。前文谓:“五行一阴一阳也。”阴阳一太极者,言其体也。此谓五行各一其性者,言其用。言其体,则五行同一太极;言其用,则五行各具一太极也。言其体,返本还元;言其用,设施之广也。体者,逆数也;用者,顺数也。逆数知其所始,顺数知其所终。知始而不知终,则不能致广大;知终而不知始,则不能尽精微。原其始,则浑浑沦沦,合乎无极;推其终,则生生化化运乎无。逆顺相须,则始终不二;显微无间,则性理融通。是谓体用兼而合道也。
-
圣人钩深致远,动必循理,理之在乎天下,莫能与之较,故进修德业必先穷理。
穷理之要,必先以中正仁义为本,故圣人定之以中正仁义,立极设教也。
中正者,人性也。仁义者,天性之发也。
贯天充地,斡运枢机。
寂然不动,体物无违,日中;
坦平蓦直,柔顺大方,
安常主静,应物无疆,曰正;
克己复礼,普济博施,
成全委曲,接物无私,日仁;
出处语默,感应随顺,
利己利人,与物无兢,曰义。
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
正也者,天下之至当也;
仁也者,天下之大公也;
义也者,天下之至和也。
《文言》曰:"利者,义之和也。"又曰:"利物足以和义。"是知仁义,进修德业之要也;中正者,穷理尽性之要也。
中正、仁义包罗天地,揆叙万类。以之修身,则身修;以之治国,则国治。周旋四海,经纬天地,巨细纤洪,无不具备。修进君子,诚能三反昼夜,用志不分,吾见其成道也易矣。
夫玄关一窍者,至玄至要之机关者。
非印堂、非囟门、非肚脐、非膀胱、非两肾、非肾前脐后、非两肾中间。
上至顶门,下至脚跟,四大一身,才着一处,便不是也。亦不可离了此身向外寻之,所以圣人只一“中”字示人,只此“中”字便是也。
我设一喻,令尔易知。
且如傀儡,手足举动,百样趋跄,非傀儡能动,是丝线牵动。虽是线上关捩,却是弄傀儡底人牵动。
咦!还识这个弄愧儡底人么?休更疑惑,我直说与汝等。傀儡比此一身,丝线比玄关,弄傀儡底人比主人公。一身手足举动,非手动底足动,是玄关使动。虽是玄关动,却是主人公使教玄关动。若认得这个关捩,又奚患不成仙乎?
夫玄关一窍者,至玄至要之机关者。
非印堂、非囟门、非肚脐、非膀胱、非两肾、非肾前脐后、非两肾中间。
上至顶门,下至脚跟,四大一身,才着一处,便不是也。亦不可离了此身向外寻之,所以圣人只一“中”字示人,只此“中”字便是也。
我设一喻,令尔易知。
且如傀儡,手足举动,百样趋跄,非傀儡能动,是丝线牵动。虽是线上关捩,却是弄傀儡底人牵动。
咦!还识这个弄愧儡底人么?休更疑惑,我直说与汝等。傀儡比此一身,丝线比玄关,弄傀儡底人比主人公。一身手足举动,非手动底足动,是玄关使动。虽是玄关动,却是主人公使教玄关动。若认得这个关捩,又奚患不成仙乎?
夫玄关一窍者,至玄至要之机关者。
非印堂、非囟门、非肚脐、非膀胱、非两肾、非肾前脐后、非两肾中间。
上至顶门,下至脚跟,四大一身,才着一处,便不是也。亦不可离了此身向外寻之,所以圣人只一“中”字示人,只此“中”字便是也。
我设一喻,令尔易知。
且如傀儡,手足举动,百样趋跄,非傀儡能动,是丝线牵动。虽是线上关捩,却是弄傀儡底人牵动。
咦!还识这个弄愧儡底人么?休更疑惑,我直说与汝等。傀儡比此一身,丝线比玄关,弄傀儡底人比主人公。一身手足举动,非手动底足动,是玄关使动。虽是玄关动,却是主人公使教玄关动。若认得这个关捩,又奚患不成仙乎?
一切不动之心,皆照心也。
一切不止之心,皆妄心也。
照心,即道心也。
妄心,即人心也。
"道心惟微",谓微妙而难见也。
"人心惟危",谓危殆而不安也。
虽人心亦有道心,
虽道心亦有人心,
系乎动静之间尔。
惟"允执厥中"者,
照心常存,妄心不动,
危者安平,微者昭著。
到此有妄之心复矣,无妄之道成矣。
《易》日:"复其见天地之心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