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 下载
注册
登录
|
搜索
正在搜索中...
首页
我的书架
我的主页
我的收藏
我的书评
施剑翘复仇案
在《施剑翘复仇案:民国时期公众同情的兴起与影响》中,林郁沁围绕着1935年施剑翘在佛堂射杀军阀孙传芳这一扣人心弦的历史事件,通过对媒体、政治和法律档案的详尽调查,展示了施
……
[ 展开全部 ]
剑翘设法为父复仇、吸引媒体注意并争取公众同情的策略。《施剑翘复仇案:民国时期公众同情的兴起与影响》作者认为这一事件之所以能引起轰动并激发同情,是因为它与性别规范之论争、法制改革与法外正义孰轻孰重以及国民党政府扩张威权统治等更大的社会性问题联系了起来。在这次审判事件中人们关注的不仅仅是一个年轻妇女的命运,更是“情”能否超越“法治”、挑战民国之政治权威这一更大问题。
[ 收起 ]
作者:林郁沁
出版社:江苏人民出版社
定价:26.00元
ISBN:7214074605
给个评价
做个书摘
书摘 (21 )
评价 (1 )
结论
少年奥卡
2018-04-30 01:25:54 摘录
因此,在本书中,我不再追问中国是否存在市民社会这一问题,而转向探究这样一个问题:中国的批判性的政治参与是以什么形式发生的?我试图说明,历史地来说,情感的道德真实性往往成为了比哈贝马斯所说的现代西方市民社会的理性沟通方式更为强大的规范性力量,驱动着集体的政治与。在20世纪中国,集体情感主义被证明是一种有力的、然而没有保障的、对于威权主义统治的解药。公众同情,特别是当它被自发地表达出来时,经常能成功地唤起对社会政治秩序的有力批评。然而同时,他们也容易被操纵,并以一种可能导致灾难的方式爆发出来就这些矛盾而又深刻的后果而言,对30年代城市消费社会中兴起的、建立在“情”之上的公众进行历史审视,对于我们理解道德情感如何塑造了
进入21世纪的中国的政治参与方式仍是有意义的。
通过指出以“情”为根基的公众在现代中国的兴起,我并不是要表明中国对于西方的规范来说是一个特例。实际上,我的研究的另一个中心意图是从中国这个角度切入对现代性的普世主义叙述的解构,这一叙述在以“理性”为根基的公众中间仍然十分流行,这一理性公众在社会理论和学术研究中经常占据主导地位,并且经常被认为是西方现代性的重要组成部分,而现在应当是重新思考这一“理性”公众的时候了。正如传统儒家思想家所作的关于社会政治和谐的思考,我们难道不应该对情感领域如何使现代亻的政治参与成为可能进行更多的批判性思考吗?施剑翘把自己塑造成一个现代的女侠,展示了独特的“中国特色”。然而,正如本书开篇所说,熟稔媒体的女人和由大众参与的女性激情案例的出现并不仅限于民国时期的中国。同样,施剑翘案中展现出来的令人吃惊的公众激情的批判能量也许给现代中国之外的历史进程以更多的启示意义。
这条书摘已被收藏
0
次
+1
0
分享
收藏
0
条评价
导购链接
×
做书摘
文字书摘
读图识字
至少还需要输入
10
字
保存原图片为书摘
上传图片
识别
最多输入
500
个字
上传图片
重新上传
写点笔记吧
至少还需要输入
10
字
章节(选填)
译者的话
导言
第一章 刺客与复仇:大众传媒时代的道德英雄主义和女性的自我想象
第二章 媒体炒作:公共正义与城市大众的同情
第三章 精英们的矛盾态度一一对大众和女性化情感的畏惧
第四章 审判一一法庭奇观和法治中的道德情操
第五章 国家特赦一一国民党统治下被认可的暴力
第六章 30年代之后一一从战时爱国主义到反革命的情感
结论
参考文献
页码(选填)
这本书已经添加了这些章节,请勾选或者新建你的书摘所属的章节
add
up
down
remove
译者的话
导言
第一章 刺客与复仇:大众传媒时代的道德英雄主义和女性的自我想象
第二章 媒体炒作:公共正义与城市大众的同情
第三章 精英们的矛盾态度一一对大众和女性化情感的畏惧
第四章 审判一一法庭奇观和法治中的道德情操
第五章 国家特赦一一国民党统治下被认可的暴力
第六章 30年代之后一一从战时爱国主义到反革命的情感
结论
参考文献
×
添加一个书摘本
搜索创建书摘本
搜索
正在搜索...
不对,换一下
书名
作者
出版社
备注
ISBN
*
*
×
编辑书摘
书摘
最少还需要输入
10
字
写点笔记吧
最少还需要输入
10
字
*
这条书摘是属于哪一章节的?
译者的话
导言
第一章 刺客与复仇:大众传媒时代的道德英雄主义和女性的自我想象
第二章 媒体炒作:公共正义与城市大众的同情
第三章 精英们的矛盾态度一一对大众和女性化情感的畏惧
第四章 审判一一法庭奇观和法治中的道德情操
第五章 国家特赦一一国民党统治下被认可的暴力
第六章 30年代之后一一从战时爱国主义到反革命的情感
结论
参考文献
*
页码
×
删除
您确定要删除吗?
进入21世纪的中国的政治参与方式仍是有意义的。
通过指出以“情”为根基的公众在现代中国的兴起,我并不是要表明中国对于西方的规范来说是一个特例。实际上,我的研究的另一个中心意图是从中国这个角度切入对现代性的普世主义叙述的解构,这一叙述在以“理性”为根基的公众中间仍然十分流行,这一理性公众在社会理论和学术研究中经常占据主导地位,并且经常被认为是西方现代性的重要组成部分,而现在应当是重新思考这一“理性”公众的时候了。正如传统儒家思想家所作的关于社会政治和谐的思考,我们难道不应该对情感领域如何使现代亻的政治参与成为可能进行更多的批判性思考吗?施剑翘把自己塑造成一个现代的女侠,展示了独特的“中国特色”。然而,正如本书开篇所说,熟稔媒体的女人和由大众参与的女性激情案例的出现并不仅限于民国时期的中国。同样,施剑翘案中展现出来的令人吃惊的公众激情的批判能量也许给现代中国之外的历史进程以更多的启示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