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历史可以观看

增订3篇访谈录,分享老照片的19个专辑,冯克力主编《老照片》100辑同步亮相——多年来征集、编辑老照片的亲历亲闻,“照片遭遇之种种”,老照片被抄检、被藏匿、被销毁、被涂改 …… [ 展开全部 ]
  • 作者:冯克力
  • 出版社:广西师大出版社
  • 定价:49.00元
  • ISBN:7549535590
■ 凝视记忆 / 陈丹青
  • 傻瓜小周
    2018-08-20 23:48:27 摘录
    利用两个夜晚读完这本小书。时值夏夜,有河风吹来伴我,还有数不尽的虫儿叫声入耳,一本图文并茂的老照片书籍读来正当时。老照片的背后都有一个又一个令人感慨之,寄怀之,伤神之,共勉之念头存在。家族兴衰,政治运动,历史事件,领袖人物都是吸引我着眼所在,也会形成对人事命运反复无常警醒,人所谓进不喜退不忧是也。花无百日红,人无千日好。人生过客,你我皆是如此!莫放那么多的真!
    这条书摘已被收藏0
  • 朝闻道
    2017-10-30 21:11:27 摘录
    诚如作者所言,那是一个“英雄辈出”且以“英雄辈出”为自豪的时代。全社会都沉浸在树英雄、学英雄、做英雄的氛围里,各种文艺作品里也到处充斥着“高大全”的人物。“见贤思齐”在古人那里,还只是一种提倡,而到了那个特殊的年代则变成了一种强制,一种大家必须遵循的人生模式。但是,任何事情到了极端便走向反面,“英雄情结”的膨胀也不例外。那时人们]一心想当“英雄”,几近为英雄而英雄。上海有个知青为了捞回一根电线杆子,毫不犹豫地跳进滔滔洪水,以至于献出了年轻的生命。他的事迹被举国宣扬,至于一根电线杆与一个年轻的生命孰轻孰重,没人去想,重要的是此举所表现的英雄主义精神。可见,在那个年代里,伴随“英雄情结”无限膨胀的,是个体生命的贬值与被轻忽。“英雄”情结的弥漫,曾使几代人的心灵被扭曲,其负面影响,至今犹在。以往的经验告诉我们,一
    个社会能否进步、进步得快慢,并不在于这个社会产生了多少英雄,而在于生活在这个社会里的人享有多少发展与选择的自由,以及这个社会里有多少以正常的、理智的心态生活的普
    通人。
    这条书摘已被收藏0
  • 朝闻道
    2017-10-30 16:06:37 摘录
    图三,原照片说明文为:“‘世上无难事,只要肯登攀’。在毛主席词二首和中共中央两项决议的鼓舞下,首都军民决心紧密地团结在以毛主席为首的党中央周围,乘胜前进,争取更大的胜利。”这里所说的毛主席词二首,分别指毛主席于1965年写的《水调歌头·重上井冈山》和《念奴娇·鸟儿问答》,这两首词直到1976年元旦才正式发表。按当时的解释,前一首词的寓意是号召人们坚持无产阶级专政下的继续革命,而革命的对象正是邓小平这样一些还在走的“走资派”;后一首词则被解释为对“苏修”(苏联修正主义的简称)的痛斥,直接的矛头也是对着邓小平的,“右倾翻案风”在当时几乎是修正主义的同义语。记得《念奴娇·鸟丿儿问答》结尾处的“不须放屁”,其用语之大胆、出奇,当时曾被许多方家大加颂扬,称只有天才如毛泽东者才能挥此如椽之笔。可不是吗?那时十亿中国人里也只有毛泽东一人实际享有宪法所赋予的创作与言论自由,想写什么就写什么,想说什么就说什么,并且绝无因言获罪之虞。
    这条书摘已被收藏0
  • 朝闻道
    2017-10-30 14:23:39 摘录
    我还发现,这几幅拍摄于田间地头的照片,不光内容近似构图也颇为雷同,可说是那个年代典型的“摆拍”式新闻图片摆拍,摆好了再拍之谓也。摆拍虽说有违于新闻规律,却省心省胶片,又便于随心所欲地表现要宣传的主题,既有这种种好处,记者们又何乐而不为呢?因此,那时的新闻照片,十有八九是摆拍而来的。不过又想想,那年月田间地头的“政治”又何尝不是听凭摆布的结果呢?
    可见,实在是先有了听凭摆布的“政治”,才有了各种摆拍
    的“新闻照片”。
    这条书摘已被收藏0
  • 朝闻道
    2017-10-30 11:51:38 摘录
    如果说图一的批判会旨在煽起统一的憎恨,图二的讲用会则是为了帮助人们树立统一的思想。中国的各级官员,除了处理日常政务以外,还肩负另外一项使命,那就是统一辖区内民众的思想;而且在有些时候,后一项使命往往比处理政务还要紧,这多少延续了古代中国“以吏为师”的传统。“文革”时期,整个国家处于混乱状态,朝令夕改的情况也每每有之:一会儿号召造反,一会儿又倡导联合;一会丿儿强调“革命”,一会儿又鼓励生产;今天这个被打倒,明天那个又被揪出……凡此种种,都要求老百姓在思想上保持一致。这事儿看起来很难,其实做起来也容易,只要上面怎么说让下面跟着怎么想、怎么做就是了那时候或针对某项工作,或强调某个观点,毛经常发表谈话或作批示,从“造反有理”、“工人阶级内部没有根本利害冲突”“要文斗,不要武斗”、“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以及“陈毅是个好同志”、“永不翻案靠不住”,到“《红楼梦》至少要读五遍才有发言权”、“《水浒》的要害是投降”…··这些谈话或批示,通称为“毛主席最新指示”,“理解的要执行,不理解的也要执行”,而且要雷厉风行地贯彻执行。当年流行一种说法叫“贯彻最新指示不过夜”,三更半夜被招呼起来,拥向
    街头,敲锣打鼓,庆祝“最新指示”发表,几成家常便饭。
    这条书摘已被收藏0
  • 朝闻道
    2017-10-30 11:09:31 摘录
    酸家史。稍具历史常识的人都会知道,刘少奇当年说到“剥削有功”,是针对“巩固新民主主义阶段”而言的,意在安抚私营企业家,鼓励他们发展生产。建国伊始,正是在要不要“巩固新民主主义阶段”的问题上,刘少奇当年与毛泽东是有过节的,这一过节经短暂较量,便以“跑步进入社会主义”而告结束。“文革”中刘少奇被打倒,重提“剥削有功论”,所翻的就是这一段旧案。不过这一背景,不光照片上手举“红宝书”作批判发言的老大爷张永才和听他发言的社员们难以知晓,恐怕连批判会的组织者们也未必了了。从学理上说,张永才老大爷的辛酸家史与刘少奇曾说过的“剥削有功”原本风马牛不相及,但那是一个排斥理性的年代,批判会的目的只在于煽起与会者对被批判对象的愤怒与憎恨,而理性思考的缺席则恰好有助于这一目的的实现。
    这条书摘已被收藏0
  • 朝闻道
    2017-10-30 10:19:00 摘录
    还有一张照片,拍摄于中苏两国已剑拔弩张的1969年9月,定格了周恩来与苏联部长会主席柯西金在北京机场的一次会晤(图六)。而那一年的2月,双方的军队刚刚在珍宝岛爆发过场武装冲突。我是在这次会晤过去了二十多年、中苏两国已握手言和之后,见到这张照片的。但初见之下,仍感到诧异。假如拍摄的那一年,照片就被我看到的话,我肯定会更为诧异,甚至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因为那时我和我的同学们正响应伟大领袖“深挖洞”的号召,抱定随时准备打仗的信念,为延伸防空洞而挥汗如雨,就在我的邻校,更有人因防空洞不慎塌方献出了未成年的生命……可见,当年没有将这张新闻照片即时刊布出来,还是明智的。
    这条书摘已被收藏0
  • 朝闻道
    2017-10-29 08:49:55 摘录
    中国传统正史的叙事,只专注于朝代更替之类的“经国大事”,往往忽略百姓日常生活的细节,殊不知,正是这些司空见惯的细枝末节,在默默生聚并传递着更深层的时代消息。
    这条书摘已被收藏0
  • 朝闻道
    2017-10-28 22:24:39 摘录
    作者感叹道:“这张照片摄于1966年5月18日。那年5月召开的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通过的所谓五一六’通知,是‘文革开始全面启动的标志。然而,像千千万万普通农家一样,父母亲和姐姐哥哥们丝毫没有意识到暴风雨即将来临。”在社会的演进中,芸芸众生不过是随波逐流,随遇而安,他们埋头于自己的生计,以求温饱,实在无力去感知行将改变他们人生命运的一些重大转折或变故。
    一介草民与其所处的大时代,在许多时候,其实是很隔膜的。
    这条书摘已被收藏0
  • 朝闻道
    2017-10-27 16:19:03 摘录
    有句成语叫“欲盖弥彰”,有些老照片所显现的价值,大可以之来诠释。1949年以后,在相当长的一段时期里,有关民国社会的日常状态,有关抗战正面战场之种种都成为禁忌,被人为遮蔽。随着近些年的国共和解、两岸交流,大量客观记录民国日常生活(见图四)和正面战场的老照片被披露出来,令人
    耳目一新,有些照片更在拍卖场上以不菲的价码成交。
    不妨设想一下,假如民国社会及正面战场从来就没有被遮蔽过,相关的照片可以随意呈现,到处都能见到,就像共产党所领导的敌后游击战,以及后来的“社会主义建设成就”那样被大张旗鼓地宣传,上述这些老照片的珍稀性难免会大打折扣,自然也就没有了现在这样的价值,没有了今天一经面对即带给我们视觉上的强烈震撼。
    我们通常说,经过了岁月积淀的照片才有意思,而这“意思”不是别的,正是后来历史的演变所赋予、所附加于照片的那些价值。
    当然,如果这些有“意思”的影像,又恰好附着在了收藏家们所钟情的那张“承载了诸多光学、化学工艺的老相纸”上面,
    则就再好不过了。
    这条书摘已被收藏0
  • 朝闻道
    2017-10-27 09:49:50 摘录
    从这张寻常的乡村小学的师生合影里,则不难看出民国年间妇女解放的种种端倪和时代前行的迥然步伐。在许多时候,时代的变迁与进步,并不体现在轰轰烈烈的运动里,往往是一些琐
    屑的生活细节,更能反映社会的深刻变化。历史已经一次又次地证明了,那些轰轰烈烈的“运动”不过是表面的热闹而已
    并且换来的不仅不是社会的进步,反而可能是空前的倒退。
    这条书摘已被收藏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