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度是如何形成的

《制度是如何形成的》(增订版)大致分成三编。第一编主要是关注一些社会和法律的热点问题,诸如言论自由和隐私权、婚姻法修改、刑事诉讼法修改、送法下乡、科技与法律以及司法审查和 …… [ 展开全部 ]
  • 作者:苏力
  • 出版社:北京大学出版社
  • 定价:26.00元
  • ISBN:4294967295
我和你深深嵌在这个世界之中
  • 返璞归真
    2019-01-11 11:40:37 摘录
    试反身自问一下,我们许多人、甚或所有人都或多或少地有那么一种一样了解他人隐私的欲望。……
    现代社会的市场更是将这种分散的欲望集中起来,规模化地生产,规模化地消费,并且以这种生产不断创造新的消费,这种本来并不必然“恶”的欲望,因此具有了一种非常压迫人的力量。在这里市场只是一个放大器。
    人都有窥私欲,而现代市场将之放大了。
    这条书摘已被收藏0
  • 返璞归真
    2019-01-11 11:36:30 摘录
    我仅仅想指出的是,现代社会陷入了一种巨大的精神分裂。而传媒,如果一定要说它的功过,那只是强化了、加剧了这种分裂,并将这种分裂的艰涩和痛苦以更强烈的方式展现在我们眼前,然后,又毫不悔改地继续操练。
    这个世界已陷入一种巨大的精神分裂。存在诸多悖论,一方面我们高倡隐私权,另一方面又无所顾忌的大肆讨论。
    这条书摘已被收藏0
  • 返璞归真
    2019-01-11 11:34:05 摘录
    现代社会之所以需要将私隐作为一种权利,以法律的形式将一部分个人生活置于他人和公众的干预之外,也许恰恰是反映了私隐已经稀缺。
    某种权利的产生,是因为该权利客体具有某种稀缺性。
    这条书摘已被收藏0
  • 返璞归真
    2019-01-11 11:32:13 摘录
    社会之所以容忍这种有时很过分的“新闻自由”并不是一种偶然现象,而是一个社会的选择。而一旦社会做出了选择,形成了作为制度的新闻自由,传媒拥有了作为一种权利的新闻自由,就不可能事先完全排除这种自由带来的某些压迫人的结果(又一个悖论),也不可能事先完全排除传媒界某些人滥用这种权利。如果要想彻底消除,除非是废除传媒的这种自由。
    新闻自由,是一种社会选择而非偶然现象。虽然新闻可能对某些人造成不利影响,但仍不能因此否定其具有的积极意义。
    这条书摘已被收藏0
  • 返璞归真
    2019-01-11 11:29:26 摘录
    社会之所以容忍这种有时很过分的“新闻自由”并不是一种偶然现象,而是一个社会的选择。而一旦社会做出了选择,形成了作为制度的新闻自由,传媒拥有了作为一种权利的新闻自由,就不可能事先完全排除这种自由带来的某些压迫人的结果(又一个悖论),也不可能事先完全排除传媒界某些人滥用这种权利。如果要想彻底消除,除非是废除传媒的这种自由。
    新闻自由,是一种社会选择而非偶然现象。虽然新闻可能对某些人造成不利影响,但仍不能因此否定其具有的积极意义。
    这条书摘已被收藏0
  • 返璞归真
    2019-01-11 11:27:55 摘录
    社会之所以容忍这种有时很过分的“新闻自由”并不是一种偶然现象,而是一个社会的选择。而一旦社会做出了选择,形成了作为制度的新闻自由,传媒拥有了作为一种权利的新闻自由,就不可能事先完全排除这种自由带来的某些压迫人的结果(又一个悖论),也不可能事先完全排除传媒界某些人滥用这种权利。如果要想彻底消除,除非是废除传媒的这种自由。
    新闻自由,是一种社会选择而非偶然现象。虽然新闻可能对某些人造成不利影响,但仍不能因此否定其具有的积极意义。
    这条书摘已被收藏0
  • 返璞归真
    2019-01-11 11:20:44 摘录
    社会之所以容忍这种有时很过分的“新闻自由”并不是一种偶然现象,而是一个社会的选择。而一旦社会做出了选择,形成了作为制度的新闻自由,传媒拥有了作为一种权利的新闻自由,就不可能事先完全排除这种自由带来的某些压迫人的结果(又一个悖论),也不可能事先完全排除传媒界某些人滥用这种权利。如果要想彻底消除,除非是废除传媒的这种自由。
    新闻自由,是一种社会选择而非偶然现象。虽然新闻可能对某些人造成不利影响,但仍不能因此否定其具有的积极意义。
    这条书摘已被收藏0
  • 返璞归真
    2019-01-11 11:16:59 摘录
    从这一层面上看,戴安娜之死引出的谴责传媒似乎更多是因为社会失去了一个他/她们喜爱的人物,必须寻找几只替罪羊。这只羊,一方面掩盖了本文一开始指出的死者本人的过错,使其死显得更为无
    辜;另一方面,更保持了一个由传媒和大众合谋创造的完整的美丽、善良甚至是“被侮辱和被损害的”形象,来填补社会的失落。在这一点上,我甚至要说,人们不是为戴安娜伤悲,而是为他/她们自己失去了个偶像伤悲,为他/她们自己并不意识到的残酷的善良或善良的残酷而伤悲。这并不是说有公众有意这般行为(但也不排除有人利用这事件),而是说社会本身会有这种集体下意识的反应。这就是戴安娜死亡之地的著名法国社会学家涂尔干一个世纪前就曾指出的一类普遍现象:当社会遇到某些人们难以接受的突发事件时,社会会寻找一替罪羊来调整和巩固自身。只要看一看,人们将所有悲伤都倾给了戴安娜,而不是倾给同样无辜甚或更为无辜的多迪,就可以理解这点了。
    涂尔干:当社会遇到某些人们难以接受的突发事件时,社会会寻找一替罪羊来调整和巩固自身。
    这条书摘已被收藏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