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秦帝国

《大秦帝国》是中华第一帝国秦国的兴亡史。 嬴秦家族早年兴起于东海之滨,后来被放逐到西部边陲,春秋在西戎称霸,战国与天下争雄,到秦王嬴政一举扫灭六国,建立前所未有的统一帝国 …… [ 展开全部 ]
  • 作者:萧然
  • 出版社: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 定价:88.00
  • ISBN:7552016167
铁与血的变革在关中大地兴起
  • 清风荡明月
    2020-08-25 22:15:20 摘录
    (人殉制)迫使别人用生命为自己殉葬,在现代人看来是绝对不可思议的事。但人的观念是他所处的特定时代的客观存在的产物。在奴隶制社会里,奴隶主认为臣服于他们的奴隶与其所拥有牛马珠宝一样,同是物质财富的一部分。既然他们有权将生前喜好的珠宝或使用过的器皿陪葬,理所当然也有权让所蓄有的奴隶为他们殉葬。这种违反最起码的人道的残忍制度受到抨击直至废止,要到生产力发展到相当程度,生产关系和经济结构有了一定改变人的个体价值渐渐被受到重视以后才有可能。

    秦孝公当政后期,向“三晋”发起进攻,秦国开始由失败转向胜利。在位二十三年,其子渠梁继位,为秦孝公。
    秦孝公发"求贤令",任用商鞅。商鞅初见孝公,首次说以帝道,再次说以王道,似乎他口袋里什么都有,任凭买主挑选这是因为,他曾经向对当时各派理论都深有研究的鲁国人(一说晋人)尸学习过,而商鞅真正的学问还是在法家方面,也就是他自己说的“霸道之术”。《史记》本传说他“少好刑名之学”。所谓刑名之学,就是还处于萌芽状态的帝王集权制度提供理论依据和实际措施的法家学说。更为难得的是,商鞅曾在经法家初期代表李悝的治理而强盛一时的魏国作过长期游历,使他有机会实际接触了许多当时最先进的改革经验。后来的实践也证明,商鞅不仅是出色的理论家,更是一位卓有成效的实干家,在法家群星中放射着特别耀眼的光辉。
    “民可与乐成,不可与虑始”

    辩论开始前,孝公作了简短的致辞,说明强秦必须变法,只是还顾忌到一点:怕因变法而引起“天下议已”。据此,商鞅针锋相对地指出:“疑行无名,疑事无成”:要成功件大事,不能因为害怕别人议论或反对就犹豫不决。接着又作了阐释和引申。他说:一项具有远见卓识的举措会引起一般世俗愚见的议论或反对,原本属于常见现象,决不能成为不实现这项举措的依据。所以,有至高道德的人,不会去随和世俗偏见;成就大功业的人,不会去同凡夫俗子谋议。一个英明的君主,他的行动准则必须是:只要能使国家富强就不必再去效法旧的典章制度;只要能够使民众获利,也就没有必要再去遵循周礼的那些
    规定。
    智者制定法度,愚者被法度所制,贤者变更礼制,不肖者受拘于礼制。
    这条书摘已被收藏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