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喜欢生命本来的样子

在茫茫宇宙间,每个人都只有一次生存的机会,都是一个独一无二、不可重复的存在。名声、财产、知识等等是身外之物,人人都可求而得之,但没有人能够代替你感受人生。你死之后,没有人 …… [ 展开全部 ]
  • 作者:周国平
  • 出版社:作家出版社
  • 定价:45
  • ISBN:7506391546
救世和自救_ 010
  • 秋咸
    2017-12-30 19:48:33 摘录
    立足于自救的人,他面对外部世界时的心态是平静的。那些面对浮躁世态而自已心态也失衡的人,他们也许救世心切也心诚,但同时我又很怀疑他们自己内心缺乏精神生活的牢固根基,要不何止于如此惶不安。
    一个人立志从事精神探索和文化创造的事业,应该是出于自身最内在的精神需要。他在精神生活的范围内几乎一定有很重大的困惑,所以对于他来说,不管世道如何,他都非自救不可,唯自救才
    有生路。可是,在精神生活与世俗的功利生活之间,他的价值取向是明确而坚定的,不会有任何实质性的困惑。

    张三不耐贫困,弃文经商,成了大款,李四文人无行,媚俗哗众,成了大腕,这一切与他何干?他自己是在做着他今生今世最想做、不能不做的一件事,只要环境还允许(事实上允许)他做下去,何失落之有?
    这条书摘已被收藏0
  • 秋咸
    2017-12-30 19:42:10 摘录
    当然,上述划分只是相对的,毕竟可有一些个人性和社会性能皆很强的知识分子,在他们身上,自救和救世的立场会发生重迭。我无意在这两种立场之间评优劣,以我之见,真诚的救世者和自救者都是宝贵的,我们之缺乏有感召力的传道士和启蒙思想家,一如缺乏埋头于自己园地的耕耘者。不过,就目前而言,说句老实话,我实在听厌了各种名目的文化讨论,从这些热闹中只听出了一种浮躁和空洞。无论是标榜为“新国学”的复古主张,还是以“后现代”名义装饰现状的学术拼贴,事实上都没有提出切实的救世良策,很可能只是成全了个人的一种功利欲望。至于种种关于“文化失落”、“人文精神失落的喟叹,透出的多是一种焦躁不安的心态。在这种情况下,我宁愿为自救的立场作一辩护,尽管真正的自救者是不需要任何理论上的辩护的。
    以我之见,真诚的救世者和自救者都是宝贵的,我们之所以缺乏有感召力的传道士和启蒙思想家,一如缺乏埋头于自己原地的耕耘者。 一类人【救世者】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以拯救天下为己任。愤怒的视这个世道为末世,对之发出正义的谴责乃至圣神的诅咒,欲以此警醒世人,寻回盛世。或者审判世人,以先知的口吻预言某种末日审判。理智的视这个世道为乱世,试图规划出某种救世方案,以重建精神生活的秩序,恢复和营造他们心目中的治世。 另一类【自救者】没有太直接的用世抱负,更加关注自己的独立精神探索和文化和创造活动。他们更多的生活在一个相当稳固的,属于自己的精神世界里,因而一定程度上隔膜与和超脱于他们所反感的那种外部变化。他们的反应更多的表现为一种近乎宽容的淡漠和蔑视。他们大抵是一些真正迷于艺术的艺术家,迷于学术的学者,以及执着于人生和人类根本问题之思索的哲人智者。在他们眼里,这个世道和别的世道没有本质的不同,不过是一个俗世罢了。时代变迁,俗的表现形式相异,或商或官,无精神性则为一。所以他们始终与俗世保持距离,而把精神上的独立追求和自我完善视为人生在世的安身立命之本。
    这条书摘已被收藏1
  • 秋咸
    2017-12-30 19:10:26 摘录
    精神生活的普遍平庸化是我们时代的一个明显事实。这个事实是如此明显,以至于一个人并不需要有多么敏锐的心灵,就可以感受到了。其主要表现是:一、信仰生活的失落。人生缺乏一个精神目标,既无传统的支持,又无理想的引导。尤其可悲的是,人们甚至丧失了对信仰问题的起码认真态度,对之施以哄笑,以无信仰自夸;二、情感生活的缩减。畸形都市化堵塞了人与自然的交感,功利意识扩张导致人与人之间真情淡薄。情感体验失去个性和实质蜕化为可模仿的雷同的流行歌词和礼品卡语言。三、文化生活的粗鄙。诉诸官能的大众消费文化泛滥,诉诸心灵的严肃文化陷入困境娱乐性传播媒介冒充为文化主流,绝无文化素养的记者和明星冒充为文化主角,几有席卷天下之势。
    突然想到从前慢
    这条书摘已被收藏0
  • 地瓜
    2017-05-05 17:31:07 摘录
    在当今时代,最容易产生失落感的或许是一些有着强烈的精英意识和济世雄心的知识分子。他们想做民众的思想领袖和精神导师,可是商业化大潮把他们冲刷到了社会的边缘地带,抛掷在一个尴尬的位置上。他们是很难自甘寂寞的,因为他们恰好需要一个轰轰烈烈的舞台才能发挥作用。
    这条书摘已被收藏0
  • 地瓜
    2017-05-05 17:14:32 摘录
    以我之见,真诚的救世者和自救者都是宝贵的,我们之缺乏有感召力的传道士和启蒙思想家,一如缺乏埋头于自己园地的耕耘者。
    前期的授课答疑大概有些传道士的味道。越来越觉得自己根基太浅,还是先耕耘好自己的园地,丰满自己,当自身有足够的力量时,自然能够影响到周边的人。
    这条书摘已被收藏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