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才是心理学

要认识真正的心理学,首先要懂得: 1.心理学的进步是通过研究可解的实证问题而取得的; 2.心理学家提出可证伪的理论来解释他们的研究发现; 3.理论中的概念都具有操作性定义 …… [ 展开全部 ]
  • 作者:基思·斯坦诺维奇 (Keith E.Stanovich)
  • 出版社: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 定价:49.00元
  • ISBN:7300218725
心理学和世俗智慧:“常识”的误区
  • Miht
    2018-03-19 23:07:02 摘录
    世俗智慧属于“后见之明”的智慧,并且它在真正预测性的意义上是无用的,这也就是为什么邓肯·沃茨(Duncan Watts)将他的一本书命名为《一切都显而易见:一旦你知道了答案》(Everything Is Obvious: Once You Knowthe Answer)(2011)。
    这条书摘已被收藏0
  • Lily
    2017-11-25 22:39:53 摘录
    我们每个人部有一套固有的行为模型,这些模型影面我们的交往以及我们如何看待自己和他人。事实上,一些社会,人格和认知心理学家正在探究
    这些内隐的心理学理论的本质,我们很少会清晰并有逻辑地表达我们的理论。相反,我通常只有在特意关注它们或者发现它们受到某种挑战时,才会意
    识到它们的存在。其实,我们个人的行为模型并不像直正的理论那样其有内部一致性,相反,当我们觉得需要对行为作出解释时。往往搬出一萝筐关于人类行为的普通真理、说教及谚语。这关于行为的常识存在一个问题,它们之中有不少是自相矛盾的,因此也是不可证伪的(证伪原则是下一章的主题)
    人们爱用一些民间谚语来解释行为事件,即使之前在解释同一类型的事件时曾用过与之完全矛后的谚语。例如,我们中的大多数人都听到或说兑过“三思而后行”若不是我依稀记得之前有人告诚说“该出手时就出手”,我还会觉得这是个有用的、直接的行为建议呢。“小别胜新婚”明确预测了一种对于事件的情绪反应,但“眼不见,心不烦”不也同样如此吗?如果“欲速则不达”,为什么又说“时不我待”?既然“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莴亮”,为什么又说“三个和尚没水吃”?如果我认为“行走江湖,安全第一”为什么也相信“不入虎穴,焉得虎子”?如果“异性相吸”,为什么又“物以类聚”?我劝许多学生“今日事今日毕”,但我希望没跟我刚刚指导过的那个学生说过这番话,因为我刚还跟他说“要顺其自然”。
    这类谚语和俗话构成了对行为的固有“解释”,人们爱用它们,就是因为它们难以驳倒。不管发生什么事,都可以拿一条出来解释一番。难怪我们都认为自已是判断他人行为和人格的高手。天底下发生的事我们都能解释。就像英国作家马修·帕里斯( Parris,2007)说的,“世俗智慧是个如此怯懦的玩意儿”他的意思是说世俗智慧没有被驳倒的风险。
    妈也 理科生对文科实力吐槽
    这条书摘已被收藏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