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 下载
注册
登录
|
搜索
正在搜索中...
首页
我的书架
我的主页
我的收藏
我的书评
这才是心理学
要认识真正的心理学,首先要懂得: 1.心理学的进步是通过研究可解的实证问题而取得的; 2.心理学家提出可证伪的理论来解释他们的研究发现; 3.理论中的概念都具有操作性定义
……
[ 展开全部 ]
,这些定义将随着证据的积累而逐渐演变; 4.这些理论是通过系统实证的方法来检验的,收集来的数据是公开的; 5.心理学家的数据和理论,只有在那些经过同行评审程序的科学刊物上发表之后,才算是进入了科学领域。 6.实证主义之所以具有系统性,是因为它遵循控制和操纵的逻辑,这二者也是真实验的特性。 7.心理学家采用许多不同的方法来获得他们的结论,这些方法的优缺点各有不同。 8.最终被揭示的行为规律通常都是一种概率关系。 9.大多数时候,知识只能通过对众多实验数据的慢慢积累得到。 也许目前我们自身对于心理学的认识还只是伪科学信念系统的产物,借助本书的科学观念,我们可以去伪存真,更好地理解人类行为的本质,弄清什么才是真正的心理学。 学习好或读书多的孩子都不擅长交际和体育; 低自尊导致攻击行为; 孩子会给父母带来幸福; 做多选题时, 即使对所选答案感到不确定, 也千万不要更改最初的答案; 我们只用了 10% 的大脑功能; 早熟者必早衰; …… 如今,各种伪心理学的论调充斥了我们的媒体、我们的生活以及我们的书架,一个经营伪科学信念系统的巨大产业正在兴起,这一信念系统出于既得利益的考虑, 总是想让大众相信,无论什么都能纳入心理学的范畴。 翻开本书,让心理学大师教你如何站在批判性思维的角度,以科学的态度对待心理学,彻底走出伪心理学的误区
[ 收起 ]
作者:基思·斯坦诺维奇 (Keith E.Stanovich)
出版社: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定价:49.00元
ISBN:7300218725
给个评价
做个书摘
书摘 (21 )
评价 (1 )
心理学和世俗智慧:“常识”的误区
Miht
2018-03-19 23:07:02 摘录
世俗智慧属于“后见之明”的智慧,并且它在真正预测性的意义上是无用的,这也就是为什么邓肯·沃茨(Duncan Watts)将他的一本书命名为《一切都显而易见:一旦你知道了答案》(Everything Is Obvious: Once You Knowthe Answer)(2011)。
这条书摘已被收藏
0
次
+1
0
分享
收藏
0
条评价
Lily
2017-11-25 22:39:53 摘录
我们每个人部有一套固有的行为模型,这些模型影面我们的交往以及我们如何看待自己和他人。事实上,一些社会,人格和认知心理学家正在探究
这些内隐的心理学理论的本质,我们很少会清晰并有逻辑地表达我们的理论。相反,我通常只有在特意关注它们或者发现它们受到某种挑战时,才会意
识到它们的存在。其实,我们个人的行为模型并不像直正的理论那样其有内部一致性,相反,当我们觉得需要对行为作出解释时。往往搬出一萝筐关于人类行为的普通真理、说教及谚语。这关于行为的常识存在一个问题,它们之中有不少是自相矛盾的,因此也是不可证伪的(证伪原则是下一章的主题)
人们爱用一些民间谚语来解释行为事件,即使之前在解释同一类型的事件时曾用过与之完全矛后的谚语。例如,我们中的大多数人都听到或说兑过“三思而后行”若不是我依稀记得之前有人告诚说“该出手时就出手”,我还会觉得这是个有用的、直接的行为建议呢。“小别胜新婚”明确预测了一种对于事件的情绪反应,但“眼不见,心不烦”不也同样如此吗?如果“欲速则不达”,为什么又说“时不我待”?既然“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莴亮”,为什么又说“三个和尚没水吃”?如果我认为“行走江湖,安全第一”为什么也相信“不入虎穴,焉得虎子”?如果“异性相吸”,为什么又“物以类聚”?我劝许多学生“今日事今日毕”,但我希望没跟我刚刚指导过的那个学生说过这番话,因为我刚还跟他说“要顺其自然”。
这类谚语和俗话构成了对行为的固有“解释”,人们爱用它们,就是因为它们难以驳倒。不管发生什么事,都可以拿一条出来解释一番。难怪我们都认为自已是判断他人行为和人格的高手。天底下发生的事我们都能解释。就像英国作家马修·帕里斯( Parris,2007)说的,“世俗智慧是个如此怯懦的玩意儿”他的意思是说世俗智慧没有被驳倒的风险。
妈也 理科生对文科实力吐槽
这条书摘已被收藏
0
次
+1
0
分享
收藏
0
条评价
导购链接
×
做书摘
文字书摘
读图识字
至少还需要输入
10
字
保存原图片为书摘
上传图片
识别
最多输入
500
个字
上传图片
重新上传
写点笔记吧
至少还需要输入
10
字
章节(选填)
第1章心理学充满生机:在科学阵营里左右逢源
弗洛伊德问题
现代心理学的多样性
科学的统一性
那么,什么是科学
心理学和世俗智慧:“常识”的误区
心理学是一门年轻的科学
小结
第2章可证伪性:如何挫败头脑中的小精灵
理论和可证伪性标准
科学中的错误:逼近真理
小结
第3章操作主义和本质主义:“但是,博士,这到底是什么意思?”
为什么科学家不是本质主义者
心理学领域的操作性定义
小结
第4章见证和个案研究证据:安慰剂效应和了不起的兰迪
个案研究的地位
为什么见证叙述毫无价值:安慰剂效应
“鲜活性”问题
见证为伪科学打开方便之门
小结
第5章相关和因果:用“烤箱法”避孕
第三变量问题:戈德伯格与糙皮病
方向性问题
选择性偏差
小结
第6章让一切置于控制之下:聪明汉斯的故事
斯诺与霍乱
比较、控制和操纵
小结
第7章不像是真实生活的心理学实验与“人为性”批评
为什么自然性并非总是必要的
心理学理论的应用
小结
第8章避免爱因斯坦综合征:聚合性证据的重要性
关联性原则
科学共识
不要对矛盾数据感到绝望
小结
第9章打破“神奇子弹”的神话:多重原因的问题
交互作用
单一原因解释的诱惑
小结
第10章人类认知的阿喀琉斯之踵:概率推理
“某某人”统计学
概率推理以及对心理学的误解
有关概率推理的心理学研究
小结
第11章偶然性在心理学中扮演的角色
试图解释偶然性事件的倾向
偶然性和心理学
接受错误以减少错误:临床预测与统计预测
小结
第12章不招人待见的心理学
心理学的形象问题
心理学和其他学科
我们是自己最坏的敌人
每个人不都是心理学家吗
抵制科学心理学的根本原因
结束语
页码(选填)
这本书已经添加了这些章节,请勾选或者新建你的书摘所属的章节
add
up
down
remove
第1章心理学充满生机:在科学阵营里左右逢源
弗洛伊德问题
现代心理学的多样性
科学的统一性
那么,什么是科学
心理学和世俗智慧:“常识”的误区
心理学是一门年轻的科学
小结
第2章可证伪性:如何挫败头脑中的小精灵
理论和可证伪性标准
科学中的错误:逼近真理
小结
第3章操作主义和本质主义:“但是,博士,这到底是什么意思?”
为什么科学家不是本质主义者
心理学领域的操作性定义
小结
第4章见证和个案研究证据:安慰剂效应和了不起的兰迪
个案研究的地位
为什么见证叙述毫无价值:安慰剂效应
“鲜活性”问题
见证为伪科学打开方便之门
小结
第5章相关和因果:用“烤箱法”避孕
第三变量问题:戈德伯格与糙皮病
方向性问题
选择性偏差
小结
第6章让一切置于控制之下:聪明汉斯的故事
斯诺与霍乱
比较、控制和操纵
小结
第7章不像是真实生活的心理学实验与“人为性”批评
为什么自然性并非总是必要的
心理学理论的应用
小结
第8章避免爱因斯坦综合征:聚合性证据的重要性
关联性原则
科学共识
不要对矛盾数据感到绝望
小结
第9章打破“神奇子弹”的神话:多重原因的问题
交互作用
单一原因解释的诱惑
小结
第10章人类认知的阿喀琉斯之踵:概率推理
“某某人”统计学
概率推理以及对心理学的误解
有关概率推理的心理学研究
小结
第11章偶然性在心理学中扮演的角色
试图解释偶然性事件的倾向
偶然性和心理学
接受错误以减少错误:临床预测与统计预测
小结
第12章不招人待见的心理学
心理学的形象问题
心理学和其他学科
我们是自己最坏的敌人
每个人不都是心理学家吗
抵制科学心理学的根本原因
结束语
×
添加一个书摘本
搜索创建书摘本
搜索
正在搜索...
不对,换一下
书名
作者
出版社
备注
ISBN
*
*
×
编辑书摘
书摘
最少还需要输入
10
字
写点笔记吧
最少还需要输入
10
字
*
这条书摘是属于哪一章节的?
第1章心理学充满生机:在科学阵营里左右逢源
弗洛伊德问题
现代心理学的多样性
科学的统一性
那么,什么是科学
心理学和世俗智慧:“常识”的误区
心理学是一门年轻的科学
小结
第2章可证伪性:如何挫败头脑中的小精灵
理论和可证伪性标准
科学中的错误:逼近真理
小结
第3章操作主义和本质主义:“但是,博士,这到底是什么意思?”
为什么科学家不是本质主义者
心理学领域的操作性定义
小结
第4章见证和个案研究证据:安慰剂效应和了不起的兰迪
个案研究的地位
为什么见证叙述毫无价值:安慰剂效应
“鲜活性”问题
见证为伪科学打开方便之门
小结
第5章相关和因果:用“烤箱法”避孕
第三变量问题:戈德伯格与糙皮病
方向性问题
选择性偏差
小结
第6章让一切置于控制之下:聪明汉斯的故事
斯诺与霍乱
比较、控制和操纵
小结
第7章不像是真实生活的心理学实验与“人为性”批评
为什么自然性并非总是必要的
心理学理论的应用
小结
第8章避免爱因斯坦综合征:聚合性证据的重要性
关联性原则
科学共识
不要对矛盾数据感到绝望
小结
第9章打破“神奇子弹”的神话:多重原因的问题
交互作用
单一原因解释的诱惑
小结
第10章人类认知的阿喀琉斯之踵:概率推理
“某某人”统计学
概率推理以及对心理学的误解
有关概率推理的心理学研究
小结
第11章偶然性在心理学中扮演的角色
试图解释偶然性事件的倾向
偶然性和心理学
接受错误以减少错误:临床预测与统计预测
小结
第12章不招人待见的心理学
心理学的形象问题
心理学和其他学科
我们是自己最坏的敌人
每个人不都是心理学家吗
抵制科学心理学的根本原因
结束语
*
页码
×
删除
您确定要删除吗?
这些内隐的心理学理论的本质,我们很少会清晰并有逻辑地表达我们的理论。相反,我通常只有在特意关注它们或者发现它们受到某种挑战时,才会意
识到它们的存在。其实,我们个人的行为模型并不像直正的理论那样其有内部一致性,相反,当我们觉得需要对行为作出解释时。往往搬出一萝筐关于人类行为的普通真理、说教及谚语。这关于行为的常识存在一个问题,它们之中有不少是自相矛盾的,因此也是不可证伪的(证伪原则是下一章的主题)
人们爱用一些民间谚语来解释行为事件,即使之前在解释同一类型的事件时曾用过与之完全矛后的谚语。例如,我们中的大多数人都听到或说兑过“三思而后行”若不是我依稀记得之前有人告诚说“该出手时就出手”,我还会觉得这是个有用的、直接的行为建议呢。“小别胜新婚”明确预测了一种对于事件的情绪反应,但“眼不见,心不烦”不也同样如此吗?如果“欲速则不达”,为什么又说“时不我待”?既然“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莴亮”,为什么又说“三个和尚没水吃”?如果我认为“行走江湖,安全第一”为什么也相信“不入虎穴,焉得虎子”?如果“异性相吸”,为什么又“物以类聚”?我劝许多学生“今日事今日毕”,但我希望没跟我刚刚指导过的那个学生说过这番话,因为我刚还跟他说“要顺其自然”。
这类谚语和俗话构成了对行为的固有“解释”,人们爱用它们,就是因为它们难以驳倒。不管发生什么事,都可以拿一条出来解释一番。难怪我们都认为自已是判断他人行为和人格的高手。天底下发生的事我们都能解释。就像英国作家马修·帕里斯( Parris,2007)说的,“世俗智慧是个如此怯懦的玩意儿”他的意思是说世俗智慧没有被驳倒的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