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识

梁文道先生近两年来撰写的时评文字结集,谈及政治、民主、民族、教育、新闻自由、公民道德等社会诸多方面。文字风格犀利,文章主旨清晰、论述简洁有力,往往一针见血命中问题之要害, …… [ 展开全部 ]
  • 作者:梁文道
  • 出版社: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 定价:38.00
  • ISBN:7563379630
历史:一种中国式宗教的衰亡
  • 麦兜史努比
    2018-03-20 20:27:31 摘录
    自孔子纂《春秋》以来,历史就是中国的宗教,历史教育就是传统中国的道德教育,这种想法骤听起来很迂腐也很不科学,却的的确确是中国“旧社会”价值维续的枢纽。所以历代王朝都很注重历史,希望自己的政权合乎历史中的正统,赢得百姓的认可。但吊诡的地方就在于政权既要利用历史,又不能过度扭曲它,尤其是贯通其中的褒贬原则,否则就会弄巧反拙。因此有“史权”的说法,表示中国史家和知识分子秉笔直书,自成一独立系统,可以制衡皇权。以前的皇帝甚至要克制自己,不能查阅更不能更动内史书写保存的“实录”。

    可是自从1958年的“史学革命”,中国政府发动以无产阶级的立场重新评价历史人物之后,这个延续了两千多年的传统就被彻底颠覆了。它不只翻转原有的褒贬原则,孔子变为不学无术满腹祸心的“孔老二”,秦始皇成了只可颂扬不得横抑的明君;而且还把历史化作完全服务于眼下政治需要的奴才。且看这场革命的两大口号:“厚今薄古”和“先红后专”,前者指的是完全以现实的需要去了解过去的需要,后者则是要站稳党的立场去解释历史。到了“文革”,梁效等笔杆子甚至说写历史可以“七真三假”!华国锋在打倒“四人帮”之后就说“文革”集团“抓史学,随心所欲地伪造历史。别有用心地吹捧女王,批宰相,批代理宰相,批现代大儒,变成了古为帮用的影射史学”(见逯耀东《史学危机的呼声》)。我没有兴趣去争论施琅的问题,只是想指出,如果一个号称“新儒家代表人物”的学者为历史人物翻案的理由只是想配合配合一下,那就实在太可悲了。但再转深一层,就知道这不是个别学者的问题,而是整个世代史学地位沦丧的结果,知识分子群体堕落的表现。
    一声叹息
    这条书摘已被收藏0
  • 麦兜史努比
    2018-03-20 20:26:55 摘录
    饶宗颐教授在《中国史学上之正统论》一书尝言:“正统理论之精髓,在于阐释如何始可以承统,又如何方可谓之‘正’之真理。持此论者,皆凛然有不可侵犯之态度。”清初诸帝明显是要把自己接上正统,让自己的统治得到毫无疑义的合法性。但是要有这个正统,其前提是独立于王权和现实政治利害的史学,及维持这个史学道统的知识分子。饶公文说:“……对君主行为可作严厉而正义之道德评判,其由来甚远,实为中国史家之优良传统……历史上之裁判,既为史家应有之责任。所谓moral judgement者,西方或决于神断,稽之往史,古埃及倚神力为裁断,凡人之终,必受秤之衡量以定其功罪。吾谓神断之秤,不如历史之秤。”
    这条书摘已被收藏0
  • 麦兜史努比
    2018-03-20 20:24:25 摘录
    美籍印裔学者杜赞奇(Prasenjit Duara)曾在其名著《文化、权力与国家——1900至1942年的华北农村》中提出,传统的中国社会基层有自己的文化网络,调节了各方的权力,维持了民间村社的自行运转。但是进入20世纪之后,国家权力深入拓展到各个地方之后,却出现了“政权内卷化”的现象;也就是国家政权愈是加强对地方基层的控制,地方的社会愈是破败,政府愈是腐化。原因之一就是原有的文化网络失效,政府的威权取代了传统士绅族长赖以维持权力的一系列象征符号,比如说关帝。崇拜关帝不只是民间的“迷信”,也是传统帝国认可的行为;对种地的农民来说,关帝可保风调雨顺;对皇权来讲,关帝是忠君价值的终极体现。政府不只不破坏民间的祭祀结社,反而积极介入出一把力,于是一个关帝,政府民间各取所需,互相得益。
    文化缺失,制度也不健全。
    这条书摘已被收藏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