薄伽梵歌评鉴

《薄伽梵歌评鉴》内容简介:《薄伽梵歌》是古印度智慧教育文化中的一个里程碑。如果站在古印度智慧文明发展史这个高度上来看《薄伽梵歌》,她在古印度的历史地位与《道德经》在中国的 …… [ 展开全部 ]
  • 作者:刘战魁
  • 出版社:社科文献
  • 定价:35.00元
  • ISBN:7509719194
前言《摩诃婆罗多》故事梗概(上)《摩诃婆罗多》主要人物表薄伽梵歌第一章薄伽梵歌第二章薄伽梵歌第三章薄
  • HHH01
    2017-12-11 01:24:37 摘录
    你要知道,于境能够随遇而安,于事能够从容应对,于得能够己心常足,超越二元对立观之分别;放下执著就不会滋生贪欲,没有了贪欲就不会产生忌妒和盲崇,同观得失成败而心气平和,这样的人,即使无时无刻不在应对之中,也不会受缚于所思所为,如此呈现的是无拘无束的灵明智慧。
    人不执著任何感官心意,不受任何行为活动的束缚,诚心挚意地践行清净无为之功,像这样对真我布施,遵循自然规律所展现的各种行为,都是心性处于虚寂境界的自然应对,因此便会超脱果报之轮回。
    这条书摘已被收藏0
  • HHH01
    2017-12-11 01:19:05 摘录
    奎师那说:
    你要铭记,是贪欲!是嗔怒!它们皆因自然本能的情感欲望形态而起,并能造作极大罪孽,凶恶至极;因此在我们这个人世间,贪欲与嗔怒是最大而又最为险恶的天敌。

    你要铭记,
    就如同火焰被烟雾遮盖,
    就如同灰尘令明镜蒙迷,
    就如同胎儿被子宫掩匿,
    同样的,贪欲和嗔怒也会将根本智慧蒙蔽。

    你要铭记,人的贪欲就像熊熊燃烧的烈火,永不满足,永无止境。
    即使对于已经觉悟了的智者,贪欲仍然是其永恒之敌;它是人生最大的障碍,会使智慧之门紧闭。

    你要铭记,人的感官功能、思想情感与思维辨识,都是贪欲之所寄;正是有赖于此,它才得以障蔽智慧,更将灵性冥迷。
    这条书摘已被收藏0
  • HHH01
    2017-12-11 01:16:18 摘录
    阿诸那啊,你应该懂得,如果世人对于这样周环无端的生生之性不信不依,反而沉湎于妄想与贪欲,多行不义,那么这样的人则枉活于世,如同行尸走肉,身寄而神离。

    你应该懂得,如果人能够自我觉醒、心灯自燃,完全满足于真性本我,皈依于真我而自得其所、甘之如饴,那么这样的人,则没有任何贪利妄欲的目的而自然无为、行止相宜。

    你应该懂得,成就此境界的觉悟者:
    行任何事时,并无所求;
    无任何事时,亦无所依。
    那么这样的人,对世间万有皆无欲无执,觉行如一。

    你应该懂得,人需要全然自觉地履行本分的义务与职责,在应对的过程中不避不执,像这样持之以恒地践行无所住之功,绝不贪妄痴迷,那么人就能臻达圆满的觉悟境界,虚明而净寂。
    这条书摘已被收藏0
  • HHH01
    2017-12-11 01:12:59 摘录
    奎师那说:
    虔诚的阿诸那啊,当一个人摒绝了心中全部的贪欲和妄想,内心清净,便会升起无边的愉悦;
    自性自足而无欲无求!这个时候,他就是道心坚定的人,达到了自觉的境界。

    当一个人内心清净,身受苦难而心不烦乱,身临安乐而心不贪恋,放下了情感和欲望,不受恐惧和嗔怒的束约,
    他就是道心坚定的智者,自由、欢畅、和谐。

    当一个人不执著于任何事物,心映行随如行云流水,既不妄喜,也不悲怨,无论祸福好恶皆无分别,
    他就是道心坚定的人,处在觉悟之中,这就是解脱者的境界。
    当一个人把感官——眼耳鼻舌身意,从对外境的反应中,像乌龟缩藏肢体一样,全神贯注地内敛于心性之虚寂,
    他就是道心坚定的人,他就能够达到自觉自由的智慧境界。
    这条书摘已被收藏0
  • HHH01
    2017-12-11 01:07:01 摘录
    于逝不哀,于存者不忧,智者从不会为自然界的生
    生死死所缚系,凡事皆见诸平常。

    阿诸那啊,实话告诉你:
    我、你包括这些国王的灵魂,在过去的任何时候,无不始终存在;而且在未来的任何时候,即使生命终结,同样也不会消亡。

    实话告诉你:
    人的肉体生命有生有灭,必须经历—生、长、壮、老、已;而人的灵魂则可以不断地轮回到新的生命体之中,经过同样的历程,永无终止,承转流长。
    对此,成就了实相智慧的人,从来都不会因迷失自性而困惑,能够了了如常。

    迷中的阿诸那,
    所有的冷与热、快乐与痛苦,都是人反应事物时七情六欲的显像;
    所有的感受都短暂易逝,所有的心意都来去无常。
    因此,你要建立警觉意识,学会随时放下,不要心意停留于任何感官觉受之上。
    你要明白,无论是幸福还是痛苦,贫穷还是富有,胜
    利还是失败……智者都常保中和之性,只有恒存的真心自性,不受感官心念的困扰和迷障。
    这条书摘已被收藏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