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庄新论

第一部分 老子文集 一、老子其人其书 引言 老学先于孔学 ——先秦学术发展顺序倒置之检讨 老子与孑L子思想比较研究 论《老子》晚出说在考证方法上常见的谬误 ——兼论《列子 …… [ 展开全部 ]
  • 作者:陈鼓应
  • 出版社:商务印书馆
  • 定价:35.00元
  • ISBN:7100057620
北京商务修订重排版序上海古籍版序香港中华书局版序 第一部分 老子文集 一、老子其人其书
  • 顾盼
    2019-07-17 10:45:45 摘录
    《道家的人文精神》
    作者:陈鼓应
    道家的和谐观

    在庄子看来,宇宙是万物之始、万物之生的母体,它既为个体生命所丛出,也为个体生命所依归,个体生命是宇宙生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在这种宇宙观的基础上,道家认为大自然是人类存在的母体,作为个体存在的人,也分享了作为母体存在的和谐性。个体生命的诞生是从存在母体中分离出来的和谐体,它的生存与发展呈现出蓬勃与纷纭的情状,但回视到内在生命的根源处,这种根源的深层处呈现的是一种和谐的状态。换言之,道家的和谐观正是以广大的存在母体作为背景,而又以探讨个体内在生命的根源处作为依据;道家的“人和”是由宇宙秩序与个体心灵和谐引发出来的。以此,庄子的天和、人和、心和三者层层相因,导出其天地精神的人生意境以及天人合一的艺术境界。
    这条书摘已被收藏0
  • 顾盼
    2019-07-17 10:44:58 摘录
    《道家的人文精神》
    作者:陈鼓应
    道德相对主义到道德绝对主义

    儒家自孟子以心性为道德之源,至北宋程颐因受佛、道本体论思想思潮的影响而提出“性乃理”之说,遂将道德之源的“心性”本体化而提到“理”一般高悬的位置,在“性即理”的主张下,一面将道德之源赋与永恒性、普遍性、绝对性的根基,同时又贬抑与生俱来的情欲。如此一来,将个情理兼备的完整人格撕裂为欠缺血肉感的半边人。理学家道德泛化的弊害,到戴震才大声疾呼:“此理欲之辨,适成忍而杀人之具”。(疏证权下》)“古之言理也,就人之情欲求之,使之无疵之为理;今之言理也,离人情欲求之,使之忍而不顾之为理。此理欲之辨,适以穷天下之人尽转移为欺伪之人,为祸何可胜识!”戴震在指责宋儒以理杀人时,还说出这样的名言:“人死于法,犹有怜之者;死于理,其谁怜之?”(疏证·理上》)
    这条书摘已被收藏0
  • 顾盼
    2019-07-17 10:44:57 摘录
    《道家的人文精神》
    作者:陈鼓应
    道德相对主义到道德绝对主义

    儒家自孟子以心性为道德之源,至北宋程颐因受佛、道本体论思想思潮的影响而提出“性乃理”之说,遂将道德之源的“心性”本体化而提到“理”一般高悬的位置,在“性即理”的主张下,一面将道德之源赋与永恒性、普遍性、绝对性的根基,同时又贬抑与生俱来的情欲。如此一来,将个情理兼备的完整人格撕裂为欠缺血肉感的半边人。理学家道德泛化的弊害,到戴震才大声疾呼:“此理欲之辨,适成忍而杀人之具”。(疏证权下》)“古之言理也,就人之情欲求之,使之无疵之为理;今之言理也,离人情欲求之,使之忍而不顾之为理。此理欲之辨,适以穷天下之人尽转移为欺伪之人,为祸何可胜识!”戴震在指责宋儒以理杀人时,还说出这样的名言:“人死于法,犹有怜之者;死于理,其谁怜之?”(疏证·理上》)
    这条书摘已被收藏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