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 下载
注册
登录
|
搜索
正在搜索中...
首页
我的书架
我的主页
我的收藏
我的书评
杜威
本书首先简要介绍了杜威的生平,帮助读者了解其思想发展脉络。而后则对其实用主义哲学的发展立场,以及对哲学、经验、知识以及社会的改造分别入手,系统概要地阐述了杜威的思想体系,
……
[ 展开全部 ]
帮助读者理清和把握其富有启发性和包蕴性的思想。
[ 收起 ]
作者:[美]罗伯特•B.塔利斯
出版社:中华书局
定价:20.00元
ISBN:7101097235
给个评价
做个书摘
书摘 (21 )
评价 (1 )
5 改造社会
西红柿市长
2018-04-14 20:52:43 摘录
传统理论所共有的第二个特征也须被放弃。传统伦理学理论认为他们的“任务在于发现某种最终的目的或最终的善或某种终极的、最高的律令”。康德主义与功利主义都从终极的道德善,从哲学家们所谓的“至善”( summumbonum)、“最高的善”这一概念开始。在康德看来,善就是服从于理性的意志;在密尔看来,善就是对愿望的满足。
而对两者看来,至善是固有的、终极的。杜威对此问道那种单一的、最后的、终极的信念难道不是已在历史上消失了的封建组织的智力产品吗?难道不是那种在自然科学中消失了的被视为高于运动的有限的、被规范的宇宙的智力产品吗?(《哲学的改造》MW12:172173)至善概念是哲学寻求不变性、试图在科学面前保护传统的例证。坚持认为,伦理学不能从某种固有的、最终的至善概念开始,反之,它必须从生命体的实际经验开始。
这个视角来看我们增进了两种信念,一是变化、运动、个体的善与目标都具有多样性,一是种种准则、标准与律令都是用于分析个体的、唯一的情境的智力工具……(《哲学的改造》,MW12:173)从经验及有机体与周边动态环境的互动开始的道德理论,放弃了确立至善、终极的道德目的或目标的方案,而将考察在现有情境中生命体如何通过与周围环境的互动来实现——也就是说,来“建构”——善作为自己的研究对象。最简单地说,改造后的伦理学必须变为实验性的,它必须将科学方法运用于人类价值的问题。
如同其认识论一样,有问题的情境这一概念构成了杜威道德理论的基础。实验理论意识到,道德思考产生于在道德上出现问题的情境。正如我们在前一章中所讨论的那样,“情境”这一术语表示人类所处的物理的与社会的背景(《逻辑:探究的理论》W12:48)。我们不仅生活在一个由物质对象与机械力构成的世界中,种种社会要素——价值、风俗与习惯等—也在这个世界中起作用。相应地,正如情境可以在物理上受阻和不确定一样,也存在道德要素与价值失范的
情境。
改造道德理论,关注生命体行动与习惯的连续“环,而非二元分立,放弃“至善”用道德探讨解决有问题情境的冲突。
这条书摘已被收藏
0
次
+1
0
分享
收藏
0
条评价
导购链接
×
做书摘
文字书摘
读图识字
至少还需要输入
10
字
保存原图片为书摘
上传图片
识别
最多输入
500
个字
上传图片
重新上传
写点笔记吧
至少还需要输入
10
字
章节(选填)
致谢
篇名缩写
序
1 导论
约翰•杜威是谁?
实用主义概览
本书的研究计划
2 改造哲学
哲学的源泉
杜威对哲学传统的分析
改造的一般策略
本章概要
3 改造经验
传统的经验论
杜威的经验论
本章概要
4 改造知识
杜威与认识论传统
实验性的认知理论
本章概要
5 改造社会
改造道德理论
作为生活方式的民主
本章概要
6 一个预见性的结论
关于进一步阅读的建议
页码(选填)
这本书已经添加了这些章节,请勾选或者新建你的书摘所属的章节
add
up
down
remove
致谢
篇名缩写
序
1 导论
约翰•杜威是谁?
实用主义概览
本书的研究计划
2 改造哲学
哲学的源泉
杜威对哲学传统的分析
改造的一般策略
本章概要
3 改造经验
传统的经验论
杜威的经验论
本章概要
4 改造知识
杜威与认识论传统
实验性的认知理论
本章概要
5 改造社会
改造道德理论
作为生活方式的民主
本章概要
6 一个预见性的结论
关于进一步阅读的建议
×
添加一个书摘本
搜索创建书摘本
搜索
正在搜索...
不对,换一下
书名
作者
出版社
备注
ISBN
*
*
×
编辑书摘
书摘
最少还需要输入
10
字
写点笔记吧
最少还需要输入
10
字
*
这条书摘是属于哪一章节的?
致谢
篇名缩写
序
1 导论
约翰•杜威是谁?
实用主义概览
本书的研究计划
2 改造哲学
哲学的源泉
杜威对哲学传统的分析
改造的一般策略
本章概要
3 改造经验
传统的经验论
杜威的经验论
本章概要
4 改造知识
杜威与认识论传统
实验性的认知理论
本章概要
5 改造社会
改造道德理论
作为生活方式的民主
本章概要
6 一个预见性的结论
关于进一步阅读的建议
*
页码
×
删除
您确定要删除吗?
传统理论所共有的第二个特征也须被放弃。传统伦理学理论认为他们的“任务在于发现某种最终的目的或最终的善或某种终极的、最高的律令”。康德主义与功利主义都从终极的道德善,从哲学家们所谓的“至善”( summumbonum)、“最高的善”这一概念开始。在康德看来,善就是服从于理性的意志;在密尔看来,善就是对愿望的满足。
而对两者看来,至善是固有的、终极的。杜威对此问道那种单一的、最后的、终极的信念难道不是已在历史上消失了的封建组织的智力产品吗?难道不是那种在自然科学中消失了的被视为高于运动的有限的、被规范的宇宙的智力产品吗?(《哲学的改造》MW12:172173)至善概念是哲学寻求不变性、试图在科学面前保护传统的例证。坚持认为,伦理学不能从某种固有的、最终的至善概念开始,反之,它必须从生命体的实际经验开始。
这个视角来看我们增进了两种信念,一是变化、运动、个体的善与目标都具有多样性,一是种种准则、标准与律令都是用于分析个体的、唯一的情境的智力工具……(《哲学的改造》,MW12:173)从经验及有机体与周边动态环境的互动开始的道德理论,放弃了确立至善、终极的道德目的或目标的方案,而将考察在现有情境中生命体如何通过与周围环境的互动来实现——也就是说,来“建构”——善作为自己的研究对象。最简单地说,改造后的伦理学必须变为实验性的,它必须将科学方法运用于人类价值的问题。
如同其认识论一样,有问题的情境这一概念构成了杜威道德理论的基础。实验理论意识到,道德思考产生于在道德上出现问题的情境。正如我们在前一章中所讨论的那样,“情境”这一术语表示人类所处的物理的与社会的背景(《逻辑:探究的理论》W12:48)。我们不仅生活在一个由物质对象与机械力构成的世界中,种种社会要素——价值、风俗与习惯等—也在这个世界中起作用。相应地,正如情境可以在物理上受阻和不确定一样,也存在道德要素与价值失范的
情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