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的艺术

《爱的艺术》是德裔美籍心理学家和哲学家、法兰克福学派重要成员艾里希-弗洛姆最著名的作品,自1956年出版至今已被翻译成32种文字,在全世界畅销不衰,被誉为当代爱的艺术理论 …… [ 展开全部 ]
  • 作者:[美] 艾·弗洛姆
  • 出版社:上海译文出版社
  • 定价:15.00元
  • ISBN:7532745155
前言
  • 做个书虫
    2019-06-16 11:39:44 摘录

    对其他民族缺乏客观性就更常见,也更具有危险性。一个民族会突然地把另一个民族看成是劣等的和敌对的,却自认为本民族体现一切优秀的和高贵的品质。敌人的行为用一种尺度衡量而自己的行为却用另一种尺度衡量。甚至敌人的善意举动也被看作是险恶用心的产物,只是为了遮住我们和世界的眼目而已,可另一面又用高贵的动机来为自己的坏行为辩护。如果我们考察一下民族与民族、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我们一定会得出下列结论:客观性是例外,而不同程度的自恋是常规能进行客观思考的能力就是理智,以理智为基础的感情是谦恭。我们只有摆脱了童年时代妄图得到全知全能的幻想,才能有客观性和运用自己的理智。
    对于大多数人,客观是例外,不同程度的自恋是常规,讲的很好,生活中很多人都是待着不同颜色的有色眼镜看待别人,只是他们戴的时间长了,连自己都忘记了这回事。 还有就是摆脱得到全知得幻想,这样才可能接近客观,因为全能的只有上帝才能办到。 作者从心里当年对理智进行了定义,不错。
    这条书摘已被收藏0
  • Snowflake
    2018-12-31 14:58:53 摘录
    如果不努力发展自己的全部人格并以此达到一种创造倾向性,那么每种爱的试图都会失败;如果没有爱他人的能力,如果不能真正谦恭地、勇敢地、真诚地和有纪律地爱他人,那么人们在自己的爱情生活中也永远得不到满足。每个人都可以问问自己,你确实见过多少真正有能力爱的人呢?
    这条书摘已被收藏0
  • Missing
    2018-12-27 18:36:05 摘录
    爱真的需要艺术
    这条书摘已被收藏0
  • 格格驾到
    2018-09-27 09:14:29 摘录
    在西方宗教中,对神的爱就是相信神,相信神的存在,相信神的正义与爱,对神的爱是一种思想体验。而在东方宗教中,对神的爱是一种强烈的感情体验,是与神达到统一的行动。

    我们会发现,对神的爱和对父母的爱十分相似。小孩子一出生就感到母亲是“一切存在的基础”,与之紧紧相连。弱小的婴儿需要包罗万象的母爱来支撑他的生存,随着逐渐长大,他把父亲看作新的中心,父亲的准则就是一切行事的准则。到了完全成熟阶段,孩子对母亲和父亲的依赖消失,他自己建立起新的父亲和母亲原则,他成为自己的父亲和母亲。在人类历史上,我们也可以看到这样的发展:对神的爱最初完全依赖于与母神的联系,然后无条件服从父神,最终,人自身就体现了爱和正义,与神合二为一,人只是在某种诗意的象征意义上谈起神。

    如果一个人不能摆脱对母亲、父亲的依赖,只能继续仰仗别人的权威,他就不可能产生对神的成熟的爱,他的信仰就只是宗教早期形式——信神,也就是说,他体验到的只是一位能保护他的母亲,或是一位赏罚分明的父亲的爱。

    笔者发现,我们的身边不乏一遇到事情就求神拜佛的人,好像命运的好坏全要仰仗神。他们平时与寺庙、宗教毫无瓜葛,一旦遇上孩子考学等重大事件,就到庙里许愿,寄希望于神帮自己一把。他们双手合十,嘴里念念叨叨的是:神啊,如果你实现我的愿望,我就再来庙里还愿。这种行为就像是在和神做一次互利互惠的交易,并非成熟的神爱。

    人对神的爱符合人对自己同类的爱,而对人的爱最终被社会结构决定。如果一个社会结构要求人们绝对服从,不能质疑所谓权威,那么在这样的社会里,对神的爱和对人的爱就必然是幼稚的。

    这条书摘已被收藏0
  • 格格驾到
    2018-09-27 09:11:24 摘录
    最初,动物被当作图腾受到人类的崇敬。当人的技能发展到能够通过手工劳动制作艺术品时,人就把他的劳动成果变成一个神——泥土、银子、金子做的偶像。在下一个阶段,人赋予神以人的形象,看来只有当人类对自己足够了解,才发现自己是世界上最高贵、最伟大的“物体”。

    在许多文化中,父系社会前曾经历过宗教的母系社会阶段。在母系社会,母亲是最高的生命,母亲是神,也是家庭和社会的权威。以母亲为神的宗教本质,和我们之前谈过的母爱的本质相似:母爱是无条件的,它无需通过努力获得,更不受控制;母爱给人幸福感,缺少母爱就会迷茫、失落,甚至绝望;母亲热爱孩子,是因为这是她的孩子,而不是因为孩子听话或优秀。母爱的基础是平等,人人一律平等,因为他们都是大地之母的孩子。

    到了父系社会,父亲成为最高生命,在宗教和社会中均是如此。父亲喜欢与自己相似的孩子,是否听话、能否当他的继承人是得到宠爱的两个条件。因此父系社会是有等级的,兄弟之间变得不平等,争坐第一把交椅。虽然父系社会信奉男性神,但人们追求母爱的愿望并没有完全消失。在天主教中,圣母院和圣母玛利亚象征着母亲形象;在新教中,路德教义具有以男子为中心的性质,但母亲的形象也有着明显痕迹,马丁·路德提出的最重要的原则是:没有任何善行能影响上帝或促使上帝爱我们。

    神爱的性质取决于父系成分和母系成分在宗教中占据的比重。父系成分是指像爱父亲那样爱神,相信神是正义严格、赏罚分明的;宗教的母系成分就是爱上帝如同爱包罗万象的母亲,无论发生什么事,母亲将帮助我、拯救我、祝福我。

    当人类走进父系社会,宗教不断发展,对神的爱也经历了一个逐渐成熟的过程。起初,会有一个专制的、嫉妒心重的神;后来,神逐渐变成慈爱的父亲形象;再后来,神变成正义、真理、爱的象征。发展到这个阶段,上帝就成为统一各种现象的原则,他不再是人或物。

    这条书摘已被收藏0
  • 格格驾到
    2018-09-27 09:11:08 摘录
    忘我”的本质表现在对其他人的影响上,最常见的是“忘我”的母亲对孩子的影响。母亲认为孩子能通过她的“忘我”认识到什么是被爱,学会什么是爱。但是她的“忘我”往往使孩子胆小紧张,担心母亲的责备并想方设法满足母亲的愿望。孩子们会受到母亲紧张焦虑情绪的传染,性格阴郁沉闷。总之,一位“忘我”的母亲对孩子的影响与利己者带来的影响没有太大区别。孩子生活在一种不能使母亲失望的压力下,幼小的心灵透不过气来。真正有能力爱孩子的母亲会把自己的快乐传递给孩子,向他展示生活积极阳光的一面,让他不要对周围的环境太过担心。再没有谁能像母亲对孩子那样产生如此直观的积极影响了。

    中世纪德意志神秘主义哲学家、神学家爱克哈特有一句格言,精辟地总结了自爱的思想:“你若爱己,那就会爱所有人如爱己。你若对一个人的爱少于爱己,你就无法真正爱自己。如果你一视同仁爱所有人,包括你自己,你就会像某个人那般爱他们,这个人就是上帝和人。”

    这条书摘已被收藏0
  • 格格驾到
    2018-09-25 09:29:06 摘录
    愿意把自己拥有的东西给予他人的人是富有的,他首先感到自己有能力帮助别人,这证明了他的富足。当然,“给”的最重要的范畴还不是物质,而是人与人之间的范畴。一个人能给予别人什么?内心有生命力的东西,比如欢乐、兴趣、理解力、知识、幽默感、悲伤……都可以给予。在爱情中,没有生命力就是没有创造爱情的能力。
    这条书摘已被收藏0
  • 格格驾到
    2018-09-24 20:54:48 摘录
     克服孤独的三种方式

    (一)纵欲

    现代社会中,摆脱孤独的一种途径是纵欲,原始部落的仪式里就不乏这样的例子。集体性纵欲可以令人产生一个群体共命运的感觉,这种仪式流传甚广,作为一种集体活动,在某些年代和地区得到了医生、僧侣的同意和支持,参加的人并不会有羞耻感和负罪感。酒和毒品是非集体纵欲时代的选择,现在很多都市男女就常到酒吧买醉,北京的三里屯和后海酒吧聚集区一到晚上就会热闹起来。

    (二)与他人保持一致

    此外,克服孤独感最常用的方法是与一组人保持一致,人通过和一组人的习惯、风格、看法保持一致达到与其他人结合的目的。不过,与纵欲不同,它不是一个强烈的过程,而是按照刻板公式平静地进行。人到了三四岁就进入这一模式,直到生命结束——举办葬礼,也是遵循这一模式的行为。

    在这个过程中,工作和娱乐的循环交替也可以缓解孤独和恐惧。现代社会的工作制度中,一个人无论是作为劳动大军,还是管理阶层的一员,对集体来说,他仅仅是一个号码而已。他的任务由组织分配,不需要太多主观能动性,作者还认为,领导与被领导之间也没有太多区别,因为他们不过是在行使整个组织结构规定的任务。在娱乐生活上,人们的娱乐方式大同小异,城市人周末的群体休闲活动不外乎吃饭、看电影、唱K,独处的休闲选择虽然多一些,也不过寥寥几种。电影院上映的电影是一样的,电视上播放的节目是一样的,旅行社提供的旅行线路也几乎是一样的,你以为你有选择,其实真的有吗?

    (三)从事创造性的劳动

    第三种方式则是创造性的劳动,比如艺术家和手工业者的劳动,人在创造的过程中与世界保持一致,可以使劳动者和对象合二为一。当木匠制作一张桌子,银匠打制一件银饰,农民耕种,画家作画,创造者就在创造的过程中和他周围的物质世界达成了一致。不过,现代社会的公司白领和流水线上的工人所从事的劳动就没有这种特性,因为他们只是单位的一个零部件,没有创造性劳动的从无到有、贯穿始终的过程,他们除了适应社会之外别无选择。

    然而,从这三种途径来看,通过纵欲摆脱孤独只能是暂时性的;同一组人的统一只是假统一;而创造性劳动是创造者和造物的统一,并非人与人的统一。因此这些方式都不能解决人类存在的问题,关于实现人与人的统一,真正和全面的解决方式要在爱中寻找并实现。

    实现人与人的结合是人的内心最强烈的追求,也是人类最基本的要求,是把人类、部落、家庭和社会集合在一起的力量。没有爱,人一天也活不下去。但是这个“爱”,是爱情吗?

    这条书摘已被收藏0
  • 格格驾到
    2018-09-24 20:53:55 摘录
    人无论生活在哪个时代、哪个地方,永远无法回避孤独。从古至今,人们为了克服孤独、超越个人实现人类大同而做出了很多努力,由一开始的动物崇拜与祭祀、到军事掠夺、奢侈享受或清教徒式的节制、艺术及创造性劳动,甚至对上帝的爱、对他人的爱情,都是我们对孤独的抗拒。如果说这个世界上有人并不感到孤独,或者孤独感极易被疗愈,那就是初生的婴儿,在孩子身上,自我意识还没有形成,只要母亲在身边,他就不会有孤独感。孩子的孤独感通过吸吮母亲的乳房、触摸母亲的肌肤得到缓解,直到孩子的个性随着身体发育逐渐增长,母亲不足以消除其孤独,他就开始探索其他方法,这也是“成长”的概念。

    在人类社会的原始时代,人们体验到的与大自然和谐相处的方式如同孩子与母亲的关系般。人装扮成动物,崇拜图腾或其他动物神,把自己看成与动物完全相同的物种。但当人类逐步脱离原始社会,便如同婴孩成长一般,他会越来越疏远自然界,从而需要寻找其他途径来摆脱孤独。

    这条书摘已被收藏0
  • 曾武朋
    2018-09-23 20:39:57 摘录
    一无所知的人什么都不爱。无所能的人什么都不懂。什么都不懂的人是毫无价值的。但是懂得很多的人,却能蒙,有见识,有眼光……对一件事了解得越深,爱的程度也越深。如果有人以
    为,所有的水果都同草莓一起成熟,那他对葡萄就一无所知。
    一巴拉塞尔士①
    爱的艺术
    这条书摘已被收藏0
  • 路易大叔
    2017-11-06 15:52:56 摘录
    我们整个工业系统提倡的恰恰是耐心的反面,那就是要快。我们所有的机器都是为了达到快的目的:汽车和飞机把我们很快地送到预定的地点——而且要越快越好。以一半的时间生产同样多的产品的机器要比旧的和运转慢的机器好一倍。当然这里有重要的经济原因,但是正如同许多其他的方面一样,这一点也体现了人的价值原是由经济价值所决定。对机器是好的东西必然对人也是好的——这听起来似乎合乎逻辑。现代人认为如果他不很快地处理事情,就会失去时间,可他并不知道他如何利用他由此赢得的时间——除了只会无聊地打发时间。
    所以那么多的人拿着大把的时间呼喊“无聊”“空虚寂寞冷”
    这条书摘已被收藏0
  • 青红和皂白
    2017-07-30 15:32:17 摘录
    爱是一门艺术吗?如果爱是一门艺术,那就要求想掌握这门艺术的人有这方面的知识并付出努力。或者爱仅仅是一种偶然产生的令人心荡神怡的感受,只有幸运儿才能“堕入”爱的情网呢这本小册子以第一种假设为基础,而今天大多数人毫无疑问相信
    第二种假设。
    “这里寸草不生 后来你走了一遭 奇迹般万物生长 这里是我的心” 顺着读 倒着读 如果你愿意,怎样读都可以
    这条书摘已被收藏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