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的艺术

《爱的艺术》是德裔美籍心理学家和哲学家、法兰克福学派重要成员艾里希-弗洛姆最著名的作品,自1956年出版至今已被翻译成32种文字,在全世界畅销不衰,被誉为当代爱的艺术理论 …… [ 展开全部 ]
  • 作者:[美] 艾·弗洛姆
  • 出版社:上海译文出版社
  • 定价:15.00元
  • ISBN:7532745155
(一)爱情是对人类生存问题的回答
  • Miss_Yino
    2019-11-02 17:25:30 摘录
    如果一个男子因为在情绪上还很孩子气而削弱了其男性性格特征,他就会加强男性气质来试图弥补这方面缺陷。结果他才需要在性方面证明他男性的才能。当男性气概丧失到极端时,就会成为虐待狂(使用暴力)— 一种堕落成为男子气概的代替物。如果女性特性被削弱或扭曲,便会变成受虐待狂或附属物。
    这条书摘已被收藏0
  • Miss_Yino
    2019-11-02 17:24:04 摘录
    尊重不是害怕和畏惧,根据该词词根来看,它表明按其本来面目发现一个人,认识其独特个性。尊重意指一个人对另一个人成长和发展应该顺其自身规律和意愿。尊重意为没有剥削。让被爱的人为他自己的目的去成长和发展,而不是为了服务于我。如果我爱另一个人,我感到与他或她很融洽,这是与作为他或她自己的他或她,而不是我需要使用的工具。很明显只有我独立了,只有我无须拐杖也无须支配和剥削任何人而立足和前进,尊重他或她才是有可能的。
    这条书摘已被收藏0
  • Miss_Yino
    2019-11-02 17:21:47 摘录
    用最通俗的方式可以把爱的积极性表述为:爱主要是“给予”,而不是“接受”。

    “给予”是潜力的最高表现。正是在“给予”行为中,我体会到自己的强大、富有、能干。这种增强的生命力和潜力的体验使我倍感快乐。我感到自己精力充沛、勇于奉献充满活力,因此也欢欣愉悦。“给予”比接受更令人快乐这并不是因为“给予”是丧失、舍弃,而是因为我存在的价值正在于给予的行为。
    这条书摘已被收藏0
  • Miss_Yino
    2019-11-02 17:18:28 摘录
    一个除了感受到他自身以及他与世界的统一之外毫无目的或目标而静坐默想的人,也被认为是“被动的”,因为他没有做任何事。但实际上,此种沉思之态是现存的最高级活动,一种灵魂的活动,只有在内心自由独立的条件下才有可能进行这种活动。
    这条书摘已被收藏0
  • Miss_Yino
    2019-11-02 17:16:25 摘录
    成熟的爱是在保持自己的尊严和个性条件下的结合。爱是人的一种主动的能力,是一种突破使人与人分离的那些屏障的能力,一种把他和他人联合起来的能力。爱使人克服孤独和分离感,但爱承认人自身的价值保持自身的尊严。在爱之中,存在着这样的矛盾状态:两个人成为一体而仍然保留着个人尊严和个性。
    这条书摘已被收藏0
  • Snowflake
    2019-01-03 13:21:32 摘录
    如果爱情没有第三个要素:尊重,那责任心就很容易变成控制别人和奴役别人。尊重别人不是惧怕对友。尊重这个词的出处就是有能力实事求是地正视对方和认识他独有的个性。尊重就是要努力地使对方能成长和发展自己,因此尊重决无剥削之意。我希望一个被我爱的人应该以他自己的方式和为了自己去成长、发腰而不是服务于我如果我爱他人,我应该感到和他一致而且接受他本来的面目,而不是要求他成为我希望的样子,以便使我能把他当作使用的对象。只有当我自己达到独立,在没有外援的情况下独立地走自己的路,即不想去控制和利用别人,只有在这种情况下,尊重对方才成为可能。只有在自由的基础上才会有爱情,正像在一首古老的法国歌曲中唱的那样,“爱情是自由之子、永远不会是控制的产物”。
    这条书摘已被收藏0
  • Snowflake
    2019-01-03 13:20:46 摘录
    取得这一能力的先决条件是人要有一种占主导地位的创造性倾向。持有这种态度的人就克服
    了他的依赖性、自恋性以及剥削别人的要求,并能找到对自己的人性力量的信赖以及达到目的的勇气。如果缺乏这些特点,人们就害怕献出自己,也就是害怕去爱。
    这条书摘已被收藏0
  • Snowflake
    2019-01-03 13:19:18 摘录
    如果你在爱别人,但却没有唤起他人的爱,也就是你的爱作为一种爱情不能使对方产生爱情,如果作为一个正在爱的人你不能把自己变成个被人爱的人,那么你的爱情是软弱无力的,是一种不幸。
    这条书摘已被收藏0
  • Snowflake
    2019-01-03 13:17:41 摘录
    有创造性的人对“给”的理解完全不同。他们认为“给”是力量的最高表现,恰恰是通过“给”,我才能体验我的力量,我的“富裕我的“活力”。体验到生命力的升华使我充满了欢乐。②我感觉到自己生气勃勃,因而欣喜分。“给”比“得”带来更多的愉快,这不是因为“给”是一种牺牲,而是因为通过“给”表现了我的生命力。
    这条书摘已被收藏0
  • 做个书虫
    2018-03-17 11:15:32 摘录
    婪阶段的人对给的理解就是这样。一个“重商主义”的人也准备给,但一定要通过交换。只“给”而没有“得”对他来说就是欺骗。那些基本上是非创造性性格结构的人则会有一种被别人拿走东西的感觉。因此这种类型的大多数人拒绝给予别人东西。而有些人却又把“给”变成一种自我牺牲的美德。他们认为,正因为“给”是痛苦的,所以应该这么做。给的美德就是准备牺牲,对他们来说“给”比“得”好这一准则就意味着宁可忍受损失也不要体验快乐。
    有创造性的人对“给”的理解完全不同。他们认为“给”是力量的最高表现,恰恰是通过“给”,我才能体验我的力量,我的“富裕”,我的“活力”。体验到生命力的升华使我充满了欢乐。②我感觉到自己生气勃勃,因而欣喜万分。“给”比“得”带来更多的愉快,这不
    是因为“给”是一种牺牲,而是因为通过“给”表现了我的生命力。
    给,付出的高级境界与理解,给是自我生命张力的表现,给带来愉快。
    这条书摘已被收藏0
  • A阿拉丁
    2018-01-21 10:20:11 摘录

    通过创造性的劳动达到的统一不是人与人之间的统一。通过纵欲达到的统一是暂时的。通过一组人同化仅仅是一种假统一。

    对人类存在问题的真正的和全面的回答是

    要在爱中实现人与人之间的统一

    要求实现人与人的结合是人内心最强烈的追求。
    人生而孤独
    这条书摘已被收藏0
  • 路易大叔
    2017-11-02 11:09:10 摘录
    成熟的人只想拥有他自己的劳动果实,放弃了获取全力和全知的自恋幻想,并有一种谦恭的态度。这一态度的基础是他内心的力量,单单这股力量就能使他进行真正的、创造性的劳动。
    这条书摘已被收藏0
  • 路易大叔
    2017-11-02 10:54:34 摘录
    只有爱情才能带给我知识,在结合的过程中回答我提出的问题。在爱情中,在献身中,在深入对方中,我找到了自己,发现了自己,发现了我们双方,发现了人。
    好的爱情让人成长
    这条书摘已被收藏0
  • 路易大叔
    2017-10-31 15:04:00 摘录
    斯宾诺莎精辟地解释了这个词的第二种意义。他把情绪分成积极的和消极的两种,分成“行动”和“狂热”。如果一个人是在积极的情绪支配下行动,他就是自由的,是情绪的主人。如果他是被一种消极的情绪所支配,那他就是受外力驱使者,是他自己都不了解的动机的对象。这样,斯宾诺莎最终得出结论认为,美德和控制自己是一回事。妒忌、野心和每种形式的贪婪是热情和狂热;相反爱情是一种行动,是运用人的力量,这种力量只有在自由中才能得到发挥,而且永远不会是强制的产物。
    爱是给予不是得到
    这条书摘已被收藏0
  • Veloma
    2017-09-10 09:56:01 摘录
    在一个商业化占统治地位以及把物质成功看得高于一切的文化中,事实上是没有理由对下列事实抱有吃惊的态度:人与人之间的爱情关系也遵循同控制商品和劳动力市场一样的基本原则。
    难道爱意真的是物化可以衡量的吗,其实问题就在于这上面,可能人始终追寻爱好的,永远都是自己崇拜没有拥有的
    这条书摘已被收藏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