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 下载
注册
登录
|
搜索
正在搜索中...
首页
我的书架
我的主页
我的收藏
我的书评
爱的艺术
《爱的艺术》是德裔美籍心理学家和哲学家、法兰克福学派重要成员艾里希-弗洛姆最著名的作品,自1956年出版至今已被翻译成32种文字,在全世界畅销不衰,被誉为当代爱的艺术理论
……
[ 展开全部 ]
专著最著名的作品。 在这本书中,弗洛姆认为,爱情不是一种与人的成熟程度无关,只需要投入身心的感情。如果不努力发展自己的全部人格并以此达到一种创造倾向性,那么每种爱的试图都会失败,如果没有爱他人的能力,如果不能真正谦恭地、勇敢地、真诚地和有纪律地爱他人,那么人们在自己的爱情生活中也永远得不到满足。 弗洛姆进而提出,爱是一门艺术,要求想要掌握这门艺术的人有这方面的知识并付出努力。在这里,爱不仅仅是狭隘的男女爱情,也并非通过磨练增进技巧即可获得。爱是人格整体的展现,要发展爱的能力,就需要努力发展自己的人格,并朝着有益的目标迈进。 此版特别收录弗洛姆学术助手纪念文章《弗洛姆生命中的爱》。
[ 收起 ]
作者:[美] 艾·弗洛姆
出版社:上海译文出版社
定价:15.00元
ISBN:7532745155
给个评价
做个书摘
书摘 (82 )
评价 (1 )
第四章 爱的实践
Miss_Yino
2019-11-04 06:09:03 摘录
信心和勇气的培养要从日常生活中的小事开始。第一步是注意你何时何地失去信心,透过用以掩盖失去信心的借口,来认识你何处胆小怕事,又找到什么借口把它合理化。认识到缺乏信心会使人变得懦弱,而已有的儒弱又导致了新的灰心丧气,如此往复,恶性循环。那么你将认识到:当你意识上担心没有被爱的时候,实际上你害怕的是爱(尽管这常是不自觉的)。爱意味着在没有保证的条件下承诺自己奉献自己,希望我们的爱能激起爱人心中的爱。爱是信心的行为,谁没有信心谁便没有爱。对信心的培养,人们能不能说出更多的东西呢?也许有人能。假如我是诗人或牧师,我便会作一番尝试。然而我不是诗人也不是牧师,我甚至不能试图再说些什么。但我相信,任何对此真正关心的人,都能学会建立信心,正像小孩都能学会走路一样。
这条书摘已被收藏
0
次
+1
1
分享
收藏
0
条评价
Miss_Yino
2019-11-04 06:06:45 摘录
我们对一种思想有这样的信仰,是因为我们自己观察和深思的结果。我们相信自己、他人以及整个人类的潜力,也是我们自己观察和深思的结果,我们经历过自身潜力的发展过程,体察过自身成长的现实,感受到自身理性和爱的能力。理性信仰的基础是创造性,靠我们的信仰活着意味着创造性的生活。
这条书摘已被收藏
0
次
+1
0
分享
收藏
0
条评价
Miss_Yino
2019-11-03 13:47:03 摘录
相信他人的另一层意思,是(关于)我们对他人潜力的信任。这种信任存在的最基本的形式是母亲对其新生婴儿的信任:他将会生存、成长、走路和说话。但是,孩子这方面的发展很规律,不需要持多大的信任。人需要对也许发展不出的潜能抱有信任,如爱的潜能、幸福的潜能、运用其理智的潜能和更为特殊的潜力,如艺术才能。它们像是一粒粒种子,只要给予它们以生长的适宜条件,便会破土而出,蓬勃发展,否则便会窒息。
最重要的条件,是在孩子的生活中给予其重要影响的人物,要相信孩子有这些潜力。这一信心把教育(教育一词的英文词根是e-ducere,实际上字义是引导、启发人自身潜在着的某些东西)和管制孩子区分开。教育就是帮助孩子实现其潜力。教育的对立面是管制,它建立在缺乏对孩子自身潜力发展的信念基础上,建立在认为只有成年人对孩子灌输合理的东西,抵制那些似乎不合理的东西,他才会是个好孩子的信念基础上。
这条书摘已被收藏
0
次
+1
0
分享
收藏
0
条评价
Miss_Yino
2019-11-03 13:42:38 摘录
从同一意义来说,我们有自信。我们意识到自我的存在、人格的核心的存在。这一核心是不易改变的,尽管外界条件不断变化,尽管我们的观点和情感会有某些变化,它都会贯穿于我们生活的始终。这个核心便是“我”一词后面的真实内容,是我们对自己个性的自信得以建立的基础。如果我们不对自我的坚持充满信心,我们的自我认同感便会受到冲击,我们便会变得依赖于他人,以他人的赞许为我们建立自我认同的基础。只有相信自己的人才能待人以诚,因为这种人坚信,将来某个时候的他也会与今天一样,因此,他将会像他现在所期望的那样去感知、去行事。自信是我们能够承诺的一个条件,正如尼采所说,一个人的本质可以被定义为给人以承诺的能力,信念是人类生存的条件之一。与爱有重大关系的是对自爱的信心,对他人产生爱的能力及其可靠性的信心。
这条书摘已被收藏
0
次
+1
0
分享
收藏
0
条评价
Miss_Yino
2019-11-03 13:40:52 摘录
爱的能力取决于人们从自恋中解脱出来的能力,取决于从母系和氏族的稳固的眷恋中解脱出来的能力,取决于我们在与世界和自身的关系中生长和发展一种创造性倾向的能力。这种解脱过程、产生过程和觉醒过程,要求有一种品质为必要条件:信仰。爱的艺术的实践需要信仰的实现。
什么是信仰?信仰必定是对上帝和宗教教义的信奉吗?信仰必定会与理智和理性的思考相悖或是相分离吗?要认识信仰的问题,也需区分理性的和非理性的信仰。所谓非理性的信仰对一个人或一种观念,我认为是建立在屈从于非理性的权威的基础上。相反,正确的信仰是根植于一个人思想和感情体验之中的信仰。理性的信仰并非主要是对某事的信奉,而是我们的信念具有的必胜和坚定的特质。信仰是人的全部人格中的性格特性,而不是一种特殊的信念。
理性的信仰根植于有创造性的理智和情感的活动。在理智思考中(一般认为这不是信仰的地盘),理性的信仰是重要的组成部分。科学家如何实现新的发现?难道他不断实验、不断收集材料、对有所发现不抱幻想?任何领域真正重要的发现极少是用这种方式获得的。同时,纯粹的幻想也不能得出重要的结论。人类所致力的任何领域的创造性思维过程,常常是从或许可以称之为“理性的幻想”开始的。这种幻想本身是以前相当多的研究、深思和观察的结果。当科学家成功地收集了足够的数据,或计算出一个数学公式,使他原来的幻想变得有可信度的时候,便可以说,他已经得出了一个试验性的假说。为了洞察隐含的规律,科学家对该假说进行详细的分析,以及积累支持这一假说的数据,以致推导出更为确切的假说,最终也许会得出广泛适用的结论。
科学史上不乏理性信仰和真理幻想的例子。哥白尼、开普勒、伽利略和牛顿都对理性有着不可动摇的信念。为此布鲁诺被烧死在火刑架上,斯宾诺莎被驱逐出教会。从形成理性的幻想到得出理论公式,都必须有信念:相信那是理性的追求,相信假说是合理的,相信最后的结论—在其真正成立前,都需要持有信念。这种信念来源于亲身经历,来源对自己思维能力、观察能力和判断能力的信任。理性的信仰来源于建立在自身富有成果的观察和思考的基础上的独立信念,而不管大多数人意见如何;非理性的信仰只因某个权威这样说过或大多数人这样说过就把某些东西当成真理来接受。
这条书摘已被收藏
0
次
+1
0
分享
收藏
0
条评价
Miss_Yino
2019-11-03 13:31:37 摘录
客观的思考本领是理智,理智后面的情感态度是谦卑。要客观,要使自己理智,就只有采取谦恭的态度才可能做到,只有在人们从孩子般的对大千世界无所不知、无所不能的幻梦中清醒过来以后才能做到。
就爱的艺术的实践的讨论而言,这意味着:爱依赖于相对排除自恋,它要求谦恭、客观和理智的发展。人们的一生必须奉献给此目的。谦恭和客观不可分割,正像爱一样,如果我对陌生人不能采取客观的态度,那我对我的家庭也不可能采取客观的态度,反之亦然。我们若想学会爱的艺术,就必须在一切条件下力求客观,并对我们没有客观对待的情况十分敏感。
这条书摘已被收藏
0
次
+1
0
分享
收藏
0
条评价
Miss_Yino
2019-11-03 11:49:35 摘录
爱的成功的主要条件乃是克服自恋。这种自恋表现为这样一种倾向性:人们感到真实的东西仅仅存在于自身的体验之中,外部世界的现象毫无真实性,而且总是从对人们有利或有害的观点上被感知。自恋的对立面是客观,那是一种按其本来面目认识人和事物并能够把客观现象与由于人的主观愿望和畏惧心理而形成的形象区分开来的本领。
这条书摘已被收藏
0
次
+1
0
分享
收藏
0
条评价
Miss_Yino
2019-11-03 11:44:10 摘录
我们在传授知识的时候,却失去了那种对人类发展最为重要的知识教授,即成熟、博爱的人的精神。无论是西方还是中国和印度,最受尊敬的都曾是那种具有高尚精神品质的人。教师不仅仅传播知识,而且要传授一定的人生态度。在当代资本主义社会—对苏联也是一样—人们提倡尊重和效仿的人可以是任何人,而唯独不是品质高尚的人。在公众的眼里,基本上认为只有那些给一般人以替代性满足感的人——电影明星、广播节目主持人、报刊专栏作家、重要企业和政界人物——就是仿效的楷模。他们起到这一作用主要通过成功地制造了舆论。然而,并非其他人做不到这一点如果人们认识到这一事实:一个像阿尔伯特,施韦泽这样的人能在美国成名;如果人们把许多可能性具体化,让青年熟悉现存的和历史的人物一一这些人表明,人类是作为人而不是作为演员(在广义上)而存在;如果人们考虑到各个时代的文学艺术作品存在着创造美好的人类形象的可能,便可建立起察觉机能失常的敏感性。倘若我们不能成功地让成熟的生命的形象永葆活力,那实际上我们将面临我们整个文化传统崩溃的可能性。这种传统并非主要建立在一定类型的知识传播上,而是建立在一定类型的人的品质的传播上。如果后人再也看不到这些品质,那么,存在了长达五千年的文化就将消失,即使它的知识仍在传播并进一步发展。
这条书摘已被收藏
0
次
+1
0
分享
收藏
0
条评价
Miss_Yino
2019-11-03 11:41:13 摘录
对自身不敏感的人是学不会专心的。
一个人能够对自己很敏感。例如,你感到疲乏或压抑,你不会不去管它,也不会任由沮丧的意识继续,而会自问:“怎么啦?”“我为什么感到压抑?”同样,当你发怒时,当你趋向白日做梦时,当你逃避现实活动时,你也会注意到它。若遇到上述情况之一,重要的是意识到它们的存在,而不是千方百计地为之开脱。此外,要注意倾听自己的心声,这种心声告诉我们——常常相当迅速——我们为何焦虑、压抑或恼怒。
这条书摘已被收藏
0
次
+1
0
分享
收藏
0
条评价
Miss_Yino
2019-11-03 11:31:28 摘录
欲知道耐心是什么,只需看看小孩子学走路就行了。他摔倒了,爬起来,又摔倒,又爬起来,再摔倒,再爬起来。但他坚持不懈,不断提高,直到有一天他不再摔跤,行走自如。成年人如果以孩子的耐心和专注来做对他来说是很重要的追求的事情,那么,他还有什么做不到呢?!
这条书摘已被收藏
0
次
+1
0
分享
收藏
0
条评价
Miss_Yino
2019-11-03 11:29:07 摘录
现代人认为若不快速办事就会失去某些东西—时间,但人们并不知道用得到的时间干点什么,除了白白地消磨时间外。
这条书摘已被收藏
0
次
+1
0
分享
收藏
0
条评价
Miss_Yino
2019-11-03 11:18:59 摘录
在我们的文化中,专心致志比自我规范更罕见。相反,我们的文化导致了一种非集中的、涣散的生活模式,比其他地方都严重。人们可以一下子做许多事情:读书、听收音机、谈话、吸烟、吃、喝。人们是渴望地张着大口准备吞下一切——图画、液汁、知识一的消费者。我们不能专心,这从我们难以单独待着就能看出。静坐着,一言不发,也不吸烟,也不读书,也不喝酒,这对大多数人来说是不可能的。他们会神经紧张,烦躁不安,因此,必须动动手、动动口(吸烟是这种缺乏专心的象征之一,它占用了手、嘴、眼和鼻)
学会专心最重要的是学习独自一人待在那里,不读书、不听收音机、不抽烟、不喝酒。的确,专心意味着孤独—而这种能力恰是具有爱的能力的一个条件。假如我因为不能自立而依附于另一个人,他或她可算是个救命恩人,但这种关系不是一种爱的关系。相反,独立的能力是爱的能力的条件。任何试图独立的人都会发现,独处是多么困难。开始他会感到坐卧不安,心烦意乱,甚至感到忧心忡忡。他会认为这种实践毫无价值,不过是愚蠢的行为、浪费时间等等,因而容易把他不想继续进行这种实践的意愿合理化。他会发现各式各样的想法都钻进了他的头脑,他会发现自己正在考虑当日的计划或考虑日后不得不做的工作中的困难,或是晚上去哪里,或者诸多其他充塞头脑的事情——而不会允许头脑一片空白。做些很简单的练习对排除这些杂念是有帮助的,如坐姿舒适(既不懒散也不僵硬)闭目,努力看眼前的那块白幕,尽力排除一切有干扰的画面和想法,然后顺从自己的呼吸节奏,不要去想它,也不要敷气,只是自然地跟着它的节奏,并在这样做的时候感到它的存在;进而发现“我”的存在:我=我自己,作为我能力的中心,作为我的天地的创造者。人们至少应该在每天早上和晚上各做二十分钟(如有可能可以更长时间)这样的集中注
意力的练习。
除了这样的练习以外,人们还必须学会在自己所做的每件事上专心致志,例如听音乐、读书、与人交谈、观光。在此时此刻,就一定要把这项活动视为唯一重要的事,而且此刻你的全部身心都应献给它。如果你能集中精力,至于做的是什么事则是无关紧要的。重要的与非重要的事物都能呈现新的真实,因为你对它们全神贯注。学会专心要尽可能避免无意义的闲谈,即那种不坦率诚恳的交谈。如果两个人谈论他们共知的一棵树的生长情况,或谈他们刚刚一起吃过的面包的味道,或是谈他们工作中的共同的经验—一只要他们谈论的是其经历过的事,而且没有用抽象化的方式来对待它,那么,这种谈话就是有意义的。
在与别人的关系中,专心致志首先意味着会听。多数人听别人说话或提建议时,都没有真正听对方说话。他们没有认真对待别人的谈话,也未认真考虑自己所作的回答。结果,这种交谈让人感到乏味。他们误以为如果他们全神贯注地听便会腻味疲惫,其实正好与之相反。任何事只要专心做了,就会令人更加振作(虽然过后疲倦也会袭来,但那是自然的,有益于身体的,而一切没有专心做的事却使人困倦,但同时又使人夜里难以入眠。
专心致志意味着此时此刻充实地生活,现在做某事时,不考虑下一步要做的事。
这条书摘已被收藏
0
次
+1
0
分享
收藏
0
条评价
Miss_Yino
2019-11-03 11:02:36 摘录
有规律地起床,按规律的时间思考、阅读、听音乐、散步之类的活动;不沉溺于逃避现实的活动,如看神奇的故事和电影,至少不超过一定限度;不过量饮食,这些都是显而易见的基本准则。但是,不应该像外界强加于自身的准则那样勉强实行,而应使它成为自身意愿的一种表达。它应使人感到快乐,以至慢慢地使人们与之相适应,成为人们一停止就会惦记的行为,这是必不可少的。
这条书摘已被收藏
0
次
+1
0
分享
收藏
0
条评价
Snowflake
2019-01-09 10:16:30 摘录
分析爱情的本质就是确认今天已经很少能体验到爱情,但同时又要批判造成此种现象的社会条件,相信爱情能从一种零星出现的个别现象发展成为普遍的现象,是一种合理的信仰,这一信仰是以认识人的本质为基础的。
这条书摘已被收藏
0
次
+1
0
分享
收藏
0
条评价
Snowflake
2019-01-09 10:00:59 摘录
客观性是例外,而不同程度的自恋是常规。
这条书摘已被收藏
0
次
+1
0
分享
收藏
0
条评价
导购链接
×
做书摘
文字书摘
读图识字
至少还需要输入
10
字
保存原图片为书摘
上传图片
识别
最多输入
500
个字
上传图片
重新上传
写点笔记吧
至少还需要输入
10
字
章节(选填)
前言
第一章 爱是一门艺术吗?
第二章 爱情的理论
(一)爱情是对人类生存问题的回答
(二)父母和孩子之间的爱
(三)爱的对象
(1)博爱
(2)母爱
(3)性爱
(4)自爱
(5)神爱
第三章 爱情及其在当代西方社会的衰亡
第四章 爱的实践
附录
艾里希•弗洛姆生命中的爱
一回忆弗洛姆的一生
页码(选填)
这本书已经添加了这些章节,请勾选或者新建你的书摘所属的章节
add
up
down
remove
前言
第一章 爱是一门艺术吗?
第二章 爱情的理论
(一)爱情是对人类生存问题的回答
(二)父母和孩子之间的爱
(三)爱的对象
(1)博爱
(2)母爱
(3)性爱
(4)自爱
(5)神爱
第三章 爱情及其在当代西方社会的衰亡
第四章 爱的实践
附录
艾里希•弗洛姆生命中的爱
一回忆弗洛姆的一生
×
添加一个书摘本
搜索创建书摘本
搜索
正在搜索...
不对,换一下
书名
作者
出版社
备注
ISBN
*
*
×
编辑书摘
书摘
最少还需要输入
10
字
写点笔记吧
最少还需要输入
10
字
*
这条书摘是属于哪一章节的?
前言
第一章 爱是一门艺术吗?
第二章 爱情的理论
(一)爱情是对人类生存问题的回答
(二)父母和孩子之间的爱
(三)爱的对象
(1)博爱
(2)母爱
(3)性爱
(4)自爱
(5)神爱
第三章 爱情及其在当代西方社会的衰亡
第四章 爱的实践
附录
艾里希•弗洛姆生命中的爱
一回忆弗洛姆的一生
*
页码
×
删除
您确定要删除吗?
最重要的条件,是在孩子的生活中给予其重要影响的人物,要相信孩子有这些潜力。这一信心把教育(教育一词的英文词根是e-ducere,实际上字义是引导、启发人自身潜在着的某些东西)和管制孩子区分开。教育就是帮助孩子实现其潜力。教育的对立面是管制,它建立在缺乏对孩子自身潜力发展的信念基础上,建立在认为只有成年人对孩子灌输合理的东西,抵制那些似乎不合理的东西,他才会是个好孩子的信念基础上。
什么是信仰?信仰必定是对上帝和宗教教义的信奉吗?信仰必定会与理智和理性的思考相悖或是相分离吗?要认识信仰的问题,也需区分理性的和非理性的信仰。所谓非理性的信仰对一个人或一种观念,我认为是建立在屈从于非理性的权威的基础上。相反,正确的信仰是根植于一个人思想和感情体验之中的信仰。理性的信仰并非主要是对某事的信奉,而是我们的信念具有的必胜和坚定的特质。信仰是人的全部人格中的性格特性,而不是一种特殊的信念。
理性的信仰根植于有创造性的理智和情感的活动。在理智思考中(一般认为这不是信仰的地盘),理性的信仰是重要的组成部分。科学家如何实现新的发现?难道他不断实验、不断收集材料、对有所发现不抱幻想?任何领域真正重要的发现极少是用这种方式获得的。同时,纯粹的幻想也不能得出重要的结论。人类所致力的任何领域的创造性思维过程,常常是从或许可以称之为“理性的幻想”开始的。这种幻想本身是以前相当多的研究、深思和观察的结果。当科学家成功地收集了足够的数据,或计算出一个数学公式,使他原来的幻想变得有可信度的时候,便可以说,他已经得出了一个试验性的假说。为了洞察隐含的规律,科学家对该假说进行详细的分析,以及积累支持这一假说的数据,以致推导出更为确切的假说,最终也许会得出广泛适用的结论。
科学史上不乏理性信仰和真理幻想的例子。哥白尼、开普勒、伽利略和牛顿都对理性有着不可动摇的信念。为此布鲁诺被烧死在火刑架上,斯宾诺莎被驱逐出教会。从形成理性的幻想到得出理论公式,都必须有信念:相信那是理性的追求,相信假说是合理的,相信最后的结论—在其真正成立前,都需要持有信念。这种信念来源于亲身经历,来源对自己思维能力、观察能力和判断能力的信任。理性的信仰来源于建立在自身富有成果的观察和思考的基础上的独立信念,而不管大多数人意见如何;非理性的信仰只因某个权威这样说过或大多数人这样说过就把某些东西当成真理来接受。
就爱的艺术的实践的讨论而言,这意味着:爱依赖于相对排除自恋,它要求谦恭、客观和理智的发展。人们的一生必须奉献给此目的。谦恭和客观不可分割,正像爱一样,如果我对陌生人不能采取客观的态度,那我对我的家庭也不可能采取客观的态度,反之亦然。我们若想学会爱的艺术,就必须在一切条件下力求客观,并对我们没有客观对待的情况十分敏感。
一个人能够对自己很敏感。例如,你感到疲乏或压抑,你不会不去管它,也不会任由沮丧的意识继续,而会自问:“怎么啦?”“我为什么感到压抑?”同样,当你发怒时,当你趋向白日做梦时,当你逃避现实活动时,你也会注意到它。若遇到上述情况之一,重要的是意识到它们的存在,而不是千方百计地为之开脱。此外,要注意倾听自己的心声,这种心声告诉我们——常常相当迅速——我们为何焦虑、压抑或恼怒。
学会专心最重要的是学习独自一人待在那里,不读书、不听收音机、不抽烟、不喝酒。的确,专心意味着孤独—而这种能力恰是具有爱的能力的一个条件。假如我因为不能自立而依附于另一个人,他或她可算是个救命恩人,但这种关系不是一种爱的关系。相反,独立的能力是爱的能力的条件。任何试图独立的人都会发现,独处是多么困难。开始他会感到坐卧不安,心烦意乱,甚至感到忧心忡忡。他会认为这种实践毫无价值,不过是愚蠢的行为、浪费时间等等,因而容易把他不想继续进行这种实践的意愿合理化。他会发现各式各样的想法都钻进了他的头脑,他会发现自己正在考虑当日的计划或考虑日后不得不做的工作中的困难,或是晚上去哪里,或者诸多其他充塞头脑的事情——而不会允许头脑一片空白。做些很简单的练习对排除这些杂念是有帮助的,如坐姿舒适(既不懒散也不僵硬)闭目,努力看眼前的那块白幕,尽力排除一切有干扰的画面和想法,然后顺从自己的呼吸节奏,不要去想它,也不要敷气,只是自然地跟着它的节奏,并在这样做的时候感到它的存在;进而发现“我”的存在:我=我自己,作为我能力的中心,作为我的天地的创造者。人们至少应该在每天早上和晚上各做二十分钟(如有可能可以更长时间)这样的集中注
意力的练习。
除了这样的练习以外,人们还必须学会在自己所做的每件事上专心致志,例如听音乐、读书、与人交谈、观光。在此时此刻,就一定要把这项活动视为唯一重要的事,而且此刻你的全部身心都应献给它。如果你能集中精力,至于做的是什么事则是无关紧要的。重要的与非重要的事物都能呈现新的真实,因为你对它们全神贯注。学会专心要尽可能避免无意义的闲谈,即那种不坦率诚恳的交谈。如果两个人谈论他们共知的一棵树的生长情况,或谈他们刚刚一起吃过的面包的味道,或是谈他们工作中的共同的经验—一只要他们谈论的是其经历过的事,而且没有用抽象化的方式来对待它,那么,这种谈话就是有意义的。
在与别人的关系中,专心致志首先意味着会听。多数人听别人说话或提建议时,都没有真正听对方说话。他们没有认真对待别人的谈话,也未认真考虑自己所作的回答。结果,这种交谈让人感到乏味。他们误以为如果他们全神贯注地听便会腻味疲惫,其实正好与之相反。任何事只要专心做了,就会令人更加振作(虽然过后疲倦也会袭来,但那是自然的,有益于身体的,而一切没有专心做的事却使人困倦,但同时又使人夜里难以入眠。
专心致志意味着此时此刻充实地生活,现在做某事时,不考虑下一步要做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