累计积分:37970

发布书摘:3288

此书摘本创建于:2018-01-02

存在主义咖啡馆

巴黎,1933年。 三位朋友正坐在蒙帕纳斯大道上的煤气灯酒吧里喝杏子鸡尾酒。其中一个叫雷蒙·阿隆的年轻哲学家,正在向同为哲学家的让-保罗·萨特和西蒙娜·德·波伏娃盛赞一 …… [ 展开全部 ]
  • 作者:[英] 莎拉·贝克韦尔
  • 出版社: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 定价:88.00
  • ISBN:9787559610782
已发布177183条书摘
按时间排序 按页码排序
  • 2018-05-12 摘录自第 455 页
    这种经验和交流的“繁盛”是人类奥秘的核心:这是使我们这种有生命、有意识、具身的存在者成为可能的东西,也恰是现象学家和存在主义者研究最多的主题。他们努力按照我们所体验到的经验,来探查和记录我们本身的质量,而不是根据传统哲学、心理学、马克思主义、黑格尔主义、结构主义或任何其他届时我们的人生的主义和学科所提出的框架。
    现实嘴大
    +1
    0条评价 收藏 分享
     

    这条书摘已被收藏 0

  • 2018-05-12 摘录自第 430 页
    与此同时,在20世纪70年代,萨特的身体官能进入了一段漫长而又令人沮丧的衰退,逐渐影响了他的工作能力。在他的文件中一页未标日期的纸上(可能写于1969年7月登陆月球后不久,因为头两个字是“月亮”),他言简意赅地记录了他已经有五个月没写过东西的悲哀事实,并列出了他仍然想完成的计划:福楼拜的书,一篇关于丁托列托( Tintoretto)的传记文章,以及《辩证理性批判》。但他不想写,而且担心他再也不会想写了。对于萨特来说,不写作就跟没活着一样。他写道:“好些年以来,我都没有写完任何东西。我不知道为什么。好吧,我知道:因为科利德蓝。”
    上瘾的人什么都干不了吗……也不对
    +1
    0条评价 收藏 分享
     

    这条书摘已被收藏 0

  • 2018-05-11 摘录自第 322 页
    但是,梅洛·庞蒂也赞同胡塞尔和格式塔心理学家的观点,提醒说,我们很少能体验这些感觉经验的“原始状态”遭遇现象时!,我们会基于以往的经验和相遇的大概情况,产生一些用来理解它们的解释、含义和期望,因此,当现象被我们感知时,早已经过了这些解释、含义和期望的塑造。看到桌上有一团五颜六色的东西,我们会直接感知到那是一袋糖果,而不是一堆必须要经过破解和确认的角度、色彩和阴影。我们看到球场上跑来跑去的那些人,就是一支足球队。这就是我们被视错觉欺骗的原因:我们看到一个图形时,早已对它是什么形状有了一种预期,直到再仔细看时,才意识到我们上当了。这也是为什么在罗夏克墨迹测验中,当我们看到一张墨迹图时,会觉得那是张什么东西的图片,而非一个毫无意义的设计。
    是呀没有意义,都没有,那怎么描述呢?
    +1
    0条评价 收藏 分享
     

    这条书摘已被收藏 0

  • 2018-05-11 摘录自第 297 页
    在萨特的小说和传记,以及他的哲学中,视角竞争的事件一直重复出现。在他的新闻报道中,他回忆了1940年之后那种被视为战败民族一员的不愉快感。1944年,他写了一整部关于它的戏剧: Huis clos,被翻译为 No Exit(《禁闭》)。剧本描绘了被困在同一房间里的三个人:一个被指怯懦的逃兵,一个粗鲁的女同性恋者和一个轻浮的拜金女。每个人似乎都用评头论足的目光至少看着其中一人,而每个人又都渴望逃离同伴无情的眼神。但他们不能这样做,因为他们死了,去了地狱。正如该剧中被引用过无数次,但也常被误解的最后一句台词所说的那样:“他人即地狱(He
    ell Is other people)。”萨特后来解释道,他并不是在笼统地指他人就是地狱。他的意思实际上是,在死后,我们被冻结在他人的视野中,再也无法抵挡他们的解释。活着的时候,我们仍然可以做些什么,来控制我们留给别人的印象;一旦死去,这种自由便会荡然无存,而我们只能被埋葬在其他人的记忆和知觉当中。
    他人即地狱的理解
    +1
    0条评价 收藏 分享
     

    这条书摘已被收藏 0

  • 2018-05-11 摘录自第 291 页
    有一天,大约是在1948年的柏林之旅期间,波伏娃正握笔而坐,盯着一张纸看,阿尔贝托·贾科梅蒂对她说:“你看起来好疯狂哦!”她回答:“那是因为我想写,可不知道写什么。站着说话不腰疼的他,“睿智”地说:“那就随便写。”

    她照做了,而且还真写出了东西。此外,她从最近读到的朋友米歇尔·菜里斯的实验性自传体作品中,也得到了进一步的启发:这些让她萌生了一个想法,尝试用不拘一格的形式来写下她的回忆,而围绕的主题则是成长过程中身为一个女孩对她意味着什么。和萨特讨论这个想法时,他敦促她要更深入地探索一下这个问题。这三个男人,据西蒙娜·德·波伏娃描述,正是她伟大的女权主义著作《第二性》的源起。
    随便写的你敢信!
    +1
    0条评价 收藏 分享
     

    这条书摘已被收藏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