累计积分:79400

发布书摘:4348

此书摘本创建于:2017-10-02

读库1301

本辑《读库》一共有八篇文章,《第五次迁徙》、《两败俱伤》、《支边去》、《求学奇遇记》、《童书的黎明》、《谁论金角复银边》、《皇帝梦》和《声音》。 2008年3月,高屯子 …… [ 展开全部 ]
  • 作者:张立宪 主编
  • 出版社:新星出版社
  • 定价:30.00元
  • ISBN:9787513311007
已发布177183条书摘
按时间排序 按页码排序
  • 2020-07-12 摘录
    书籍要从澳大利亚、南美洲、日本东北地区的森林中出发,经过漫长的接力,最终到达读者手中。编辑们精心打磨的作品,被印刷公司印在造纸公司用心抄造的纸上,再由装订者精心装订起来摆在书店中。捧在手中的书籍,是互不相识之人共同的心血结晶。读者同样是这场接力的一员,各自将需要托付的实物亲手传递给下一个人,世间万物就是这样通过看不见的方式相互连接着。
    以纸为桥,读库。20200712
    +1
    0条评价 收藏 分享
     

    这条书摘已被收藏 0

  • 2020-01-14 摘录
    在这样的重重约束下,只有像郑庄公这样极具权谋的君主,才能既不公开违背礼法,又实现自己的利益最大化(也就是所谓虚伪)显然,大多数生于宫闱之内、长于妇人之手的君主,不可能具备这样的素质。礼法是一条悬索,下面就是政治危机的万丈深渊,他们只能摔得粉身碎骨。没有走钢丝的本事,又不甘心摔得粉碎的君主,就只有拒绝走上悬索。他们不再虚伪,也就是这个时代注定的“礼崩乐坏”。
    +1
    0条评价 收藏 分享
     

    这条书摘已被收藏 0

  • 2020-01-14 摘录
    现在我们很难判定,哪些情况下诸夏用同一个名词指称不同的族群,又或者因为时间、地点不同,给同一个族群下同的名字。并且,这些名字很可能都是诸夏出于厌憎、鄙视情绪而起的,这些族群怎样称呼自己,今天更加难以知悉。下面我仍称他们为戎狄,这是别无他法。戎狄没有发展出自已的文字,所以不可能留下用自己观点叙述的历史。今天我们只能看到诸夏充满偏见的记录,而诸夏没有关注的,则好像从未存在过。
    +1
    0条评价 收藏 分享
     

    这条书摘已被收藏 0

  • 2020-01-14 摘录
    鬻熊是周文王的臣子,这是周人的记忆:鬻熊是周文的老师,这是楚人的记忆。无论如何,双方很早就有过亲密了合作,是大家共同的记忆。1977年在陕西周原出土的西周甲骨,上书“楚子来告”“楚伯”等内容,证明这种记忆并非想象。
    在《左传》的表达体系当中,楚国国君被称为“楚子”,即五等爵位中的第四等,地位低于中原的大多数小国。具体的接触当中,楚人受到的歧视可能还要更加严重些。他们使用着一种与诸夏不同的语言,比如他们称喂奶为“谷”,把老虎叫作“於菟”。语言是身份的标志,楚人特殊的发音往往让他们在社交场合招来嘲笑。战国时代,孟子有一次和人家辩论,他知道人家的老师是楚国人,就先给对方定性,说楚人是“南蛮鴃舌之人”,意思是南方的蛮子,鴃,就是伯劳鸟。我们现在骂听不懂的话叫鸟语,就可以追本溯源到孟老夫子。
    +1
    0条评价 收藏 分享
     

    这条书摘已被收藏 0

  • 2020-01-14 摘录
    那么,戎狄的军队主力,到底是骑兵、步兵,还是车兵呢?司马迁的观点曾经非常流行,但现在看来,他正确的可能性很小。
    第一,戎狄生活的地方也许偏北一点,但显然并不存在一个草原大漠上的北方老家,总体而言,他们和华夏族错居,共享中原,这就是所谓“华夷杂处”。也就是说,他们拥有的马匹数量,大概很难比诸夏多很多。
    第二,诸夏与戎狄的血缘关系可能并不遥远。周人曾经有一段“失其官而奔戎狄之间”的历史,灭商前后,还曾经使用过“西土之人”这样一个把自己和戎狄都包含在内的概念。实际上就连这个说法都可能是美化过的,也许周人本来就是戎狄的一部分,只是发达之后变了脸,不再承认穷亲戚而已。
    史籍当中,提到有的戎姓姬,也就是和天子同姓;有的戎姓姜,姜姓之族一直是周人最重要的姻亲和盟友;有的戎姓子,也就是与商王室同姓;还有的戎姓妫,这又是传说中古代圣王大舜的姓氏。这大概都可表明,戎狄和诸夏有着共同的源头,而匈奴却未必如此。
    越来越多的现代学者认为,在人类发展的过程
    中“先有游牧的生活方式,后来才有农耕”是一个错误的假设。简单而有力的证明是:要过游牧生活,必须先有驯化的牲畜;而要想驯化野生动物,只有在定居条件下才有可能。
    +1
    0条评价 收藏 分享
     

    这条书摘已被收藏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