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书摘本创建于:2017-05-31
乡土中国
本书是作者对有关农村社会问题研究的成果,由14篇论文构成。分别从乡村社区、文化传递、家族制度、道德观念、权力结构、社会规范、社会变迁等诸多方面观察,剖析了乡土社会的结构 …… [ 展开全部 ]
- 作者:费孝通
- 出版社: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 定价:24.00
- ISBN:9787108045263
-
浮士德是感情的象征,是把感情的激动,不断的变,作为生命的主脉。浮士德式的企图也是无穷止的,因为最后的统是永远不会完成的,这不过是一个求同的过程。不但这样,男女的共同生活,愈向着深处发展,相异的程序也愈是深,求同的阻碍也愈是强大,用来克服这阻碍的创造力也更需强大,在浮士德的立场来说,生命力也因之愈强,生活的意义也因之愈深。
把浮士德式的两性恋爱看成是进入生育关系的手段是不对的。恋爱是一项探险,是对未知的摸索。这和友谊不同,友谊是可以停止在某种程度上的了解,恋爱却是不停止的,是追求。这种企图并不以实用为目的,是生活经验的创造,也可以说是生命意义的创造,但不是经济的生产,不是个事业。恋爱的持续倚于推陈出新,不断地克服阻碍,也是不断地发现阻碍,要得到的是这一个过程,而不是这过程的结果。从结果说可以是毫无成就的。非但毫无成就,而且使社会关系不能稳定,使依赖于社会关系的事业不能顺利经营。依现代文化来看,男女间感情激动的发达已使生育的事业摇摇欲坠。这事业除非另外设法,由社会来经营,浮土德式的精神的确在破坏这社会上的基本事业。
在乡土社会中这种精神是不容存在的。它不需要创造新的社会关系,社会关系是生下来就决定的。它更害怕社会关系的破坏因为乡土社会所求的是稳定。它是亚普罗式的。男女间的关系必须有一种安排,使他们之间不发生激动性的感情。那就是男女有别的原则。很多少男少女未能亲身体会过两性差别时,仅凭对两性关系的猜测和想象完成认知,再加之男女有别、同性原则等传统固有观念的作用,使得他们在追求爱情时往往极力想要证明自己也可以被爱,因而盲目崇拜,秉持着为爱牺牲的精神,一再打破自己的底线,任他人随意践踏自尊迷失自我。有的甚至削足适履,“改变自己去适合于外在的秩序”,以便追求对方眼中完美伴侣的形象。 文中曾说中国人在两性间矜持和保留源于同性原则和家族原则的社会结构,这是一个很值得探讨的话题。畸形的爱情观,社会对同性伴侣的接纳程度,这些都是亚普罗式中国传统道德原则与浮士德式现代社会价值观念相碰撞产生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