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yebye1977

个人简介:我是谁

累计积分:80150

发布书摘:2538

此书摘本创建于:2018-02-18

不分心:初学者的正念书

“正念疗法之父”卡巴金博士告诉我们:我们也许渴望完整,但事实是,它已经在这里,我们早已拥有完整。透过正念的修习,我们不仅能捕捉到转瞬间的满足,更能真正地体会到充斥在我们 …… [ 展开全部 ]
  • 作者:[美]乔·卡巴金(Jon Kabat-Zinn)
  • 出版社:中国华侨出版社
  • 定价:32.80元
  • ISBN:9787511342393
已发布177183条书摘
按时间排序 按页码排序
  • 2018-03-09 摘录
    我们习惯于依据一己的喜好,用渺小、局限的方式认同自己的念头、情绪和自我陈述,并以此看待自身,这就是人们的默认模式。正念可以检验这些自我认同,检验它们的后果,检视被我们深信的观点,以及依此做出的自动反应。正念的力量从观照中产生,它存在于更多、更广的觉知中,存在于时刻化现的生命中。这把我们从游移散乱带入正念觉知。
    +1
    0条评价 收藏 分享
     

    这条书摘已被收藏 0

  • 2018-03-09 摘录
    我们想要到达的未来已经在这里了。就是这样!此时,对你的过去而言(包括过去那些你用来思考未来与梦想的时刻)就是未来,你已经进入其中了。它只是被取名为“现在”。我们如何与现在相处,将影响到下一刻经历的品质与特性。如此,我们可以通过留意当下来塑造未来。这是多么非凡的机会啊!

    我们生活的目的是什么?是为了到达某处,然后当你到了那里,却发现自己仍然不快乐,于是又要继续前往他处吗?如果我们们不加留心,可能一直会认为,未来将有更美好的时光:“当我退休时,当我高中或大学毕业,当我有足够的钱,当我结婚,当我离婚,当孩子长大离开家……“等一下,就是这样!这样,真的就是你的生活。你只有这一时刻,其余的是记忆(这发生在当下)和期待(这也发生在当下)。这一刻和其他时刻一样美好。事实上,它很完美,本来就完美。这种完美也包括所有你认为不完美的事物
    +1
    0条评价 收藏 分享
     

    这条书摘已被收藏 1

  • 2018-03-08 摘录
    1.不评判

    我们已经了解到,如果想要看到自动且未经检验的观念或意见消失,具有不评判的态度是多么重要。当你开始留意发生在自心的事件时,很快会发现任何事件基本上都是某种形式的判断。觉知到这一点非常好。你不需要再去评判这已有的评判,也不需要试图改变它,只是看着它就足够了。然
    后真正的辨别力——一种如实知见事物的能力—就能生起。“不知道”类似“不评判”。当我们不必让自己立即就要
    懂得每件事时,才真正可以用崭新的眼光来看待事物。

    因此,当你开始练习引导式禅修时,注意一下各种评判的生起是多么频繁。你只需要认出它们的存在就好。
    +1
    0条评价 收藏 分享
     

    这条书摘已被收藏 0

  • 2018-03-08 摘录
    了解当下发生的一切,并将我们从下意识的习惯中解放出来。这样做的关键在于,要捕捉到心最初标记事件的那个
    瞬间。当事物生起时,我们把它标记为乐(如果它是乐的)标记为苦(如果它是苦的)或不苦不乐。这是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透镜,我们透过它来了解自己的注意力倾向。这会为下一刻发生的事件带来不同的体验,但前提是我们必须首
    先意识到,自身的评估机制通常是无意识且自动运转的。

    “乐”指的是:我们渴望与正在关注的对象建立持续的联系。如果这联结断开了,我们就会受苦。我们想要更多,因此如果不能在觉知中单纯地观照“乐”,让它在觉知中停
    留,我们则很容易在那一刻落入贪心。

    “苦”指的是:渴望结束当下的经历。如果它继续发生,我们就会受苦。如果已经习惯于即刻把它推开,或想要缩短
    它的时间,此时我们已落入嗔心。

    “不乐不苦”指的是:它不具备上述这些明显特质,因此一开始很难察觉。当某事是不乐不苦的,就会很容易被忽
    略,因此我们就落入与之相关的愚痴、无知或错觉。

    因此,对一切时刻里的乐、苦、不乐不苦的特质保持觉知,是防止我们陷入贪、嗔、痴的关键,同时也是当我们陷入其中之时,能迅速抽身的关键。当我们在正念中与某个对象接触,正念将会瞬间终结那些非必要的、额外的苦,因为苦既非在苦受中,亦非在乐受中,而是存在于嗔心与贪心
    中,也就是存在于执取与自我认同之中。

    当觉知观照到当下发生的真相,所有一切即在此一瞬间
    消融……·就像手指轻触了肥皂泡。

    即刻,从苦中释放。

    即刻,从贪婪、嗔怒、愚痴中解脱。
    +1
    0条评价 收藏 分享
     

    这条书摘已被收藏 0

  • 2018-03-08 摘录
    尝试留意一下,一天之中有多少次,“嗔”会让你陷入麻烦?这项观察深具启发性。也许你因以下种种情况感到烦
    躁:某人说话的方式;使用与你不同的方式装填洗碗机;把工具放颠倒(对你而言,那显然需要反过来才对);不喜欢今天的天气;某人因为你不曾做过(或实在没什么大不了)的事情指责你;有人责备你做事没有尽职尽责;并未得到你所期待的重要人物的认可与赞赏。

    任何一个弓引发嗔心的场景,都是天赐的财富,前提是,你已经做好迎接它们的准备。它们给我们无数次机会去“看见”:自己的幸福感在多大程度上依赖别人的作为我们多么缺乏自觉,迫切希望事情按自己的期待发展;我们渴望被善待,仿佛全世界的人都应该了解我们的需求。

    你能够感受到上述例子中那强烈的“自我中心化”,以及内在的叙述有多么“剧毒”吗?毫无疑问,当你开始反省自己与厌烦的事物之间的关系时(不论你认为那件事有多么渺小、多么具有针对性),你会在许多流人心识的事例里面发现这一点。

    用这种方法在正念中觉察嗔心,将带来深度疗愈。它可以暂时消解掉由无意识反应所引发的自我束缚。
    +1
    0条评价 收藏 分享
     

    这条书摘已被收藏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