忍不住的“关怀”(增订版)

《忍不住的"关怀":1949年前后的书生与政治》内容简介:对于20世纪中国的知识分子来说,一个最大的历史悲剧就是,他们是最早投身于救国救民的一群人,自认为最了解
  • 作者:杨奎松
  • 出版社: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 定价:48.00元
  • ISBN:9787549536306
已有条评价
  • 麦兜史努比
    2018-08-21 13:16
    <p>很有意思的书名,这种&quot;关怀&quot;,就是&quot;知识分子&quot;对政治的关怀。全书的核心并不在于叙述三个人的个人命运,也无意去评判建国初期几场政治运动,虽然这种理性运用史料的功夫,早已是杨奎松老师驾轻就熟的写作方式。我更愿意把这本书看成作者对自己的一次撞击,所以如果不是对书中所写三个人特别感兴趣的话,只读前言和余记,得到的思考应该就已经足够多了。</p><p>20世纪以来,不仅是在中国,甚至在整个世界,知识分子都成了一个稀缺的群体,如今放眼全球,已经没有像阿伦特、雅斯贝尔斯这样的大家。资本主义席卷世界,民族主义大行其道,人们都是逐利、忙碌和排他的,王小波曾经说过一句话,&quot;对于知识分子来说,成为思维的精英,比成为道德精英更重要。&quot;所以,什么是知识分子?不盲从,敢于质疑,应该是不可或缺的。正如书的余记中提到的雷震和殷海光,他们追随国民党去了台湾,但并没有因此默认国民党在台湾的所作所为。可见,作者选取的这三个写作对象,恐怕不仅仅是从史料方面考虑,更重要的是在这三个人身上也有质疑的影子。尤其是着墨最多、跨度最长的潘光旦。从柏拉图到卢梭再到阿伦特,知识分子都要做社会的&quot;良心&quot;。杨奎松老师本身是很少谈论现实政治的,按照他严谨到近乎冷峻的知识风格,他的著作中也很少会有个人感情的投射,但我认为杨老师是有&quot;良心&quot;的。写作此书,也是带有某种崇敬和自我救赎吧。</p><p> <br /></p><p>说回书的内容本身。书中所提到的三个人和事,主要集中在51年至52年的政治运动期间。已经过去了大半个世纪,&quot;我们需要这样一种历史视角,这种事情既让我们关注当时微妙的可能性,又不至于让我们忽略各种历史事件的扩张性后果:局囿在彼时彼地,人们只能隐约的看到这种后果。&quot;这三位学者出于对国家民族和人民的关怀,在亲眼见证了建国之初的欣欣向荣之后,大多发自内心的对自我展开批评,深觉&quot;今是而昨非&quot;。张东荪推崇美国政治制度,专业方向是西方哲学,但依旧希望自己可以&quot;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quot;,想当&quot;国士&quot;,以为自己靠着与美国人的关系,再加上自诩对&quot;北平和平解放&quot;有功,可以在各方力量之间如鱼得水,结果却被定为&quot;叛徒&quot;;王芸生相对较少关注政治,一路小心翼翼,只想把《大公报》办好,最终虽然报纸没能保住,但其本人算是得以善终;而潘光旦是三人中思想变化过程最为复杂的一个,从起初的抗拒到最终的接受,他几乎被动用了所有的改造方法,直至文革初去世。</p><p> <br /></p><p>所有人都被裹挟于时代,甚至于包括毛泽东自己,知识分子的&quot;忍不住&quot;,是其中的一线曙光。</p>
    最多输入500个字
最多输入3000个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