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居的一年

当你找到爱的时候,也就找到了自己。 - ◆ 怪不得是村上春树的偶像!当代文坛小说宗师、“狄更斯再世”约翰·欧文传世大作! ◆ 村上春树:“读欧文的书会上瘾,他的
  • 作者:[美] 约翰·欧文
  • 出版社:读客图书·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
  • 定价:68.00
  • ISBN:9787559402165
已有条评价
  • 小闲
    2019-05-19 00:26
    小说中的特德和玛丽恩在目睹车上的两个儿子车祸死亡后一直走不出阴影,在生了女儿露丝之后,这个家庭的阴郁忧伤气息还是没有改变。特德风流成性,沉迷在从不间断地勾搭女人中,玛丽恩沉溺在悲伤中无法自拔,且与特德的助理—埃迪,一个16岁的男孩子发生了关系。最后玛丽恩选择了逃走。被留下来的露丝,成长过程中一直在母亲为什么要抛弃她,为什么不回来的问题中迟迟得不到解脱,最终也成了一名作家。故事中的人物,特德,玛丽恩,埃迪,露丝都是小说家,他们都把自己一辈子的际遇和思索都体现在小说中了,虽然露丝一直强调自己写的是小说不是自传体。最终露丝二婚时,七十六岁的玛丽恩回来了,埃迪带着她出现在露丝面前,"别哭了,亲爱的,不就是埃迪和我嘛"。故事最终以这句话画下了句点。<div> <br /></div><div>这是一本30多万字的小说,是最近我看得最长的一篇小说,前面看得实有些疲惫,后面也许是习惯了作者的节奏,从阿姆斯特丹的经历开始我慢慢变得感兴趣了起来,期望可以从蛛丝马迹中得到露丝大转变的原因,可是我失望了。我认为作者在这里并没有交代清楚。到底是什么样的经历,让她从不想结婚不想生孩子,对艾伦的感情也持有怀疑态度的状态,彻底大转变为想结婚生孩子并安心过小日子的状态。到底是什么样的际遇和思考让她从一开始怨恨她妈妈离开她,到完全释怀,不期待她的出现。前者的转变作者只交代了露丝目睹妓女被杀,经历父亲自杀,但是这些并不能合理地交代她对自己的婚姻观的变化。后者作者解释为,是因为露丝成为了母亲,所以理解了母亲当时失去两个小孩之后不敢再把爱投入到第三个小孩,怕又遭遇失去的心情,但是我认为还是有点单薄。和解的轻而易举反而显得前面的恨与不解更显单薄无力了。</div><div> <br /></div><div>但是后来我又突然想到,其实是我一直想看到露丝与父母亲和解的过程,想得到合理的解释。可是,就如之前看过的《海胆》里说的,大意是,父子为什么一定要和解,痛苦就痛苦好了,这些痛苦就是人生必须要承受的东西,如果非要和解,倒显得人太软弱了。</div><div> <br /></div><div>所以我觉得作者大概没想让露丝与父母和解,其实是她经历了这些痛苦之后,与自己和解。如果作者能再写清楚她如何与自己和解的过程就好了。</div><div> <br /></div><div>另外这本书带给我另外一个预期外的收获是,了解了作家是如何写小说的。以前我一直认为小说家写小说时应该是先编故事情节,然后再安排人物和细节。看了这本小说中露丝如何构思自己小说的片段时我才发现,原来作家都是先想好一个大概的框架,然后先在头脑里描绘出主人公的性格和状态,再去想这两个人如何碰撞,能够合理地到底一开始预期的结果,很有趣,这大概是想象力缺乏的我做不到的。</div><div> <br /></div><div>这本书一开始看的时候是在飞往北京的飞机上,当时看到书中的一些片段时还不好意思,担心旁边的人会不会以为瞥到我的kindle,以为我看的是小黄书,因为这本书性相关的描述实在太多了。但是奇怪的是,这里面那么多对的性爱描述,我只觉得埃迪和玛丽恩之间的是最纯洁的,最干净的感情。</div><div> <br /></div><div>这本书还有另外一个特点事除了大部分是以露丝的角度来描述故事之外,还分别从玛丽恩、特德、埃迪等人的角度去看故事的发展。这样子的设计给读者多了特别的阅读体验,能更全方面地去看待这个故事。唯一可惜的是,故事似乎没有从露丝的好友,后来也和露丝的爸爸特德发生关系的汉娜角度去描述。我对汉娜这个角色的好奇的,为什么她就想到和好友的爸爸发生关系,且在这件事情引起父女吵架并间接导致特德自杀之后,她还能很坦然地面对露丝。这点我是好奇的。开个脑洞,如果作者有番外,能从汉娜的角度去描述这些故事的话,也许也很有趣。</div>
    最多输入500个字
最多输入3000个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