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 下载
注册
登录
|
搜索
正在搜索中...
首页
我的书架
我的主页
我的收藏
我的书评
宋代傀儡戏研究
傀儡戏作为一种“泛戏剧”形态,长期处于一种尴尬的境地。一方面,由于其独特的美学特征和物理特性上的优势,一直活跃于演出一线和一些仪式中;另一方面,理论界对其的关注实在是太少
……
[ 展开全部 ]
,甚至,连什么是傀儡这样最基本的概念界定都没有定论。自孙楷第先生提出中国戏曲可能起源于傀儡戏影戏之后,学界虽有评议,但多以其不经,短暂的几个涟漪之后,复归平静。 本书作者从最基本的工作做起,先把傀儡这一概念的内涵和外延严密界定,对文献中的木人和民间口头中的木偶这些“同义词”或“近义词”逐一厘清。然后考证傀儡之源,傀儡戏之源,使这一研究对象的“源”清晰起来。 之后的篇幅从文献和文物两个方面对宋代的傀儡戏进行深入研究。六种傀儡戏形态中,肉傀儡、药发傀儡二者争议最大,本书于此贡献良多,在民间找到了人活跃着的形态,并和文献逐一对应,解决了这个学术难题。另外宋代文献中还有“鲍老”的概念,学界长期将它与傀儡戏混为一谈,书中对此也详加辨析。影戏与傀儡戏也长期纠缠在一起,且其源流同样模糊。作者只用了一个问题便消解了影戏起源的难题:宋代始开宵禁,之前怎么会有影戏演出的空间? 孙楷第先生的“傀儡说”失之简略,本书作者对前人材料重新解读,辅以田野调查得来的新鲜证据,对“傀儡说”进行了辨析补正,这样一来,傀儡戏于中国戏曲的关系便清晰多了。几十本书的观点仍有偏颇,后来者也可以更从容地面对这一重大课题。
[ 收起 ]
作者:刘琳琳
出版社:新世界出版社
定价:
ISBN:7510442826
给个评价
做个书摘
书摘 (21 )
评价 (1 )
已有
条评价
登录
后参与评论
导购链接
×
做书摘
文字书摘
读图识字
至少还需要输入
10
字
保存原图片为书摘
上传图片
识别
最多输入
500
个字
上传图片
重新上传
写点笔记吧
至少还需要输入
10
字
章节(选填)
抱歉,没有读取到这本书的章节信息
手动填写章节信息
页码(选填)
这本书已经添加了这些章节,请勾选或者新建你的书摘所属的章节
add
up
down
remove
×
添加一个书摘本
搜索创建书摘本
搜索
正在搜索...
不对,换一下
书名
作者
出版社
备注
ISBN
*
*
登录 后参与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