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国之秋

2012年坎迪尔(Cundill Prize)历史奖大奖(世界奖金最高的历史著作奖) 裴士锋生动重现了……十九世纪中叶的太平天国战争。这场战争所夺走的人命之多,在人类史上 …… [ 展开全部 ]
  • 作者:[美] 裴士锋
  •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 定价:CNY 69.00
  • ISBN:7509752647
五、北方之约
  • 麦兜史努比
    2018-04-09 21:17:09 摘录
    一眼就可识出价值的珍宝,大部分已被劫走,但在砸烧的
    过程中,仍有一些意外的发现。一队旁遮普步兵无意中发现价值数千英镑的暗藏黄金,将其带回印度。有只小巧的北京狗被人发现蜷缩在衣柜里,一名英国军官将它带回英国献给维多利亚女王。她很爱狗,这只后来取名“ Booty”(掠夺来的小东西)的北京狗成为她最爱的宠物狗之一。即但最奇怪的发现,出现于圆明园里的一间马车房。劫掠的士兵在那里无意中发现,一七九三年使华的他们的同胞马戛尔尼勋爵赠给清朝皇帝的大批礼物。有全尺寸的英国制礼车、天文与科学仪器、两门十二磅英国榴弹炮、数箱弹药,全是马戛尔尼代英王乔治三世送给咸丰帝的曾祖父乾隆的礼物。这些礼物原封不动,象征着一段看来从未得到领情的友谊。一股股浓烟从漫烧的大火往上蹿,而那股肆无忌惮破坏与焚烧的喜悦,也在天际初现浓烟之时变淡,因为对那些怀着既敬畏且遗憾的奇怪心情,更深刻思考当日之事的人来说,有股沉郁的忧心从他们内心深处浮现。诚如某人所说的:“狂喜于
    毁掉他们无能填补的东西。”在熊熊火焰之间舞动身子的恶魔,就是他们自己。但对咸丰帝、清朝和中国来说,那的确是不祥的一刻。看着此情此景的人,其锐气在自己无法描述的心态转变中受挫,心知他们正目睹一个王朝的结束,或许还是个文明的终结。诚如英国通译郇和( Robert Swinhoe)以失落的眼神看着圆明园里的华丽巨构付之一炬时,心里所想的“屋顶一个接一个垮下,把吞噬其支撑墙面的大火闷熄,那使我们心中浮起这古老帝国即将覆灭的不祥之兆,这个帝国的内部正被内战掏空……四面受敌,求救无门,最终在弥漫的烟雾中倒下,消失于它过去荣光的灰烬中。”
    火烧圆明园
    这条书摘已被收藏0
  • 麦兜史努比
    2018-04-09 20:35:24 摘录
    太平军后撤,但上海城厢的大火烧了几天才熄灭。国外观察家惊骇于联军所取得的所谓胜利。诚如某人在《伦敦季评》所写的:“那些人用言语和行动表明与我们友好,而我们完全未告知自己把他们当敌人,就把他们杀了。”《纽约时报》则在前次的警示之后,以头版文章《叛军造访上海:完全无攻击举动》,谴责英法的作为。文中,该报驻中国记者扼要说明了法军在上海的暴行,表示“这样的野蛮行径完全不可原谅”。这名记者主张,“叛军前来似乎只为了拿下中国人居住的上海县城”,并指出太平军始终对外国人“很有礼貌”,即使遭外国人开枪亦然,他们不只未还击,而且对租界秋毫无犯。与上海县城不同,租界没有城墙保护,太平军若要拿下是轻而易举。《纽约时报》这位记者论道,“那位恶名昭彰的所谓华尔上校”和其由“逃亡水兵、马尼拉人、外国游民”组成的佣兵部队,在未受挑衅下于上海之外骚扰太平军已数月,因而太平军在受攻击下仍不还手,就更显难能可贵。最后他推断,列强的正确做法应该是让太平军拿下上海县城。当初若这么做,通商可照旧进行,叛军将控制上海县城,中立原则会受到遵守,大家相安无事。(231总而言之,在上海攻击太平军的举动,将比过去发生的何事更能激起国外对太平天国奋斗大业的支持,因为此事使他们登上了头版。他们曾是个谜,如今则被标举为信基督教而且亲西方,并在举世唾骂的满清统治者之外为中国提供了另一条出路。在英美境内许多人眼中,上海这场冲突,再怎么为其辩解,都是个令人遗憾的误解,而最不留情面的说法,则把上海外国人攻击太平军之事视为侵犯无辜受害者的可鄙行径,为内战的邪恶一方助阵的侵犯行了为。英格兰有位人士撰文痛斥上海这件不公不义之事:“我们自豪于自己的政治信念,自豪于我们为追求政治自由所做的牺牲,但是否航越印度洋的过程中风向或天空变了,我们在此所做的所有宣告,到了那里也跟着改
    变成与自由和奋力追求自由者为敌的炙热而卑鄙的谎言?”
    外国人的态度还真是奇怪
    这条书摘已被收藏0
  • 麦兜史努比
    2018-04-09 20:30:39 摘录
    就在额尔金的部队正往北航行,欲向清廷动武之际,英国人竟攻击与清廷作对的叛军,着实令人觉得突兀。《纽约时报》的主编就注意到这一突兀。十月一日的社论《中国叛乱与英法联军》,嘲弄英国人在打算对北京清廷发动全面战争时把上门的叛军赶走。该文写道:“日后叛军若走陆路攻往北京,很有可能,甚至八九不离十,比较明智的做法应是鼓励他们进军,而非予以阻挡。”英国人似未看出一个事实,即他们与叛军有一样的目标,会一起促成清朝无可避免的覆灭:“若在太平天国战争的助力下,欧洲的大行动(额尔金的进攻获得成功,鞑靼政权必将遭推翻,另一个种族将崛起支配帝国。”
    但与卜鲁斯不同,《纽约时报》主编看懂那些传教士报告的意涵,深信太平天国所欲创造的中国,正是英军欲用武力打造的那种中国。这篇社论还说:“对自由贸易、宗教与文明看重,使人更加盼望这个叛乱群体取代行将覆灭的王朝入主中国,使中国的统治走上友好对待外国人、急切推动(太平国)在位诸王唯恐失去的种种交往方式之路。”该报主编似乎认为,中国的未来在太平天国,乃是明眼人都看得出的事。此,这篇社论提醒:“对这股日益壮大之势力任何不友好的行动,都是大不幸之事。”
    额尔金的弟弟卜鲁斯为何如此执着呢?
    这条书摘已被收藏0
  • 黑山雁
    2018-04-09 17:34:15 摘录
    股股浓烟从漫烧的大火往上蹿,而那股肆无忌惮破坏与焚烧的喜悦,也在天际初现浓烟之时变淡,因为对那些怀着既敬畏且遗憾的奇怪心情,更深刻思考当日之事的人来说,有股沉郁的忧心从他们内心深处浮现。诚如某人所说的:“狂喜于毁掉他们无能填补的东西。”在熊熊火焰之间舞动身子的恶魔,就是他们自己。但对咸丰帝、清朝和中国来说,那的确是不祥的一刻。看着此情此景的人,其锐气在自己无法描述的态转变中受挫,心知他们正目睹一个王朝的结束,或许还是个文明的终结。诚如英国通译郇和( robert swinhoe)以失落的眼神看着圆明园里的华丽巨构付之一炬时,心里所想的“屋顶一个接一个垮下,把吞噬其支撑墙面的大火闷熄……那使我们心中浮起这古老帝国即将覆灭的不祥之兆,这个帝国的内部正被内战掏空……四面受敌,求救无门,最终在弥漫的烟雾中倒下,消失于它过去荣光的灰烬中
    这条书摘已被收藏0
  • 黑山雁
    2018-04-09 17:22:25 摘录
    但卜鲁斯的确尽职地将艾约瑟等传教士的考察心得转呈伦敦外交部。他呈报道,洪仁玕主张“与外国人平起平坐地交往,(主张)引进汽船、铁路和西方其他的发明”,还说洪仁玕论治理的那篇文章,比起英国人过去在中国人身上常看到的,“对基督教的看法较正确也较开明”。但卜鲁斯认为太平天国这样的态度不足以促成英国与太平天国建立关系。他说洪仁玕是真心还是心存欺骗无从得知,还间接表示洪仁玕大概是存着让基督教世界认同他的念头写这份东西”。卜鲁斯认为中国人都不老实,因而会如此解读洪仁玕写《资政新篇》的动机。诚如他向艾约瑟所说的,他深信中国人—不只官员学者,还有农民——都极认同儒家古圣先贤的理念,因而即使洪仁玕的《资政新篇》是发自肺腑,即使太平天国真想实行平等外交并建立基督教社会,上述事实也将使太平天国永远不可能得到广大中国人民的支持。在卜鲁斯眼中,仇视洋人与洋宗教的心态乃是中国文化永恒不变的一部分,因而叛军要获胜根本是天方夜谭。因此,他打定主意保卫华人居住的上海县城,不让其落入太平军手里。
    这条书摘已被收藏0
  • 黑山雁
    2018-04-09 17:21:55 摘录
    但卜鲁斯的确尽职地将艾约瑟等传教士的考察心得转呈伦敦外交部。他呈报道,洪仁玕主张“与外国人平起平坐地交往,(主张)引进汽船、铁路和西方其他的发明”,还说洪仁玕论治理的那篇文章,比起英国人过去在中国人身上常看到的,“对基督教的看法较正确也较开明”。但卜鲁斯认为太平天国这样的态度不足以促成英国与太平天国建立关系。他说洪仁玕是真心还是心存欺骗无从得知,还间接表示洪仁玕大概是存着让基督教世界认同他的念头写这份东西”。卜鲁斯认为中国人都不老实,因而会如此解读洪仁玕写《资政新篇》的动机。诚如他向艾约瑟所说的,他深信中国人—不只官员学者,还有农民——都极认同儒家古圣先贤的理念,因而即使洪仁玕的《资政新篇》是发自肺腑,即使太平天国真想实行平等外交并建立基督教社会,上述事实也将使太平天国永远不可能得到广大中国人民的支持。在卜鲁斯眼中,仇视洋人与洋宗教的心态乃是中国文化永恒不变的一部分,因而叛军要获胜根本是天方夜谭。因此,他打定主意保卫华人居住的上海县城,不让其落入太平军手里。
    这条书摘已被收藏0
  • 黑山雁
    2018-04-09 17:21:25 摘录
    但卜鲁斯的确尽职地将艾约瑟等传教士的考察心得转呈伦敦外交部。他呈报道,洪仁玕主张“与外国人平起平坐地交往,(主张)引进汽船、铁路和西方其他的发明”,还说洪仁玕论治理的那篇文章,比起英国人过去在中国人身上常看到的,“对基督教的看法较正确也较开明”。但卜鲁斯认为太平天国这样的态度不足以促成英国与太平天国建立关系。他说洪仁玕是真心还是心存欺骗无从得知,还间接表示洪仁玕大概是存着让基督教世界认同他的念头写这份东西”。卜鲁斯认为中国人都不老实,因而会如此解读洪仁玕写《资政新篇》的动机。诚如他向艾约瑟所说的,他深信中国人—不只官员学者,还有农民——都极认同儒家古圣先贤的理念,因而即使洪仁玕的《资政新篇》是发自肺腑,即使太平天国真想实行平等外交并建立基督教社会,上述事实也将使太平天国永远不可能得到广大中国人民的支持。在卜鲁斯眼中,仇视洋人与洋宗教的心态乃是中国文化永恒不变的一部分,因而叛军要获胜根本是天方夜谭。因此,他打定主意保卫华人居住的上海县城,不让其落入太平军手里。
    这条书摘已被收藏0
  • 黑山雁
    2018-04-09 17:20:55 摘录
    但卜鲁斯的确尽职地将艾约瑟等传教士的考察心得转呈伦敦外交部。他呈报道,洪仁玕主张“与外国人平起平坐地交往,(主张)引进汽船、铁路和西方其他的发明”,还说洪仁玕论治理的那篇文章,比起英国人过去在中国人身上常看到的,“对基督教的看法较正确也较开明”。但卜鲁斯认为太平天国这样的态度不足以促成英国与太平天国建立关系。他说洪仁玕是真心还是心存欺骗无从得知,还间接表示洪仁玕大概是存着让基督教世界认同他的念头写这份东西”。卜鲁斯认为中国人都不老实,因而会如此解读洪仁玕写《资政新篇》的动机。诚如他向艾约瑟所说的,他深信中国人—不只官员学者,还有农民——都极认同儒家古圣先贤的理念,因而即使洪仁玕的《资政新篇》是发自肺腑,即使太平天国真想实行平等外交并建立基督教社会,上述事实也将使太平天国永远不可能得到广大中国人民的支持。在卜鲁斯眼中,仇视洋人与洋宗教的心态乃是中国文化永恒不变的一部分,因而叛军要获胜根本是天方夜谭。因此,他打定主意保卫华人居住的上海县城,不让其落入太平军手里。
    这条书摘已被收藏0
  • 黑山雁
    2018-04-09 17:17:57 摘录
    卜鲁斯警告艾约瑟,不要鼓励英国支持太平天国。七月二十八日他致函艾约瑟说:“类似宗教信仰以及同情心,不足以作为要外国参战的理由。”……他判定,“太平天国急欲与外国人交往的新心态”,若非骗取外国人支持的诡计,那么也会使他们与自己的同胞疏远,使他们无缘统治中国。
    这条书摘已被收藏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