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 下载
注册
登录
|
搜索
正在搜索中...
首页
我的书架
我的主页
我的收藏
我的书评
我承认我不曾历经沧桑
蒋方舟二十岁后,首度杂文结集。 反思成长道路上的得与失,描画身旁被绑架的一代群像,重寻写作的意义。 2008年秋天,作者进入清华大学就读,2012年毕业,受聘为《新周刊》
……
[ 展开全部 ]
杂志副主编。回首过往五年,课业之外,作者亦经常参与公共话题的讨论及多种社会活动,生活不可谓不丰富不精彩。然而在忙碌与喧腾背后,作者却渐感迷失与困惑:参与的讨论越多,离真相仿佛越远;战斗檄文式的文章越写越多,却越来越不喜欢自己剑拔弩张的嘴脸。 《我承认我不曾历经沧桑》本书由作者过去五年发表的各类文章精选而成。在书中,作者选择暂时回避各种大而化之的议论,退而反思自己的写作与成长历程,观察被时代绑架的一代年轻人——他们的童年早早消逝,青春期过早觉醒,他们过早地发现了成人世界的虚伪,更过早地被抛入一个充满竞争与争斗的世界——试着描摹群像,剖析标本。同时,在十七年的写作之后,重寻写作的意义,思考作家与时代的关系,袒露内心的文学地图。 本书特别收录获得“人民文学奖”的长文《审判童年》。在四万余字的篇幅中,作者博采众议,纵横捭阖,重新审视与阐发涉及童年的若干命题,将戏谑的口吻与犀利的质问、游戏的精神与坦诚的剖析熔于一炉,读之或忍俊不禁,或瞠目结舌,令人耳目一新。 不知道从什么时候起,大家谈论的内容不再是当下,而更多的是拼凑各种道听途说的消息,传递对风雨欲来的预测与恐惧;于是,不知道从什么时候起,我也开始用宏大的词汇说话,而不只关心文学及与之相关的;俗世的乐趣,不再是常态,而是暂时逃避的去处。 而我越来越清楚地知道,真相是复杂而多面的。因此,当我写下“中国”、“社会”、“时代”、“人民”之类的词时,变得越来越心虚。 我暂时放弃了对中国的总结,而去观察个体,见微知著。我们每往前活一天,就进一步被遗留在“历史”的坟茔里,总有一日,都成标本。做标本的制作者也是很有意思的,虽然这没有浮夸的语言和意识形态的争论来得吸引人,可不讨巧的笨功夫,也得有人来下。 ——蒋方舟
[ 收起 ]
作者:蒋方舟
出版社: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定价:32.00元
ISBN:7549543518
给个评价
做个书摘
书摘 (21 )
评价 (1 )
作家真正的恐惧,是被“国家”所魇住
麦兜史努比
2018-07-29 21:57:05 摘录
那么,作家和政治到底该保持怎样的距离?
有两类作家,一类是加缪式的。加缪曾说:“当我只是一个作家,我将不再写作。”在他眼里,写作的过程就是政治抗争的过程。
另一类作家,是博尔赫斯式的。他一生避免与任何现世的斗争和意识形态挂钩,对于贝隆政府他只是低下眼帘,盖住日益失明的眼睛说:“贝隆主义不能说是对还是错,关键是他已无法改变。”
加缪为了承受历史的人民写作,这并没有减少他文本的纯净;博尔赫斯恪守一个写作者的本分,不额外承担任何社会义务,而丝毫没有降低他在文学史上的价值。
作家有权力保持自己的遗世独立,同时,他也必须和所生活的时代有某种同频的互动。这种互动,不是来自于意识形态的召唤,不是对苦难者的代言,不是推翻现有政权的野心,而是倾听自己良知觉醒的声音,诚实地把它记录下来。在北欧,这种声音也许诉说的是叶落花开霜起雪落的;在苏联,这种声音诉说的也许是共产主义的冷酷;在非洲,这声音诉说的也许是种族觇争
的血腥。
记录本身,即已是反抗。作家,可以为一片树叶哀仰,为一环黄土作传,可以为一个无名的囚徒请命,可以为一场世界大战殉身。这具中,并无优劣高下之分。
作家没有改造社会的义务——他们绝大多数时候也没有那种能力。但是作家有以诚实反抗社会的义务,有以正直对时代保持悲观的距离的责任。
对于作家而言,比起改朝换代的革命,他更应该关心的是部些革命改变不了的,永恒的人类苦难。
这条书摘已被收藏
0
次
+1
0
分享
收藏
0
条评价
麦兜史努比
2018-07-29 21:52:23 摘录
作家真正该恐惧的,是被国家的巨大力量所魇住,被它的荣誉和拥抱收买,被它逐渐走向开明包容的幻想所欺骗。因为那将让他失去自我。
这条书摘已被收藏
0
次
+1
0
分享
收藏
0
条评价
导购链接
×
做书摘
文字书摘
读图识字
至少还需要输入
10
字
保存原图片为书摘
上传图片
识别
最多输入
500
个字
上传图片
重新上传
写点笔记吧
至少还需要输入
10
字
章节(选填)
代序 故人无少年
【被绑架的一代】
我承认我不曾历经沧桑
我为什么不敢“留点余地”
三十未立,二十而蹲
那些参选人大代表的大学生
中产阶级的孩子
天才的出走
被绑架的盗火者
长安青年
想象的祖国
【记录本身,即已是反抗】
作家真正的恐惧,是被“国家”所魇住
文学中的乡土中国
中国作家梦魇
我们的谎言是纯净的
在这个世界上,我们孤单做伴
达尔文改变中国
纸上的街道
前卫的民国
@张爱玲
将军白先勇
木心:原来你们什么都不知道啊
【审判童年】
第一章 家里的鬼影幢幢
一 手足
二 祖父祖母
三 母亲
四 父亲
第二章 我活在一个我不可能成为好孩子的世界里,而我也比我想象的更坏
一 保姆
二 幼儿园
代后记 写什么
页码(选填)
这本书已经添加了这些章节,请勾选或者新建你的书摘所属的章节
add
up
down
remove
代序 故人无少年
【被绑架的一代】
我承认我不曾历经沧桑
我为什么不敢“留点余地”
三十未立,二十而蹲
那些参选人大代表的大学生
中产阶级的孩子
天才的出走
被绑架的盗火者
长安青年
想象的祖国
【记录本身,即已是反抗】
作家真正的恐惧,是被“国家”所魇住
文学中的乡土中国
中国作家梦魇
我们的谎言是纯净的
在这个世界上,我们孤单做伴
达尔文改变中国
纸上的街道
前卫的民国
@张爱玲
将军白先勇
木心:原来你们什么都不知道啊
【审判童年】
第一章 家里的鬼影幢幢
一 手足
二 祖父祖母
三 母亲
四 父亲
第二章 我活在一个我不可能成为好孩子的世界里,而我也比我想象的更坏
一 保姆
二 幼儿园
代后记 写什么
×
添加一个书摘本
搜索创建书摘本
搜索
正在搜索...
不对,换一下
书名
作者
出版社
备注
ISBN
*
*
×
编辑书摘
书摘
最少还需要输入
10
字
写点笔记吧
最少还需要输入
10
字
*
这条书摘是属于哪一章节的?
代序 故人无少年
【被绑架的一代】
我承认我不曾历经沧桑
我为什么不敢“留点余地”
三十未立,二十而蹲
那些参选人大代表的大学生
中产阶级的孩子
天才的出走
被绑架的盗火者
长安青年
想象的祖国
【记录本身,即已是反抗】
作家真正的恐惧,是被“国家”所魇住
文学中的乡土中国
中国作家梦魇
我们的谎言是纯净的
在这个世界上,我们孤单做伴
达尔文改变中国
纸上的街道
前卫的民国
@张爱玲
将军白先勇
木心:原来你们什么都不知道啊
【审判童年】
第一章 家里的鬼影幢幢
一 手足
二 祖父祖母
三 母亲
四 父亲
第二章 我活在一个我不可能成为好孩子的世界里,而我也比我想象的更坏
一 保姆
二 幼儿园
代后记 写什么
*
页码
×
删除
您确定要删除吗?
有两类作家,一类是加缪式的。加缪曾说:“当我只是一个作家,我将不再写作。”在他眼里,写作的过程就是政治抗争的过程。
另一类作家,是博尔赫斯式的。他一生避免与任何现世的斗争和意识形态挂钩,对于贝隆政府他只是低下眼帘,盖住日益失明的眼睛说:“贝隆主义不能说是对还是错,关键是他已无法改变。”
加缪为了承受历史的人民写作,这并没有减少他文本的纯净;博尔赫斯恪守一个写作者的本分,不额外承担任何社会义务,而丝毫没有降低他在文学史上的价值。
作家有权力保持自己的遗世独立,同时,他也必须和所生活的时代有某种同频的互动。这种互动,不是来自于意识形态的召唤,不是对苦难者的代言,不是推翻现有政权的野心,而是倾听自己良知觉醒的声音,诚实地把它记录下来。在北欧,这种声音也许诉说的是叶落花开霜起雪落的;在苏联,这种声音诉说的也许是共产主义的冷酷;在非洲,这声音诉说的也许是种族觇争
的血腥。
记录本身,即已是反抗。作家,可以为一片树叶哀仰,为一环黄土作传,可以为一个无名的囚徒请命,可以为一场世界大战殉身。这具中,并无优劣高下之分。
作家没有改造社会的义务——他们绝大多数时候也没有那种能力。但是作家有以诚实反抗社会的义务,有以正直对时代保持悲观的距离的责任。
对于作家而言,比起改朝换代的革命,他更应该关心的是部些革命改变不了的,永恒的人类苦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