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 下载
注册
登录
|
搜索
正在搜索中...
首页
我的书架
我的主页
我的收藏
我的书评
写给大家的中国美术史【全彩精装】
《写给大家的中国美术史》成于90年代初,二十多年来经久不衰,一直是蒋勋先生的代表作。 “传统文化是活着的文化,不但活着,而且不能只活在学者专家身上,必须活在众人百姓之中。
……
[ 展开全部 ]
”本着这个信念,作者摒弃学者的卖弄和专家的炫耀之心,与年轻一代娓娓交谈。依照朝代的次第,《写给大家的中国美术史》周密地连缀起各个流派与名家,文笔简明生动,亲切有趣,闪烁着真知灼见,最终成为一本有血有肉的中国美术史入门书。 此次重版,全彩精装,图片比之前更为清新,可供读者诸君更好地欣赏中国传统艺术之美。 ------------------------------------------ —— 这是一部图录式的中国美术史。全书以扼要、生动的文字,240多幅彩图,分15个部份系统地阐述了中华民族的美术发展历程。本书没有艰深的专业词汇,也没有学究式的资料考证;完全以一般人的阅读能力和思考范围来编写,是一本写给大家的中国美术史。 —— 本书的编排周密、详细,文笔简洁生动,评论中肯,时有不同凡响之语,许多简明的结论闪耀着真知灼见。这是一本给人才智的、能引起大众阅读兴趣的、有教育价值的艺术史著作。全书共分十数个章节,以朝代为主线,连接各种流派、每位画家书的重要作品,最终形成一部简洁而又有血有肉的中国艺术史。全书插图240余幅,占内页版式的一半以上,所选作品皆为中国历代名画中的精品,并全部彩印,图文交相辉映,可称得上是精彩照人。读者不妨“请读片断”一试。
[ 收起 ]
作者:蒋勋
出版社: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定价:88.00
ISBN:7108053136
给个评价
做个书摘
书摘 (21 )
评价 (1 )
北魏
Jocelyn安
2017-08-19 17:39:10 摘录
另一个在北魏故事画中常见的题材是萨埵那太子的故事。
萨埵那太子的故事和尸毗王故事有些类似,描写一个心地仁慈的太子,和两个哥哥一起到森林中去游玩,途中发现悬崖下有一只老虎,刚刚生下七只小老虎。因为没有食物吃,眼看这只母老虎和七只小老虎就要饿
死了,萨埵那太子心中不忍,就跳下悬崖,把自己喂给老虎吃了。
这个故事叫做“萨埵那太子舍身饲虎”,也是在宣扬佛教的仁慈和施舍精神佛教认为,我们施舍任何东西都很容易,只有施舍自己的生命才是最难的施舍。
我们在北魏人画的这幅壁画前,看到这个舍身饲虎的佛教故事,被处理成非常感人的画面。
首先我们看到萨埵那太子投身往下跳的姿态,他双手合十,决心施合自己的身体。下一个动作就是他跪在地上,用竹签刺破自己的脖子,放出血来,让饿得快要死去的老虎舔食。
最后,在画面的下方,一个横尸谷底的萨埵那太子,身边围着几只正在吃他的老虎在同一个画面上,出现了萨埵那太子三个不同的连续动作,就好像是现代电影用的手法。
《萨埵那太子本生图》的舍身饲虎故事
这条书摘已被收藏
0
次
+1
0
分享
收藏
0
条评价
Jocelyn安
2017-08-19 17:26:57 摘录
《鹿王故事画》也是常见的题材。
这个故事是描述深山中一只有美丽皮毛的鹿王,一天看见一个男人掉到河里,快要淹死,就奋不顾身地从河中把这男子救起来。
男子跪在地上拜谢鹿王。鹿王嘱咐这个男子,不要把它藏身的地方告诉别人。
可是,这男子回到城市以后,看到国王正悬赏捉拿鹿王,要用鹿王的美丽皮毛为皇后做衣服。这男子忘恩负义,忘了他的诺言,就带领国王的大军去捕杀鹿王。结果恶有恶报,这男子结果是全身生疮而死。
这也是佛教宣扬佛法的故事,被画家画成了很长的一幅连环画,是敦煌壁画中最长的画幅之一,总共有595厘米长。
《鹿王本生图》的故事
这条书摘已被收藏
0
次
+1
0
分享
收藏
0
条评价
Jocelyn安
2017-08-19 17:25:10 摘录
最早期的敦煌壁画,有不少是宗教故事画。
例如,尸毗王“割肉喂鹰”。
尸毗王是印度一个国王,有一天,他坐在宫中,忽然看见一只凶恶的老鹰追逐鸽子。鸽子十分惧怕,就躲在尸毗王怀中。
尸毗王因为怜悯鸽子,就答应老鹰,从自己身上割一块同等重量的肉,来换回鸽子的性命。
在北魏的尸毗王壁画中,我们看到尸毗王盘膝而坐,旁边一位侍者正在用刀,从他左腿上割下一块肉来。
壁画上方有一些v字形的“飞天”。“飞天”是佛教中的一种神,他们飞在天上,当佛说法时,就从天上撒下花来。
尸毗王的故事,在敦煌壁画中,常常被拿来做画画的题材。那些壁画目的都在表扬尸毗王的仁慈,为了救一只鸽子,不惜施舍自己的身体。
《尸毗王本生图》的割肉喂鹰故事
这条书摘已被收藏
0
次
+1
0
分享
收藏
0
条评价
魏可可
2016-01-07 15:21:56 摘录
敦煌壁画颜色丰富而且强烈,画面被各种颜色布满;而顾恺之的人物画,基本上还是以线条勾勒的。
这条书摘已被收藏
0
次
+1
0
分享
收藏
0
条评价
魏可可
2016-01-07 15:09:09 摘录
一般来说,汉代以前,中国绘画的画面比较简单,很少用这么长的连环图来说一个故事。受到印度这种故事画的影响,后来中国的绘画中,也出现很长的长卷了。
这条书摘已被收藏
0
次
+1
0
分享
收藏
0
条评价
魏可可
2016-01-07 15:08:07 摘录
北魏敦煌的壁画,不太重视线条,不过色彩倒是比原来中国的绘画强烈大胆多了。
这条书摘已被收藏
0
次
+1
0
分享
收藏
0
条评价
魏可可
2016-01-07 14:57:04 摘录
顾恺之在南方画画的时候,在中国北方,由于外来的少数民族信仰佛教,佛教的宗教内容变成北方绘画最主要的题材。
这条书摘已被收藏
0
次
+1
0
分享
收藏
0
条评价
导购链接
×
做书摘
文字书摘
读图识字
至少还需要输入
10
字
保存原图片为书摘
上传图片
识别
最多输入
500
个字
上传图片
重新上传
写点笔记吧
至少还需要输入
10
字
章节(选填)
序
绘画的开始
商周
春秋战国
汉
魏晋
东晋
北魏
西魏
唐
五代
宋
元
明
清
清末民初
图片索引
页码(选填)
这本书已经添加了这些章节,请勾选或者新建你的书摘所属的章节
add
up
down
remove
序
绘画的开始
商周
春秋战国
汉
魏晋
东晋
北魏
西魏
唐
五代
宋
元
明
清
清末民初
图片索引
×
添加一个书摘本
搜索创建书摘本
搜索
正在搜索...
不对,换一下
书名
作者
出版社
备注
ISBN
*
*
×
编辑书摘
书摘
最少还需要输入
10
字
写点笔记吧
最少还需要输入
10
字
*
这条书摘是属于哪一章节的?
序
绘画的开始
商周
春秋战国
汉
魏晋
东晋
北魏
西魏
唐
五代
宋
元
明
清
清末民初
图片索引
*
页码
×
删除
您确定要删除吗?
萨埵那太子的故事和尸毗王故事有些类似,描写一个心地仁慈的太子,和两个哥哥一起到森林中去游玩,途中发现悬崖下有一只老虎,刚刚生下七只小老虎。因为没有食物吃,眼看这只母老虎和七只小老虎就要饿
死了,萨埵那太子心中不忍,就跳下悬崖,把自己喂给老虎吃了。
这个故事叫做“萨埵那太子舍身饲虎”,也是在宣扬佛教的仁慈和施舍精神佛教认为,我们施舍任何东西都很容易,只有施舍自己的生命才是最难的施舍。
我们在北魏人画的这幅壁画前,看到这个舍身饲虎的佛教故事,被处理成非常感人的画面。
首先我们看到萨埵那太子投身往下跳的姿态,他双手合十,决心施合自己的身体。下一个动作就是他跪在地上,用竹签刺破自己的脖子,放出血来,让饿得快要死去的老虎舔食。
最后,在画面的下方,一个横尸谷底的萨埵那太子,身边围着几只正在吃他的老虎在同一个画面上,出现了萨埵那太子三个不同的连续动作,就好像是现代电影用的手法。
这个故事是描述深山中一只有美丽皮毛的鹿王,一天看见一个男人掉到河里,快要淹死,就奋不顾身地从河中把这男子救起来。
男子跪在地上拜谢鹿王。鹿王嘱咐这个男子,不要把它藏身的地方告诉别人。
可是,这男子回到城市以后,看到国王正悬赏捉拿鹿王,要用鹿王的美丽皮毛为皇后做衣服。这男子忘恩负义,忘了他的诺言,就带领国王的大军去捕杀鹿王。结果恶有恶报,这男子结果是全身生疮而死。
这也是佛教宣扬佛法的故事,被画家画成了很长的一幅连环画,是敦煌壁画中最长的画幅之一,总共有595厘米长。
例如,尸毗王“割肉喂鹰”。
尸毗王是印度一个国王,有一天,他坐在宫中,忽然看见一只凶恶的老鹰追逐鸽子。鸽子十分惧怕,就躲在尸毗王怀中。
尸毗王因为怜悯鸽子,就答应老鹰,从自己身上割一块同等重量的肉,来换回鸽子的性命。
在北魏的尸毗王壁画中,我们看到尸毗王盘膝而坐,旁边一位侍者正在用刀,从他左腿上割下一块肉来。
壁画上方有一些v字形的“飞天”。“飞天”是佛教中的一种神,他们飞在天上,当佛说法时,就从天上撒下花来。
尸毗王的故事,在敦煌壁画中,常常被拿来做画画的题材。那些壁画目的都在表扬尸毗王的仁慈,为了救一只鸽子,不惜施舍自己的身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