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给大家的中国美术史》成于90年代初,二十多年来经久不衰,一直是蒋勋先生的代表作。 “传统文化是活着的文化,不但活着,而且不能只活在学者专家身上,必须活在众人百姓之中。 …… [ 展开全部 ]
  • 作者:蒋勋
  • 出版社: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 定价:88.00
  • ISBN:9787108053138
  • 2020-08-27 14:35:57 摘录
    文字使我们的观察偷懒,也使我们的表达能力逐渐退化了。
    这条书摘已被收藏0
  • 2020-08-27 14:33:54 摘录
    所谓“传统”,就是活着的文化,不但活着,而且不能只活在学者专家身上,必须活在众人百姓之中。
    这条书摘已被收藏0
  • 2017-10-14 10:54:29 摘录
    “题画诗”是宋朝人的发明。中国人因此创作了世界上唯一把诗和画结合在一起的形式。
    从此以后,中国的画家,不但要会画画,也还要会作诗。要把诗题在画上,书法也要很好看。因此,“诗”、“书”、“画”三样都要练习,做画家越来越难了呢!
    这条书摘已被收藏0
  • 2017-10-12 11:27:11 摘录
    宋代画家的花鸟画,贏得了全世界的赞誉,代表着中国古代花鸟画的黄金时代唐代是一个武功强盛的时代,所以,唐代的宫廷画家多半画政治人物和贵族人物,或画与战争有关的马宋代重视文化,不重视武力。宋代的宫廷画家就努力于描画世界上和平美丽的一面,留给世人的都是花的色彩和芬芳。
    这条书摘已被收藏0
  • 2017-09-24 01:48:59 摘录
    art
    这条书摘已被收藏0
  • 2017-08-24 20:14:17 摘录
    般来说,王维是中国“文人画”的鼻祖。“文人画”就是读书人画的画。这种画,不用太多颜色,不像宫廷画那么艳丽。他们用的主要是墨,所以画面看起来很淡雅。“文人画”后来被宋朝苏东坡等人加以发扬光大。
    苏东坡说王维“画中有诗,诗中有画”。也就是说:因为王维本身是诗人,读过很多书,所以他的画中富有诗意,境界很高。
    王维晚年隐居在陕西蓝田的辋川,写了很多歌咏山水的诗。“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这句诗,就仿佛一张画。他的山水画影响也很大:用淡墨画山水,使得以后一千年间,画山水多用水墨,而不用青绿了。
    王维 诗中有画 画中有诗
    这条书摘已被收藏0
  • 2017-08-24 20:12:20 摘录
    你听过唐朝有一个大诗人叫王维的吗?
    他的诗非常有名,一直到现在还被人传诵。
    可是,他不只是诗有名;他的画,在中国绘画史上,也有很大的影响力呢!
    我们前面提到过,唐代的人物画很发达。阎立本画了很多帝王、将相这些贵族的肖像,张萱、周昉画了很多高贵美丽的宫廷仕女,吴道子画了很多神仙画。
    王维也画人物,可是他画的人物和前面几位很不一样。
    王维是一个文人,读过很多书、诗和文章,文笔非常好。他做过官,可是后来不喜欢政治,不喜欢宫廷的生活,就到山里去隐居,过很淡泊自在的日子。
    王维画过《伏生授经图》,描写一个中国古代用功读书的老先生,不断努力把古人的学问、知识传授给后人。
    这条书摘已被收藏0
  • 2017-08-23 10:43:53 摘录
    画圣吴道子的《送子天王图》卷
    唐代除了像阎立本一样的宫廷画家之外,也有民间的画家。
    其实,画敦煌壁画的画家,几乎都是民间画家。这些民间画家,地位没有宫廷画家那么高,他们的名字也常常被人遗忘。但是,他们也可以画出像敦煌壁画那么好的画来。
    民间画家,不像宫廷画家。他们大都替各地的庙宇画壁画,不画帝王贵族的生活民间的画家,如果画得好,变得有名了,也有被皇帝召为官廷画家的。
    吴道子就是其中的一个。吴道子原本是唐玄宗时代,一个替寺庙画壁画的画工。他在长安、洛阳所画的壁画,一共有三百多幅。吴道子因为画得好,名声传进了宫廷,就被皇帝召进宫,让他做了官,要他替宫廷画一些历史画吴道子因为原本是民间画家,所以表现的技法比较自由,不像宫廷画家那么小心翼翼。
    他在寺庙墙壁上画的,多半是有教育意义的宗教画。画中人物都用线条勾勒,线条非常生动有力。在很大的壁画上,几尺长的线条,好像被风吹动,在空中飞扬一般。
    所以,一般人称吴道子画的线条是“吴带当风”
    “吴带当风”和“春蚕吐丝”的差别在哪里呢?
    “春蚕吐丝”表现比较均匀、缓慢的节奏;可是,“吴带当风”似乎具有狂风暴雨的速度,气势很大。
    吴道子的《送子天王图》,现在看到的是摹本,但是,也可以看到画面上都是飞动的线条。每一根线条都有几次转折变化,的确像被风翻动的衣带。
    其实,在敦煌壁画中,我们也可以看到具有吴道子风格的作品。例如,一O三窟的《维摩居士》,完全用白描线条勾勒。一层一层的衣纹,全是流畅的线条。这都是“吴带当风”的影响罢。
    画圣吴道子
    这条书摘已被收藏0
  • 2017-08-23 10:40:11 摘录
    宫廷画
    这些风俗画,基本上是以描写宫廷生活为主。
    当时唐代的宫廷绘画也非常发达。阎立本就是一个以画宫廷绘画为主的画家。
    唐代宫廷中有职业性的画家。这些画家,不但自己一生以绘画为职业,甚至还将工作传给儿子、孙子或兄弟。
    唐代初年有名的画家阎立本就是这种情形。他的父亲阎毗,他的哥哥阎立德,都给宫廷画过画。
    当时宫廷里的画家,不只是画画,还要替皇帝、公主等贵族们设计住的房子、穿的衣服、用的家具器物,等于是一个宫廷的设计师。
    阎立本是唐太宗李世民时代的画家。因此,他所有作品也大都和这个帝王有关。《历代帝王图》卷选了十三个帝王。帝王都身体魁伟,两臂张开,衣袖宽大。旁边陪衬的人物,相形之下,就显得卑微。这种突出主要人物的画法,在阎立本的《步辇图》中也可以看得到。
    《步辇图》是一张历史画。
    这条书摘已被收藏0
  • 2017-08-23 10:37:18 摘录
    画家当然没有真正见过“净土”。
    他们想象中的“净土”,大概就像皇帝住的宫殿罢。
    因此,我们在唐代的壁画中,所看到许多以“净土”为题材的作品,其中的楼阁宫殿,完全是唐代宫廷的规模。原来的印度宗教画,经过画家这样改变,结果就产生了唐代的宫廷写实绘画。这些璧画,与印度佛教无关,倒变成研究唐代官廷生活的最好资料了。
    这条书摘已被收藏0
  • 2017-08-22 20:54:48 摘录
    菩萨在印度原来是男人的形象,所以有胡须。到了中国,因为中国人觉得普萨慈悲,很像母亲,所以逐渐从男性变成了女性。
    这条书摘已被收藏0
  • 2017-08-19 17:39:10 摘录
    另一个在北魏故事画中常见的题材是萨埵那太子的故事。
    萨埵那太子的故事和尸毗王故事有些类似,描写一个心地仁慈的太子,和两个哥哥一起到森林中去游玩,途中发现悬崖下有一只老虎,刚刚生下七只小老虎。因为没有食物吃,眼看这只母老虎和七只小老虎就要饿
    死了,萨埵那太子心中不忍,就跳下悬崖,把自己喂给老虎吃了。
    这个故事叫做“萨埵那太子舍身饲虎”,也是在宣扬佛教的仁慈和施舍精神佛教认为,我们施舍任何东西都很容易,只有施舍自己的生命才是最难的施舍。
    我们在北魏人画的这幅壁画前,看到这个舍身饲虎的佛教故事,被处理成非常感人的画面。
    首先我们看到萨埵那太子投身往下跳的姿态,他双手合十,决心施合自己的身体。下一个动作就是他跪在地上,用竹签刺破自己的脖子,放出血来,让饿得快要死去的老虎舔食。
    最后,在画面的下方,一个横尸谷底的萨埵那太子,身边围着几只正在吃他的老虎在同一个画面上,出现了萨埵那太子三个不同的连续动作,就好像是现代电影用的手法。
    《萨埵那太子本生图》的舍身饲虎故事
    这条书摘已被收藏0
  • 2017-08-19 17:26:57 摘录
    《鹿王故事画》也是常见的题材。
    这个故事是描述深山中一只有美丽皮毛的鹿王,一天看见一个男人掉到河里,快要淹死,就奋不顾身地从河中把这男子救起来。
    男子跪在地上拜谢鹿王。鹿王嘱咐这个男子,不要把它藏身的地方告诉别人。
    可是,这男子回到城市以后,看到国王正悬赏捉拿鹿王,要用鹿王的美丽皮毛为皇后做衣服。这男子忘恩负义,忘了他的诺言,就带领国王的大军去捕杀鹿王。结果恶有恶报,这男子结果是全身生疮而死。
    这也是佛教宣扬佛法的故事,被画家画成了很长的一幅连环画,是敦煌壁画中最长的画幅之一,总共有595厘米长。
    《鹿王本生图》的故事
    这条书摘已被收藏0
  • 2017-08-19 17:25:10 摘录
    最早期的敦煌壁画,有不少是宗教故事画。
    例如,尸毗王“割肉喂鹰”。
    尸毗王是印度一个国王,有一天,他坐在宫中,忽然看见一只凶恶的老鹰追逐鸽子。鸽子十分惧怕,就躲在尸毗王怀中。
    尸毗王因为怜悯鸽子,就答应老鹰,从自己身上割一块同等重量的肉,来换回鸽子的性命。
    在北魏的尸毗王壁画中,我们看到尸毗王盘膝而坐,旁边一位侍者正在用刀,从他左腿上割下一块肉来。
    壁画上方有一些v字形的“飞天”。“飞天”是佛教中的一种神,他们飞在天上,当佛说法时,就从天上撒下花来。
    尸毗王的故事,在敦煌壁画中,常常被拿来做画画的题材。那些壁画目的都在表扬尸毗王的仁慈,为了救一只鸽子,不惜施舍自己的身体。
    《尸毗王本生图》的割肉喂鹰故事
    这条书摘已被收藏0
  • 2017-08-17 11:03:30 摘录
    顾恺之启发了我们:当我们阅读一首诗或一篇文学作品之后,也可以把文字中的感受用绘画表达出来。
    顾恺之的名作《女史箴图》、《洛神赋图》和《列女传图》,其实都是根据很多文字的描述来创作绘画
    顾恺之好像对画女性的角色特别有兴趣,《女史箴图》和《列女传图》都是以女性的美为主题,不仅希望描绘女性外在形体的美、表情上的美,更希望能借此传达出女性内在品德上的美。因此,他的绘画可以说是以有教养的女性为题材的。
    古代的中国人常常用绘画来歌颂有道德、有功勋的人。他们相信:为这些有品德的圣贤,有功业的帝王、将军画像,可以借着这些人像,影响般的人,使一般人看了这些图画,不知不觉地效法圣贤的行为,成为对社会有贡献的人。
    顾恺之生存的时代,恰好就是这种观念流行的时代。所以,他的《女史箴图》、《列女传图》,都是有教育意义的。
    这条书摘已被收藏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