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 下载
注册
登录
|
搜索
正在搜索中...
首页
我的书架
我的主页
我的收藏
我的书评
写给大家的中国美术史【全彩精装】
《写给大家的中国美术史》成于90年代初,二十多年来经久不衰,一直是蒋勋先生的代表作。 “传统文化是活着的文化,不但活着,而且不能只活在学者专家身上,必须活在众人百姓之中。
……
[ 展开全部 ]
”本着这个信念,作者摒弃学者的卖弄和专家的炫耀之心,与年轻一代娓娓交谈。依照朝代的次第,《写给大家的中国美术史》周密地连缀起各个流派与名家,文笔简明生动,亲切有趣,闪烁着真知灼见,最终成为一本有血有肉的中国美术史入门书。 此次重版,全彩精装,图片比之前更为清新,可供读者诸君更好地欣赏中国传统艺术之美。 ------------------------------------------ —— 这是一部图录式的中国美术史。全书以扼要、生动的文字,240多幅彩图,分15个部份系统地阐述了中华民族的美术发展历程。本书没有艰深的专业词汇,也没有学究式的资料考证;完全以一般人的阅读能力和思考范围来编写,是一本写给大家的中国美术史。 —— 本书的编排周密、详细,文笔简洁生动,评论中肯,时有不同凡响之语,许多简明的结论闪耀着真知灼见。这是一本给人才智的、能引起大众阅读兴趣的、有教育价值的艺术史著作。全书共分十数个章节,以朝代为主线,连接各种流派、每位画家书的重要作品,最终形成一部简洁而又有血有肉的中国艺术史。全书插图240余幅,占内页版式的一半以上,所选作品皆为中国历代名画中的精品,并全部彩印,图文交相辉映,可称得上是精彩照人。读者不妨“请读片断”一试。
[ 收起 ]
作者:蒋勋
出版社: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定价:88.00
ISBN:7108053136
给个评价
做个书摘
书摘 (21 )
评价 (1 )
唐
Jocelyn安
2017-08-24 20:14:17 摘录
般来说,王维是中国“文人画”的鼻祖。“文人画”就是读书人画的画。这种画,不用太多颜色,不像宫廷画那么艳丽。他们用的主要是墨,所以画面看起来很淡雅。“文人画”后来被宋朝苏东坡等人加以发扬光大。
苏东坡说王维“画中有诗,诗中有画”。也就是说:因为王维本身是诗人,读过很多书,所以他的画中富有诗意,境界很高。
王维晚年隐居在陕西蓝田的辋川,写了很多歌咏山水的诗。“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这句诗,就仿佛一张画。他的山水画影响也很大:用淡墨画山水,使得以后一千年间,画山水多用水墨,而不用青绿了。
王维 诗中有画 画中有诗
这条书摘已被收藏
0
次
+1
0
分享
收藏
0
条评价
Jocelyn安
2017-08-24 20:12:20 摘录
你听过唐朝有一个大诗人叫王维的吗?
他的诗非常有名,一直到现在还被人传诵。
可是,他不只是诗有名;他的画,在中国绘画史上,也有很大的影响力呢!
我们前面提到过,唐代的人物画很发达。阎立本画了很多帝王、将相这些贵族的肖像,张萱、周昉画了很多高贵美丽的宫廷仕女,吴道子画了很多神仙画。
王维也画人物,可是他画的人物和前面几位很不一样。
王维是一个文人,读过很多书、诗和文章,文笔非常好。他做过官,可是后来不喜欢政治,不喜欢宫廷的生活,就到山里去隐居,过很淡泊自在的日子。
王维画过《伏生授经图》,描写一个中国古代用功读书的老先生,不断努力把古人的学问、知识传授给后人。
这条书摘已被收藏
0
次
+1
1
分享
收藏
0
条评价
Jocelyn安
2017-08-23 10:43:53 摘录
画圣吴道子的《送子天王图》卷
唐代除了像阎立本一样的宫廷画家之外,也有民间的画家。
其实,画敦煌壁画的画家,几乎都是民间画家。这些民间画家,地位没有宫廷画家那么高,他们的名字也常常被人遗忘。但是,他们也可以画出像敦煌壁画那么好的画来。
民间画家,不像宫廷画家。他们大都替各地的庙宇画壁画,不画帝王贵族的生活民间的画家,如果画得好,变得有名了,也有被皇帝召为官廷画家的。
吴道子就是其中的一个。吴道子原本是唐玄宗时代,一个替寺庙画壁画的画工。他在长安、洛阳所画的壁画,一共有三百多幅。吴道子因为画得好,名声传进了宫廷,就被皇帝召进宫,让他做了官,要他替宫廷画一些历史画吴道子因为原本是民间画家,所以表现的技法比较自由,不像宫廷画家那么小心翼翼。
他在寺庙墙壁上画的,多半是有教育意义的宗教画。画中人物都用线条勾勒,线条非常生动有力。在很大的壁画上,几尺长的线条,好像被风吹动,在空中飞扬一般。
所以,一般人称吴道子画的线条是“吴带当风”
“吴带当风”和“春蚕吐丝”的差别在哪里呢?
“春蚕吐丝”表现比较均匀、缓慢的节奏;可是,“吴带当风”似乎具有狂风暴雨的速度,气势很大。
吴道子的《送子天王图》,现在看到的是摹本,但是,也可以看到画面上都是飞动的线条。每一根线条都有几次转折变化,的确像被风翻动的衣带。
其实,在敦煌壁画中,我们也可以看到具有吴道子风格的作品。例如,一O三窟的《维摩居士》,完全用白描线条勾勒。一层一层的衣纹,全是流畅的线条。这都是“吴带当风”的影响罢。
画圣吴道子
这条书摘已被收藏
0
次
+1
0
分享
收藏
0
条评价
Jocelyn安
2017-08-23 10:40:11 摘录
宫廷画
这些风俗画,基本上是以描写宫廷生活为主。
当时唐代的宫廷绘画也非常发达。阎立本就是一个以画宫廷绘画为主的画家。
唐代宫廷中有职业性的画家。这些画家,不但自己一生以绘画为职业,甚至还将工作传给儿子、孙子或兄弟。
唐代初年有名的画家阎立本就是这种情形。他的父亲阎毗,他的哥哥阎立德,都给宫廷画过画。
当时宫廷里的画家,不只是画画,还要替皇帝、公主等贵族们设计住的房子、穿的衣服、用的家具器物,等于是一个宫廷的设计师。
阎立本是唐太宗李世民时代的画家。因此,他所有作品也大都和这个帝王有关。《历代帝王图》卷选了十三个帝王。帝王都身体魁伟,两臂张开,衣袖宽大。旁边陪衬的人物,相形之下,就显得卑微。这种突出主要人物的画法,在阎立本的《步辇图》中也可以看得到。
《步辇图》是一张历史画。
这条书摘已被收藏
0
次
+1
0
分享
收藏
0
条评价
Jocelyn安
2017-08-23 10:37:18 摘录
画家当然没有真正见过“净土”。
他们想象中的“净土”,大概就像皇帝住的宫殿罢。
因此,我们在唐代的壁画中,所看到许多以“净土”为题材的作品,其中的楼阁宫殿,完全是唐代宫廷的规模。原来的印度宗教画,经过画家这样改变,结果就产生了唐代的宫廷写实绘画。这些璧画,与印度佛教无关,倒变成研究唐代官廷生活的最好资料了。
这条书摘已被收藏
0
次
+1
0
分享
收藏
0
条评价
Jocelyn安
2017-08-22 20:54:48 摘录
菩萨在印度原来是男人的形象,所以有胡须。到了中国,因为中国人觉得普萨慈悲,很像母亲,所以逐渐从男性变成了女性。
这条书摘已被收藏
0
次
+1
0
分享
收藏
0
条评价
魏可可
2016-01-08 16:41:16 摘录
唐代的人物画里,有阎立本替帝王将相画的像,有周昉、张萱替宫廷仕女画的像,也有王维替有学问的老人画的像。
一般来说,王维是中国“文人画”的鼻祖。“文人画”就是读书人画的画。这种画,不用太多颜色,用的主要是墨,看起来很淡雅。“文人画”后来被宋朝苏东坡等加以发扬光大。
苏东坡说王维“画中有诗,诗中有画”。因为王维本身是诗人,读过很多书,所以他的画中富有诗意,境界很高。
王维晚年隐居在陕西蓝田的辋川,写了很多歌咏山水的诗。“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这句诗,就仿佛一张画。他的山水画影响也很大:用淡漠画山水,使得以后一千年间,画山水多用水墨,而不用青绿了。
这条书摘已被收藏
0
次
+1
0
分享
收藏
0
条评价
魏可可
2016-01-08 16:35:43 摘录
唐代的绘画是多方面发展的。除了宗教性的神佛画,宫廷的人物画、仕女画,一般的动物画之外,以山水风景为题材的绘画也很蓬勃。
唐代的山水画被后代成为“青绿山水”或“金碧山水”。
这条书摘已被收藏
0
次
+1
0
分享
收藏
0
条评价
魏可可
2016-01-08 15:36:03 摘录
唐太宗的时代,因为国势强盛,宫廷画家的责任,也集中在表现政治上的活动。唐玄宗以后,国势逐渐衰弱下来,也很少再有类似《步辇图》或《职贡图》那种宣扬国威的题材好画了。
宫廷画家就把宫廷绘画的内容,转向描写宫廷妇女多姿多彩的生活了。(兴起了张萱、周昉花的仕女画)。
这条书摘已被收藏
0
次
+1
0
分享
收藏
0
条评价
魏可可
2016-01-07 16:19:12 摘录
到了唐代,中国人不喜欢原来印度佛教中恐怖的、血淋淋的故事,因此,把注意力转移到描写“净土”的佛经。---
---中国人原本不信奉宗教。中国人也许相信:日常生活本身就是一种宗教罢。所以,把现实中的生活过得更快乐、更幸福,也就达到宗教里所说的“净土”了。---
所以,到了唐代,敦煌壁画已经不再是佛教画了。---
这种以现实生活为题材的世俗画,大量进入以佛教为主题的绘画中,把原来印度的宗教画,转变成中国的风俗画。
这条书摘已被收藏
0
次
+1
0
分享
收藏
0
条评价
魏可可
2016-01-07 15:59:20 摘录
唐代的菩萨,既然不以印度的菩萨为依据,那么就一定另有造型上的参考对象罢?有人说“菩萨即宫娥”。---
这些宫廷女子,高髻戴冠,有一种很自信又很满足的表情,流露出地幸福生活的信心。她们一方面有印度的血统,另一方面又有中国文化的熏陶。她们把佛教的安静和中国的简朴、谦虚混合在一起了。---
她们并不是高不可攀的神佛。
她们只是比较安静,比较不贪心,比较关心别人。
唐代的菩萨,从印度的神佛变成了中国人的母亲。
这条书摘已被收藏
0
次
+1
0
分享
收藏
0
条评价
魏可可
2016-01-07 15:50:21 摘录
唐代的敦煌壁画,一般说来,不在以故事画为唯一的重点了。---
中国画家喜欢安静祥和的画面。他们觉得宗教给人的应该是喜悦和幸福,不应该太强调血淋淋的场面。--
大部分的画家喜欢画美丽的菩萨。
这条书摘已被收藏
0
次
+1
0
分享
收藏
0
条评价
魏可可
2016-01-07 15:47:00 摘录
敦煌壁画,因为是在一千年间经过历代画家完成的,所以,连续来看,特别可以观察出中国绘画的演变过程。
经过北周、隋唐以后,一进入唐代,我们立刻可以发现,北魏以来的印度画风,一下子转变成一个成熟的中国式佛教艺术。
这条书摘已被收藏
0
次
+1
0
分享
收藏
0
条评价
导购链接
×
做书摘
文字书摘
读图识字
至少还需要输入
10
字
保存原图片为书摘
上传图片
识别
最多输入
500
个字
上传图片
重新上传
写点笔记吧
至少还需要输入
10
字
章节(选填)
序
绘画的开始
商周
春秋战国
汉
魏晋
东晋
北魏
西魏
唐
五代
宋
元
明
清
清末民初
图片索引
页码(选填)
这本书已经添加了这些章节,请勾选或者新建你的书摘所属的章节
add
up
down
remove
序
绘画的开始
商周
春秋战国
汉
魏晋
东晋
北魏
西魏
唐
五代
宋
元
明
清
清末民初
图片索引
×
添加一个书摘本
搜索创建书摘本
搜索
正在搜索...
不对,换一下
书名
作者
出版社
备注
ISBN
*
*
×
编辑书摘
书摘
最少还需要输入
10
字
写点笔记吧
最少还需要输入
10
字
*
这条书摘是属于哪一章节的?
序
绘画的开始
商周
春秋战国
汉
魏晋
东晋
北魏
西魏
唐
五代
宋
元
明
清
清末民初
图片索引
*
页码
×
删除
您确定要删除吗?
苏东坡说王维“画中有诗,诗中有画”。也就是说:因为王维本身是诗人,读过很多书,所以他的画中富有诗意,境界很高。
王维晚年隐居在陕西蓝田的辋川,写了很多歌咏山水的诗。“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这句诗,就仿佛一张画。他的山水画影响也很大:用淡墨画山水,使得以后一千年间,画山水多用水墨,而不用青绿了。
他的诗非常有名,一直到现在还被人传诵。
可是,他不只是诗有名;他的画,在中国绘画史上,也有很大的影响力呢!
我们前面提到过,唐代的人物画很发达。阎立本画了很多帝王、将相这些贵族的肖像,张萱、周昉画了很多高贵美丽的宫廷仕女,吴道子画了很多神仙画。
王维也画人物,可是他画的人物和前面几位很不一样。
王维是一个文人,读过很多书、诗和文章,文笔非常好。他做过官,可是后来不喜欢政治,不喜欢宫廷的生活,就到山里去隐居,过很淡泊自在的日子。
王维画过《伏生授经图》,描写一个中国古代用功读书的老先生,不断努力把古人的学问、知识传授给后人。
唐代除了像阎立本一样的宫廷画家之外,也有民间的画家。
其实,画敦煌壁画的画家,几乎都是民间画家。这些民间画家,地位没有宫廷画家那么高,他们的名字也常常被人遗忘。但是,他们也可以画出像敦煌壁画那么好的画来。
民间画家,不像宫廷画家。他们大都替各地的庙宇画壁画,不画帝王贵族的生活民间的画家,如果画得好,变得有名了,也有被皇帝召为官廷画家的。
吴道子就是其中的一个。吴道子原本是唐玄宗时代,一个替寺庙画壁画的画工。他在长安、洛阳所画的壁画,一共有三百多幅。吴道子因为画得好,名声传进了宫廷,就被皇帝召进宫,让他做了官,要他替宫廷画一些历史画吴道子因为原本是民间画家,所以表现的技法比较自由,不像宫廷画家那么小心翼翼。
他在寺庙墙壁上画的,多半是有教育意义的宗教画。画中人物都用线条勾勒,线条非常生动有力。在很大的壁画上,几尺长的线条,好像被风吹动,在空中飞扬一般。
所以,一般人称吴道子画的线条是“吴带当风”
“吴带当风”和“春蚕吐丝”的差别在哪里呢?
“春蚕吐丝”表现比较均匀、缓慢的节奏;可是,“吴带当风”似乎具有狂风暴雨的速度,气势很大。
吴道子的《送子天王图》,现在看到的是摹本,但是,也可以看到画面上都是飞动的线条。每一根线条都有几次转折变化,的确像被风翻动的衣带。
其实,在敦煌壁画中,我们也可以看到具有吴道子风格的作品。例如,一O三窟的《维摩居士》,完全用白描线条勾勒。一层一层的衣纹,全是流畅的线条。这都是“吴带当风”的影响罢。
这些风俗画,基本上是以描写宫廷生活为主。
当时唐代的宫廷绘画也非常发达。阎立本就是一个以画宫廷绘画为主的画家。
唐代宫廷中有职业性的画家。这些画家,不但自己一生以绘画为职业,甚至还将工作传给儿子、孙子或兄弟。
唐代初年有名的画家阎立本就是这种情形。他的父亲阎毗,他的哥哥阎立德,都给宫廷画过画。
当时宫廷里的画家,不只是画画,还要替皇帝、公主等贵族们设计住的房子、穿的衣服、用的家具器物,等于是一个宫廷的设计师。
阎立本是唐太宗李世民时代的画家。因此,他所有作品也大都和这个帝王有关。《历代帝王图》卷选了十三个帝王。帝王都身体魁伟,两臂张开,衣袖宽大。旁边陪衬的人物,相形之下,就显得卑微。这种突出主要人物的画法,在阎立本的《步辇图》中也可以看得到。
《步辇图》是一张历史画。
他们想象中的“净土”,大概就像皇帝住的宫殿罢。
因此,我们在唐代的壁画中,所看到许多以“净土”为题材的作品,其中的楼阁宫殿,完全是唐代宫廷的规模。原来的印度宗教画,经过画家这样改变,结果就产生了唐代的宫廷写实绘画。这些璧画,与印度佛教无关,倒变成研究唐代官廷生活的最好资料了。
一般来说,王维是中国“文人画”的鼻祖。“文人画”就是读书人画的画。这种画,不用太多颜色,用的主要是墨,看起来很淡雅。“文人画”后来被宋朝苏东坡等加以发扬光大。
苏东坡说王维“画中有诗,诗中有画”。因为王维本身是诗人,读过很多书,所以他的画中富有诗意,境界很高。
王维晚年隐居在陕西蓝田的辋川,写了很多歌咏山水的诗。“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这句诗,就仿佛一张画。他的山水画影响也很大:用淡漠画山水,使得以后一千年间,画山水多用水墨,而不用青绿了。
唐代的山水画被后代成为“青绿山水”或“金碧山水”。
宫廷画家就把宫廷绘画的内容,转向描写宫廷妇女多姿多彩的生活了。(兴起了张萱、周昉花的仕女画)。
---中国人原本不信奉宗教。中国人也许相信:日常生活本身就是一种宗教罢。所以,把现实中的生活过得更快乐、更幸福,也就达到宗教里所说的“净土”了。---
所以,到了唐代,敦煌壁画已经不再是佛教画了。---
这种以现实生活为题材的世俗画,大量进入以佛教为主题的绘画中,把原来印度的宗教画,转变成中国的风俗画。
这些宫廷女子,高髻戴冠,有一种很自信又很满足的表情,流露出地幸福生活的信心。她们一方面有印度的血统,另一方面又有中国文化的熏陶。她们把佛教的安静和中国的简朴、谦虚混合在一起了。---
她们并不是高不可攀的神佛。
她们只是比较安静,比较不贪心,比较关心别人。
唐代的菩萨,从印度的神佛变成了中国人的母亲。
中国画家喜欢安静祥和的画面。他们觉得宗教给人的应该是喜悦和幸福,不应该太强调血淋淋的场面。--
大部分的画家喜欢画美丽的菩萨。
经过北周、隋唐以后,一进入唐代,我们立刻可以发现,北魏以来的印度画风,一下子转变成一个成熟的中国式佛教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