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 下载
注册
登录
|
搜索
正在搜索中...
首页
我的书架
我的主页
我的收藏
我的书评
暗时间
2003年,刘未鹏在杂志上发表了自己的第一篇文章,并开始写博客。最初的博客较短,也较琐碎,并夹杂着一些翻译的文章。后来渐渐开始有了一些自己的心得和看法。总体上在这8年里,
……
[ 展开全部 ]
作者平均每个月写1篇博客或更少,但从未停止。 刘未鹏说—— 写博客这件事情给我最大的体会就是,一件事情如果你能够坚持做8年,那么不管效率和频率多低,最终总能取得一些很可观的收益。而另一个体会就是,一件事情只要你坚持得足够久,“坚持”就会慢慢变成“习惯”。原本需要费力去驱动的事情便成了家常便饭,云淡风轻。 这本书便是从刘未鹏8年的博客文章中精选出来的,主要关于心智模式、学习方法和时间利用,《暗时间》的书名便来自于此。
[ 收起 ]
作者:"刘未鹏"
出版社:电子工业出版社
定价:35.00元
ISBN:7121140063
给个评价
做个书摘
书摘 (21 )
评价 (1 )
设计你自己的进度条
单车nic
2020-10-16 19:14:04 摘录
这是一个细节,但我相信不是所有人都有勇气上去拦住名人问普通问题的,我们会给自己找很多很多的理由和借口,我想最常见的应该是两个原因:
1.如果被批评了自尊心会受到打击
2.认为问了也问不出特别的信息
然而事实却是相反:
1.自尊心受到打击算不上实质性的损失。
2.你想不出能问出什么特别的信息,并不代表就真的问不到重要的信息。把不知道当成没有。
这条书摘已被收藏
0
次
+1
0
分享
收藏
0
条评价
亦夏M
2018-12-05 09:35:30 摘录
模仿高德纳先生的名言:过早退出是一切失败的根源。
再试一试吧,万一成功了呢?
这条书摘已被收藏
0
次
+1
0
分享
收藏
0
条评价
亦夏M
2018-12-05 09:31:12 摘录
所以其实我们都是直觉经济学家,当我们说“畏难”的时候,其实我们畏惧的不是困难本身,而是困难所暗示的时间经济学意义。
我们怕付出了却得不到对等的回报,我们怕注入的时间成本最终套不来自我价值的提升。所以心生了质疑,吝啬着自己的时间,遵从保守的策略,选择了逃避,选择了退出。
这条书摘已被收藏
0
次
+1
0
分享
收藏
0
条评价
雪已知春
2017-10-11 17:04:10 摘录
有人会因为无法作出决定就推迟决定,然而实际上推迟决定是最差的决定,在推迟决定期间,时间悄悄流逝,你却没有任何一条路上的积累,白白浪费了时间。
如果你有一些钱不知道花在A还是B上,你先不作决定,没问题,因为钱还是你的,但如果你有一些时间,不知道花在A上还是B上,不行,因为过了这段时间,这段时间就不是你的了。
所以,不管有多纠结,也不要从纠结中逃离,试图推延决定,既然终究是个痛苦的决定,就痛一回,好好思考和调查之后作出一个决定并坚持下去,只要不是太不靠谱的行业(相信也没谁会在纠结了之后却选了一个不靠谱的行业的),经过你的积累总会成为高手。
时光未曾停下,你我也不能。 但也要考虑后再做出决定。 无论是太过谨慎错失机会,抑或太过莽撞而匆忙做出决定,都不可取。
这条书摘已被收藏
0
次
+1
0
分享
收藏
0
条评价
雪已知春
2017-10-11 16:42:37 摘录
反思是让人得以改进自己的最重要的思维品质
很多人在成年之后甚至未及成年,性格就难以再发生大的变化。性格是这样一种自我实现和强化的陷阱:如果你是不容易专注的人,你会发现生活中处处都是分散你注意力的东西,你的思维难以在一个事情上停留半小时,于是你的时间变得琐碎,你很难在一个领域有长久的积累和深入的思考,这样的现实可能会让你感到沮丧,后者让你更加无法专心,这样的现实可能会让你感到焦虑,为了避开焦虑你又会去寻求其他的刺激,结果是恶性循环。
反思是改变自己的第一步,我们常常容易发现别人的问题,别人的错误,却难以发现自己思维中的问题,因为我们很少会把自己的思维当成目标去思考。
什么才叫反思? 至少在我看来,如果只是考虑“我做错了”“我该怎么做”这不叫反思。 如果仅仅只是做了这么浅的反思还不如不思,因为之后还会在同一个地方摔坑。 一般我会做的: 1.反思做错的地方, 2.反思是什么原因造成这个局面, 3.找到浅层的原因,再更深入的找找根源,如果一个人犯得的错误是棵树,就算一次两次还摸不到根,但至少会有大概的方向,累积起来,你就知道你真正要改的是什么。 4.寻找更好的解决办法。 5.记录下来。
这条书摘已被收藏
0
次
+1
0
分享
收藏
0
条评价
雪已知春
2017-10-11 16:25:51 摘录
靠专业技能的成功是最具可复制性的
它需要的只是你在一个领域坚持不懈地专注下去,只需要选择一个不算太不靠谱的方向,然后专心致志的专下去,最后必然能成为高手或者绝顶高手。世上有很多成功带有偶然因素和运气成分或出身环境,但至少这一样,被无数人复制了无数遍,否则就不会存在学校和教育了。
成功不可复制,但可复制的专业技能可以助你走向成功。
这条书摘已被收藏
0
次
+1
0
分享
收藏
0
条评价
雪已知春
2017-10-11 16:21:15 摘录
过早退出的原因往往在于对于未来的不确定性,对于投资时间最终无法收到回报的恐惧,感受到的困难越大,这种恐惧越大,因为越大的困难往往暗示着这个任务需要投资的时间越大。所以其实我们都是直觉经济学家,当我们说“畏难”的时候,其实我们畏惧的不是困难本身,而是困难所暗示的时间经济学意义。
然而,我们的情绪大脑毕竟比较原始,仅根据碰壁的次数或硬度来判断事情的难易并不一定靠谱,如果你遇到困难,不妨用一用互联网,用一用群体的智慧,看看别人当时是怎么想怎么办的,绝大多数情况下你并不孤单,你遇到的问题早就有人遇到过,你踩过的坑里面尽是前人的脚印,不要仅仅因为一时摸不着头绪,找不着出路就退出,这不是informed decision,问一问自己作出退出的决策是否基于足够的信息,我是否进行了足够的调查,至少,是否去简单用了用搜索引擎。
兴趣遍地都是,专注和持之以恒才是真正稀缺的。
很多人看了书中的故事之后得出这样的结论:兴趣最重要。然而,我觉得区别他们和其他人的,并不是他们拥有超过常人的兴趣,而是他们拥有超过常人的毅力。
其实人天生就对新事物怀有好奇心,难以找出谁没有对任何事物或领域产生过兴趣,然而不同的是,有些人的兴趣只能持续几天,当遇到第一个困难,第一道坎的时候,他们就熄灭了,然而另一些人的兴趣火花会变成火苗,火苗会变成火种,一直稳定的燃烧很多年。区别他们的并不是兴趣的有无,而是他们的性格里面有没有维持兴趣的火种一直燃烧下去的燃料。
一个人有专注和持之以恒的性格,即便在一个没有多大兴趣的领域也能成为专家(更何况,兴趣的很大一类来源就是“我擅长做这件事情”);反之就算有兴趣也很快会被一些冷水泼灭。
生活中的选择远比我们想象得要多,细微的选择差异造就了不同的人生。
过早退出是一切失败的根源。
这条书摘已被收藏
0
次
+1
0
分享
收藏
0
条评价
雪已知春
2017-10-11 16:14:08 摘录
进度条的设计是一个很多人都知道的故事:同样的耗时,如果不给任何进度提示,只是在完成之后才弹出一个完成消息,中间没有任何动态变化,那么整个过程就会让人等得非常焦急,导致一些人干脆把程序关了了事。如果有进度不断更新,那么对整个过程耗时的心理感受就会远低于实际值,用户也不会郁闷到把程序关了。(你有多少次在银行处理手续的时候,看着工作人员把一堆材料不停地倒腾来去,心里多希望他们可以在柜台小窗口上投影一个进度条?)
这里的原因在于,没有进度提示的话,我们无法判断这个等待什么时候才是个尽头。如果有不断增长的进度条,那么我们对于什么时候会达到100%就会有一个粗略的估计,这个估计是一剂定心丸,让我们知道这事情总会并且会在不久的将来完成。
做事情也是同样的道理,善于规划的人,会将目标分割成一个个的里程碑,再将里程碑分割成TODO列表。前阵子流行的GTD方法学,核心的理念就在于,如果你把任务分割了,你就有了进度条,你就知道,事情在不断的进展,你总会完成任务或到达你的目标,你会有一个时间估计。反之如果没有这个分割,整个的任务或目标对你来说就只有两种状态——“完成”和“未完成”,如果不幸是一个比较漫长的目标,那么你会发现你的进度条总是“未完成”,一次又一次的等待未果会耗尽你的耐心,让你下意识的产生“这事什么时候才能完呢?”的疑惑,没有分而治之,你就不知道未来还需要付出多少努力才能达到目的,这就会让你心生怯意,不敢进一步投入时间,免得血本无归。在这样的心理下,不少人就会选择保守策略——退出,以免到头来花了时间还一事无成。
而所谓的规划其实就是针对这种心理弱点的做事方法。如果你对整个目标的几个重大步骤有清晰的界定,能够对每个步骤的耗时作出靠谱的上界估计,你就不会被不确定的未来,不确定的时间投入感到恐惧,就不会被这种不确定感压迫到过早退出。
也不会特别麻烦,国内现在已经有tn大小的计划进度本卖,不愿意自己设计的可以去买。 愿意自己设计的就更好了。 不过这点最重要的不是进度条,而是一开始就要将任务具体化,比如锻炼身体,怎么样才算锻炼好了?是能跑马拉松还是能做100个仰卧起坐?是能一个打五个还是练好柔韧度?所以一开始的目标一定要明确。 其次,要注意目标的细化,为了更容易过得成就感让自己能更快习惯这个任务,一开始的任务可以可以设定为比较轻松而又不太简单。 再者,一定要将任务细化,可以先细化到每天,每天再细化到每次。 最后,一定要将任务和进度都记录下来
这条书摘已被收藏
0
次
+1
0
分享
收藏
0
条评价
导购链接
×
做书摘
文字书摘
读图识字
至少还需要输入
10
字
保存原图片为书摘
上传图片
识别
最多输入
500
个字
上传图片
重新上传
写点笔记吧
至少还需要输入
10
字
章节(选填)
序言 为什么人人都该学点心理学
第一篇 暗时间
暗时间
设计你自己的进度条
如何有效地记忆与学习
学习密度与专注力
一直以来伴随我的一些学习习惯
我在南大的七年
第二篇 思维改变生活
逃出你的肖申克
亲身经历才能明白?
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从视觉错觉到偏见
遇见20万年前的自己
理智与情感
书写是为了更好地思考
为什么你从现在开始就应该写博客
我不想与我不能
遇到问题为什么应该自己动手
什么才是你的不可替代性和核心竞争力
第三篇 跟波利亚学解题
跟波利亚学解题
锤子和钉子
鱼是最后一个看到水的
知其所以然
为什么有必要知其所以然
康托尔、哥德尔、图灵 — 永恒的金色对角线
数学之美番外篇:快排为什么那样快
数学之美番外篇:平凡而又神奇的贝叶斯方法
索 引
参考文献
页码(选填)
这本书已经添加了这些章节,请勾选或者新建你的书摘所属的章节
add
up
down
remove
序言 为什么人人都该学点心理学
第一篇 暗时间
暗时间
设计你自己的进度条
如何有效地记忆与学习
学习密度与专注力
一直以来伴随我的一些学习习惯
我在南大的七年
第二篇 思维改变生活
逃出你的肖申克
亲身经历才能明白?
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从视觉错觉到偏见
遇见20万年前的自己
理智与情感
书写是为了更好地思考
为什么你从现在开始就应该写博客
我不想与我不能
遇到问题为什么应该自己动手
什么才是你的不可替代性和核心竞争力
第三篇 跟波利亚学解题
跟波利亚学解题
锤子和钉子
鱼是最后一个看到水的
知其所以然
为什么有必要知其所以然
康托尔、哥德尔、图灵 — 永恒的金色对角线
数学之美番外篇:快排为什么那样快
数学之美番外篇:平凡而又神奇的贝叶斯方法
索 引
参考文献
×
添加一个书摘本
搜索创建书摘本
搜索
正在搜索...
不对,换一下
书名
作者
出版社
备注
ISBN
*
*
×
编辑书摘
书摘
最少还需要输入
10
字
写点笔记吧
最少还需要输入
10
字
*
这条书摘是属于哪一章节的?
序言 为什么人人都该学点心理学
第一篇 暗时间
暗时间
设计你自己的进度条
如何有效地记忆与学习
学习密度与专注力
一直以来伴随我的一些学习习惯
我在南大的七年
第二篇 思维改变生活
逃出你的肖申克
亲身经历才能明白?
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从视觉错觉到偏见
遇见20万年前的自己
理智与情感
书写是为了更好地思考
为什么你从现在开始就应该写博客
我不想与我不能
遇到问题为什么应该自己动手
什么才是你的不可替代性和核心竞争力
第三篇 跟波利亚学解题
跟波利亚学解题
锤子和钉子
鱼是最后一个看到水的
知其所以然
为什么有必要知其所以然
康托尔、哥德尔、图灵 — 永恒的金色对角线
数学之美番外篇:快排为什么那样快
数学之美番外篇:平凡而又神奇的贝叶斯方法
索 引
参考文献
*
页码
×
删除
您确定要删除吗?
1.如果被批评了自尊心会受到打击
2.认为问了也问不出特别的信息
然而事实却是相反:
1.自尊心受到打击算不上实质性的损失。
2.你想不出能问出什么特别的信息,并不代表就真的问不到重要的信息。把不知道当成没有。
如果你有一些钱不知道花在A还是B上,你先不作决定,没问题,因为钱还是你的,但如果你有一些时间,不知道花在A上还是B上,不行,因为过了这段时间,这段时间就不是你的了。
所以,不管有多纠结,也不要从纠结中逃离,试图推延决定,既然终究是个痛苦的决定,就痛一回,好好思考和调查之后作出一个决定并坚持下去,只要不是太不靠谱的行业(相信也没谁会在纠结了之后却选了一个不靠谱的行业的),经过你的积累总会成为高手。
很多人在成年之后甚至未及成年,性格就难以再发生大的变化。性格是这样一种自我实现和强化的陷阱:如果你是不容易专注的人,你会发现生活中处处都是分散你注意力的东西,你的思维难以在一个事情上停留半小时,于是你的时间变得琐碎,你很难在一个领域有长久的积累和深入的思考,这样的现实可能会让你感到沮丧,后者让你更加无法专心,这样的现实可能会让你感到焦虑,为了避开焦虑你又会去寻求其他的刺激,结果是恶性循环。
反思是改变自己的第一步,我们常常容易发现别人的问题,别人的错误,却难以发现自己思维中的问题,因为我们很少会把自己的思维当成目标去思考。
它需要的只是你在一个领域坚持不懈地专注下去,只需要选择一个不算太不靠谱的方向,然后专心致志的专下去,最后必然能成为高手或者绝顶高手。世上有很多成功带有偶然因素和运气成分或出身环境,但至少这一样,被无数人复制了无数遍,否则就不会存在学校和教育了。
然而,我们的情绪大脑毕竟比较原始,仅根据碰壁的次数或硬度来判断事情的难易并不一定靠谱,如果你遇到困难,不妨用一用互联网,用一用群体的智慧,看看别人当时是怎么想怎么办的,绝大多数情况下你并不孤单,你遇到的问题早就有人遇到过,你踩过的坑里面尽是前人的脚印,不要仅仅因为一时摸不着头绪,找不着出路就退出,这不是informed decision,问一问自己作出退出的决策是否基于足够的信息,我是否进行了足够的调查,至少,是否去简单用了用搜索引擎。
兴趣遍地都是,专注和持之以恒才是真正稀缺的。
很多人看了书中的故事之后得出这样的结论:兴趣最重要。然而,我觉得区别他们和其他人的,并不是他们拥有超过常人的兴趣,而是他们拥有超过常人的毅力。
其实人天生就对新事物怀有好奇心,难以找出谁没有对任何事物或领域产生过兴趣,然而不同的是,有些人的兴趣只能持续几天,当遇到第一个困难,第一道坎的时候,他们就熄灭了,然而另一些人的兴趣火花会变成火苗,火苗会变成火种,一直稳定的燃烧很多年。区别他们的并不是兴趣的有无,而是他们的性格里面有没有维持兴趣的火种一直燃烧下去的燃料。
一个人有专注和持之以恒的性格,即便在一个没有多大兴趣的领域也能成为专家(更何况,兴趣的很大一类来源就是“我擅长做这件事情”);反之就算有兴趣也很快会被一些冷水泼灭。
生活中的选择远比我们想象得要多,细微的选择差异造就了不同的人生。
这里的原因在于,没有进度提示的话,我们无法判断这个等待什么时候才是个尽头。如果有不断增长的进度条,那么我们对于什么时候会达到100%就会有一个粗略的估计,这个估计是一剂定心丸,让我们知道这事情总会并且会在不久的将来完成。
做事情也是同样的道理,善于规划的人,会将目标分割成一个个的里程碑,再将里程碑分割成TODO列表。前阵子流行的GTD方法学,核心的理念就在于,如果你把任务分割了,你就有了进度条,你就知道,事情在不断的进展,你总会完成任务或到达你的目标,你会有一个时间估计。反之如果没有这个分割,整个的任务或目标对你来说就只有两种状态——“完成”和“未完成”,如果不幸是一个比较漫长的目标,那么你会发现你的进度条总是“未完成”,一次又一次的等待未果会耗尽你的耐心,让你下意识的产生“这事什么时候才能完呢?”的疑惑,没有分而治之,你就不知道未来还需要付出多少努力才能达到目的,这就会让你心生怯意,不敢进一步投入时间,免得血本无归。在这样的心理下,不少人就会选择保守策略——退出,以免到头来花了时间还一事无成。
而所谓的规划其实就是针对这种心理弱点的做事方法。如果你对整个目标的几个重大步骤有清晰的界定,能够对每个步骤的耗时作出靠谱的上界估计,你就不会被不确定的未来,不确定的时间投入感到恐惧,就不会被这种不确定感压迫到过早退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