暗时间

2003年,刘未鹏在杂志上发表了自己的第一篇文章,并开始写博客。最初的博客较短,也较琐碎,并夹杂着一些翻译的文章。后来渐渐开始有了一些自己的心得和看法。总体上在这8年里, …… [ 展开全部 ]
  • 作者:"刘未鹏"
  • 出版社:电子工业出版社
  • 定价:35.00元
  • ISBN:7121140063
设计你自己的进度条
  • 单车nic
    2020-10-16 19:14:04 摘录
    这是一个细节,但我相信不是所有人都有勇气上去拦住名人问普通问题的,我们会给自己找很多很多的理由和借口,我想最常见的应该是两个原因:
    1.如果被批评了自尊心会受到打击
    2.认为问了也问不出特别的信息
    然而事实却是相反:
    1.自尊心受到打击算不上实质性的损失。
    2.你想不出能问出什么特别的信息,并不代表就真的问不到重要的信息。把不知道当成没有。
    这条书摘已被收藏0
  • 亦夏M
    2018-12-05 09:35:30 摘录
    模仿高德纳先生的名言:过早退出是一切失败的根源。
    再试一试吧,万一成功了呢?
    这条书摘已被收藏0
  • 亦夏M
    2018-12-05 09:31:12 摘录
    所以其实我们都是直觉经济学家,当我们说“畏难”的时候,其实我们畏惧的不是困难本身,而是困难所暗示的时间经济学意义。
    我们怕付出了却得不到对等的回报,我们怕注入的时间成本最终套不来自我价值的提升。所以心生了质疑,吝啬着自己的时间,遵从保守的策略,选择了逃避,选择了退出。
    这条书摘已被收藏0
  • 雪已知春
    2017-10-11 17:04:10 摘录
    有人会因为无法作出决定就推迟决定,然而实际上推迟决定是最差的决定,在推迟决定期间,时间悄悄流逝,你却没有任何一条路上的积累,白白浪费了时间。

    如果你有一些钱不知道花在A还是B上,你先不作决定,没问题,因为钱还是你的,但如果你有一些时间,不知道花在A上还是B上,不行,因为过了这段时间,这段时间就不是你的了。

    所以,不管有多纠结,也不要从纠结中逃离,试图推延决定,既然终究是个痛苦的决定,就痛一回,好好思考和调查之后作出一个决定并坚持下去,只要不是太不靠谱的行业(相信也没谁会在纠结了之后却选了一个不靠谱的行业的),经过你的积累总会成为高手。
    时光未曾停下,你我也不能。 但也要考虑后再做出决定。 无论是太过谨慎错失机会,抑或太过莽撞而匆忙做出决定,都不可取。
    这条书摘已被收藏0
  • 雪已知春
    2017-10-11 16:42:37 摘录
    反思是让人得以改进自己的最重要的思维品质

    很多人在成年之后甚至未及成年,性格就难以再发生大的变化。性格是这样一种自我实现和强化的陷阱:如果你是不容易专注的人,你会发现生活中处处都是分散你注意力的东西,你的思维难以在一个事情上停留半小时,于是你的时间变得琐碎,你很难在一个领域有长久的积累和深入的思考,这样的现实可能会让你感到沮丧,后者让你更加无法专心,这样的现实可能会让你感到焦虑,为了避开焦虑你又会去寻求其他的刺激,结果是恶性循环。

    反思是改变自己的第一步,我们常常容易发现别人的问题,别人的错误,却难以发现自己思维中的问题,因为我们很少会把自己的思维当成目标去思考。
    什么才叫反思? 至少在我看来,如果只是考虑“我做错了”“我该怎么做”这不叫反思。 如果仅仅只是做了这么浅的反思还不如不思,因为之后还会在同一个地方摔坑。 一般我会做的: 1.反思做错的地方, 2.反思是什么原因造成这个局面, 3.找到浅层的原因,再更深入的找找根源,如果一个人犯得的错误是棵树,就算一次两次还摸不到根,但至少会有大概的方向,累积起来,你就知道你真正要改的是什么。 4.寻找更好的解决办法。 5.记录下来。
    这条书摘已被收藏0
  • 雪已知春
    2017-10-11 16:25:51 摘录
    靠专业技能的成功是最具可复制性的

    它需要的只是你在一个领域坚持不懈地专注下去,只需要选择一个不算太不靠谱的方向,然后专心致志的专下去,最后必然能成为高手或者绝顶高手。世上有很多成功带有偶然因素和运气成分或出身环境,但至少这一样,被无数人复制了无数遍,否则就不会存在学校和教育了。
    成功不可复制,但可复制的专业技能可以助你走向成功。
    这条书摘已被收藏0
  • 雪已知春
    2017-10-11 16:21:15 摘录
    过早退出的原因往往在于对于未来的不确定性,对于投资时间最终无法收到回报的恐惧,感受到的困难越大,这种恐惧越大,因为越大的困难往往暗示着这个任务需要投资的时间越大。所以其实我们都是直觉经济学家,当我们说“畏难”的时候,其实我们畏惧的不是困难本身,而是困难所暗示的时间经济学意义。

    然而,我们的情绪大脑毕竟比较原始,仅根据碰壁的次数或硬度来判断事情的难易并不一定靠谱,如果你遇到困难,不妨用一用互联网,用一用群体的智慧,看看别人当时是怎么想怎么办的,绝大多数情况下你并不孤单,你遇到的问题早就有人遇到过,你踩过的坑里面尽是前人的脚印,不要仅仅因为一时摸不着头绪,找不着出路就退出,这不是informed decision,问一问自己作出退出的决策是否基于足够的信息,我是否进行了足够的调查,至少,是否去简单用了用搜索引擎。

    兴趣遍地都是,专注和持之以恒才是真正稀缺的。

    很多人看了书中的故事之后得出这样的结论:兴趣最重要。然而,我觉得区别他们和其他人的,并不是他们拥有超过常人的兴趣,而是他们拥有超过常人的毅力。

    其实人天生就对新事物怀有好奇心,难以找出谁没有对任何事物或领域产生过兴趣,然而不同的是,有些人的兴趣只能持续几天,当遇到第一个困难,第一道坎的时候,他们就熄灭了,然而另一些人的兴趣火花会变成火苗,火苗会变成火种,一直稳定的燃烧很多年。区别他们的并不是兴趣的有无,而是他们的性格里面有没有维持兴趣的火种一直燃烧下去的燃料。

    一个人有专注和持之以恒的性格,即便在一个没有多大兴趣的领域也能成为专家(更何况,兴趣的很大一类来源就是“我擅长做这件事情”);反之就算有兴趣也很快会被一些冷水泼灭。

    生活中的选择远比我们想象得要多,细微的选择差异造就了不同的人生。
    过早退出是一切失败的根源。
    这条书摘已被收藏0
  • 雪已知春
    2017-10-11 16:14:08 摘录
    进度条的设计是一个很多人都知道的故事:同样的耗时,如果不给任何进度提示,只是在完成之后才弹出一个完成消息,中间没有任何动态变化,那么整个过程就会让人等得非常焦急,导致一些人干脆把程序关了了事。如果有进度不断更新,那么对整个过程耗时的心理感受就会远低于实际值,用户也不会郁闷到把程序关了。(你有多少次在银行处理手续的时候,看着工作人员把一堆材料不停地倒腾来去,心里多希望他们可以在柜台小窗口上投影一个进度条?)

    这里的原因在于,没有进度提示的话,我们无法判断这个等待什么时候才是个尽头。如果有不断增长的进度条,那么我们对于什么时候会达到100%就会有一个粗略的估计,这个估计是一剂定心丸,让我们知道这事情总会并且会在不久的将来完成。

    做事情也是同样的道理,善于规划的人,会将目标分割成一个个的里程碑,再将里程碑分割成TODO列表。前阵子流行的GTD方法学,核心的理念就在于,如果你把任务分割了,你就有了进度条,你就知道,事情在不断的进展,你总会完成任务或到达你的目标,你会有一个时间估计。反之如果没有这个分割,整个的任务或目标对你来说就只有两种状态——“完成”和“未完成”,如果不幸是一个比较漫长的目标,那么你会发现你的进度条总是“未完成”,一次又一次的等待未果会耗尽你的耐心,让你下意识的产生“这事什么时候才能完呢?”的疑惑,没有分而治之,你就不知道未来还需要付出多少努力才能达到目的,这就会让你心生怯意,不敢进一步投入时间,免得血本无归。在这样的心理下,不少人就会选择保守策略——退出,以免到头来花了时间还一事无成。
    而所谓的规划其实就是针对这种心理弱点的做事方法。如果你对整个目标的几个重大步骤有清晰的界定,能够对每个步骤的耗时作出靠谱的上界估计,你就不会被不确定的未来,不确定的时间投入感到恐惧,就不会被这种不确定感压迫到过早退出。
    也不会特别麻烦,国内现在已经有tn大小的计划进度本卖,不愿意自己设计的可以去买。 愿意自己设计的就更好了。 不过这点最重要的不是进度条,而是一开始就要将任务具体化,比如锻炼身体,怎么样才算锻炼好了?是能跑马拉松还是能做100个仰卧起坐?是能一个打五个还是练好柔韧度?所以一开始的目标一定要明确。 其次,要注意目标的细化,为了更容易过得成就感让自己能更快习惯这个任务,一开始的任务可以可以设定为比较轻松而又不太简单。 再者,一定要将任务细化,可以先细化到每天,每天再细化到每次。 最后,一定要将任务和进度都记录下来
    这条书摘已被收藏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