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3年,刘未鹏在杂志上发表了自己的第一篇文章,并开始写博客。最初的博客较短,也较琐碎,并夹杂着一些翻译的文章。后来渐渐开始有了一些自己的心得和看法。总体上在这8年里, …… [ 展开全部 ]
  • 作者:"刘未鹏"
  • 出版社:电子工业出版社
  • 定价:35.00元
  • ISBN:9787121140068
  • 2020-10-16 19:14:04 摘录
    这是一个细节,但我相信不是所有人都有勇气上去拦住名人问普通问题的,我们会给自己找很多很多的理由和借口,我想最常见的应该是两个原因:
    1.如果被批评了自尊心会受到打击
    2.认为问了也问不出特别的信息
    然而事实却是相反:
    1.自尊心受到打击算不上实质性的损失。
    2.你想不出能问出什么特别的信息,并不代表就真的问不到重要的信息。把不知道当成没有。
    这条书摘已被收藏0
  • 2020-10-16 19:07:15 摘录
    迅速进入状态的能力是可以锻炼的,根据我个人的经验,至少可以缩短到3~5分钟。
    能够迅速进入专注状态,以及能够长期保持专注状态,是高效学习的两个最重要的习惯。
    只有具备超强的抗干扰能力,才能有效的利用起前面提到的种种暗时间。抗干扰能力也是可以锻炼出来的,事实证明在有干扰的环境中看书是非常锻炼专注能力的一个办法。另外经常利用各种碎片时间阅读和思考,对迅速集中注意力和保持注意力都非常有帮助。
    这条书摘已被收藏0
  • 2020-10-02 10:49:58 摘录
    我们的努力是为了增大结果发生的几率,而不是为了那个确定的结果。不要奢望你努力了就绝对会成功,你不能,更不要以这个理由来作为不去努力的原因,因为不去努力,那就永远不会成功。
    增大成功的几率,本来就是我们付出时间的原因
    这条书摘已被收藏0
  • 2020-10-01 12:31:26 摘录
    我们的社会交往本能令我们非常顾及自己的面子(面子不仅是一个东方文化中的东西,在全球都存在),面子可以与很多东西关联——与异性的交往成败,在对手面前是否挺身而出,在困难的任务面前是否完成得很好。这里的逻辑是很明显的:一次糟糕的社会性事件会降低我们的声誉,在远古社会,聚居群体较小,成员之间依赖性很高,糟糕的声誉会导致被赖以生存的群体排挤出去,危及自身的一切,所以我们往往有着不顾一切捍卫自己的面子的原始冲动。
    这条书摘已被收藏0
  • 2020-09-07 12:09:13 摘录
    在无可辩驳的证据面前你的理性大脑是被说服了,但是你的另一个大脑却根本不买账,它的工作机制是:没钱就用焦虑来驱动你,让你寝食不安,等你挣到钱了,就给你短暂的满足感,之后让你迅速习惯于这点满足感,迫使你把目光投向更多的钱(进一步用焦虑来驱使你去赚更多的钱)。为什么你自己的大脑会跟你过不去呢?为什么它是不让你开心呢?很简单,如果你总是感到满足的话,就不会去进取,在个残酷的优胜劣汰的竞争环境中,你的这种不思进取的基因很快就会被淘汰。经过了漫长的筛选和淘汰,如今剩下来的基因几乎都是挣钱机器(Me Genes)。用数学的语言来说,自然选择过程试图最优化的目标函数并不是“幸福感”,而是“繁衍概率”。
    贪婪、嫉妒、短视、投机,这些天性也许在远古社会曾经成功地让我们的祖先占取了生存繁衍优势(并不像某些宗教里说的这些是所谓“原罪”,它们只不过是适应于特定社会背景的进化心理机制、判断与决策的启发式方法而已),然而现代工业社会的环境已经发生了根本性改变,分享、合作、交流长远、诚实,这些才是在现代社会获得成就的方法,但由于我们的天性还没为这个社会准备好(进化是需要时间的,由于人类进入现代社会的时间太短才区区数百年,和漫长的几十万年相比就像一瞬,进化的齿轮——需要经过一代代的繁衍来驱动——根本还没来得及跟上社会形态变化的脚步,所以我们仍然在使用着适应远古社会的心理和生理机制),因此,我们常常需要用理性的声音去说服内心的原始人。
    这条书摘已被收藏0
  • 2020-09-07 11:45:06 摘录
    所以后来我在博客上总结自己学习编程中走过的弯路,孟岩先生说到,是不是弯路,不是那么容易界定的。
    的确,也许真的有更好的路,但事前真的很难判断哪条路是最优的,我们能做到的,是把一条路走透了、走深了,只要不是一条太不靠谱的路,深入的过程中总会有很多的收获。只要不是太顽固,善于反省,总有一天也会逐渐意识到越来越靠谱的路。
    这条书摘已被收藏0
  • 2020-03-14 07:31:48 摘录
    就是
    世界是
    来说
    我们每个人内心的观念都会对我们看待周围的事物起到一个选镜的作
    滤一切所见之物。扭曲它们以使它们符合我们内心的主观意识。A
    在进行心理学实验的时侯,为了防止观察者的主观判断影响实验点
    明了种种手法。
    20世纪最伟大的心理学实验》1里面提到这样一则发人深省的实验:(2三大的0的一个著名的心理学家,怀疑精神病院的医生们的主观判断会影响
    观性,于是他和他的八位好友以身试法,他们花了一周时间,把包
    7心理
    的都装扮成精神病的样子,然后分头前往全国各地选定的精神病医院。的
    们装得很像,所以医生们都判断他们为精神病一这无可厚非。但
    吃惊的事实出现了,他们约好了,一日住进了精神病院内,就开始
    出正常人的方面面,也就是说,立即恢复他们原本的正常人状态程
    每次他们要求出院的时候,都被复查的医生阻止,医生们在他们的病面线
    到“有明显妄想和心理强迫倾向;努力试图让别人认为他是正常人
    各种带有主观倾向的病情判断。很显然,在医生们脑袋里已经形成的
    是精神病人”的这样一个观念影响了他们作出客观判断,他们会将那个
    精神病人的心理学家的行为往符合他们既有观念的方向解释和扭曲。反
    精神病院里真正的精神病人看出他们不对劲,有一个家伙偷偷趴在他耳延
    “你不是精神病,你肯定是记者或教授”。这位心理学家出来后发表了
    论文《精神病院里的正常人》,引起学界的轩然大波。
    这事后来还有一个更好玩的续集—精神病专家们被他们的这次实验搞怒了
    觉得尊严受到了挑战,于是悍然下出战书:接下来的X月内,你们尽管派
    过来装丫挺的,我们一概用火眼金睛将汝等识破。但结果呢?X月后
    病专家们信心满满地说他们识别出了
    20世纪最伟大的心理学实验,有意思。抵挡我不能,发挥主观能动性
    这条书摘已被收藏0
  • 2020-03-12 20:12:30 摘录
    睡前,走路思考问题
    这条书摘已被收藏0
  • 2018-12-05 09:35:30 摘录
    模仿高德纳先生的名言:过早退出是一切失败的根源。
    再试一试吧,万一成功了呢?
    这条书摘已被收藏0
  • 2018-12-05 09:31:12 摘录
    所以其实我们都是直觉经济学家,当我们说“畏难”的时候,其实我们畏惧的不是困难本身,而是困难所暗示的时间经济学意义。
    我们怕付出了却得不到对等的回报,我们怕注入的时间成本最终套不来自我价值的提升。所以心生了质疑,吝啬着自己的时间,遵从保守的策略,选择了逃避,选择了退出。
    这条书摘已被收藏0
  • 2018-11-19 18:10:05 摘录
    通过链接 注册下载 必须添加账单 和还款还多少无所谓 有信用卡的才可以做https://web.u51.com/gj-invite-share/index.html?invitaitonCode=GYRPNY&channelCode=yqhy_guanjia_zh_ewm
    衡量时间的价值是我们的思维时间,也就是作者说的“暗时间”。充分利用好“暗时间”,投入到学习和思考中,日积月累最后能产生质变。想要提高时间效率,我们可以通过以下方法:首先,利用好理智大脑,做好自我管理;其次,减少任务切换带来的时间损耗;最后,设置进度条,用看得见的反馈激励自己。
    这条书摘已被收藏0
  • 2018-09-06 11:35:58 摘录
    这条书摘已被收藏0
  • 2018-03-03 16:25:53 摘录
    有一天,我在书店看巴菲特的那本最近很火的自传《滚雪球》,开篇就提到巴菲特小时候第一次滚雪球的场景:

    “1939年的冬天,9岁的巴菲特在院子里玩雪。他把少量的积雪铲到一块,揉成一个雪球,然后把它放在地上慢慢滚动,雪球越滚越大从此,巴菲特再也没有停下脚步,目光投向白雪皑皑的整个世界…….”

    虽然你可以说这只是一种修辞或衬托,但不可否认的是它背后隐藏的是一种无法抗拒的归因倾向。这种手法读来令人倍感深沉,仿佛冥冥之中有一条强大而确定的因果线,穿过60年光阴,将人一生所有的事情穿在一起,令人肃然起敬。

    然而这不是事实,从一个个体观察的角度来说,外部的不确定因素实在太多了,机缘巧合太多了。然而无论是作者本人还是自传作家,都很难抵抗这种演绎手法的诱惑。但这种演绎,却几乎是我们了解他人的唯一途径。

    很多时候,我们读着自传很激动,但是我们没有意识到,我们可能只是在别人的思考中得意着。
    这条书摘已被收藏0
  • 2018-03-01 07:29:40 摘录

    如果在你没有很多钱的时候,有人告诉你,钱多的人并不更加幸福;钱与福感几乎不相干。你会相信吗?就算他拿出非常严谨、权威、科学的心理学研究结果(《撬动幸福》),也许你没法反驳,但你内心仍然还会有另一个声音在高喊:“管他的,还是让我先发了财再来担心这个问题吧。

    ”我们似乎有两个大脑:一个理性大脑(由进化年代较为新近的大脑皮层构成具备自我意识、分析、计划、抽象、语言等复杂的功能),和一个原始大脑(由进化年代较为久远的大脑区域构成,适应于远古社会,主管情绪及一些原始的需求和条件反射,如生存、繁衍、道德直觉,等等)。这两个区域并不总是合作无间的,很多时候我们面临两难决策的时候仿佛内心有两个声音在争吵,就是它们在吵架一理性的大脑告诉你应该这么做,但是原始的直
    觉却大喊应该那么做。

    到底怎么做呢?如果别人通过严格的心理学实验告诉你幸福与钱并不相干,你会怎么看?在无可辩驳的证据面前你的理性大脑是被说服了,但是你的另一个大脑却根本不买账,它的工作机制是:没钱就用焦虑来驱动你,让你寝食不安,等你挣到钱了,就给你短暂的满足感,之后让你迅速习惯于这点满足感,迫使你把目光投向更多的钱(进一步用焦虑来驱使你去赚更多的钱)。

    为什么你自己的大脑会跟你过不去呢?
    为什么它总是不让开心呢?很简单,如果你总是感到满足的话,就不会去进取,在个残酷的优胜劣汰的竞争环境中,你的这种不思进取的基因很快就会被淘汰。经过了漫长的筛选和淘汰,如今剩下来的基因都是挣钱机器。用数学的语言说,自然选择过程中试图最优化的目标函数并不是幸福感,而是繁衍概率。
    这条书摘已被收藏0
  • 2018-02-28 19:53:18 摘录
    普鲁斯特是个法国作家。彻底的失败者。一生没工作,情事不断还是个同性恋。花20年写了一本没几个人看的小说。但他也许是莎士比亚之后最伟大的作家。晚年回首人生,他发现那些难熬的日子才是一生中最好的时光,因为那些日子造就了他。而快活的日子全是浪费时间,没有任何收获。你想一觉醒来就到18岁,觉得这样可以跳过高中时期的痛苦。但高中是你一生中最重要的苦难时光,你不可能经历比这更好的苦难了(这段翻译来自卓别灵的博客)。
    这条书摘已被收藏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