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两例,我以为举得很坏。说严重一点,是诬陷了两位文学人物。
《俄狄浦斯》剧主角明明不知道他杀的是父亲。该剧所强调的是希腊悲剧的主题“命运”。《哈姆雷特》的一个主题,是思维太发达,行为太软弱,To be or not to be。
弗洛伊德有两重错误:一,为说明他的理论,强拉文学名著附会。二,他对两文学主角的想法,是卑污的。
可是世上小人多,弗洛伊德的学说大为流行。二十世纪实在是个平民的恶俗的世纪,谁把神圣伟大的东西拉下去,搞臭,大家就鼓掌。
《俄狄浦斯》剧主角明明不知道他杀的是父亲。该剧所强调的是希腊悲剧的主题“命运”。《哈姆雷特》的一个主题,是思维太发达,行为太软弱,To be or not to be。
弗洛伊德有两重错误:一,为说明他的理论,强拉文学名著附会。二,他对两文学主角的想法,是卑污的。
可是世上小人多,弗洛伊德的学说大为流行。二十世纪实在是个平民的恶俗的世纪,谁把神圣伟大的东西拉下去,搞臭,大家就鼓掌。
恋母、恋父,是有的。但无伦之爱与情欲之爱,毕竟不同的。一切爱都以性欲为基础,也不对。人类有很多种感情。儿子爱母亲,是一种孺慕,大人对小孩的爱,是慈爱。
当然,最强烈的爱必含性欲,但最高贵的爱完全不涉性欲。古代“朋友”间的义气,虽死不辞,弗洛伊德该如何解释?
哈姆雷特能做种种事,却对弑父娶母的王无可奈何,因他内心也想弑父。弗洛伊德说哈姆雷特比叔叔好不了多少。
弗洛伊德又说,所有女孩都恋父,恨母。
这两例,我以为举得很坏。说严重一点,是诬陷了两位文学人物。
女人穿裙子,那裙子两里长,又怎样?
意识流,仅仅是一种写作法(我认为),不是新发明,不能拿这个来反对二十世纪以前的非意识流小说。
二十世纪意识流的几位代表作家,我认为没有一个达到成熟完美。
意识流是个间歇的现象,不能扩大为整个人生。
意识流说到头是弄巧,所以很容易成拙。
人主要还是以意识构成的。乔伊斯、伍尔芙夫人……我看他们从非意识流转向意识流,又从意识流转向非意识流,总觉得他们很狼狈。
平心而论,意识流,宜写短篇小说,更宜写散文。
《俄狄浦斯》剧主角明明不知道他杀的是父亲。该剧所强调的是希腊悲剧的主题“命运”。《哈姆雷特》的一个主题,是思维太发达,行为太软弱,To be or not to be。
弗洛伊德有两重错误:一,为说明他的理论,强拉文学名著附会。二,他对两文学主角的想法,是卑污的。
可是世上小人多,弗洛伊德的学说大为流行。二十世纪实在是个平民的恶俗的世纪,谁把神圣伟大的东西拉下去,搞臭,大家就鼓掌。
弗洛伊德有两重错误:一,为说明他的理论,强拉文学名著附会。二,他对两文学主角的想法,是卑污的。
可是世上小人多,弗洛伊德的学说大为流行。二十世纪实在是个平民的恶俗的世纪,谁把神圣伟大的东西拉下去,搞臭,大家就鼓掌。
恋母、恋父,是有的。但无伦之爱与情欲之爱,毕竟不同的。一切爱都以性欲为基础,也不对。人类有很多种感情。儿子爱母亲,是一种孺慕,大人对小孩的爱,是慈爱。
当然,最强烈的爱必含性欲,但最高贵的爱完全不涉性欲。古代“朋友”间的义气,虽死不辞,弗洛伊德该如何解释?
其说分三点:一,人格的整体性统一,不主张把人分割成本我、自我、超我。二,统一的人格以及各种精神活动,都有明确的目标,因此人才能和社会环境相适应。这精神目标,是要取得“优越”,人把取得“优越”作为总目标。这有点道理的。三,人对“优越性”的渴望,是因为人有自卑感自卑感发源于儿童时期(因幼小,无知,要靠人生存长大),这种自卑的补偿作用就是对优越的渴望。如渴望拥有支配权
富有等等。
儿童越自卑,越不如意,志向、渴望越大,追求越忠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