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回忆录(全2册)

文学是可爱的。生活是好玩的。艺术是要有所牺牲的。 八十年代末,木心客居纽约时期,亦自他恢复写作、持续出书以来,纽约地面的大陆和台湾同行在异国谋饭之中,居然促成木心开讲“世 …… [ 展开全部 ]
  • 作者:木心 口述 陈丹青 笔录
  • 出版社: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 定价:98.00元
  • ISBN:7549530815
第六十一讲 影响二十世纪文学的哲学家(二) 783
  • wsmilis
    2019-03-27 21:24:35 摘录
    我以为弗洛伊德是生物的心理学派。“不幸的童年可以造就作家”(海明威语)是属人文的心理学派。
    这条书摘已被收藏0
  • wsmilis
    2019-03-01 22:18:04 摘录
    可是世上小人多,弗洛伊德的学说大为流行。二十世纪实在是个平民的恶俗的世纪,谁把神圣伟大的东西拉下去,搞臭,大家就鼓掌。
    这条书摘已被收藏0
  • wsmilis
    2019-03-01 22:16:47 摘录
    俄狄浦斯弑父,是童年愿望的达成。而引起共鸣,是因为我们也有同样的情结。弗洛伊德此说为著名的“俄狄浦斯情结”。

    哈姆雷特能做种种事,却对弑父娶母的王无可奈何,因他内心也想弑父。弗洛伊德说哈姆雷特比叔叔好不了多少。

    弗洛伊德又说,所有女孩都恋父,恨母。
    这两例,我以为举得很坏。说严重一点,是诬陷了两位文学人物。
    这条书摘已被收藏0
  • wsmilis
    2019-03-01 22:14:24 摘录
    现代派就是装疯卖傻,让那些比他们更疯更傻的人叫好。做爱高潮可以维持两天?我不相信。
    女人穿裙子,那裙子两里长,又怎样?

    意识流,仅仅是一种写作法(我认为),不是新发明,不能拿这个来反对二十世纪以前的非意识流小说。
    二十世纪意识流的几位代表作家,我认为没有一个达到成熟完美。

    意识流是个间歇的现象,不能扩大为整个人生。
    意识流说到头是弄巧,所以很容易成拙。

    人主要还是以意识构成的。乔伊斯、伍尔芙夫人……我看他们从非意识流转向意识流,又从意识流转向非意识流,总觉得他们很狼狈。
    平心而论,意识流,宜写短篇小说,更宜写散文。
    这条书摘已被收藏0
  • 七曜
    2018-12-29 23:03:23 摘录
    这两例,我以为举得很坏。说严重一点,是诬陷了两位文学人物。
    《俄狄浦斯》剧主角明明不知道他杀的是父亲。该剧所强调的是希腊悲剧的主题“命运”。《哈姆雷特》的一个主题,是思维太发达,行为太软弱,To be or not to be。
    弗洛伊德有两重错误:一,为说明他的理论,强拉文学名著附会。二,他对两文学主角的想法,是卑污的。
    可是世上小人多,弗洛伊德的学说大为流行。二十世纪实在是个平民的恶俗的世纪,谁把神圣伟大的东西拉下去,搞臭,大家就鼓掌。
    在文学角度上,我同意木心的观点:弗洛伊德对希腊英雄史诗和莎士比亚的戏剧引用充满了功利意味,他用“性本能”的观念对俄狄浦斯和哈姆雷特的解读谈不上公允,说是实证偏差并不为过,有种歪曲事实强行证明自己观点的感觉。且在道德层面上,弗洛伊德对两位英雄人物的性格剖析与其在文学作品中的设定背道而驰。 此处木心对弗洛伊德的评价很尖刻,前文讲伯格森的生命哲学还挺有趣的,讲到弗洛伊德的性本能观点,突然孩子气地大加鞭挞,不满程度可见一斑。大概因为现代社会生活时常援引弗洛伊德,用他的理论为各类不甚光彩的行为披上堂皇的冠冕,他的观点广为流行,使得木心高度称赏的希腊经典和莎翁巨作中的主角莫名背了许多黑锅。
    这条书摘已被收藏0
  • 麦兜史努比
    2018-12-03 11:17:03 摘录
    《俄狄浦斯》剧主角明明不知道他杀的是父亲。该剧所强调的是希腊悲剧的主题“命运”。《哈姆雷特》的一个主题,是思维太发达,行为太软弱,To be or not to be。
    弗洛伊德有两重错误:一,为说明他的理论,强拉文学名著附会。二,他对两文学主角的想法,是卑污的。
    可是世上小人多,弗洛伊德的学说大为流行。二十世纪实在是个平民的恶俗的世纪,谁把神圣伟大的东西拉下去,搞臭,大家就鼓掌。
    恋母、恋父,是有的。但无伦之爱与情欲之爱,毕竟不同的。一切爱都以性欲为基础,也不对。人类有很多种感情。儿子爱母亲,是一种孺慕,大人对小孩的爱,是慈爱。
    当然,最强烈的爱必含性欲,但最高贵的爱完全不涉性欲。古代“朋友”间的义气,虽死不辞,弗洛伊德该如何解释?
    我赞同
    这条书摘已被收藏0
  • 麦兜史努比
    2018-12-03 11:15:08 摘录
    现代派就是装疯卖傻,让那些比他们更疯更傻的人叫好。
    这条书摘已被收藏0
  • 一半一半
    2018-10-06 16:20:23 摘录
    阿尔弗雷德·阿德勒( Alfred adler,1870-1937)。奥地利精神病学家,弗洛伊德的信徒,后建立自己的学说,称“个人心理学”。
    其说分三点:一,人格的整体性统一,不主张把人分割成本我、自我、超我。二,统一的人格以及各种精神活动,都有明确的目标,因此人才能和社会环境相适应。这精神目标,是要取得“优越”,人把取得“优越”作为总目标。这有点道理的。三,人对“优越性”的渴望,是因为人有自卑感自卑感发源于儿童时期(因幼小,无知,要靠人生存长大),这种自卑的补偿作用就是对优越的渴望。如渴望拥有支配权
    富有等等。
    儿童越自卑,越不如意,志向、渴望越大,追求越忠实。
    这条书摘已被收藏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