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 下载
注册
登录
|
搜索
正在搜索中...
首页
我的书架
我的主页
我的收藏
我的书评
从城市国家到中华:殷周 春秋战国
本书为讲谈社《中国的历史》中的“殷周春秋战国”一卷。 《中国的历史》为日本讲谈社百周年献礼之作,是日本历史学家写给大众的中国通史读本。丛书自上古到近代,内容含概量大,撰述
……
[ 展开全部 ]
者均为日本该领域的代表性学者,作品大多构思巧妙,写法轻松,观点新颖,富于洞见,但同时又吸取了近些年来的诸多学术成果,利用了最新出土的史料,是一套可读性与严肃性兼备的重磅历史佳作。 全书正文共十章,另有前言和附录两个部分。前言,重点讲了本书新视角:“文化地域所拥有的历史特性”。正文十章:第一章讲“本书所涉及的时代”,强调了史料的价值问题及用法。第二至五章,是关于夏商周(西周)三代的历史。其中,第三、四章写法比较特别,作者的意图是利用各国成书于战国的史籍(作者所考定的),考察各国在战国时代站在自己的立场上,带着主观性,追溯其在夏、商、周(指西周)三代的历史渊源的内容。第六章讲“春秋的史实”。第七至九章,讲战国的历史文化。第十章,是对全书的总结。作者注意引导读者分辨史籍中的“事实”,重视新资料的运用,比较集中地反映了平势先生本人及其他日本学者的一些历史观点。
[ 收起 ]
作者:平势隆郎
出版社: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定价:52.00
ISBN:7549541566
给个评价
做个书摘
书摘 (21 )
评价 (1 )
诸子的虚实
太一
2018-02-03 12:10:41 摘录
西汉末年的刘向、刘歆父子对于诸子的理解,可以说是将“分栖共存”运用到官僚制度当中进行论述的典范。他们认为诸子论述的对象是互不重复的,因而得以共存。
刘向、刘歆的观点在宫中的藏书目录《七略》当中有所体现,之后被《汉书·艺文志》继承下来。在汉代以前,一般将诸子总结为“十家”,《艺文志》将这十家做了进一步细分,形成“诸子一百八十九家”。这十家指的就是:儒家(司徒之官)、道家(史官)、阴阳家(羲和之官)、法家(理官)、名家(礼官)、墨家(清庙之守)、纵横家(行人之官)、杂家(议官)、农家(农稷之官)、小说家(稗官)。
……
在上述十家当中没有提及兵家,《汉书·艺文志》认为兵家是出自掌管军队的司马之职,而数术者则是出自“明堂(举行仪式的地点)羲和(如上所述)史卜(掌管礼仪的官职)之职”。
这条书摘已被收藏
0
次
+1
0
分享
收藏
0
条评价
导购链接
×
做书摘
文字书摘
读图识字
至少还需要输入
10
字
保存原图片为书摘
上传图片
识别
最多输入
500
个字
上传图片
重新上传
写点笔记吧
至少还需要输入
10
字
章节(选填)
前 言
第一章 本书所涉及的时代
所谓古代的“事实”为何物
“清楚”的时代与“不清楚”的时代
横跨多元文化地域的汉字圈出现
汉代以后视点的特殊性
第二章 周王朝的史实
从伐殷到克殷—《逸周书》与《史记》
关于西周王朝起源与灭亡的传说
周公与共和
金文中的西周时代
第三章 “华夏”的源流与夏商周三代
韩的神话
韩宣子与夏王朝、商王朝
商朝故地的继承
第四章 战国诸国各自讲述的夏商周三代
秦、齐的领土主张与三代
魏国的《竹书纪年》与三代
楚国的祖先神话与三代
中山国的正统性主张与三代
汉王朝对三代的继承“形式”
第五章 夏王朝、商王朝的史实
禹的传说
夏王朝的系谱
商王朝
第六章 春秋时代的史实
广域汉字圈的出现
孔子的时代
探寻孔子的实际形象
春秋五霸
桓公去世后平息诸国混乱的霸主们
第七章 战国时代的史实
合纵连衡
促成“合纵”的又一位功臣—孟尝君
屈原
春申君、平原君、信陵君
第八章 战国时代的学术
诸子的虚实
战国时代的宇宙观
支撑战国时代学术的文字
第九章 战国时代的变革者
完善尺度标准的意义
商鞅变法
楚国变法
从君王巡行到皇帝巡行
第十章 重新比较探讨春秋时代观以及夏商周三代观
文书行政开始以前
西周时代的世界观
各文化地域上的王朝交替
汉字的魔力
被理想化的周公旦与太公望
领土国家进程中大国权贵与小国权贵的差别
刻板印象与多样化的视点
附录
主要人物略传
历史关键词解说
历史参考文献
页码(选填)
这本书已经添加了这些章节,请勾选或者新建你的书摘所属的章节
add
up
down
remove
前 言
第一章 本书所涉及的时代
所谓古代的“事实”为何物
“清楚”的时代与“不清楚”的时代
横跨多元文化地域的汉字圈出现
汉代以后视点的特殊性
第二章 周王朝的史实
从伐殷到克殷—《逸周书》与《史记》
关于西周王朝起源与灭亡的传说
周公与共和
金文中的西周时代
第三章 “华夏”的源流与夏商周三代
韩的神话
韩宣子与夏王朝、商王朝
商朝故地的继承
第四章 战国诸国各自讲述的夏商周三代
秦、齐的领土主张与三代
魏国的《竹书纪年》与三代
楚国的祖先神话与三代
中山国的正统性主张与三代
汉王朝对三代的继承“形式”
第五章 夏王朝、商王朝的史实
禹的传说
夏王朝的系谱
商王朝
第六章 春秋时代的史实
广域汉字圈的出现
孔子的时代
探寻孔子的实际形象
春秋五霸
桓公去世后平息诸国混乱的霸主们
第七章 战国时代的史实
合纵连衡
促成“合纵”的又一位功臣—孟尝君
屈原
春申君、平原君、信陵君
第八章 战国时代的学术
诸子的虚实
战国时代的宇宙观
支撑战国时代学术的文字
第九章 战国时代的变革者
完善尺度标准的意义
商鞅变法
楚国变法
从君王巡行到皇帝巡行
第十章 重新比较探讨春秋时代观以及夏商周三代观
文书行政开始以前
西周时代的世界观
各文化地域上的王朝交替
汉字的魔力
被理想化的周公旦与太公望
领土国家进程中大国权贵与小国权贵的差别
刻板印象与多样化的视点
附录
主要人物略传
历史关键词解说
历史参考文献
×
添加一个书摘本
搜索创建书摘本
搜索
正在搜索...
不对,换一下
书名
作者
出版社
备注
ISBN
*
*
×
编辑书摘
书摘
最少还需要输入
10
字
写点笔记吧
最少还需要输入
10
字
*
这条书摘是属于哪一章节的?
前 言
第一章 本书所涉及的时代
所谓古代的“事实”为何物
“清楚”的时代与“不清楚”的时代
横跨多元文化地域的汉字圈出现
汉代以后视点的特殊性
第二章 周王朝的史实
从伐殷到克殷—《逸周书》与《史记》
关于西周王朝起源与灭亡的传说
周公与共和
金文中的西周时代
第三章 “华夏”的源流与夏商周三代
韩的神话
韩宣子与夏王朝、商王朝
商朝故地的继承
第四章 战国诸国各自讲述的夏商周三代
秦、齐的领土主张与三代
魏国的《竹书纪年》与三代
楚国的祖先神话与三代
中山国的正统性主张与三代
汉王朝对三代的继承“形式”
第五章 夏王朝、商王朝的史实
禹的传说
夏王朝的系谱
商王朝
第六章 春秋时代的史实
广域汉字圈的出现
孔子的时代
探寻孔子的实际形象
春秋五霸
桓公去世后平息诸国混乱的霸主们
第七章 战国时代的史实
合纵连衡
促成“合纵”的又一位功臣—孟尝君
屈原
春申君、平原君、信陵君
第八章 战国时代的学术
诸子的虚实
战国时代的宇宙观
支撑战国时代学术的文字
第九章 战国时代的变革者
完善尺度标准的意义
商鞅变法
楚国变法
从君王巡行到皇帝巡行
第十章 重新比较探讨春秋时代观以及夏商周三代观
文书行政开始以前
西周时代的世界观
各文化地域上的王朝交替
汉字的魔力
被理想化的周公旦与太公望
领土国家进程中大国权贵与小国权贵的差别
刻板印象与多样化的视点
附录
主要人物略传
历史关键词解说
历史参考文献
*
页码
×
删除
您确定要删除吗?
刘向、刘歆的观点在宫中的藏书目录《七略》当中有所体现,之后被《汉书·艺文志》继承下来。在汉代以前,一般将诸子总结为“十家”,《艺文志》将这十家做了进一步细分,形成“诸子一百八十九家”。这十家指的就是:儒家(司徒之官)、道家(史官)、阴阳家(羲和之官)、法家(理官)、名家(礼官)、墨家(清庙之守)、纵横家(行人之官)、杂家(议官)、农家(农稷之官)、小说家(稗官)。
……
在上述十家当中没有提及兵家,《汉书·艺文志》认为兵家是出自掌管军队的司马之职,而数术者则是出自“明堂(举行仪式的地点)羲和(如上所述)史卜(掌管礼仪的官职)之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