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妈妈胜过好老师

本书是近年来难得一见的优秀的家庭教育原创作品,是教育专家尹建莉的教子手记,是一本还未上市就以“手抄本”流传的图书。 相比许多家教图书,这本书有以下特点: 第一,本书首次提 …… [ 展开全部 ]
  • 作者:尹建莉
  • 出版社:作家出版社
  • 定价:28.00元
  • ISBN:7506345048
序言 教育的美妙境界——有心而无痕
  • 鱼儿水中游
    2018-05-04 13:03:18 摘录
    这条书摘已被收藏0
  • 鱼儿水中游
    2018-04-06 15:05:58 摘录
    真的需要认真看看,如何对待我的孩子们
    这条书摘已被收藏0
  • 乔࿓乔
    2018-01-25 02:29:07 摘录
    作家刘震云也曾说过 :阅读是创作的延伸 ,是创作的一部分 ,如果你的创作引不起阅读 ,你说是好作品 ,不管你们信不信 ,我不信 。有人说好的作品是属于少数人的 ,这是自欺欺人 。真正的好作品 ,在流传的广度和深度上都是前所未有的 。
    这条书摘已被收藏0
  • 乔࿓乔
    2018-01-25 02:27:51 摘录
    美国作家梭罗说过 :多少人在读了一本书后 ,开始了他生活的新纪元 !一本书 ,能解释我们的奇迹 ,又能启发新的奇迹 ,这本书就为我们而存在了 。
    这条书摘已被收藏0
  • 英男
    2017-12-30 12:59:03 摘录
    希望读完这本书对孩子的教育能有新的感悟~
    这条书摘已被收藏0
  • 2017-06-16 21:39:52 摘录
    一个人不可能在家里是狼,一出门就变成羊,最多是出于伪装需要披张羊皮,这样要么是憋屈自己,要么不小心在哪里露出吓人的本性,对自己对别人都不好。

    其实“溺爱”的真相是包办,它剥夺了孩子的很多自主选择,恰是爱的反面。孩子只需要爱和自由,不需要纪律和管制,在安全和道德的底线之上,尽量允许孩子做他想做的一切——请放心,在这两条底线之上,孩子绝不会变坏,也不会出事,而且能学会分寸感。家长若有坦然的心态,那么孩子的各种“破坏”或不听话就根本不是问题,也就不存在耐心够不够这回事了。耐心的背后,其实是一颗爱心,学习耐心就是学习如何爱。

    当生活中有不幸的事情发生时,最好的处理方式是把伤害降到最低,而不是不管不顾地挣扎,使伤口继续扩大,殃及无辜。

    生命是用来追求幸福和快乐的,不是用来背负痛苦和忧伤的。正因为人生无常,肉体随时会离去,它才时刻提醒活着的人们,不要辜负当下美好的时光。趁我们还活着,应该尽情去追求梦想和快乐……

    幸福是自我选择的一个结果,并不是命运的结果。生活境况就像镜子里的人像,你是照镜子的人,如果你想让镜子里的人微笑,那么你必须先微笑;如若你一脸恨意,镜子里的人如何能笑出来呢?人生没有不得已的命运,命运是河流,难免有激流和险滩,你是船夫,完全可以掌控自己的命运。

    多看书,多和智慧的人接触,多和正能量的人交流,多去诚实面对自己,多思考,这是通往智慧和正能量的捷径。

    这条书摘已被收藏0
  • 2017-06-16 20:01:37 摘录
    一种学习活动如果不能唤起学生的热情,而是令他们厌恶的话,它对孩子的学习兴趣及智力发育都是有害的。那些重复的、毫无意义的作业最容易消磨孩子对学习的兴趣。苏霍姆林斯基说“浪费时间而无所用心,这样只能培养出懒汉。”以为繁重的作业可以让孩子学得更好、更习惯学习这件事,实在是一种误解。

    孩子的“胆小”是从出生后就开始心理受伤的一个后果,你不能要求她在短时间里就改变。外部的行为是容易改变的,内在的心理不容易改变。

    你对于孩子“胆小”的介意,其实是对自己的不满,因为你自身可能深受其苦。所以深层问题不是孩子太胆小,而是你太恐惧。请你回溯自己的童年,感受一下,是什么让你如此胆小。你如果能诚实面对自己的童年,勇敢地承认来自你母亲或他人的错误,可能你会更容易理解你的孩子。再想想,要孩子和陌生人或不熟悉的人打招呼,到底是为了培养孩子“懂礼貌”,还是为了让别人看到自己把孩子教育得“懂礼貌”,这两者是不一样的。教育中有一种障眼法就是,当我们以为是为了孩子而执意要他如何如何时,其实背后都是为了我们自己。所以,还要清除自己的虚荣心和自卑感,父母不为面子活着,就不会把孩子搞得太累。

    只有先学会和自己的孩子相处,才能真正学会和别人的孩子相处;只有把耐心给予自己的孩子,才能真正把耐心给予别人的孩子。

    我们经常会看到这样的信息和现象:某些“优秀教师”把精力和爱心都给了别的孩子,回家后却无力再对自己的孩子有所付出,顾不上管自己的孩子,致使自己的孩子问题一大堆。甚至曾有不顾自己孩子生病,去给学生上课,以致耽搁了自己孩子的治疗。这些现象一度不仅被人们正面看待,甚至讴歌宣传。究其原因,当事者对自己的真实状态没有清醒的认识,陶醉于虚幻的高尚和虚荣感中。很多人因为看不清楚这一点,一直生活在分裂中——在外倾尽全力营造自己的存在感、成就感,在家庭生活中又无所顾忌地放纵自己的情绪,致使自己和家人的生活陷入很大的麻烦中。
    这条书摘已被收藏0
  • 2017-06-14 21:51:46 摘录
    把孩子从小寄养出去的父母,由于和孩子之间建立的感情联结非常稀疏,爱的质量会很低,缺少心心相印的感觉。所以要好好爱孩子,绝不能打孩子,不要再做“穿西装的野蛮人”。如果你继续打孩子,将来他很可能会离家出走或是得精神病,终归会毁在你们手里。

    凡因为学习成绩问题而带孩子去测智商的行为都是极愚蠢的,无论结果怎样,都会给孩子带来负面影响。假如测得智商高,父母及老师就会寄予厚望,孩子就没有理由考不好,一旦不好,就会受到种种指责;假如测得一般或比较低,孩子就被贴上了“愚笨”的标签,当一个孩子知道自己智商并不高时,会何等自卑,怎么可能在学习上有出色的表现呢?

    儿童的心理发育和他的肉体发育是一样的,在最初阶段,也就是这个小生命开始心理发育时,需要一个心理无障碍的良好环境,而不是各种规矩的压制和训练。请及时回应孩子的各种需求,在和孩子的相处中做到自然、人性化、理解和宽容,这才是为孩子开辟出了一个没有障碍的场地。当孩子的天性得到正常发育时,他才能成长得阳光健康,才会顺利发展出自我控制力,才能在生活的各种选项中进行正确选择。一切反自然、反天性的行为都是对儿童的伤害,都不可能通向生命之美。

    如果每个家长都能勇敢地去表达,这不仅能保护自己的孩子,还能促进校园教育生态环境的优化,一己之力会让很多人受益。家长的进步需要教师的指导,教师的成长也经常需要家长的促进。

    我们不能一方面教导孩子秉持公平,另一方面去破坏公平;一边声讨着社会不良现象,一边悄悄破坏着社会规则。不要为了些许的蝇头小利放弃自己的原则,相信宇宙法则是公平的。其实已有很多事实告诉过我们,公平和正义是过好一生的最大的护身符。“桃李不言,下自成蹊”,很多东西,不是一下子清晰,一下子让人看明白的,它们会慢慢呈现。教育是一件浩大的长期工程,它最需要智慧。玩小聪明确实能获得眼前一些小利益,从长远来看,不过是培养“器小志近”之徒,难有大格局。
    这条书摘已被收藏0
  • 2017-06-14 20:15:29 摘录
    父母不能把孩子当自己的下人或奴隶,在人格市场上大家只有同一个价,没有高低贵贱之分。这完全无关“孝”的问题,俗话说“母慈子孝”,如果父母不慈,孩子为什么要孝呢?!我希望你首先在思想上要积聚勇气,然后在行动中变得勇敢。

    真正让孩子养成良好的金钱观,并不在于压岁钱的处理上。父母对待金钱的态度会耳濡目染地传递给孩子。如果你们在生活中没有表现出对金钱的崇拜和追逐,而仅仅是当作生活的一种工具,那么孩子也会学着你们的样子去处理与金钱的关系。让孩子内心拥有丰足感,他才会拥有更多的幸福感和安全感,更有利于孩子形成健康的金钱观。即使孩子在支配压岁钱时偶然不妥当,有时“挥霍”了,花在了“没用”的地方,那也是他成长中的必修课,“浪费”的钱是交了学费。另外,这也可能是家长的功课,因为有些开销,家长可能认为挥霍了,对孩子来说,一定有他花费的道理。

    如果家长过度节俭,恐怕孩子将来会形成吝啬的毛病,或者因为从小形成匮乏感,对物质反而有很大的贪欲。如果家长自己并不节俭,节俭的要求只是单方面向孩子提出来,孩子会觉得非常不公平。

    在给孩子讲道理时,要注意自己内心的诚实度,不要用一些连自己都不能说服的理由来规劝孩子。你说“有些地方的小朋友连书都读不起”,问题是你并没有打算把省下的书包钱捐给读不起书的小朋友啊。而且,如果孩子对你说,有些地方的人连衣服都买不起,饭都吃不饱,你干吗还买首饰、化妆品呢?怎么还下饭馆呢?那你该如何回答?显然,你那样说不但不能让孩子悦纳,还会让孩子觉得虚假,甚至让孩子觉得自己在家长那里“不值钱”,只配得到“低配”生活——这样的话,效果正好走到你目标的反面了。

    诚实和善良是幸福生活的两大基石,除了对别人诚实善良,也要对自己诚实善良。
    这条书摘已被收藏0
  • 2017-06-13 22:53:41 摘录
    如果你一直在侦探孩子,这是非常不妥的,要戒除。偷窥孩子的隐私,这是不尊重、不信任孩子的行为,非常不得体。当孩子发现妈妈在偷窃他的隐私时,这对他造成的负面影响,会很伤害孩子对你的信任,也伤害母子感情。这个习惯必须戒除。

    采用这样一问一答的方法最容易说服孩子,比单方面给孩子讲大道理有效得多。凡是孩子在和家长的交流中用自己的语言说出来要守规则的,一般都能做到。再说,孩子有时就是为了一个面子而固执,好好和孩子说,给个台阶下,他不会没完没了地破坏规则的。 儿童生活中有无数种这样的“纠纷”,需要家长动脑子去解决。一时没做好也没事,只要把握住以上几条原则,好办法总是会出现的。经常练习,越往后办法越会信手拈来。孩子们都很单纯,“忽悠”他们并不难。

    如果家长能在家中真正爱孩子,从不打骂孩子,让孩子活得幸福,孩子内心阳光而自信,那么他身上会自带尊严的“铠甲”,任何人都不可能欺负到他。我说过,受气相是从家中带出来的,保护孩子最好的办法是家长自己不要欺负孩子。

    孩子把在家中习得的服从和自卑感迁移到和小伙伴的玩耍中,就出现迎合别人、行为缺少分寸感等问题。孩子们本能地喜欢平等,他们喜欢一个坦荡、有趣、亲切的玩伴,而不是唯唯诺诺、自轻自贱的人。所以你的孩子越是在和别人玩耍时“不计较任何条件”,别人越是“可以任意对待他”,这绝不是“碰的壁多了”就能解决的,唯一解决的途径是让孩子变得自信起来。自信才能自爱,自爱者人爱之。 不必给孩子讲道理,你对孩子说“你和别人交往时应该变得有自信心和自尊心,那样对你未来的人生会有很多益处”,这样的话没错,但孩子会茫然,他不知道如何让自己变得有“自信心和自尊心”,你这样说反而是暗示他缺少这些。 想要孩子自信,最好的办法是让他知道自己不错,当孩子从别人眼中或口中得知自己某方面挺好的,他的“自信账户”就进了一笔“存款”。
    这条书摘已被收藏0
  • 2017-06-12 20:48:10 摘录
    教育中的很多错误观念,其最深的根源就在于对童年的蔑视。如果人们把童年仅仅当作成年的准备阶段,就会肆无忌惮地压榨童年,剥夺童年——这就是当下孩子们活得很累的根本原因。且不说这样蔑视童年独立性及价值的想法对不对,单是从结果来说,你们指望一个从出生到成年完全没有形成自我美感的女孩子,她会在成年后突然就懂得美,且会变得美吗?

    爱美是人的天性,尤其是女孩子的天性。“天性”是经不起过度压抑的,压抑太久,要么死亡要么扭曲变态。童年时代的很多东西,失去就永远找不回来了啊!而把孩子“扮丑”,并不能阻止孩子遭受性侵;裙子搭配平角打底裤还是三角打底裤这没有任何区别。你们夫妻二人都持有奇怪的逻辑,希望你们梳理一下自己的思维,诚实地面对生活中的每个问题,不要掩耳盗铃。

    防止性侵的第一个办法是父母尽到监护责任,绝不要因为自己的疏忽给坏人以可乘之机,不要随便把孩子交给任何人,哪怕是亲戚朋友也要小心;第二个办法是尽到教育责任,教给孩子如何在危急情况下自救。

    这条书摘已被收藏0
  • 2017-06-11 22:40:25 摘录
    跟孩子相处要单纯,不要玩心计,不要在正常交流之上刻意附加一个“教育意义”,孩子不傻,理上说不过你,但她的感觉会不舒服。

    在格言、诗句方面,主要选择那些可以灵活运用,或说用途广泛的。例如,“山高岂碍白云飞,竹密何妨流水过”,暗含着潇洒地逆转一种境况的意思——那么它就可以当作“但是”这个词来用。这个词在作文中出现的概率又是如此高,如果你在该用“但是”的地方用到了这句诗,就会立即增加文采。还可以搜集一些有趣的格言,如用“张飞绣花,黛玉领兵”来陈述强人所难、用人不当、英雄无用武之地、错误决断等这样一些概念,也会使作文显得更生动有趣。

    若诵读的时光是亲子相处的美好时光,没有压力没有训斥,孩子肯定会喜欢上经典诵读的!

    考试不是阅读的目的。去品味每一本书本身的美,从书中去见识更广阔的世界,你会发现有比考试成绩更重要的收获。希望你能坚持阅读,书读得多了,自然会喜欢上阅读,这会对你的人生有所成全。

    小时候如果只是体力上吃苦多,精神没有受虐待,成年后很多人确实很有出息。但如果是精神方面特别“苦”,那么长大也甜不到哪儿去。总之,童年时物质条件不重要,心理条件很重要。童年时经济的窘困不是太大问题,精神的匮乏、情绪的苦闷容易使一个人一生都活得不爽。

    这条书摘已被收藏0
  • 2017-06-11 22:07:25 摘录
    一个人身上不加约束的性格缺陷犹如不讲卫生的有体臭的人,越是亲密相处的人,越容易被熏到。“强势”则像弥散在屋子里的甲醛,不仅难闻,更是有害,同一屋顶下生活的人,没有谁可以躲开伤害。如果你在丈夫面前已强势到影响夫妻关系了,那么你在孩子面前也一定是强势的。

    如果你仅仅是劝阻了孩子的自我伤害,而没有真正理解他为什么这样,安慰就只是皮毛之力,甚至可能是“强势”的变种——用温柔的方法强行让孩子停止哭泣,而没有真正疏导他的情绪,实质上形成又一种压抑。

    一个人如何对待儿童就是一个人如何对待他人、如何对待自己,包括如何对待配偶的一个缩影或预示。比如一个不能尊重孩子的妈妈或爸爸,是不可能和配偶平等相处的。如果通过自我成长,真正学会了如何尊重孩子,往往也意味着学会了尊重配偶。我收到一些读者来信,不少人反映亲子关系改善后,夫妻关系也变好了,有的人甚至和同事的关系也改善了。因为两种关系表面看是两回事,背后是同一种思维模式。

    你不可能通过管制让孩子达到自律,不可能通过打骂让孩子学会得体,不可能通过比较让孩子获得自信,不可能通过惩罚让孩子学会善意——如果你感觉在教育中力不从心,要看看自己用的是什么手段。

    “放羊式”教育法更胜一筹。“无为”,实际上他表达了对孩子的尊重和信任,给了孩子自由和选择。当然“无为”不是不作为,是为了“而为”。

    成绩不是直接要来的,好成绩是很多因素造就的。家长能做的就是努力呵护孩子的学习兴趣,激发孩子的学习动力——这是件比较“精细”的事,需要家长用心琢磨,细腻调整。

    学习动机决定学习态度,学习态度决定成绩高低。任何物质奖励都会消解孩子的学习兴趣,因为两者会自然站到对立面,变成条件和任务。不要用物质奖励企图刺激孩子的学习兴趣,那样做只能使孩子对学习产生厌烦情绪。
    这条书摘已被收藏0
  • 2017-06-10 21:55:41 摘录
    在生活的所有方面,无论孩子是否在场,都应该是真实的。很多事情,孩子也许看不到,但他一定能感受。“真”和“善”永远要成为我们自己做人坚
    守的原则,无论对谁。

    如果一个孩子想快快长大,那是因为他对自己的处境不满,羡慕成年人的特权;如果一个成年人希望一个孩子快快长大,那是因为他厌烦孩子带来的负担。

    如果一个孩子想快快长大,那是因为他对自己的处境不满,羡慕成年人的特权;如果一个成年人希望一个孩子快快长大,那是因为他厌烦孩子带来的负担。你和你孩子当然真实感觉不是这样,但至少你的话语表达出一种态度:童年本身没有价值,它只是为成年作准备——这其实不是你一个人的思维惯性,这样的观念在很多家长那里根深蒂固,所以当孩子“不想长大”时,你才会如此惊讶。

    几乎所有亲子沟通问题最后其实都是一个“视角”问题,即“同理心”问题——它既简单,又复杂;它是一个母亲的一念之差,也是一些父母永远不能觉悟的高度。所以学会爱孩子就是努力从孩子的视角来看问题,体会孩子的内心感受,学会如何跟孩子说话。

    如果你前面对孩子有过强制行为,孩子已经知道必须通过对抗才能得到想要的东西,所以一旦想要什么,会通过不断的哭闹来解决。

    如果家长整天在电脑、手机、电视前度过,你也不能要求孩子放弃这些东西,如果我们希望孩子多去阅读,家长自己首先要拿起一本书来,给孩子做好榜样。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你是什么样的家长,最后都会影响到自己的孩子,相信你自己的力量,首先自己做得好一些。

    孩子之所以听话,是因为儿童本能地都想讨好家长,所以在幼小的时候特别容易被“劝服”。但由于这些服从都是违逆他的天性的,所以他会慢慢开始反抗,变得“越来越不听话”。

    请一定要放下培养“完美孩子”的想法,戒除“教育洁癖”,真正接纳孩子的所有。你越无视她的不足,她成长得越完美。
    这条书摘已被收藏0
  • 2017-06-09 21:51:47 摘录
    一个孩子表现出和年龄不相符的“懂事”“礼貌”“关心”等现象,其本质是儿童对自己的扭曲,是孩子长期不被尊重,心理边界被长期侵犯,个人意志被长期践踏的后果。表面的“懂事”不过是讨好,是尽量让别人舒服,以憋屈自己来迎合别人。你的孩子好可怜,事实是,她不但不懂事不成熟,且心理已经开始残破——你知道吗,人生的终极目的就是找到自己,一个人在多大程度上找到自己、成为自己,就在多大程度上获得了幸福——你的孩子在本该“率真自我”的童年时期就被迫放弃成为自己,她生命的能量无法用于正常成长,过多地消耗在了应付他人上。这种痛苦极为深刻,可能会成为携带一生的厄运和诅咒。

    一个自我世界被严重侵犯的孩子,她感觉唯独属于她、她能自由支配的就是自己的那点玩具或衣服、图书了,不让别人碰,是下意识的自我保护

    母爱之所以伟大,在于母亲纯粹地、无条件地疼爱自己的孩子。如果对孩子的爱是有条件的,是要求回报的,斤斤计较的,那么这种爱就不纯粹,是交换型的。有条件,其本质就是自私的——那么你教给孩子的正是自私。 人的第一个正义感是自爱,这是人的天性,是人能够生存的前提;在这个基础上,才能发展出善待他人的能力,即同理心,这是一种社会属性。小孩子的世界中只有他自己,如果说这个年龄段的孩子会表达出对父母的极度依恋,那完全是出于获得安全感的需求。小小的人还不会站在对方的角度去考虑事情,他们只诉求自己想要的东西,这是非常正常的事——正因为如此,才需要父母以身作则,给孩子做出示范,引导孩子逐渐发展道德意识。

    和孩子玩也是德行教育,因为孩子在这个过程中是认真的,是随着成人的塑造和摆布而不断调整自己的。经常被捉弄的孩子会出现品德方面的缺陷,慢慢形成不信任他人、自卑和说谎的心理及习惯。培养一个心理健康的孩子,不是父母用嘴巴“说”出来的,而是孩子在被爱与被尊重的安全感中自发生成的。爱与安全感的来源就在生活的每一个细节中。
    这条书摘已被收藏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