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 下载
注册
登录
|
搜索
正在搜索中...
首页
我的书架
我的主页
我的收藏
我的书评
激荡三十年:中国企业1978~2008. 上
本书是《激荡三十年》修订版。尽管任何一段历史都有它不可替代的独特性,可是,1978年—2008年的中国,却是最不可能重复的。作者站在民间的角度,以真切而激扬的写作手法描绘
……
[ 展开全部 ]
了中国企业在改革开放年代走向市场、走向世界的成长、发展之路。改革开放初期汹涌的商品大潮;国营企业、民营企业、外资企业,这三种力量此消彼长、互相博弈的曲折发展;整个社会的躁动和不安……整部书稿中都体现得极为真切和实在。作者用激扬的文字再现出人们在历史创造中的激情、喜悦、呐喊、苦恼和悲愤。
[ 收起 ]
作者:吴晓波
出版社:中信出版社
定价:45.00元
ISBN:7508646533
给个评价
做个书摘
书摘 (70 )
评价 (1 )
1986一无所有的力量
一叶飘零
2018-05-19 19:20:08 摘录
在那些农村,没有工业化的基础,没有原材料,没有技术,没有熟练的工人,甚至连销售的渠道也没有。这些一无所有的农民是怎么占有市场,并击败装备精良(至少有设备、有工人,还受到国家政策上的支持)的国营企业的?唯一可能的答案便是,他们所有的生产要素都是从国营企业那里“借”来的,他们的很多设备是国营企业淘汰下来的,他们的技术是城市里的工程师在周末偷偷下下乡传授的,他们的工人有不少在国营企业里受过最基础的培训,而他们的市场往往是国营企业不屑做的。这就是“创世纪”的状态,乡镇企业唯一可倚重的是,那些农民创业者比城里的厂长们更热爱他们的企业,他们认为这是自己的“事业”。这种态势到1986年已经发展得非常清晰,跟鲁冠球们的方兴未艾相比,国营企业在市场上的竞争乏力,已经日渐成为一个很难逆转的事实。在这一年的报纸新闻上,出现最为频繁的字眼是“联营”。那些城市外的泥腿子们冲进了城里,他们以极低的价格买走了国营工厂里闲置的机器设备,它们被搬进粗粗建成、还没有粉刷过的厂房里,日以继夜地隆隆作响——与此相似的是,那些能够得到国家贷款支持的国营工厂正在大量购买先进的外国设备。越来越多的工程师接受农民厂长们的私下聘用,一到周末就坐上停在家门口的小汽车卷着图纸到乡下去上班了,而更受欢迎的方式是,乡镇企业与国营企业达成联营的协议,这样就可以用少量的资金获得后者的技术援助,以及使用那些培植了很多年的知名品牌。在江浙一带流传着一个关于“星期日工程师”的故事。1986年,浙江省萧山县一个叫徐传化的农民创办了一家生产液体皂的化工厂,他请了杭州国营大厂里的一个专业技术人员,后者经常在液体皂加工的最后一道程序时让徐家父子走开,独自从自己的口袋里拿出一包白色粉末倒入未凝结的液体皂中,完成徐家父子在几口大缸里的液体皂生产过程。在支付了几年技术服务费后,徐传化决定花2000块钱买下那个神秘配方。在付了钱后,技术员告诉他,那包白色粉末其实就是盐。传化集团后来成为中国最大的印染助剂生产企业之一。
更像是亲儿子穿旧的衣服给了领养来的孩子
这条书摘已被收藏
0
次
+1
0
分享
收藏
0
条评价
一叶飘零
2018-05-19 19:12:02 摘录
这是那些靠创办乡镇企业暴富起来的企业家们的“致富潜规则”—他们充分利用了各级政府的急切和天真心理,以创造公共财富和承担社会职能为理由和承诺,获得了低成本的政策扶持,与城市里的国营企业相比,他们有着体制上的宽松性,同时土地成本和劳动力成本的低廉让他们具备更强的竞争力—客观地说,这些乡镇企业确实活跃了一方经
济,提供了大量的就业机会,带动当地民众走上了工业化的道路。
在三十年的中国企业史上,这看上去是一种很矛盾的状态:在金融和产业政策上,体制外蓬勃成长起来的民营公司一直遇到极大的困难,它一直试图将所有的改革成果装进国营资本这个大箩筐里,而与此同时,它却又“侥幸”地希望那些民营企业—特别是发起于农村的乡镇企业能够承担起改造农村、共同富裕的公共责任,为此,那些开明的地方政府在很多方面对之进行了扶持。从结果上来说,这是一种利益交错、此消彼长的过程:国营公司尽管被投注了大量的公共资源和政策,却因其体制的天然缺陷而进一步萎缩;乡镇企业一边遭遇政策压迫,另一边却在地方政府那里获得了支持,而当这些企业已经足够强大的时候,它们却又纷纷转型成了私营化的公司,政府原先所期望的“共同富裕”和“由乡镇企业承担农村社会服务体系”的目标却不可避免地大打折扣。
这条书摘已被收藏
0
次
+1
0
分享
收藏
0
条评价
导购链接
×
做书摘
文字书摘
读图识字
至少还需要输入
10
字
保存原图片为书摘
上传图片
识别
最多输入
500
个字
上传图片
重新上传
写点笔记吧
至少还需要输入
10
字
章节(选填)
前言
第一部1978~1983没有规则的骚动
1978中国,回来了
1979新的转机和闪闪的星斗
企业史人物“傻子”年广久
企业史人物“老板”袁庚
1980告别浪漫的年代
企业史人物川人春先
1981笼子与鸟
企业史人物难忘“任项”
1982春天并不浪漫
企业史人物“大王”如蚁
1983步鑫生年
企业史人物裁缝神话
第二部1984~1992被释放的精灵
1984公司元年
1985无度的狂欢
企业史人物两面雷宇
1986一无所有的力量
企业史人物郑氏之死
企业史人物仁宝当家
1987企业家年代
企业史人物“承包典范”马胜利
1988资本的苏醒
企业史人物廿人沉浮
1989“倒春寒”
1990乍热骤冷
1991沧海一声笑
企业史人物牟氏幻觉
1992春天的故事
企业史人物黄家“天使”
致谢前言
第一部1978~1983没有规则的骚动
1978中国,回来了
1979新的转机和闪闪的星斗
企业史人物“傻子”年广久
企业史人物“老板”袁庚
1980告别浪漫的年代
企业史人物川人春先
1981笼子与鸟
企业史人物难忘“任项”
1982春天并不浪漫
企业史人物“大王”如蚁
1983步鑫生年
企业史人物裁缝神话
第二部1984~1992被释放的精灵
1984公司元年
1985无度的狂欢
企业史人物两面雷宇
1986一无所有的力量
企业史人物郑氏之死
企业史人物仁宝当家
1987企业家年代
企业史人物“承包典范”马胜利
1988资本的苏醒
企业史人物廿人沉浮
1989“倒春寒”
1990乍热骤冷
1991沧海一声笑
企业史人物牟氏幻觉
1992春天的故事
企业史人物黄家“天使”
致谢
企业史人物索引
页码(选填)
这本书已经添加了这些章节,请勾选或者新建你的书摘所属的章节
add
up
down
remove
前言
第一部1978~1983没有规则的骚动
1978中国,回来了
1979新的转机和闪闪的星斗
企业史人物“傻子”年广久
企业史人物“老板”袁庚
1980告别浪漫的年代
企业史人物川人春先
1981笼子与鸟
企业史人物难忘“任项”
1982春天并不浪漫
企业史人物“大王”如蚁
1983步鑫生年
企业史人物裁缝神话
第二部1984~1992被释放的精灵
1984公司元年
1985无度的狂欢
企业史人物两面雷宇
1986一无所有的力量
企业史人物郑氏之死
企业史人物仁宝当家
1987企业家年代
企业史人物“承包典范”马胜利
1988资本的苏醒
企业史人物廿人沉浮
1989“倒春寒”
1990乍热骤冷
1991沧海一声笑
企业史人物牟氏幻觉
1992春天的故事
企业史人物黄家“天使”
致谢前言
第一部1978~1983没有规则的骚动
1978中国,回来了
1979新的转机和闪闪的星斗
企业史人物“傻子”年广久
企业史人物“老板”袁庚
1980告别浪漫的年代
企业史人物川人春先
1981笼子与鸟
企业史人物难忘“任项”
1982春天并不浪漫
企业史人物“大王”如蚁
1983步鑫生年
企业史人物裁缝神话
第二部1984~1992被释放的精灵
1984公司元年
1985无度的狂欢
企业史人物两面雷宇
1986一无所有的力量
企业史人物郑氏之死
企业史人物仁宝当家
1987企业家年代
企业史人物“承包典范”马胜利
1988资本的苏醒
企业史人物廿人沉浮
1989“倒春寒”
1990乍热骤冷
1991沧海一声笑
企业史人物牟氏幻觉
1992春天的故事
企业史人物黄家“天使”
致谢
企业史人物索引
×
添加一个书摘本
搜索创建书摘本
搜索
正在搜索...
不对,换一下
书名
作者
出版社
备注
ISBN
*
*
×
编辑书摘
书摘
最少还需要输入
10
字
写点笔记吧
最少还需要输入
10
字
*
这条书摘是属于哪一章节的?
前言
第一部1978~1983没有规则的骚动
1978中国,回来了
1979新的转机和闪闪的星斗
企业史人物“傻子”年广久
企业史人物“老板”袁庚
1980告别浪漫的年代
企业史人物川人春先
1981笼子与鸟
企业史人物难忘“任项”
1982春天并不浪漫
企业史人物“大王”如蚁
1983步鑫生年
企业史人物裁缝神话
第二部1984~1992被释放的精灵
1984公司元年
1985无度的狂欢
企业史人物两面雷宇
1986一无所有的力量
企业史人物郑氏之死
企业史人物仁宝当家
1987企业家年代
企业史人物“承包典范”马胜利
1988资本的苏醒
企业史人物廿人沉浮
1989“倒春寒”
1990乍热骤冷
1991沧海一声笑
企业史人物牟氏幻觉
1992春天的故事
企业史人物黄家“天使”
致谢前言
第一部1978~1983没有规则的骚动
1978中国,回来了
1979新的转机和闪闪的星斗
企业史人物“傻子”年广久
企业史人物“老板”袁庚
1980告别浪漫的年代
企业史人物川人春先
1981笼子与鸟
企业史人物难忘“任项”
1982春天并不浪漫
企业史人物“大王”如蚁
1983步鑫生年
企业史人物裁缝神话
第二部1984~1992被释放的精灵
1984公司元年
1985无度的狂欢
企业史人物两面雷宇
1986一无所有的力量
企业史人物郑氏之死
企业史人物仁宝当家
1987企业家年代
企业史人物“承包典范”马胜利
1988资本的苏醒
企业史人物廿人沉浮
1989“倒春寒”
1990乍热骤冷
1991沧海一声笑
企业史人物牟氏幻觉
1992春天的故事
企业史人物黄家“天使”
致谢
企业史人物索引
*
页码
×
删除
您确定要删除吗?
济,提供了大量的就业机会,带动当地民众走上了工业化的道路。
在三十年的中国企业史上,这看上去是一种很矛盾的状态:在金融和产业政策上,体制外蓬勃成长起来的民营公司一直遇到极大的困难,它一直试图将所有的改革成果装进国营资本这个大箩筐里,而与此同时,它却又“侥幸”地希望那些民营企业—特别是发起于农村的乡镇企业能够承担起改造农村、共同富裕的公共责任,为此,那些开明的地方政府在很多方面对之进行了扶持。从结果上来说,这是一种利益交错、此消彼长的过程:国营公司尽管被投注了大量的公共资源和政策,却因其体制的天然缺陷而进一步萎缩;乡镇企业一边遭遇政策压迫,另一边却在地方政府那里获得了支持,而当这些企业已经足够强大的时候,它们却又纷纷转型成了私营化的公司,政府原先所期望的“共同富裕”和“由乡镇企业承担农村社会服务体系”的目标却不可避免地大打折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