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 下载
注册
登录
|
搜索
正在搜索中...
首页
我的书架
我的主页
我的收藏
我的书评
北大批判
《北大批判:中国高等教育有病》:大学必须放在西方社会自治的传统中才能理解。大学的成立,就是共同体的自治,就像是中世纪欧洲那些自立的行会一样,自己制定规则,并自愿受这些规则
……
[ 展开全部 ]
的约束。在这样的共同体中,人人有责任,学生当然也有责任。这一点,当今中国大学的师生恐怕大部分都不理解。 只要学生们有自治的意识,不要等着别人来解决自己的问题,大家聚在一起读书、讨论、组织活动,这就成了个不错的大学了。如今虽然外在的环境很难改变,但我相信:如果莘莘学子们对自己在大学中的人生使命有高度的自觉的话,他们至少还是能够自己教育自己的。 什么是大学生活的核心?在我看来,最重要的就是disputation(论辩)。这种“论辩”,并不一定是公开的口头辩论,而更多的是在心灵中默然进行的是非辨析,是一种永无止境的精神努力。 现代社会是通过文献组织起来的。无论是在官僚系统还是在企业,文献体现着社会组织的复杂性。如果你不能参与写作这些文献,不能有效地阅读这些文献,你就无法担任任何中高层的工作。 许多在大学里学习“无用”的东西的人,日后往往成为特别“有用”的人才。你查查美国企业总裁的学历就知道:拿MBA的人确实不少,但在本科时就读企业管理的人却不多。相反,许多人本科读的是文学、历史、艺术、中世纪研究等“无用”专业。 第一,大学是一个求知者的精神共同体;第二,师生的关系,不管是从心灵上还是从空间上都非常密切:大家住得很近,可以随时坐而论道:第三,真理是辩出来的,不是死记硬背地“学”出来的:大学要训练学生发展自己的论断,并能够应付不同观点的挑战,在思想的交锋中说服别人。 你看美国的常青藤,大部分学校的本科没有工商管理类的学位。只有宾西法尼亚大学的沃顿学院等少数例外。美国好的商学院,一般也避免要那些本科学管理的学生,觉得这样的人视野太窄,缺乏领袖素质,而希望招募学人文的那种具有领袖素质的人才。 人关怀什么,就决定了他成为什么样的人。比如,一个只关心自己下个月工资的人.也许一辈子都会为是否能拿到下一张工资单而操心。如果你关心人类命运、社会公正,你就更可能成为领袖。 中国公众意见领袖 聚焦高等教育中的132条常青藤法则
[ 收起 ]
作者:薛涌
出版社:江苏文艺出版社
定价:32.00元
ISBN:7539933909
给个评价
做个书摘
书摘 (21 )
评价 (1 )
第三章 北大应该怎么办?
杨雪松
2018-05-02 12:19:17 摘录
怎么解决这个问题?我看办法有两种,要双管齐下第一要削平各校。一个大学过于突出,对整个高等教育不利。我直主张采用教育券制度,进行市场竞争。这是谁也听不进去的。但是,国家在拨款上,至少应该采取平等的方式,按人头拨款,对各大学一视同仁。经营不善的学校,即使如北大这么大的牌子,时间久了也会被人取代。这样,招生时就必须竞争最好的人才,大家徇私时有所顾忌。
第二,把考试理性化。国外固然招研究生要看推荐信,但这不是保送,还是要竞争的,分数也要看。比如美国大学招收
中国学生,人家知道大部分推荐信是假的,就凭那么几个分数招生,也招收了不少优秀人才。为什么呢?人家的考试设计得好。比如我过去提出,北大法学院招生不要考专业。考试有两大重点:中文和外文。就像美国研究生入学的GRE考试那样。
因为研究生的一个基本素质就是你的阅读量、理解力。我让两个学生在同样的时间读一本他们从来没有看过的书,不一定和他们的专业相关。一个学生读了两小时,完成了100页,而且讲起来头头是道,理解得很透;另一个学生读同样的时间,仅看了50页,而且似懂非懂。难道这两位的素质高下还看不出来吗?考试并非挑不出人来,只是我们不这样考。你越是考专业,考生就越知道死背哪几本书,知识面就越窄。但是,你如果考上三小时的中文阅读,内容从科学到历史文学商务法律无所不包,学生接受知识的能力的高下,一下子就考出来了。
这条书摘已被收藏
0
次
+1
0
分享
收藏
0
条评价
杨雪松
2018-05-02 12:15:19 摘录
港大领先北大清华一个时代
几年前,我曾就香港各大学到大陆招生一事写了篇《香港
的大学将把北大清华扫为二流》,一时间舆论哗然。
当然,香港的大学处于经济发达地区,有其资源优势,在雇用师资、设施建设,乃至发放奖学金等方面,远非北大清华能比。即使不以财富来衡量,而拿大学的理念这一文化因素来衡量,北大清华是否能和香港的大学相比呢?还是远远不能。
最近港大面试,在国内媒体引起轰动,也给我们提供了个活例,说明香港和内地高等教育的天壤之别。这里有两个看点:第一,面试主要不是一对一,而是六人一组进行小组讨论;第二,所讨论的问题,从奥运会期间北京的空气如何理,到油价上涨等,涉及的是社会普遍面临的挑战。
用来选拔学生的考题,最说明一个大学对学生的要求和期
待,也最能展示这个大学的教育哲学。我们不妨由此做一番分析。先看其面试的形式。六人一个小组讨论,实际上就是看看考生在“讨论班” seminar)中的表现。学生日后不管是当律师出庭辩论,在公司里提出自己的理念并说服别人,还是竟选公职,都必须有这种表达和沟通能力。这是大学教育的根本。港大的考官强调:面试的问题没必要有正确答案,就看你在讨论时怎么表现了。这和满堂灌的听话式教育,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不过我们还必须注意到:学生在讨论班中,并不仅仅要显
示出个人的能力、出尽风头,还应该表现出强烈的团队精神。中国人对西方社会的最大误解之一,就是人家那里只讲个人没有集体观念。其实,看看教育就知道,团队精神是西方教育中最重要的一个目标,也是中国教育最大的一个盲点。有位美国的教育学教授曾被请到国内某名牌大学参与评估。他在观察了学生的表现后做出结论:学生的团队精神不足。美国大学在这方面的理念很简单:人是社会的动物,你必须懂得和别人配合才能成功。在讨论班中,抢话题、不给别人留出表现机会的人,以后到了社会能成功吗?港大考官强调团队精神,道理也在这里。
这条书摘已被收藏
0
次
+1
0
分享
收藏
0
条评价
杨雪松
2018-05-02 12:08:03 摘录
精英大学必须釆取寄宿制
还记得“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运动吗?这一口号喊了一
时,一些名牌大学捞了一大笔钱,把建一流大学变成了建一流大楼。于是,清华前校长梅贻琦的名言一下走红:“大学,大
学,非大楼之谓也,乃大师之谓也。”
把梅贻琦的话拿来批判现在的大学,固然很好。但是这话
本身,并没有点出什么是大学精神。毕竟,大学是西方文化传统中的产物,至少已经有800年的历史。梅贻琦先生讲这话时,中国才刚刚开始学习西方的大学制度,在理解上自然不够深刻。我们把这句几十年前的话奉为至理名言,多少也说明了当今中国知识界的思想贫困。
所谓寄宿学院,就是把学生的学业和生活合一的共同体,
是校中之校。比如,哈佛和耶鲁,都各有12个寄宿学院,只
不过哈佛叫 House,耶鲁叫 college哈佛另有第13个 house,
供非寄宿的学生或研究生使用。普林斯顿则有5个学院,最近又建了第6个。牛津的学生分属39个学院,剑桥则有13个学院。这些学院,一般是几个宿舍建筑组成的封闭或半封闭型的庭院,需要凭证件出人,除了宿舍外还有自己的图书馆、教室、咨询室、餐厅、公共休息厅、计算机房、演艺厅等设施,并有院长、教授的公寓、办公室。总之是自成一体。一个学院300~500人,师生同住,形成一个有机的学术共同体。
这种体制,和我们的大学生宿舍有本质的不同。中国大学的学生宿舍,是建立在教学与生活分离的基础之上的。学生去
教室上课、去图书馆借书,属于教育活动。宿舍除了给学生提供休息的场所(其实主要就是一张床和卫生间而已)外,基本没有其他功能。寄宿学院则不同。寄宿学院的基本概念是:大学是一个社会,一个学术共同体。大学的生活不能被教室和宿舍所分隔,不能把课堂教学和课外活动分开。比如在晚间,寄宿学院里的活动异常丰富。同学可以举行各种讨论会和社团活动。住在学院的院长,也经常举行“院长茶会”,请社会名流和学生座谈。
这条书摘已被收藏
0
次
+1
0
分享
收藏
0
条评价
导购链接
×
做书摘
文字书摘
读图识字
至少还需要输入
10
字
保存原图片为书摘
上传图片
识别
最多输入
500
个字
上传图片
重新上传
写点笔记吧
至少还需要输入
10
字
章节(选填)
第一章 北大不教的东西
大学学什么?
热门专业和冷门专业
历史、文学和精英教育
读和写是事业成功的关键
北大为什么不读不写?
不能上讲台的博士还是博士吗?
“陋室”求学
当年北大之“陋”
在北大学当“君子”
“淘粪”教给我了什么?
大学生,请先淘粪再打高尔夫!
淘粪乃国学
讨论班:大学的教学与文化
英语危机,还是教学危机?
以讨论班为例
“什么都写”就是什么都想
苏格拉底如何培养精英
反思精英白领危机
第二章 北大的经验与反省
从“寡妇班”考上北大
在中文系丧失了对文学的兴趣
八十年代北大的中文系和历史系
北大就是个雅典
八十年代北大文史第一人
在北大如何逃课作弊
北大和清华
教育就是要使人成为自己
通才教育可能吗?
听讲座胜过听课,
我的“北大中文系英语”
英语白卷上北大
美国人是什么?
搬进留学生楼
从考研到就业
第三章 北大应该怎么办?
什么是精英教育的实质?
精英大学必须采取寄宿制
北大拆了旧宿舍建什么?
没有三角地的北大不是北大门
谁来拯救我们的大学?
北大清华在东亚的地位
港大领先北大清华一个时代
名校的距离
中美大学怎么比贡献?
考研困境说明了什么?
美国教授的工资单
阿忆挨骂,是在替体制受过
给北大新闻学副教授阿忆上一堂新闻课
校园游客
北大的改革开了危险的先例
第四章 中国大学的弱智化
从“钟曲线”看中国大学的智力下降
人口的智商结构与大学对精英的选拔
弱势阶层提高了常青藤的智商
“教育如衣”导致了中国大学的弱智化
中国人为什么迷信大学?
破除专业教育的迷信
读书无用论和不读无用的书
“硕士猪倌”乃我时代之先锋
西方教育真是“知识交易”吗?
学生叫导师“老板”是哪国的规矩?
小心什么样的西方诡辩术?
中国的大学必须降级
让市场来调节高等教育
大学需要赢利模式
保密与告密
第五章 中国高等教育批判:以高尔夫和博士为例
大学的责任在于塑造有思想的公民
怎么培养败家子?
高尔夫错在哪里?
朱校长,何不食肉糜?
我给大学校长们扫精英教育盲
打高尔夫能让你成精英吗?
高等教育的超前腐败
高尔夫球场与大学体育
莫用公款培养宋徽宗
博士生:你何必钻垃圾桶里?
博士教育应该外包
当中国成了美国的头号博士预科
博士培养为什么不能“搭美国的便车”?
奶粉召回了,博士呢?
第六章 大学的诞生
中世纪的秩序
中世纪盛期的社会变动
大学和学院的成立
知识的权力与知识分子
附录 他是北大校友里我最佩服的家伙
——专访《草根才是主流》策划人孙勇
页码(选填)
这本书已经添加了这些章节,请勾选或者新建你的书摘所属的章节
add
up
down
remove
第一章 北大不教的东西
大学学什么?
热门专业和冷门专业
历史、文学和精英教育
读和写是事业成功的关键
北大为什么不读不写?
不能上讲台的博士还是博士吗?
“陋室”求学
当年北大之“陋”
在北大学当“君子”
“淘粪”教给我了什么?
大学生,请先淘粪再打高尔夫!
淘粪乃国学
讨论班:大学的教学与文化
英语危机,还是教学危机?
以讨论班为例
“什么都写”就是什么都想
苏格拉底如何培养精英
反思精英白领危机
第二章 北大的经验与反省
从“寡妇班”考上北大
在中文系丧失了对文学的兴趣
八十年代北大的中文系和历史系
北大就是个雅典
八十年代北大文史第一人
在北大如何逃课作弊
北大和清华
教育就是要使人成为自己
通才教育可能吗?
听讲座胜过听课,
我的“北大中文系英语”
英语白卷上北大
美国人是什么?
搬进留学生楼
从考研到就业
第三章 北大应该怎么办?
什么是精英教育的实质?
精英大学必须采取寄宿制
北大拆了旧宿舍建什么?
没有三角地的北大不是北大门
谁来拯救我们的大学?
北大清华在东亚的地位
港大领先北大清华一个时代
名校的距离
中美大学怎么比贡献?
考研困境说明了什么?
美国教授的工资单
阿忆挨骂,是在替体制受过
给北大新闻学副教授阿忆上一堂新闻课
校园游客
北大的改革开了危险的先例
第四章 中国大学的弱智化
从“钟曲线”看中国大学的智力下降
人口的智商结构与大学对精英的选拔
弱势阶层提高了常青藤的智商
“教育如衣”导致了中国大学的弱智化
中国人为什么迷信大学?
破除专业教育的迷信
读书无用论和不读无用的书
“硕士猪倌”乃我时代之先锋
西方教育真是“知识交易”吗?
学生叫导师“老板”是哪国的规矩?
小心什么样的西方诡辩术?
中国的大学必须降级
让市场来调节高等教育
大学需要赢利模式
保密与告密
第五章 中国高等教育批判:以高尔夫和博士为例
大学的责任在于塑造有思想的公民
怎么培养败家子?
高尔夫错在哪里?
朱校长,何不食肉糜?
我给大学校长们扫精英教育盲
打高尔夫能让你成精英吗?
高等教育的超前腐败
高尔夫球场与大学体育
莫用公款培养宋徽宗
博士生:你何必钻垃圾桶里?
博士教育应该外包
当中国成了美国的头号博士预科
博士培养为什么不能“搭美国的便车”?
奶粉召回了,博士呢?
第六章 大学的诞生
中世纪的秩序
中世纪盛期的社会变动
大学和学院的成立
知识的权力与知识分子
附录 他是北大校友里我最佩服的家伙
——专访《草根才是主流》策划人孙勇
×
添加一个书摘本
搜索创建书摘本
搜索
正在搜索...
不对,换一下
书名
作者
出版社
备注
ISBN
*
*
×
编辑书摘
书摘
最少还需要输入
10
字
写点笔记吧
最少还需要输入
10
字
*
这条书摘是属于哪一章节的?
第一章 北大不教的东西
大学学什么?
热门专业和冷门专业
历史、文学和精英教育
读和写是事业成功的关键
北大为什么不读不写?
不能上讲台的博士还是博士吗?
“陋室”求学
当年北大之“陋”
在北大学当“君子”
“淘粪”教给我了什么?
大学生,请先淘粪再打高尔夫!
淘粪乃国学
讨论班:大学的教学与文化
英语危机,还是教学危机?
以讨论班为例
“什么都写”就是什么都想
苏格拉底如何培养精英
反思精英白领危机
第二章 北大的经验与反省
从“寡妇班”考上北大
在中文系丧失了对文学的兴趣
八十年代北大的中文系和历史系
北大就是个雅典
八十年代北大文史第一人
在北大如何逃课作弊
北大和清华
教育就是要使人成为自己
通才教育可能吗?
听讲座胜过听课,
我的“北大中文系英语”
英语白卷上北大
美国人是什么?
搬进留学生楼
从考研到就业
第三章 北大应该怎么办?
什么是精英教育的实质?
精英大学必须采取寄宿制
北大拆了旧宿舍建什么?
没有三角地的北大不是北大门
谁来拯救我们的大学?
北大清华在东亚的地位
港大领先北大清华一个时代
名校的距离
中美大学怎么比贡献?
考研困境说明了什么?
美国教授的工资单
阿忆挨骂,是在替体制受过
给北大新闻学副教授阿忆上一堂新闻课
校园游客
北大的改革开了危险的先例
第四章 中国大学的弱智化
从“钟曲线”看中国大学的智力下降
人口的智商结构与大学对精英的选拔
弱势阶层提高了常青藤的智商
“教育如衣”导致了中国大学的弱智化
中国人为什么迷信大学?
破除专业教育的迷信
读书无用论和不读无用的书
“硕士猪倌”乃我时代之先锋
西方教育真是“知识交易”吗?
学生叫导师“老板”是哪国的规矩?
小心什么样的西方诡辩术?
中国的大学必须降级
让市场来调节高等教育
大学需要赢利模式
保密与告密
第五章 中国高等教育批判:以高尔夫和博士为例
大学的责任在于塑造有思想的公民
怎么培养败家子?
高尔夫错在哪里?
朱校长,何不食肉糜?
我给大学校长们扫精英教育盲
打高尔夫能让你成精英吗?
高等教育的超前腐败
高尔夫球场与大学体育
莫用公款培养宋徽宗
博士生:你何必钻垃圾桶里?
博士教育应该外包
当中国成了美国的头号博士预科
博士培养为什么不能“搭美国的便车”?
奶粉召回了,博士呢?
第六章 大学的诞生
中世纪的秩序
中世纪盛期的社会变动
大学和学院的成立
知识的权力与知识分子
附录 他是北大校友里我最佩服的家伙
——专访《草根才是主流》策划人孙勇
*
页码
×
删除
您确定要删除吗?
第二,把考试理性化。国外固然招研究生要看推荐信,但这不是保送,还是要竞争的,分数也要看。比如美国大学招收
中国学生,人家知道大部分推荐信是假的,就凭那么几个分数招生,也招收了不少优秀人才。为什么呢?人家的考试设计得好。比如我过去提出,北大法学院招生不要考专业。考试有两大重点:中文和外文。就像美国研究生入学的GRE考试那样。
因为研究生的一个基本素质就是你的阅读量、理解力。我让两个学生在同样的时间读一本他们从来没有看过的书,不一定和他们的专业相关。一个学生读了两小时,完成了100页,而且讲起来头头是道,理解得很透;另一个学生读同样的时间,仅看了50页,而且似懂非懂。难道这两位的素质高下还看不出来吗?考试并非挑不出人来,只是我们不这样考。你越是考专业,考生就越知道死背哪几本书,知识面就越窄。但是,你如果考上三小时的中文阅读,内容从科学到历史文学商务法律无所不包,学生接受知识的能力的高下,一下子就考出来了。
几年前,我曾就香港各大学到大陆招生一事写了篇《香港
的大学将把北大清华扫为二流》,一时间舆论哗然。
当然,香港的大学处于经济发达地区,有其资源优势,在雇用师资、设施建设,乃至发放奖学金等方面,远非北大清华能比。即使不以财富来衡量,而拿大学的理念这一文化因素来衡量,北大清华是否能和香港的大学相比呢?还是远远不能。
最近港大面试,在国内媒体引起轰动,也给我们提供了个活例,说明香港和内地高等教育的天壤之别。这里有两个看点:第一,面试主要不是一对一,而是六人一组进行小组讨论;第二,所讨论的问题,从奥运会期间北京的空气如何理,到油价上涨等,涉及的是社会普遍面临的挑战。
用来选拔学生的考题,最说明一个大学对学生的要求和期
待,也最能展示这个大学的教育哲学。我们不妨由此做一番分析。先看其面试的形式。六人一个小组讨论,实际上就是看看考生在“讨论班” seminar)中的表现。学生日后不管是当律师出庭辩论,在公司里提出自己的理念并说服别人,还是竟选公职,都必须有这种表达和沟通能力。这是大学教育的根本。港大的考官强调:面试的问题没必要有正确答案,就看你在讨论时怎么表现了。这和满堂灌的听话式教育,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不过我们还必须注意到:学生在讨论班中,并不仅仅要显
示出个人的能力、出尽风头,还应该表现出强烈的团队精神。中国人对西方社会的最大误解之一,就是人家那里只讲个人没有集体观念。其实,看看教育就知道,团队精神是西方教育中最重要的一个目标,也是中国教育最大的一个盲点。有位美国的教育学教授曾被请到国内某名牌大学参与评估。他在观察了学生的表现后做出结论:学生的团队精神不足。美国大学在这方面的理念很简单:人是社会的动物,你必须懂得和别人配合才能成功。在讨论班中,抢话题、不给别人留出表现机会的人,以后到了社会能成功吗?港大考官强调团队精神,道理也在这里。
还记得“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运动吗?这一口号喊了一
时,一些名牌大学捞了一大笔钱,把建一流大学变成了建一流大楼。于是,清华前校长梅贻琦的名言一下走红:“大学,大
学,非大楼之谓也,乃大师之谓也。”
把梅贻琦的话拿来批判现在的大学,固然很好。但是这话
本身,并没有点出什么是大学精神。毕竟,大学是西方文化传统中的产物,至少已经有800年的历史。梅贻琦先生讲这话时,中国才刚刚开始学习西方的大学制度,在理解上自然不够深刻。我们把这句几十年前的话奉为至理名言,多少也说明了当今中国知识界的思想贫困。
所谓寄宿学院,就是把学生的学业和生活合一的共同体,
是校中之校。比如,哈佛和耶鲁,都各有12个寄宿学院,只
不过哈佛叫 House,耶鲁叫 college哈佛另有第13个 house,
供非寄宿的学生或研究生使用。普林斯顿则有5个学院,最近又建了第6个。牛津的学生分属39个学院,剑桥则有13个学院。这些学院,一般是几个宿舍建筑组成的封闭或半封闭型的庭院,需要凭证件出人,除了宿舍外还有自己的图书馆、教室、咨询室、餐厅、公共休息厅、计算机房、演艺厅等设施,并有院长、教授的公寓、办公室。总之是自成一体。一个学院300~500人,师生同住,形成一个有机的学术共同体。
这种体制,和我们的大学生宿舍有本质的不同。中国大学的学生宿舍,是建立在教学与生活分离的基础之上的。学生去
教室上课、去图书馆借书,属于教育活动。宿舍除了给学生提供休息的场所(其实主要就是一张床和卫生间而已)外,基本没有其他功能。寄宿学院则不同。寄宿学院的基本概念是:大学是一个社会,一个学术共同体。大学的生活不能被教室和宿舍所分隔,不能把课堂教学和课外活动分开。比如在晚间,寄宿学院里的活动异常丰富。同学可以举行各种讨论会和社团活动。住在学院的院长,也经常举行“院长茶会”,请社会名流和学生座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