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批判

《北大批判:中国高等教育有病》:大学必须放在西方社会自治的传统中才能理解。大学的成立,就是共同体的自治,就像是中世纪欧洲那些自立的行会一样,自己制定规则,并自愿受这些规则 …… [ 展开全部 ]
  • 作者:薛涌
  • 出版社:江苏文艺出版社
  • 定价:32.00元
  • ISBN:7539933909
第三章 北大应该怎么办?
  • 杨雪松
    2018-05-02 12:19:17 摘录
    怎么解决这个问题?我看办法有两种,要双管齐下第一要削平各校。一个大学过于突出,对整个高等教育不利。我直主张采用教育券制度,进行市场竞争。这是谁也听不进去的。但是,国家在拨款上,至少应该采取平等的方式,按人头拨款,对各大学一视同仁。经营不善的学校,即使如北大这么大的牌子,时间久了也会被人取代。这样,招生时就必须竞争最好的人才,大家徇私时有所顾忌。
    第二,把考试理性化。国外固然招研究生要看推荐信,但这不是保送,还是要竞争的,分数也要看。比如美国大学招收
    中国学生,人家知道大部分推荐信是假的,就凭那么几个分数招生,也招收了不少优秀人才。为什么呢?人家的考试设计得好。比如我过去提出,北大法学院招生不要考专业。考试有两大重点:中文和外文。就像美国研究生入学的GRE考试那样。
    因为研究生的一个基本素质就是你的阅读量、理解力。我让两个学生在同样的时间读一本他们从来没有看过的书,不一定和他们的专业相关。一个学生读了两小时,完成了100页,而且讲起来头头是道,理解得很透;另一个学生读同样的时间,仅看了50页,而且似懂非懂。难道这两位的素质高下还看不出来吗?考试并非挑不出人来,只是我们不这样考。你越是考专业,考生就越知道死背哪几本书,知识面就越窄。但是,你如果考上三小时的中文阅读,内容从科学到历史文学商务法律无所不包,学生接受知识的能力的高下,一下子就考出来了。
    这条书摘已被收藏0
  • 杨雪松
    2018-05-02 12:15:19 摘录
    港大领先北大清华一个时代
    几年前,我曾就香港各大学到大陆招生一事写了篇《香港
    的大学将把北大清华扫为二流》,一时间舆论哗然。
    当然,香港的大学处于经济发达地区,有其资源优势,在雇用师资、设施建设,乃至发放奖学金等方面,远非北大清华能比。即使不以财富来衡量,而拿大学的理念这一文化因素来衡量,北大清华是否能和香港的大学相比呢?还是远远不能。
    最近港大面试,在国内媒体引起轰动,也给我们提供了个活例,说明香港和内地高等教育的天壤之别。这里有两个看点:第一,面试主要不是一对一,而是六人一组进行小组讨论;第二,所讨论的问题,从奥运会期间北京的空气如何理,到油价上涨等,涉及的是社会普遍面临的挑战。
    用来选拔学生的考题,最说明一个大学对学生的要求和期
    待,也最能展示这个大学的教育哲学。我们不妨由此做一番分析。先看其面试的形式。六人一个小组讨论,实际上就是看看考生在“讨论班” seminar)中的表现。学生日后不管是当律师出庭辩论,在公司里提出自己的理念并说服别人,还是竟选公职,都必须有这种表达和沟通能力。这是大学教育的根本。港大的考官强调:面试的问题没必要有正确答案,就看你在讨论时怎么表现了。这和满堂灌的听话式教育,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不过我们还必须注意到:学生在讨论班中,并不仅仅要显
    示出个人的能力、出尽风头,还应该表现出强烈的团队精神。中国人对西方社会的最大误解之一,就是人家那里只讲个人没有集体观念。其实,看看教育就知道,团队精神是西方教育中最重要的一个目标,也是中国教育最大的一个盲点。有位美国的教育学教授曾被请到国内某名牌大学参与评估。他在观察了学生的表现后做出结论:学生的团队精神不足。美国大学在这方面的理念很简单:人是社会的动物,你必须懂得和别人配合才能成功。在讨论班中,抢话题、不给别人留出表现机会的人,以后到了社会能成功吗?港大考官强调团队精神,道理也在这里。
    这条书摘已被收藏0
  • 杨雪松
    2018-05-02 12:08:03 摘录
    精英大学必须釆取寄宿制
    还记得“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运动吗?这一口号喊了一
    时,一些名牌大学捞了一大笔钱,把建一流大学变成了建一流大楼。于是,清华前校长梅贻琦的名言一下走红:“大学,大
    学,非大楼之谓也,乃大师之谓也。”
    把梅贻琦的话拿来批判现在的大学,固然很好。但是这话
    本身,并没有点出什么是大学精神。毕竟,大学是西方文化传统中的产物,至少已经有800年的历史。梅贻琦先生讲这话时,中国才刚刚开始学习西方的大学制度,在理解上自然不够深刻。我们把这句几十年前的话奉为至理名言,多少也说明了当今中国知识界的思想贫困。
    所谓寄宿学院,就是把学生的学业和生活合一的共同体,
    是校中之校。比如,哈佛和耶鲁,都各有12个寄宿学院,只
    不过哈佛叫 House,耶鲁叫 college哈佛另有第13个 house,
    供非寄宿的学生或研究生使用。普林斯顿则有5个学院,最近又建了第6个。牛津的学生分属39个学院,剑桥则有13个学院。这些学院,一般是几个宿舍建筑组成的封闭或半封闭型的庭院,需要凭证件出人,除了宿舍外还有自己的图书馆、教室、咨询室、餐厅、公共休息厅、计算机房、演艺厅等设施,并有院长、教授的公寓、办公室。总之是自成一体。一个学院300~500人,师生同住,形成一个有机的学术共同体。
    这种体制,和我们的大学生宿舍有本质的不同。中国大学的学生宿舍,是建立在教学与生活分离的基础之上的。学生去
    教室上课、去图书馆借书,属于教育活动。宿舍除了给学生提供休息的场所(其实主要就是一张床和卫生间而已)外,基本没有其他功能。寄宿学院则不同。寄宿学院的基本概念是:大学是一个社会,一个学术共同体。大学的生活不能被教室和宿舍所分隔,不能把课堂教学和课外活动分开。比如在晚间,寄宿学院里的活动异常丰富。同学可以举行各种讨论会和社团活动。住在学院的院长,也经常举行“院长茶会”,请社会名流和学生座谈。
    这条书摘已被收藏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