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宗教(珍藏版)

犹太教、基督教以及各种原初宗教。作者透过个人的观察,以理性与感性、传统与现实的态度,以及深入浅出的语言,把世界宗教的智慧传达给大众。书中汇集了作者三十余年教学与研究的新成 …… [ 展开全部 ]
  • 作者:(美国)休斯顿•史密斯
  • 出版社:海南出版社
  • 定价:50.00
  • ISBN:7544350843
大乘和小乘/ 115
  • 荒诞
    2020-02-03 09:44:28 摘录
    六、这种在理想上的不同,自然回过头来影响两派对佛陀本人的评价了。对于一派来说他主要是一位圣人,对于另一派他则是一位救世主。原始佛教徒尊他为至尊的圣者,通过自力悟到了真理,而成为一位为他们开辟了一条道路让他们追随的独一无二的导师。他是人中之人,他的人性就是根本上让原始佛教徒信仰他们也有悟道潜能的基础。但是佛陀木人的直接影响随着他的入寂(死后进入涅槃)而终止了。他对这个生成变化的世界已不再有知觉,而在完全的平静之中。大乘佛教徒感受的崇敬,则不能满足于这种人性——当然是非常地特别,但仍然是人。对于他们而言,佛陀乃是一位救世主,“通过他那戴满了宝石的双手的光芒”不断吸引一切生物到他那里。一切存在层面、星河以及星河外的星河、世界上及世界以外的世界,那些捆绑着的、锁铐着的以及受苦难的,都通过主光辉的“赠与的光芒”而被吸引着朝向解脱走去。
    这些差异乃是最核心的,不过还可以提出另外几点来完成整个图像。原始佛教徒随从他们的创始者,认为玄想乃是一项毫无用处的分心,而大乘佛教则产生出有详尽说明的宇宙论,带有多层的诸天和地狱。原始佛教徒所鼓励的唯一一种祈祷,就是冥想和恳求深化信念和慈爱之心,而大乘佛教徒则加上恳求、请愿以及呼唤佛陀的名来求精神的力量。最后,原始佛教徒对于早期巴利经文几乎是保持着原教旨主义般的保守态度,而大乘佛教则几乎是在每一方面都持有自由的态度。它对比较后期的经文也同样地接受其权威性,对解释修炼规则上也没有那么严格,对妇女和一般俗世人在精神上的可能性有比较高的看法。
    因此,最终,轮子转了完整的一个圈。一开始是反抗礼仪、玄想、恩宠以及超自然性的宗教,结果这些却全都强有力地回来了,而且其创始者(就人格神是否存在而论,他是个无神论者)本人就转变成这样的一位神了。
    这条书摘已被收藏0
  • 荒诞
    2020-02-03 09:40:35 摘录
    四、僧伽(佛教的寺院组织)乃是原始佛教的中心。寺院(包括尼姑庵,不过程度稍逊)乃是佛教盛行地区精神的发电机,提醒每一个人在看得到的现实背后有一个更高的真理。和尚和尼姑其实并没有完全和社会隔绝,因为他们还仰赖人们供应吃食,但是他们仍然受到极大的尊敬。同时对那些为了专心修炼,而在一段时期中接受寺院清规的人,虽然他们不是和尚或尼姑,在该段时间中也受到尊敬。在缅甸“着袈裟”参加三个月的寺院灵修,真正标志了进入男子成人之路。相反地,大乘佛教主要是为俗世人的宗教。连和尚也通常是结婚的,他们主要的关心
    是要为俗世人服务。(译注:这在日本的情形是如此。)
    五、随着这些区别,两派所设想的理想类型也就随之不同。对原始佛教徒来说,理想的人是阿罗汉,一个完美的信徒,就像一头孤独的犀牛般游荡着,独自奋力追求涅槃,用惊人的专注毫不怀疑地朝目标走去。与此相反,大乘佛教的理想乃是菩萨,其本质是完满的智慧个达到了涅槃边缘的存在,自动放弃了那项奖品而回到俗世中,使涅槃让每个人都可以得到。菩萨有意地判决他自己或她自己接受长期劳役所有菩萨中最受爱戴的乃是慈悲之神(中国叫观音),让他人根据他或她所累积的德业汲取资源,能够先进入涅槃之境。
    这条书摘已被收藏0
  • 荒诞
    2020-02-03 09:28:20 摘录
    三、原始佛教悟道的第一特性是智慧,意思是对真实本性的深刻洞见,了解焦虑和苦难的原因,以及没有另外一个分离的自我核心。由这些体认自然流出了“四大德”:慈悲为怀、同情、安之若素、为他人的快乐和幸福而喜乐。从大乘佛教的观点慈悲不能够当作是当然的果实。从一开始慈悲就必须优先于智慧。如果一个人不是以立意培养对他人的同情关心为艰巨的修炼动机,沉思冥想所产生的个人力量可以是破坏性的。
    这条书摘已被收藏0
  • 荒诞
    2020-02-03 09:27:29 摘录
    原始佛教主张人类在宇宙之中得靠自己。没有诸神存在来帮助我们渡过难关,因此靠自己乃是我们唯一的救援。
    这条书摘已被收藏0
  • 荒诞
    2020-02-03 09:25:15 摘录
    我们要谨记,它们并非是绝对的,而只是以强调的方式来指出其差异。
    对原始佛教来说,进步完全在于个人,是靠个人的理解以及坚决的应用意志。对大乘佛教徒来说,个人的命运是与一切生命的命运相连的,而它们最终是不分的。约翰·蕙提尔( John Whittier)的诗《会见》中的两句诗可以总结出后者的主张:
    只寻求自己得救是寻不到的,
    单独被拯救的,其灵魂是失落的。
    这条书摘已被收藏0
  • 荒诞
    2020-02-03 09:20:56 摘录
    只要是人,此处所列的三个问题就有可能分化他们,而且到今天还继续分化着他们。它们分化了早期的佛教徒们。一个团体把佛陀的告别演说当作座右铭:“做你们自己的明灯,努力去实践你们的救赎。”不论这个团体中的成员做出什么进展,都将是智慧的果实—通过冥思去洞察受苦的原因。另一团体主张慈悲乃是悟道更为重要的成分,他们辩称自己去寻求悟道以及为自己去寻求悟道,在词语上是互相矛盾的。对他们来说,人类比较是社会性的而不是个人性的,而爱乃是世界上最伟大的东西。
    其他的区别就环绕在这些基本的区别上。第一个团体坚持佛教是个全职的工作;那些以涅槃为他们核心目标的人,就必须放弃俗世而成为和尚。第二个团体,或许是因为它并不把希望全部放在自力上,就没有那么严格的要求。该团体主张其观点对于俗世的人以及专业人士同样的有效;并以其自己的方式可以同样应用到俗世上和寺院内。这种不同就反应在两种看法名称上之不同,两者都称自己为筏或渡船,因为两者都声称要载人渡过生命的海洋来到悟道的彼岸。不过,第二个团体指出它的宇宙性之助力(慈悲)的教旨以及它对世人更广大的关怀,而声称是为人的佛教”,因之是两种渡法中较大的一个。因此它就先发制人,取名为大乘、大筏,意思是“伟大的”。由于这个名字受到欢迎,另外那个团体就只好弃权,被称为小乘或小筏。
    这条书摘已被收藏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