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 下载
注册
登录
|
搜索
正在搜索中...
首页
我的书架
我的主页
我的收藏
我的书评
人的宗教(珍藏版)
犹太教、基督教以及各种原初宗教。作者透过个人的观察,以理性与感性、传统与现实的态度,以及深入浅出的语言,把世界宗教的智慧传达给大众。书中汇集了作者三十余年教学与研究的新成
……
[ 展开全部 ]
果,特别是在对两性观点与语言的运用、各宗教的内在层面分析,以及藏传佛教、苏菲教派与历史上的耶稣等方面做了详细述说。 这部被称为“世界宗教第一部可用的教科书”,其特点在于史密斯尝试用个人的亲身体验,以说故事、讲历史与哲学思辨的方式把世界宗教的精神性传达给大众,环绕宗教所引发的价值深入地挖掘人性的奥秘。书中的内容丰富而精彩,语言生动流畅、通情达理,这也是其畅销、长销的最大秘密所在。1958年出版的《人的宗教》总销量超过200万册。 人群聚居之处,必有宗教痕迹。宗教不只是外显的迹象,它是人类生活的核心本质。要了解一个民族,必认识其信仰。探讨各大宗教,发掘人性的奥秘。 本书内容的重点既不是宗教史,也不是对宗教作全盘或平衡的论述,更不是比较宗教之优劣,而是环绕着宗教所引发的“价值”,“ 生命取向要高;生命体验要深;生命能量要强”这种价值,就是促使人性趋于完美的力量。 本书内容实为知识分子所必备者,但愿我的导读能促使更多的人一探究竟,共品智慧传统所广施的喜悦。 ——台大哲学系教授傅佩荣
[ 收起 ]
作者:(美国)休斯顿•史密斯
出版社:海南出版社
定价:50.00
ISBN:7544350843
给个评价
做个书摘
书摘 (21 )
评价 (1 )
大乘和小乘/ 115
荒诞
2020-02-03 09:44:28 摘录
六、这种在理想上的不同,自然回过头来影响两派对佛陀本人的评价了。对于一派来说他主要是一位圣人,对于另一派他则是一位救世主。原始佛教徒尊他为至尊的圣者,通过自力悟到了真理,而成为一位为他们开辟了一条道路让他们追随的独一无二的导师。他是人中之人,他的人性就是根本上让原始佛教徒信仰他们也有悟道潜能的基础。但是佛陀木人的直接影响随着他的入寂(死后进入涅槃)而终止了。他对这个生成变化的世界已不再有知觉,而在完全的平静之中。大乘佛教徒感受的崇敬,则不能满足于这种人性——当然是非常地特别,但仍然是人。对于他们而言,佛陀乃是一位救世主,“通过他那戴满了宝石的双手的光芒”不断吸引一切生物到他那里。一切存在层面、星河以及星河外的星河、世界上及世界以外的世界,那些捆绑着的、锁铐着的以及受苦难的,都通过主光辉的“赠与的光芒”而被吸引着朝向解脱走去。
这些差异乃是最核心的,不过还可以提出另外几点来完成整个图像。原始佛教徒随从他们的创始者,认为玄想乃是一项毫无用处的分心,而大乘佛教则产生出有详尽说明的宇宙论,带有多层的诸天和地狱。原始佛教徒所鼓励的唯一一种祈祷,就是冥想和恳求深化信念和慈爱之心,而大乘佛教徒则加上恳求、请愿以及呼唤佛陀的名来求精神的力量。最后,原始佛教徒对于早期巴利经文几乎是保持着原教旨主义般的保守态度,而大乘佛教则几乎是在每一方面都持有自由的态度。它对比较后期的经文也同样地接受其权威性,对解释修炼规则上也没有那么严格,对妇女和一般俗世人在精神上的可能性有比较高的看法。
因此,最终,轮子转了完整的一个圈。一开始是反抗礼仪、玄想、恩宠以及超自然性的宗教,结果这些却全都强有力地回来了,而且其创始者(就人格神是否存在而论,他是个无神论者)本人就转变成这样的一位神了。
这条书摘已被收藏
0
次
+1
0
分享
收藏
0
条评价
荒诞
2020-02-03 09:40:35 摘录
四、僧伽(佛教的寺院组织)乃是原始佛教的中心。寺院(包括尼姑庵,不过程度稍逊)乃是佛教盛行地区精神的发电机,提醒每一个人在看得到的现实背后有一个更高的真理。和尚和尼姑其实并没有完全和社会隔绝,因为他们还仰赖人们供应吃食,但是他们仍然受到极大的尊敬。同时对那些为了专心修炼,而在一段时期中接受寺院清规的人,虽然他们不是和尚或尼姑,在该段时间中也受到尊敬。在缅甸“着袈裟”参加三个月的寺院灵修,真正标志了进入男子成人之路。相反地,大乘佛教主要是为俗世人的宗教。连和尚也通常是结婚的,他们主要的关心
是要为俗世人服务。(译注:这在日本的情形是如此。)
五、随着这些区别,两派所设想的理想类型也就随之不同。对原始佛教徒来说,理想的人是阿罗汉,一个完美的信徒,就像一头孤独的犀牛般游荡着,独自奋力追求涅槃,用惊人的专注毫不怀疑地朝目标走去。与此相反,大乘佛教的理想乃是菩萨,其本质是完满的智慧个达到了涅槃边缘的存在,自动放弃了那项奖品而回到俗世中,使涅槃让每个人都可以得到。菩萨有意地判决他自己或她自己接受长期劳役所有菩萨中最受爱戴的乃是慈悲之神(中国叫观音),让他人根据他或她所累积的德业汲取资源,能够先进入涅槃之境。
这条书摘已被收藏
0
次
+1
0
分享
收藏
0
条评价
荒诞
2020-02-03 09:28:20 摘录
三、原始佛教悟道的第一特性是智慧,意思是对真实本性的深刻洞见,了解焦虑和苦难的原因,以及没有另外一个分离的自我核心。由这些体认自然流出了“四大德”:慈悲为怀、同情、安之若素、为他人的快乐和幸福而喜乐。从大乘佛教的观点慈悲不能够当作是当然的果实。从一开始慈悲就必须优先于智慧。如果一个人不是以立意培养对他人的同情关心为艰巨的修炼动机,沉思冥想所产生的个人力量可以是破坏性的。
这条书摘已被收藏
0
次
+1
0
分享
收藏
0
条评价
荒诞
2020-02-03 09:27:29 摘录
原始佛教主张人类在宇宙之中得靠自己。没有诸神存在来帮助我们渡过难关,因此靠自己乃是我们唯一的救援。
这条书摘已被收藏
0
次
+1
0
分享
收藏
0
条评价
荒诞
2020-02-03 09:25:15 摘录
我们要谨记,它们并非是绝对的,而只是以强调的方式来指出其差异。
对原始佛教来说,进步完全在于个人,是靠个人的理解以及坚决的应用意志。对大乘佛教徒来说,个人的命运是与一切生命的命运相连的,而它们最终是不分的。约翰·蕙提尔( John Whittier)的诗《会见》中的两句诗可以总结出后者的主张:
只寻求自己得救是寻不到的,
单独被拯救的,其灵魂是失落的。
这条书摘已被收藏
0
次
+1
0
分享
收藏
0
条评价
荒诞
2020-02-03 09:20:56 摘录
只要是人,此处所列的三个问题就有可能分化他们,而且到今天还继续分化着他们。它们分化了早期的佛教徒们。一个团体把佛陀的告别演说当作座右铭:“做你们自己的明灯,努力去实践你们的救赎。”不论这个团体中的成员做出什么进展,都将是智慧的果实—通过冥思去洞察受苦的原因。另一团体主张慈悲乃是悟道更为重要的成分,他们辩称自己去寻求悟道以及为自己去寻求悟道,在词语上是互相矛盾的。对他们来说,人类比较是社会性的而不是个人性的,而爱乃是世界上最伟大的东西。
其他的区别就环绕在这些基本的区别上。第一个团体坚持佛教是个全职的工作;那些以涅槃为他们核心目标的人,就必须放弃俗世而成为和尚。第二个团体,或许是因为它并不把希望全部放在自力上,就没有那么严格的要求。该团体主张其观点对于俗世的人以及专业人士同样的有效;并以其自己的方式可以同样应用到俗世上和寺院内。这种不同就反应在两种看法名称上之不同,两者都称自己为筏或渡船,因为两者都声称要载人渡过生命的海洋来到悟道的彼岸。不过,第二个团体指出它的宇宙性之助力(慈悲)的教旨以及它对世人更广大的关怀,而声称是为人的佛教”,因之是两种渡法中较大的一个。因此它就先发制人,取名为大乘、大筏,意思是“伟大的”。由于这个名字受到欢迎,另外那个团体就只好弃权,被称为小乘或小筏。
这条书摘已被收藏
0
次
+1
0
分享
收藏
0
条评价
导购链接
×
做书摘
文字书摘
读图识字
至少还需要输入
10
字
保存原图片为书摘
上传图片
识别
最多输入
500
个字
上传图片
重新上传
写点笔记吧
至少还需要输入
10
字
章节(选填)
目录
〈导读〉宗教的最佳面貌/ 1
〈校订序〉人的宗教/ 5
〈原文再版序〉宗教是生活的模式/ 10
第一章 出发点/ 1
第二章 印度教/ 13
人们要什么?/ 14
人们真正要什么?/ 20
内在的超越/ 23
走向目标的四条道路/ 27
通过知走向神的途径/ 29
通过爱走向神的途径/ 32
通过工作走向神的途径/ 38
通过心身训练走向神的途径/ 42
生命的阶段/ 51
生命的位置/ 55
在汝之前一切话语都消退了/ 59
在宇宙中成长了/ 63
世界——欢迎和再见/ 67
走向同一顶峰的许多途径/ 72
对于锡克教的补充/ 74
第三章 佛教/ 79
醒悟了的人/ 79
沉默的圣人/ 84
反抗的圣人/ 88
四圣谛/ 94
八正道/ 99
佛教的基本概念/ 107
大乘和小乘/ 115
花的秘密/ 123
金刚霹雳/ 134
渡河的形象/ 138
佛教与印度教在印度的合流/ 142
第四章 儒家/ 145
第一教师/145
孔子所面对的问题/ 150
儒家对手的答案/ 154
孔子的答案/ 158
有意的传统的内容/ 163
孔子的方案/ 170
伦理或是宗教?/ 173
对中国的冲击/ 177
第五章 道家/ 183
老子/ 183
道的三种意义/ 185
三种探讨力量的进路以及随之而来的三种道家/ 186
有效的力量:哲学的道家/ 187
扩大的力量:道家养生与瑜伽/ 188
替代性力量:宗教的道家/ 191
力量的混合/ 193
创造性的静/ 194
道家的其他价值/ 199
结论/ 206
第六章 伊斯兰教 / 209
背景/ 210
先知的封印/ 211
带来胜利的迁徙/ 216
持续的奇迹/ 219
基本神学概念/ 223
五根支柱/ 230
社会的教义/ 235
苏非教派/ 243
伊斯兰教何处去?/ 252
第七章 犹太教/ 255
神的意义/ 256
创造的意义/ 260
人存在的意义/ 263
历史的意义/ 266
道德的意义/ 270
公正的意义/ 272
受难的意义/ 276
救世主信仰的意义/ 280
生命的神圣化/ 284
启示/ 287
选民/ 291
以色列/ 295
第八章 基督教/ 301
历史的耶稣/ 301
信仰的基督/ 307
终结与开始/ 313
佳音/ 314
基督的奥体/ 319
教会的心灵/ 322
罗马天主教/ 329
东正教/ 334
新教/ 339
第九章 原初宗教 / 345
澳洲经验/ 346
口述性、地点和时间/ 348
原初世界/ 354
象征性的心灵/ 357
结论/ 360
第十章 最后的考察 / 363
宗教之间的关系/ 364
智慧传统/ 365
聆听/ 369
注释/ 371
页码(选填)
这本书已经添加了这些章节,请勾选或者新建你的书摘所属的章节
add
up
down
remove
目录
〈导读〉宗教的最佳面貌/ 1
〈校订序〉人的宗教/ 5
〈原文再版序〉宗教是生活的模式/ 10
第一章 出发点/ 1
第二章 印度教/ 13
人们要什么?/ 14
人们真正要什么?/ 20
内在的超越/ 23
走向目标的四条道路/ 27
通过知走向神的途径/ 29
通过爱走向神的途径/ 32
通过工作走向神的途径/ 38
通过心身训练走向神的途径/ 42
生命的阶段/ 51
生命的位置/ 55
在汝之前一切话语都消退了/ 59
在宇宙中成长了/ 63
世界——欢迎和再见/ 67
走向同一顶峰的许多途径/ 72
对于锡克教的补充/ 74
第三章 佛教/ 79
醒悟了的人/ 79
沉默的圣人/ 84
反抗的圣人/ 88
四圣谛/ 94
八正道/ 99
佛教的基本概念/ 107
大乘和小乘/ 115
花的秘密/ 123
金刚霹雳/ 134
渡河的形象/ 138
佛教与印度教在印度的合流/ 142
第四章 儒家/ 145
第一教师/145
孔子所面对的问题/ 150
儒家对手的答案/ 154
孔子的答案/ 158
有意的传统的内容/ 163
孔子的方案/ 170
伦理或是宗教?/ 173
对中国的冲击/ 177
第五章 道家/ 183
老子/ 183
道的三种意义/ 185
三种探讨力量的进路以及随之而来的三种道家/ 186
有效的力量:哲学的道家/ 187
扩大的力量:道家养生与瑜伽/ 188
替代性力量:宗教的道家/ 191
力量的混合/ 193
创造性的静/ 194
道家的其他价值/ 199
结论/ 206
第六章 伊斯兰教 / 209
背景/ 210
先知的封印/ 211
带来胜利的迁徙/ 216
持续的奇迹/ 219
基本神学概念/ 223
五根支柱/ 230
社会的教义/ 235
苏非教派/ 243
伊斯兰教何处去?/ 252
第七章 犹太教/ 255
神的意义/ 256
创造的意义/ 260
人存在的意义/ 263
历史的意义/ 266
道德的意义/ 270
公正的意义/ 272
受难的意义/ 276
救世主信仰的意义/ 280
生命的神圣化/ 284
启示/ 287
选民/ 291
以色列/ 295
第八章 基督教/ 301
历史的耶稣/ 301
信仰的基督/ 307
终结与开始/ 313
佳音/ 314
基督的奥体/ 319
教会的心灵/ 322
罗马天主教/ 329
东正教/ 334
新教/ 339
第九章 原初宗教 / 345
澳洲经验/ 346
口述性、地点和时间/ 348
原初世界/ 354
象征性的心灵/ 357
结论/ 360
第十章 最后的考察 / 363
宗教之间的关系/ 364
智慧传统/ 365
聆听/ 369
注释/ 371
×
添加一个书摘本
搜索创建书摘本
搜索
正在搜索...
不对,换一下
书名
作者
出版社
备注
ISBN
*
*
×
编辑书摘
书摘
最少还需要输入
10
字
写点笔记吧
最少还需要输入
10
字
*
这条书摘是属于哪一章节的?
目录
〈导读〉宗教的最佳面貌/ 1
〈校订序〉人的宗教/ 5
〈原文再版序〉宗教是生活的模式/ 10
第一章 出发点/ 1
第二章 印度教/ 13
人们要什么?/ 14
人们真正要什么?/ 20
内在的超越/ 23
走向目标的四条道路/ 27
通过知走向神的途径/ 29
通过爱走向神的途径/ 32
通过工作走向神的途径/ 38
通过心身训练走向神的途径/ 42
生命的阶段/ 51
生命的位置/ 55
在汝之前一切话语都消退了/ 59
在宇宙中成长了/ 63
世界——欢迎和再见/ 67
走向同一顶峰的许多途径/ 72
对于锡克教的补充/ 74
第三章 佛教/ 79
醒悟了的人/ 79
沉默的圣人/ 84
反抗的圣人/ 88
四圣谛/ 94
八正道/ 99
佛教的基本概念/ 107
大乘和小乘/ 115
花的秘密/ 123
金刚霹雳/ 134
渡河的形象/ 138
佛教与印度教在印度的合流/ 142
第四章 儒家/ 145
第一教师/145
孔子所面对的问题/ 150
儒家对手的答案/ 154
孔子的答案/ 158
有意的传统的内容/ 163
孔子的方案/ 170
伦理或是宗教?/ 173
对中国的冲击/ 177
第五章 道家/ 183
老子/ 183
道的三种意义/ 185
三种探讨力量的进路以及随之而来的三种道家/ 186
有效的力量:哲学的道家/ 187
扩大的力量:道家养生与瑜伽/ 188
替代性力量:宗教的道家/ 191
力量的混合/ 193
创造性的静/ 194
道家的其他价值/ 199
结论/ 206
第六章 伊斯兰教 / 209
背景/ 210
先知的封印/ 211
带来胜利的迁徙/ 216
持续的奇迹/ 219
基本神学概念/ 223
五根支柱/ 230
社会的教义/ 235
苏非教派/ 243
伊斯兰教何处去?/ 252
第七章 犹太教/ 255
神的意义/ 256
创造的意义/ 260
人存在的意义/ 263
历史的意义/ 266
道德的意义/ 270
公正的意义/ 272
受难的意义/ 276
救世主信仰的意义/ 280
生命的神圣化/ 284
启示/ 287
选民/ 291
以色列/ 295
第八章 基督教/ 301
历史的耶稣/ 301
信仰的基督/ 307
终结与开始/ 313
佳音/ 314
基督的奥体/ 319
教会的心灵/ 322
罗马天主教/ 329
东正教/ 334
新教/ 339
第九章 原初宗教 / 345
澳洲经验/ 346
口述性、地点和时间/ 348
原初世界/ 354
象征性的心灵/ 357
结论/ 360
第十章 最后的考察 / 363
宗教之间的关系/ 364
智慧传统/ 365
聆听/ 369
注释/ 371
*
页码
×
删除
您确定要删除吗?
这些差异乃是最核心的,不过还可以提出另外几点来完成整个图像。原始佛教徒随从他们的创始者,认为玄想乃是一项毫无用处的分心,而大乘佛教则产生出有详尽说明的宇宙论,带有多层的诸天和地狱。原始佛教徒所鼓励的唯一一种祈祷,就是冥想和恳求深化信念和慈爱之心,而大乘佛教徒则加上恳求、请愿以及呼唤佛陀的名来求精神的力量。最后,原始佛教徒对于早期巴利经文几乎是保持着原教旨主义般的保守态度,而大乘佛教则几乎是在每一方面都持有自由的态度。它对比较后期的经文也同样地接受其权威性,对解释修炼规则上也没有那么严格,对妇女和一般俗世人在精神上的可能性有比较高的看法。
因此,最终,轮子转了完整的一个圈。一开始是反抗礼仪、玄想、恩宠以及超自然性的宗教,结果这些却全都强有力地回来了,而且其创始者(就人格神是否存在而论,他是个无神论者)本人就转变成这样的一位神了。
是要为俗世人服务。(译注:这在日本的情形是如此。)
五、随着这些区别,两派所设想的理想类型也就随之不同。对原始佛教徒来说,理想的人是阿罗汉,一个完美的信徒,就像一头孤独的犀牛般游荡着,独自奋力追求涅槃,用惊人的专注毫不怀疑地朝目标走去。与此相反,大乘佛教的理想乃是菩萨,其本质是完满的智慧个达到了涅槃边缘的存在,自动放弃了那项奖品而回到俗世中,使涅槃让每个人都可以得到。菩萨有意地判决他自己或她自己接受长期劳役所有菩萨中最受爱戴的乃是慈悲之神(中国叫观音),让他人根据他或她所累积的德业汲取资源,能够先进入涅槃之境。
对原始佛教来说,进步完全在于个人,是靠个人的理解以及坚决的应用意志。对大乘佛教徒来说,个人的命运是与一切生命的命运相连的,而它们最终是不分的。约翰·蕙提尔( John Whittier)的诗《会见》中的两句诗可以总结出后者的主张:
只寻求自己得救是寻不到的,
单独被拯救的,其灵魂是失落的。
其他的区别就环绕在这些基本的区别上。第一个团体坚持佛教是个全职的工作;那些以涅槃为他们核心目标的人,就必须放弃俗世而成为和尚。第二个团体,或许是因为它并不把希望全部放在自力上,就没有那么严格的要求。该团体主张其观点对于俗世的人以及专业人士同样的有效;并以其自己的方式可以同样应用到俗世上和寺院内。这种不同就反应在两种看法名称上之不同,两者都称自己为筏或渡船,因为两者都声称要载人渡过生命的海洋来到悟道的彼岸。不过,第二个团体指出它的宇宙性之助力(慈悲)的教旨以及它对世人更广大的关怀,而声称是为人的佛教”,因之是两种渡法中较大的一个。因此它就先发制人,取名为大乘、大筏,意思是“伟大的”。由于这个名字受到欢迎,另外那个团体就只好弃权,被称为小乘或小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