巨流河(精装版)

作者齐邦媛的父亲齐世英──民国初年的留德热血青年,九一八事变前的东北维新派,毕生憾恨围绕着巨流河功败垂成的一战,渡不过的巨流像现实中的严寒,外交和革新思想皆困冻于此,从此 …… [ 展开全部 ]
  • 作者:齐邦媛
  • 出版社: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 定价:69
  • ISBN:7108056186
第二章 血泪流离——八年抗战
  • 季浅阑
    2021-07-04 10:48:35 摘录
    家眷搭军车,学生则是有车坐车,无车徒步走。从桂林到贵州,再由九弯十八拐的鸥姆坪往四川去,我真正看到了险山峻岭和人用卑微的双足攀越时的艰辛。
    自离开南京到四川自流井静宁寺,整整一年。颠沛流离有说不尽的苦难,但是不论什么时候,户内户外,能容下数十人之处,就是老师上课的地方。学校永远带着足够的各科教科书、仪器和基本设备随行。
    我今天回想那些老师随时上课的样子,深深感到他们所代表的中国知识分子的希望和信心。他们真正地相信“楚虽三户,亡秦必楚”;除了各科课程,他们还传授献身与爱,尤其是自尊与自信。
    这条书摘已被收藏0
  • 季浅阑
    2021-07-04 10:46:49 摘录
    孙元良将军,黄埔一期毕业生,北伐、抗日时正规军军长,兵团司令,南征北讨半生。他在逝世前接受胡志伟的访问中,回忆抗战时的逃难情景,有大场面的描写和检讨:
    我们(抗战初起时)实行焦土抗战,鼓励撤退疏散,然而对忠义的同胞没有作妥善的安置,对流离失所的难民没有稍加援手,任其乱跑乱窜,自生自灭,这也许是我们在大陆失却民心的开始吧!我从汉中长途行军回援贵州时,发觉满山遍野都是难民大军——铁路公路员工及其眷属,流亡学生与教师,工矿职工和家眷,近百万的军眷,溃散的散兵游勇及不愿作奴隶的热血青年,男女老幼汇成一股汹涌人流,随着沦陷区的扩大,愈裹愈多。他们对敌军并无杀伤力,对自己的军队却碍手碍脚。这股洪流的尾巴落在敌军的前面,其前锋却老是阻塞住国军的进路。道路上塞了各式各样的车辆——从手推车到汽车应有尽有,道路两旁的农田也挤满了人,践踏得寸草不留,成为一片泥泞。车辆不是抛了锚,就是被坏车堵住动弹不得。难民大军所到之处,食物马上一空,当地人民也惊慌地加入逃难行列。入夜天寒,人们烧火取暖,一堆堆野火中夹杂着老弱病人的痛苦呻吟与儿童啼饥号寒的悲声,沿途到处是倒毙的肿胀尸体,极目远望不见一幢完整的房屋,顿生人间何世之感,不由得堕入悲痛惊愕的心境,刚劲之气随之消沉,对军心士气的打击是不可低估的。
    这条书摘已被收藏0
  • 季浅阑
    2021-07-04 10:41:51 摘录
    在那个苦难的时代,受异族欺凌而在战火的延烧中逃命,竟有机缘看到中国山川的壮丽。从津浦路过黄河铁桥,从南京到芜湖,由芜湖溯长江到汉口,由汉口到长沙,到湘潭、湘乡,在永丰镇那世外桃源看到丰美的土地和文化。万分不舍地离开湘乡后,在那颠簸的湘桂路上看到真正的湘江,渡湘江到株洲、衡阳,往南走,过郴州(难怪我在南开中学时读到秦少游《踏莎行》“郴江幸自绕郴山,为谁流下潇湘去”词句后,至今每逢想起,仍是热泪盈眶)我几乎可以说横跨了湖南的版图,近来读到毛泽东在一九二0年曾主张湖南独立,在那个闭塞的年代也不是狂妄。从湖南到广西桂林之后,逃难的人潮在崎岖的山路上往贵州走去,处处是天险,连回首的来路都看不见了。
    怀远是个美丽的地方,她和湘乡永丰镇一样,在我记忆中璀璨发光。
    怀远有一条我那时认为世界上最清澈的河(宜江的支流),由镇口流过,那里有一座漂亮亭子,我每天都会去坐一阵子,读仅有的几本书,看小小的平底船渡河。
    渡船带来的是外面生动的世界,中山中学在怀远住了近三个月正式恢复上课,一九三九年农历年后还认真地举行期考。
    这条书摘已被收藏0
  • 季浅阑
    2021-07-04 09:13:09 摘录
    他放在我手上的小包是一本和他自己那本一模一样的《圣经》全新的皮面,页侧烫金。自那一天起,我在所有的车船颠簸中都带在身边,至今六十多年仍然清晰可读。
    在扉页上,他写着:
    邦媛妹妹:
    这是人类的生命,宇宙的灵魂,也更是我们基督徒灵粮的仓库,愿永生的上帝,永远地爱你,永远地与你同在,祝福你那可爱的前途光明,使你永远活在快乐的园里。阿门!
    主内四哥张大飞
    一九三七·十一·十八
    在那一天之前,没有任何人用“可爱的前途”对我病弱磨难的生命有过如此的祝福。
    这条书摘已被收藏0
  • 季浅阑
    2021-07-04 09:09:27 摘录
    黑暗的江上,落水的人呼救、沉没的声音,已上了船的呼儿唤女的叫喊声,在那个惊险、恐惧的夜晚,混杂着白天火车顶上被刷下的人的哀叫,在我成长至年老的一生中常常回到我的心头。那些凄厉的哭喊声在许多无寐之夜震荡,成为我对国家民族,渐渐由文学的阅读扩及全人类悲悯的起点。
    那时的长江运兵船是首都保卫战的命脉之一,从上游汉口最远只能到芜湖。上海已在十天前全面沦陷,最后的守军撤出后,日本军机集中火力轰炸长江的船只,南京下关码头外的江上航道几乎塞满了沉船。上游下来到芜湖的增援部队下船后,空船即装上中央机关的人员和重要文件(故宫的古物也在内),夜晚开船驶回汉口,清晨后若是晴天,即驶往江岸有树木的地方掩护慢行,船顶上布满了树枝伪装,我们搭的大约是最后一批运兵船。为了阻止日军的陆上攻势,十二月一日,我军炸毁芜湖铁桥和公路桥梁,后来的船只能到更上游的安庆。而南京到安庆的火车已不能开,几乎全成了轰炸的目标,所有的人,生死只有委之于命运。
    这条书摘已被收藏0
  • 季浅阑
    2021-07-04 09:03:08 摘录
    日本对中国侵略的野心,自一八九五年甲午之战订下《马关条约》,割让台湾以后,日益加剧。一九O五年日本人在中国东北打败了俄国,取得了铁路控制权,以后不断在中国各地制造事端。一九一五年强订“二十一条”不平等条约,一九二八年造成“山东五三惨案”,一九三一年(九一八事变)占领沈阳,一年后成立伪满洲国。这一连串的侵略行动,国民政府是清楚的,但是喘息未定之际,只能加快脚步,建军、办工业、组训民众。南京那十年,好似要拼命去增强一个百年沉疴老人的体力,那般辛劳却充满了希望和信心。
    一九三O年我母亲万里寻夫,带我兄妹来到南京,看到的是一个到处在建设的、欣欣向荣的首都。我父亲和他年轻的朋友们忙着向老天爷求取时间( buying time)推动各种加强国力的现代化建设,因为他们知道日本军部正加紧侵略的步伐,日军说:“若不快动手,中国要站起来了!”
    这条书摘已被收藏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