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 下载
注册
登录
|
搜索
正在搜索中...
首页
我的书架
我的主页
我的收藏
我的书评
苏菲的世界
《苏菲的世界》是讲14岁的少女苏菲某天放学回家,发现了神秘的一封信。—你是谁?—世界从哪里来?就这样,在某个神秘导师的指引下,苏菲开始思索,从古希腊到康德、从祁克果到佛洛
……
[ 展开全部 ]
佛德等各位大师所思考的根本问题。与此同时,苏菲不断接到一些极不寻常的来信,世界像谜团一般在她眼底展开。苏菲运用少女天生的悟性与后天知识,企图解开这些谜团,然而,事实真相远比她所想的更怪异、更离奇…… 《苏菲的世界》,即是智慧的世界,梦的世界。 它将会唤醒每个人内心深处对生命的赞叹 与对人生终极意义的关怀和好奇。
[ 收起 ]
作者:(挪威)乔斯坦·贾德
出版社:作家出版社
定价:26.80
ISBN:7506309742
给个评价
做个书摘
书摘 (21 )
评价 (1 )
9.柏拉图-回归灵魂世界的渴望
CcCc_Ari
2019-05-18 10:11:07 摘录
她并不确定柏拉图所谓永恒范式的说法是否都对,但“每一种生物都是理型世界中永恒形体的不完美复制品”,这种想法多美妙啊!世上所有花、树、人与动物不都是“不够完美”的吗?
苏菲周遭所见的事物在在如此美丽、如此生气盎然,以至于她不得不揉揉眼睛才能相信这些都是真的。不过,她现在眼见的事物没有一样会永远存在。但话说回来,在一百年之后,同样的一些花
朵和动物仍然会在这里。虽然每一朵花、每一只动物都会凋萎、死去,而且被世人遗忘,但却有某种东西会“记得”它们从前的模样。
苏菲向远处望去。突然间一只松鼠爬上了一棵松树,沿着树干绕了几圈,然后就消失在枝桠间。
苏菲心想:“我看过这只松鼠!”然后又悟到也许这只松鼠并非她从前看到的那只,但她看过同样的“形式”。在她看来,柏拉图可能说得没错。也许她过去真的见过永恒的“松鼠”一在理型世界中,在她的灵魂还没有栖息在她的身体之前。
有没有可能苏菲从前曾经活过呢?她的灵魂在找到身体寄宿之前是否就已经存在?她的身体内是不是真的有一个小小的金色物体,一个不受光阴侵蚀的宝物,一个在她的肉身衰朽之后仍然活
着的灵魂?
这条书摘已被收藏
0
次
+1
0
分享
收藏
0
条评价
CcCc_Ari
2019-05-05 22:51:29 摘录
当你看到一个影子时,一定会假定有一样东西投射出这个影子。你看到一只动物的影子,心想那可能是一匹马,但你也不太确定。于是你就转过身来,瞧瞧这匹马。而比起那模糊的影子,这匹马当然显得更俊秀,轮廓也更清晰。
同样的,柏拉图也相信,自然界所有的现象都只是永恒形式或理型的影子。但大多数人活在影子之间就已经感到心满意足。他们从不去思考是什么东西投射出这些影子。他们认为世间就只有影子,甚至从不曾认清世间万物都只是影子,也因此他们对于自身灵魂不朽的物质从不在意。
柏拉图对自然界现象的这段解释,不怎么认同,但我觉得把它当作人们对真理,对知识的认识的一个看待角度倒是不错
这条书摘已被收藏
0
次
+1
0
分享
收藏
0
条评价
CcCc_Ari
2019-04-28 13:10:07 摘录
就像我们看到的,哲学家努力掌握一些永恒不变的事物。举例来说,如果我要你就“某个肥皂泡的存在”这个题目来撰写一篇哲学论文,这就没有什么意义了。原因之一是:往往在我们还没来得及深入研究之前,肥皂泡就破了。原因之二是:这个肥皂泡没有另人看过,并且仅存在五秒钟,这样的哲学论文可能很难找到市场。
柏拉图认为我们在周遭的自然界中所看到的一切具体事物,都可以比做是一个肥皂泡泡,因为没有一件存在于感官世界的东西是永远不变的。我们知道每一个人、每一只动物迟早会死,而且会腐烂分解。即使一块大理石也会发生变化,逐渐分解。(希腊的高城目前正逐渐倒塌,这真是非常糟糕的事,但也没有办法。)柏拉图的观点是:我们对于那些不断改变的事物不可能会有真正的认识。我们对于那些属于感官世界的具体事物只能有意见或看法。我们能够真正认识的,只有那些我们可以运用理智来了解的事物。
这个泡泡的比喻很赞,一下子就明白了。感觉器官确实是会骗人的。 前一段学的专业课中有关感觉的部分需要再看看了。
这条书摘已被收藏
0
次
+1
0
分享
收藏
0
条评价
CcCc_Ari
2019-04-28 13:03:49 摘录
柏拉图认为,自然界中有形的东西是“流动”的,所以世间才没有不会分解的“物质”。属于“物质世界”的每一样东西必然是由某种物质做成。这种物质会受时间侵蚀,但做成这些东西的“模子”或“形式”却是永恒不变的。
因此,对柏拉图而言,永恒不变的东西并非一种“基本物质”,而是形成各种事物模样的精神模式或抽象模式。
柏拉图因此得出一个结论:在“物质世界的背后,必定有一个实在存在。他称这个实在为‘理型的世界’,其中包含存在于自然界各种现象背后、永恒不变的模式。”这种独树一格的观点我们称之为“柏拉图的理型论”。
有点懵,需要之后反复翻阅
这条书摘已被收藏
0
次
+1
0
分享
收藏
0
条评价
Stanley
2018-12-18 08:39:04 摘录
他看到了一匹马,然而是一匹不完美的马。(一匹姜饼马!)灵魂一看到这匹马,便依稀想起它在理型世界中所见过的完美“马”,同时涌起一股回到它本来领域的渴望。
柏拉图称这种渴望为eros,也就是“爱”的意思。
此时,灵魂体验到“一种回归本源的欲望”。从此以后,肉体与整个感官世界对它而言,都是不完美而且微不足道的。灵魂渴望乘着爱的翅膀回“家”,回到理型的世界。
它渴望从“肉体的枷锁”中挣脱。
爱 回归本源 的欲望 肉体的枷锁
这条书摘已被收藏
0
次
+1
0
分享
收藏
0
条评价
Stanley
2018-12-18 08:31:01 摘录
我们已经见到柏拉图如何认为实在世界可以分为两个领域:
其中一个是感官世界。我们只能用我们五种并不精确的官能来约略认识这个世界。在这个世界中,“每一件事物都会流动”,而且没有一个是永久不变的。这里面存在的都是一些生生灭灭的事物。」
另外一个领域则是理型的世界。我们可以用理性来确实认识这个世界。我们无法用感官来察知这个理型的世界,但这些理型(或形式)是水恒不变的。
感官世界 理型世界
这条书摘已被收藏
0
次
+1
0
分享
收藏
0
条评价
Stanley
2018-12-18 08:26:06 摘录
简而言之,我们对于感官所感受到的事物,只能有模糊、不精喷的观侖,但是我们却能够真正了解我们用理智所理解的事物。三角形内的合内角永和一定要180°,这是恒古不变的。而同样的,即时感官世界中所有的马都瘸了,“理型”马还会是四肢健全的。
这条书摘已被收藏
0
次
+1
0
分享
收藏
0
条评价
Stanley
2018-12-18 08:22:03 摘录
柏拉图的观点是;我们对于那些不断改变的事物不可能会有正的认识。我们对于那些属于感宜世界的具体事物只能有意见成看法。
我们能够真正认识的,只有那些我们可以运用理智来了解的事物。
就是背后存在的理型世界
这条书摘已被收藏
0
次
+1
0
分享
收藏
0
条评价
Stanley
2018-12-18 08:19:11 摘录
物质世界的背后必定有一个实在存在。他称这个实在为“理型的世界”其中包含存在于自然界各种现象背后、永恒不变的模式。”这种独树一格的观点我们称之为“柏拉图的理型论”。
这条书摘已被收藏
0
次
+1
0
分享
收藏
0
条评价
Stanley
2018-12-18 08:14:55 摘录
哲学家们总是试图避开这类没有永恒价值的热门话颗,而努力将人们的的注意力吸引到永远“真”、永远“善”、永远“美”的事物上。
永远的真善美。
这条书摘已被收藏
0
次
+1
0
分享
收藏
0
条评价
Stanley
2018-12-18 08:13:41 摘录
柏拉图关心的是永恒不变的事物与“流动”事物之间的关系(就像苏格拉底之前的哲学家一样)。
这条书摘已被收藏
0
次
+1
0
分享
收藏
0
条评价
Stanley
2018-12-18 08:11:57 摘录
诡辩论学派与苏格拉底将他们的注意力由有关自然哲学的问题转到与人和社会的问题。
从自然拍照哲学家到诡辩派哲学家再到苏格拉底。人们关心的问题已经从神学到自然学到人与社会学了
这条书摘已被收藏
0
次
+1
0
分享
收藏
0
条评价
Stanley
2018-12-18 08:06:12 摘录
苏格拉底曾指出每一个人只要运用自己的常识都可以了解哲学的真理。
他也曾说奴隶与贵族一样有常识。
这条书摘已被收藏
0
次
+1
0
分享
收藏
0
条评价
导购链接
×
做书摘
文字书摘
读图识字
至少还需要输入
10
字
保存原图片为书摘
上传图片
识别
最多输入
500
个字
上传图片
重新上传
写点笔记吧
至少还需要输入
10
字
章节(选填)
1.伊甸园-在某个时刻事物必然从无到有
2.魔术师的礼帽-要成为一个优秀的哲学家只有一个条件:要有好奇心
3.神话-善与恶之间脆弱的平衡
4.自然派哲学家-没有一件事情可以来自空无
5.德谟克利特斯-世界上最巧妙的玩具
6.命运-算命者试图预测某些事实上极不可测的事物
7.苏格拉底-最聪明的是明白自己无知的人
8.雅典-废墟中升起了几栋高楼
9.柏拉图-回归灵魂世界的渴望
10.少校的小木屋-镜中的女孩双眼眨了一眨
11.亚里斯多德-一位希望澄清我们观念的严谨的逻辑学家
12.希腊文化-一丝火花
13.明信片-我对自己实施严格的检查制度
14.两种文化-避免在真空中飘浮的唯一方式
15.中世纪-对了一部分并不等于错
16.文艺复兴-啊!藏在凡俗身躯里的神明子孙呐
17.巴洛克时期-宛如梦中的事物
18.笛卡尔-他希望清除工地上所有的瓦砾
19.史宾诺莎-上帝不是一个傀儡戏师傅
20.洛克-赤裸、空虚一如教师来到教室前的黑板
21.休姆-将它付之一炬
22.伯克莱-宛如燃烧的恒星旁一颗晕眩的行星
23.柏客来-曾祖母向一名吉普赛妇人买的一面古老魔镜
24.启蒙-从制针的技术到铸造大炮的方法
25.康德-头上闪烁的星空与心中的道德规范
26.浪漫主义-神秘之路通向内心
27.黑格尔-可以站得住脚的就是有道理的
28.祁克果-欧洲正迈向破产的地步
29.马克思-在欧洲游荡的幽灵
30.达尔文-满载基因航行过生命的一艘小船
31.弗洛伊德-他内心出现那股令人讨厌的自大的冲动
32.我们这个时代-人注定是要受自由之苦的
33.花园盛会-一只白色的乌鸦
34.对位法-两首或多首旋律齐响
35.那轰然一响-我们也是星尘
页码(选填)
这本书已经添加了这些章节,请勾选或者新建你的书摘所属的章节
add
up
down
remove
1.伊甸园-在某个时刻事物必然从无到有
2.魔术师的礼帽-要成为一个优秀的哲学家只有一个条件:要有好奇心
3.神话-善与恶之间脆弱的平衡
4.自然派哲学家-没有一件事情可以来自空无
5.德谟克利特斯-世界上最巧妙的玩具
6.命运-算命者试图预测某些事实上极不可测的事物
7.苏格拉底-最聪明的是明白自己无知的人
8.雅典-废墟中升起了几栋高楼
9.柏拉图-回归灵魂世界的渴望
10.少校的小木屋-镜中的女孩双眼眨了一眨
11.亚里斯多德-一位希望澄清我们观念的严谨的逻辑学家
12.希腊文化-一丝火花
13.明信片-我对自己实施严格的检查制度
14.两种文化-避免在真空中飘浮的唯一方式
15.中世纪-对了一部分并不等于错
16.文艺复兴-啊!藏在凡俗身躯里的神明子孙呐
17.巴洛克时期-宛如梦中的事物
18.笛卡尔-他希望清除工地上所有的瓦砾
19.史宾诺莎-上帝不是一个傀儡戏师傅
20.洛克-赤裸、空虚一如教师来到教室前的黑板
21.休姆-将它付之一炬
22.伯克莱-宛如燃烧的恒星旁一颗晕眩的行星
23.柏客来-曾祖母向一名吉普赛妇人买的一面古老魔镜
24.启蒙-从制针的技术到铸造大炮的方法
25.康德-头上闪烁的星空与心中的道德规范
26.浪漫主义-神秘之路通向内心
27.黑格尔-可以站得住脚的就是有道理的
28.祁克果-欧洲正迈向破产的地步
29.马克思-在欧洲游荡的幽灵
30.达尔文-满载基因航行过生命的一艘小船
31.弗洛伊德-他内心出现那股令人讨厌的自大的冲动
32.我们这个时代-人注定是要受自由之苦的
33.花园盛会-一只白色的乌鸦
34.对位法-两首或多首旋律齐响
35.那轰然一响-我们也是星尘
×
添加一个书摘本
搜索创建书摘本
搜索
正在搜索...
不对,换一下
书名
作者
出版社
备注
ISBN
*
*
×
编辑书摘
书摘
最少还需要输入
10
字
写点笔记吧
最少还需要输入
10
字
*
这条书摘是属于哪一章节的?
1.伊甸园-在某个时刻事物必然从无到有
2.魔术师的礼帽-要成为一个优秀的哲学家只有一个条件:要有好奇心
3.神话-善与恶之间脆弱的平衡
4.自然派哲学家-没有一件事情可以来自空无
5.德谟克利特斯-世界上最巧妙的玩具
6.命运-算命者试图预测某些事实上极不可测的事物
7.苏格拉底-最聪明的是明白自己无知的人
8.雅典-废墟中升起了几栋高楼
9.柏拉图-回归灵魂世界的渴望
10.少校的小木屋-镜中的女孩双眼眨了一眨
11.亚里斯多德-一位希望澄清我们观念的严谨的逻辑学家
12.希腊文化-一丝火花
13.明信片-我对自己实施严格的检查制度
14.两种文化-避免在真空中飘浮的唯一方式
15.中世纪-对了一部分并不等于错
16.文艺复兴-啊!藏在凡俗身躯里的神明子孙呐
17.巴洛克时期-宛如梦中的事物
18.笛卡尔-他希望清除工地上所有的瓦砾
19.史宾诺莎-上帝不是一个傀儡戏师傅
20.洛克-赤裸、空虚一如教师来到教室前的黑板
21.休姆-将它付之一炬
22.伯克莱-宛如燃烧的恒星旁一颗晕眩的行星
23.柏客来-曾祖母向一名吉普赛妇人买的一面古老魔镜
24.启蒙-从制针的技术到铸造大炮的方法
25.康德-头上闪烁的星空与心中的道德规范
26.浪漫主义-神秘之路通向内心
27.黑格尔-可以站得住脚的就是有道理的
28.祁克果-欧洲正迈向破产的地步
29.马克思-在欧洲游荡的幽灵
30.达尔文-满载基因航行过生命的一艘小船
31.弗洛伊德-他内心出现那股令人讨厌的自大的冲动
32.我们这个时代-人注定是要受自由之苦的
33.花园盛会-一只白色的乌鸦
34.对位法-两首或多首旋律齐响
35.那轰然一响-我们也是星尘
*
页码
×
删除
您确定要删除吗?
苏菲周遭所见的事物在在如此美丽、如此生气盎然,以至于她不得不揉揉眼睛才能相信这些都是真的。不过,她现在眼见的事物没有一样会永远存在。但话说回来,在一百年之后,同样的一些花
朵和动物仍然会在这里。虽然每一朵花、每一只动物都会凋萎、死去,而且被世人遗忘,但却有某种东西会“记得”它们从前的模样。
苏菲向远处望去。突然间一只松鼠爬上了一棵松树,沿着树干绕了几圈,然后就消失在枝桠间。
苏菲心想:“我看过这只松鼠!”然后又悟到也许这只松鼠并非她从前看到的那只,但她看过同样的“形式”。在她看来,柏拉图可能说得没错。也许她过去真的见过永恒的“松鼠”一在理型世界中,在她的灵魂还没有栖息在她的身体之前。
有没有可能苏菲从前曾经活过呢?她的灵魂在找到身体寄宿之前是否就已经存在?她的身体内是不是真的有一个小小的金色物体,一个不受光阴侵蚀的宝物,一个在她的肉身衰朽之后仍然活
着的灵魂?
同样的,柏拉图也相信,自然界所有的现象都只是永恒形式或理型的影子。但大多数人活在影子之间就已经感到心满意足。他们从不去思考是什么东西投射出这些影子。他们认为世间就只有影子,甚至从不曾认清世间万物都只是影子,也因此他们对于自身灵魂不朽的物质从不在意。
柏拉图认为我们在周遭的自然界中所看到的一切具体事物,都可以比做是一个肥皂泡泡,因为没有一件存在于感官世界的东西是永远不变的。我们知道每一个人、每一只动物迟早会死,而且会腐烂分解。即使一块大理石也会发生变化,逐渐分解。(希腊的高城目前正逐渐倒塌,这真是非常糟糕的事,但也没有办法。)柏拉图的观点是:我们对于那些不断改变的事物不可能会有真正的认识。我们对于那些属于感官世界的具体事物只能有意见或看法。我们能够真正认识的,只有那些我们可以运用理智来了解的事物。
因此,对柏拉图而言,永恒不变的东西并非一种“基本物质”,而是形成各种事物模样的精神模式或抽象模式。
柏拉图因此得出一个结论:在“物质世界的背后,必定有一个实在存在。他称这个实在为‘理型的世界’,其中包含存在于自然界各种现象背后、永恒不变的模式。”这种独树一格的观点我们称之为“柏拉图的理型论”。
柏拉图称这种渴望为eros,也就是“爱”的意思。
此时,灵魂体验到“一种回归本源的欲望”。从此以后,肉体与整个感官世界对它而言,都是不完美而且微不足道的。灵魂渴望乘着爱的翅膀回“家”,回到理型的世界。
它渴望从“肉体的枷锁”中挣脱。
其中一个是感官世界。我们只能用我们五种并不精确的官能来约略认识这个世界。在这个世界中,“每一件事物都会流动”,而且没有一个是永久不变的。这里面存在的都是一些生生灭灭的事物。」
另外一个领域则是理型的世界。我们可以用理性来确实认识这个世界。我们无法用感官来察知这个理型的世界,但这些理型(或形式)是水恒不变的。
我们能够真正认识的,只有那些我们可以运用理智来了解的事物。
他也曾说奴隶与贵族一样有常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