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由在高处(增订版)

《自由在高处(增订版)》旨在从个体角度探讨身处转型期的人们如何超越逆境,盘活自由,拓展生存,积极生活。自由与自救,是本书的方向与重点。出版四年来,累计加印三十余次。本次增 …… [ 展开全部 ]
  • 作者:熊培云
  • 出版社:新星出版社
  • 定价:42.00元
  • ISBN:7513317135
今夜,谁在搜捕圣诞老人? 64
  • byebye1977
    2018-01-21 14:13:13 摘录
    举例说李叔同的《送别》,该曲原出自美国曲作者John Pond Ordway(1824-1880)的《梦见家和母亲》。后来,日本词作者犬童球溪为此填写《旅愁》发表,此时李叔同正东渡留学。有心者对读《旅愁》中“西风起,秋渐深,秋容
    动客心。独自惆怅叹飘零,寒光照孤影”等句,不难发现,李叔同几年后所填《送别》深受《旅愁》的影响。据传此曲
    在日本填词已经超过百余种,然而弘一大师一词既出,以一当百,有井水处,皆有“长亭外、古道边”。
    啊 居然这样
    这条书摘已被收藏0
  • 叶瓜瓜
    2017-12-26 10:17:53 摘录
    文化不过是人类发明的一种工具,本无所谓“主体性”,即便有那也得首先满足人的主体性。而人的主体性,更决定于人的自我选择的权利。工具的主体性不能超越于人类的选择之上。所以,在博士们大谈中国文化“主体性”的同时,首先要明白的是,无论是过什么节,在哪天过节,那都是公民自己的私事。

    从政治伦理上讲,国家因契约而生,是人类文明进程中制造的一种工具,同样难免有“虚拟社区”的意味。所谓本土情感或爱国主义,既取决于本土文化与国家有着怎样的价值与美德,同样取决于民众的价值判断与审美。本土情感不应是一种“逆来顺受、“嫁鸡随鸡”的情怀。

    我们的一切文明,当归属于人类文明。然而,有些人非要将人类文眀像切西瓜一样分成几瓣,然后将它们对立起来,就像亨廷顿的“文明冲突论”勾引大家举起各自的一瓣西瓜进行肉搏。文明对立论者说别人手里的西瓜被下了毒药,而自己的那一份却
    是起死回生的灵丹妙药。
    文化的主体性应该首先满足人的主体性。每个人都有选择自己的生活,选择欢乐方式的权利。
    这条书摘已被收藏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