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 下载
注册
登录
|
搜索
正在搜索中...
首页
我的书架
我的主页
我的收藏
我的书评
苏东坡传(上)
苏东坡传世的文章、轶事极多,诗词更为一代巨匠,难有匹敌。东坡一生历经坎坷,达则金马玉堂为帝王师,穷则食芋饮水为南荒逐客,因此胸臆中积郁一腔难平之气,不吐不快,所作诗词两千
……
[ 展开全部 ]
余首,皆是从性情深处倾泻出的真情感。 本书十之八九取材自东坡诗词,参照其他文献资料,勾勒出他一生不平 凡的际遇。以诗人少有的人生经历,与其心血结晶的诗作相印证,使一个活生生的苏东坡跃然眼前。 --------------------------------------------------------------------------------------- 大磨难成就大风流 大悲欢书写大人生 立体呈现苏东坡至真至性之传奇 著名苏东坡研究专家李一冰教授八年呕心沥血之作 比林语堂《苏东坡传》更严谨、全面和生动的苏东坡传记 余秋雨评价此书:“是文字较为典雅的学术著作,大抵让苏轼以其诗文来自道生平,作者的归结甚有见地。” ---------------------------------------------------------------------------------------- 我们未尝不可说,苏东坡是个秉性难改的乐天派,是悲天悯人的道德家,是黎民百姓的好朋友,是散文作家,是新派的画家,是伟大的书法家,是酿酒的实验者,是工程师,是假道学的反对派,是瑜伽术的修炼者,是佛教徒,是士大夫,是皇帝的秘书,是饮酒成瘾者,是心肠慈悲的法官,是政治上的坚持已见者,是月下的漫步者,是诗人,是生性诙谐爱开玩笑的人。可是这些也许还不足以勾绘出苏东坡的全貌。我若说一提到苏东坡,在中国总会引起人亲切敬佩的微笑,也许这话最能概括苏东坡的一切了。 ——林语堂 人们有时也许会傻想,像苏东坡这样让中国人共享千年的大文豪,应该是他所处的时代的无上骄傲,他周围的人一定会小心地珍惜他,虔诚地仰望他,总不愿意去找他的麻烦吧?事实恰恰相反,越是超时代的文化名人,往往越不能相容于他所处的具体时代。中国世俗社会的机制非常奇特,它一方面愿意播扬和轰传一位文化名人的声誉,利用他、榨取他、引诱他,另一方面从本质上却把他视为异类,迟早会排拒他、糟践他、毁坏他。起哄式的传扬,转化为起哄式的贬损,两种起哄都起源于自卑而狡黠的觊觎心态,两种起哄都与健康的文化氛围南辕北辙。 小人牵着大师,大师牵着历史。小人顺手把绳索重重一抖,于是大师和历史全都成了罪孽的化身。一部中国文化史,有很长时间一直捆押在被告席上,而法官和原告,大多是一群群挤眉弄眼的小人。 ——余秋雨
[ 收起 ]
作者:李一冰
出版社:江苏文艺出版社
定价:39.80元
ISBN:7539951478
给个评价
做个书摘
书摘 (2 )
评价 (1 )
上 册
星星过来看热闹
2021-07-26 22:40:05 摘录
苏轼这几日来,看山所得,不仅是美感上的享受,更重要的是得到了一重解悟,得到了一重妙的见知。《题西林壁》道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这首小诗,千余年来,成为家喻户晓的名言,并不因为它于文学上有何特别优异的表现,也算不得是禅门的机锋,苏轼只是拿庐山的变化来印证个人间的认识,然而,即此认识,便是无上智慧。
人们所见事物,往往只从自我的感觉出发,把自我的心作为衡量世间事物的标准,因此,所见事物,便无可避免地着上了主观的色彩和感情。譬如杜甫诗说“感时花溅泪”,只因他自己在感伤时事,所以觉得花也陪他溅泪,如由另一个登徒子来看这同一朵花,也许他所见的正是“露滴牡丹开”的好景。
所以出于我们感官上所见知觉闻的一切事象物相,并非事物本身的真实,只因人们惯把自己当作宇宙的中心,一切看法想法难摆脱自私的成分,即“身在此山中”这一大魔障,造成主观的蔽锢,说是我所见的庐山,事实上只是透过庐山看了他自己世人都以如此“自我中心”的虚假认识,做“自以为是”的价值判断,因此造成这个现实世界中无穷的冲突与祸患。世人在这个自我中心的笼罩下,以为万物皆须为我,花须为我娇艳,山亦为我作态。其实,这不是“认识”,只是我的幻觉旦这种幻觉破灭的时候,人类的命运,就只剩下一大堆的虚空和痛苦。
苏轼能够离开“身在庐山”的立场,来看庐山,便是他的绝大聪明。他能以平等心来看庐山,使我与山,山与我,一体俱化,共同成就万物与我一体的理想生命,创造有情的世界。王国《人间词话》说:“诗人对宇宙人生,须入乎其内,又须出乎其外入其内故能写之,出乎其外故能观之。”苏轼此日,真能观山,他所看的,不仅是诗的山,画的山,更重要的是大自然给他的一重解悟,由这虚舟触物的解悟,得到精神生活与大自然圆融
游毕西林寺,一僧二俗,就从岭北云峰,洒然下山了。
行情与山峰无差异
这条书摘已被收藏
0
次
+1
0
分享
收藏
0
条评价
星星过来看热闹
2021-07-26 22:20:03 摘录
看完田,归家路上,天气突变,忽然下了大雨。他们一行本来带有雨具,看看无用,先已叫人带回去了,这时候,除了淋,没有别的办法。同行的人,个个淋得非常狼狈,独有苏轼似乎不觉有雨,照样安步徐行。不久,雨止天晴,他很为自己保有这份坦荡的心怀而得意。作《定风波》词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这阕词,是《东坡乐府》里的名作之一,音调铿锵,节奏恰如潺春雨,平和、洒脱而又宁静。
人生,有追求就必有失落,人如不能忘情得失,他的心便永远平衡不了,心理不能平衡,痛苦便如风雨一样,四面八方地包围了你。惟有这饱经世患的诗人,在雨中举步轻行时,他心中根本没有晴明,所以也就无所谓风雨。人间一切变幻无常,唯有超脱物外,才能一不染;唯有安步徐行于大雨中的人,才能“回首向来萧瑟处,也无风雨也无晴”地坦然归去;有这样任天而动的襟怀,才令人望之如神仙。
做交易也应该有次气度
这条书摘已被收藏
0
次
+1
0
分享
收藏
0
条评价
导购链接
×
做书摘
文字书摘
读图识字
至少还需要输入
10
字
保存原图片为书摘
上传图片
识别
最多输入
500
个字
上传图片
重新上传
写点笔记吧
至少还需要输入
10
字
章节(选填)
上 册
第一章 食蓼少年
一、蜀道难
二、宋之平蜀
三、世系
四、双亲
五、少年
六、但愿一识张益州
七、登进士第
八、母丧
九、南行
十、老苏的一官难求
十一、制策之试
第二章 变法与党争
一、初仕凤翔
二、怀乡念弟
三、陈希亮
四、亡妻·丧父
五、荆公变法
六、党争的发端
七、新政暴风
八、上皇帝书
九、遭诬
十、惘惘出都
第三章 马入尘埃
一、湖眫孤鸿
二、湖寺寻僧
三、监试乡举
四、相度堤岸工程
五、富春山行
六、红裙白酒
七、常润道中
八、别西湖
九、密州利病
十、超然台与盖公堂
第四章 黄楼
一、作客东园
二、谏用兵书
三、徐州大水
四、秦七黄九
五、黄楼之会
六、诗僧参寥
七、文同
八、重游江南
第五章 乌台诗狱
一、始作俑者--沈括
二、被台谏围剿
三、追捕
四、勘问
五、审理
六、论救
七、定谳
第六章 黄州五年
一、出狱赴黄
二、初到黄州
三、孤立于风雨沙洲
四、朋友
五、东坡
六、书斋生活
七、饮食生活
八、黄泥坂和赤壁
九、临皋·东坡·雪堂
十、老农忧国
十一、神宗的救赎
十二、别黄州
第七章 飘泊江淮
一、庐山纪游
二、访弟·殇子
三、金陵谒荆公
四、求田问舍
五、南都来去
六、阳羡一梦
第八章 风雨京华
一、元祐更化
二、从调和到冲突
三、不到中书不是官
四、老成凋谢
五、学士院风波
六、经筵与驱程
七、元祐党争
八、一士谔谔
九、试院抡才
十、金莲烛
十一、乞郡避谤
页码(选填)
这本书已经添加了这些章节,请勾选或者新建你的书摘所属的章节
add
up
down
remove
上 册
第一章 食蓼少年
一、蜀道难
二、宋之平蜀
三、世系
四、双亲
五、少年
六、但愿一识张益州
七、登进士第
八、母丧
九、南行
十、老苏的一官难求
十一、制策之试
第二章 变法与党争
一、初仕凤翔
二、怀乡念弟
三、陈希亮
四、亡妻·丧父
五、荆公变法
六、党争的发端
七、新政暴风
八、上皇帝书
九、遭诬
十、惘惘出都
第三章 马入尘埃
一、湖眫孤鸿
二、湖寺寻僧
三、监试乡举
四、相度堤岸工程
五、富春山行
六、红裙白酒
七、常润道中
八、别西湖
九、密州利病
十、超然台与盖公堂
第四章 黄楼
一、作客东园
二、谏用兵书
三、徐州大水
四、秦七黄九
五、黄楼之会
六、诗僧参寥
七、文同
八、重游江南
第五章 乌台诗狱
一、始作俑者--沈括
二、被台谏围剿
三、追捕
四、勘问
五、审理
六、论救
七、定谳
第六章 黄州五年
一、出狱赴黄
二、初到黄州
三、孤立于风雨沙洲
四、朋友
五、东坡
六、书斋生活
七、饮食生活
八、黄泥坂和赤壁
九、临皋·东坡·雪堂
十、老农忧国
十一、神宗的救赎
十二、别黄州
第七章 飘泊江淮
一、庐山纪游
二、访弟·殇子
三、金陵谒荆公
四、求田问舍
五、南都来去
六、阳羡一梦
第八章 风雨京华
一、元祐更化
二、从调和到冲突
三、不到中书不是官
四、老成凋谢
五、学士院风波
六、经筵与驱程
七、元祐党争
八、一士谔谔
九、试院抡才
十、金莲烛
十一、乞郡避谤
×
添加一个书摘本
搜索创建书摘本
搜索
正在搜索...
不对,换一下
书名
作者
出版社
备注
ISBN
*
*
×
编辑书摘
书摘
最少还需要输入
10
字
写点笔记吧
最少还需要输入
10
字
*
这条书摘是属于哪一章节的?
上 册
第一章 食蓼少年
一、蜀道难
二、宋之平蜀
三、世系
四、双亲
五、少年
六、但愿一识张益州
七、登进士第
八、母丧
九、南行
十、老苏的一官难求
十一、制策之试
第二章 变法与党争
一、初仕凤翔
二、怀乡念弟
三、陈希亮
四、亡妻·丧父
五、荆公变法
六、党争的发端
七、新政暴风
八、上皇帝书
九、遭诬
十、惘惘出都
第三章 马入尘埃
一、湖眫孤鸿
二、湖寺寻僧
三、监试乡举
四、相度堤岸工程
五、富春山行
六、红裙白酒
七、常润道中
八、别西湖
九、密州利病
十、超然台与盖公堂
第四章 黄楼
一、作客东园
二、谏用兵书
三、徐州大水
四、秦七黄九
五、黄楼之会
六、诗僧参寥
七、文同
八、重游江南
第五章 乌台诗狱
一、始作俑者--沈括
二、被台谏围剿
三、追捕
四、勘问
五、审理
六、论救
七、定谳
第六章 黄州五年
一、出狱赴黄
二、初到黄州
三、孤立于风雨沙洲
四、朋友
五、东坡
六、书斋生活
七、饮食生活
八、黄泥坂和赤壁
九、临皋·东坡·雪堂
十、老农忧国
十一、神宗的救赎
十二、别黄州
第七章 飘泊江淮
一、庐山纪游
二、访弟·殇子
三、金陵谒荆公
四、求田问舍
五、南都来去
六、阳羡一梦
第八章 风雨京华
一、元祐更化
二、从调和到冲突
三、不到中书不是官
四、老成凋谢
五、学士院风波
六、经筵与驱程
七、元祐党争
八、一士谔谔
九、试院抡才
十、金莲烛
十一、乞郡避谤
*
页码
×
删除
您确定要删除吗?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这首小诗,千余年来,成为家喻户晓的名言,并不因为它于文学上有何特别优异的表现,也算不得是禅门的机锋,苏轼只是拿庐山的变化来印证个人间的认识,然而,即此认识,便是无上智慧。
人们所见事物,往往只从自我的感觉出发,把自我的心作为衡量世间事物的标准,因此,所见事物,便无可避免地着上了主观的色彩和感情。譬如杜甫诗说“感时花溅泪”,只因他自己在感伤时事,所以觉得花也陪他溅泪,如由另一个登徒子来看这同一朵花,也许他所见的正是“露滴牡丹开”的好景。
所以出于我们感官上所见知觉闻的一切事象物相,并非事物本身的真实,只因人们惯把自己当作宇宙的中心,一切看法想法难摆脱自私的成分,即“身在此山中”这一大魔障,造成主观的蔽锢,说是我所见的庐山,事实上只是透过庐山看了他自己世人都以如此“自我中心”的虚假认识,做“自以为是”的价值判断,因此造成这个现实世界中无穷的冲突与祸患。世人在这个自我中心的笼罩下,以为万物皆须为我,花须为我娇艳,山亦为我作态。其实,这不是“认识”,只是我的幻觉旦这种幻觉破灭的时候,人类的命运,就只剩下一大堆的虚空和痛苦。
苏轼能够离开“身在庐山”的立场,来看庐山,便是他的绝大聪明。他能以平等心来看庐山,使我与山,山与我,一体俱化,共同成就万物与我一体的理想生命,创造有情的世界。王国《人间词话》说:“诗人对宇宙人生,须入乎其内,又须出乎其外入其内故能写之,出乎其外故能观之。”苏轼此日,真能观山,他所看的,不仅是诗的山,画的山,更重要的是大自然给他的一重解悟,由这虚舟触物的解悟,得到精神生活与大自然圆融
游毕西林寺,一僧二俗,就从岭北云峰,洒然下山了。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这阕词,是《东坡乐府》里的名作之一,音调铿锵,节奏恰如潺春雨,平和、洒脱而又宁静。
人生,有追求就必有失落,人如不能忘情得失,他的心便永远平衡不了,心理不能平衡,痛苦便如风雨一样,四面八方地包围了你。惟有这饱经世患的诗人,在雨中举步轻行时,他心中根本没有晴明,所以也就无所谓风雨。人间一切变幻无常,唯有超脱物外,才能一不染;唯有安步徐行于大雨中的人,才能“回首向来萧瑟处,也无风雨也无晴”地坦然归去;有这样任天而动的襟怀,才令人望之如神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