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近代史

本书没有枯燥的考据,没有史料的堆砌,而是娓娓道出中国近世百年来的历史演变和人物,折射了一个现代学人对国家前途、民族命运、社会转型的忧虑与思考。
  • 作者:蒋廷黻
  • 出版社:江苏人民出版社
  • 定价:CNY 39.80
  • ISBN:7214108569
附录二 南京的机会与日本的“和平”
  • 朝闻道
    2017-05-01 22:10:28 摘录
    然而中央及地方的当局者究竟均是人,还均是中国人,他们也免不了受环境和时潮的支配。我们近几年来朝野所共造的空气,一句话,就是虚骄自负。今天打倒这个,明天打倒那个。不问自己的能力是否与欲望同时长进,不权衡事件的轻重缓急,好像我们的敌人愈多愈好。自己让自己的口号标语麻醉了,而美其名曰,这是“革命的外交”。等到“九一八事变”一发生,前日我们口号标语中所要打倒的,我们厚起面皮来,求他们同情和帮助。当局所做的就是仰承他们]的主人翁一民众一的意旨所做的。有这样的民众然后有这样的当局,全国都变为开空头支票的。好在还有一班明眼的外人,知道中国民众尚是中古的民众,所谓口号标语不过是中古人的符咒,是无关紧要的。我们不要白过“九一八”的忌日而不去追究我们的当局和我们自己的责任。若是白过了,第二次和第三次的“九一八事变”还要发生。至于日本的前途,我是不替它抱乐观的。自从去年的九一八”到今年的“九一八”,日本的军阀,除为日本民族挖坟墓外,别无所事。所可忧虑的,日本的失败未见得就是中国的胜利。
    一九三二年九月十八日《独立评论》第十号
    这条书摘已被收藏0
  • 朝闻道
    2017-05-01 22:01:49 摘录
    “九一八”以前的外交,东北当局亦不能完全脱离责任。名义上虽为中央主政,事实上地方实左右之。据我所闻,推诿的政策与其说是中央所决定,不若说是地方所酿成。此外中村案件及高丽人租地问题,地方当局亦未处置得当。三年以前中俄的冲突,表面上与“九一八事变”无关系,事实上确不少。从法理的立场看,中俄的冲突不能说是俄方负责的;从政治的立场上说,简直不必多此一举。当时军事的经过,因为我们只读受过检查的报纸,还是不明真相。日本及欧美的报纸则无所忌讳,他们说苏俄军队实际入中国境者不满三千人;中国军队除一旅外,毫无抵抗能力。在满洲里及海拉尔,中国军队不但没有抵抗,且于奔逃之前,大肆抢掠,冲突的结果是屈服于俄国的条件。最近英国舆论界领袖库得斯氏( lione curtis)发表一部《大问题的中国》,其论中俄冲突与“九一八事变”的关系颇值得我们的注意。他说:“日本从此事件得了一个结论,就是中国的军队,若以迅速的强有力的行动临之,无不崩溃。中央及地方的关系是如此疏远,外国可以以武力对付满洲的地方政府而不必对中国宣战以事后之明论之,苏俄的胜利,毫无疑问的,给了日本武人一个很深刻的印象,尤其是在满洲的日本军官。”
    这条书摘已被收藏0
  • 朝闻道
    2017-05-01 21:59:30 摘录
    “九一八事变”发生以后,日本的宣传集矢于东北地方当局。这自然有其作用。我们不可完全根据这种宣传来评判我们的疆吏。并且我们]还要记得:东北悬挂青天白日旗及积极修路筑路,无论其原动力如何,总是走的路对。张学良氏近日有句话,大致说:“如张氏父子不爱国,哪能有今天之祸变?”其实所谓爱国在今日应该是人人公有的道德,尤其在负国家大任者不能以“爱国”二字搪塞一切。据欧美新闻记者及外交官的调查,近几年来东北人民所受政府及官吏的压迫和剥夺简直不堪言状。这般中立国的人士都说“九一八”以前的政权,就是为东北人民计,是不应该恢复的。凭良心说,东北我也曾实地去考察过,东北的地方行政,若拿关内来比较,只有比平均成绩好,不会比平均成绩坏。但这是因为东北经济较为发达,一切行政的设施比较容易见功效。有了那种经济的基础,当局的人不能励精图治,只知穷兵黩武,闹到财政破产,民不聊生,这责任除东北当局外是丝毫不能移到别人身上的。一国内政的好坏固然不能充作外国侵略理论的根据,但国际政治事实上论理的少,论势的多。就现在国际大势论,东北以往行政的成绩可说是东北问题的致命之伤。
    这条书摘已被收藏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