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 下载
注册
登录
|
搜索
正在搜索中...
首页
我的书架
我的主页
我的收藏
我的书评
记忆的政治
该书是南京大学周海燕副教授历经七年、通过多次多地实地研究和扎实文献研究完成的博士论文。 Elizabeth J. Perry(哈佛大学政治系讲座教授、哈佛燕京学社社长)、
……
[ 展开全部 ]
Nicola Spakowski(德国弗赖堡大学社会学教授)、周晓虹(南京大学社会学院院长)三位 先生为该书作推荐并代序: 就当代中国政治及社会史研究而言,周海燕关于大生产运动的著作,有着杰出的贡献。关于党治如何掌控民众对复杂历史事件的记忆,周著阐明了它的基本模式与诸种内涵,其意义远超个案研究。 这一运动的过程,是关于威权统治与政权合法性的宝贵课程;对毛时代的中国如此,对后毛时代的中国亦复如是。 ——哈佛-燕京学社社长、政治学教授Elizabeth J. Perry(裴宜理) 大生产运动是中国共运史的一个转折点:在战争中形成的政治结构和政治模式,后来成为战后中国社会的核心特征。然而,我们对这场运动知之甚少,甚至于那些我们笃信不疑的事实,也不过是在宣传“南泥湾精神”的过程中建构起来的诸种神话的一部分。 周海燕的著作改变了这一状况,她用关于政体合法性和记忆政治的分析框架,向我们叙述了一个真实的大生产运动,以及党是如何将“南泥湾精神”作为政治工具和政治建构、以动员民众达成诸种目的的过程。 从三五九旅,到英雄的模板化、政治口号的创造,再到历次唤起“南泥湾精神”的热潮,直到当下作为商业工具的“红色旅游”,周著还延展了南泥湾的完整叙事。 通过展现一场著名政经运动的建构与再建构,《记忆的政治:大生产运动再发现》透视了共产主义中国的历史。该书堪称学术著作之典范:言其中肯,察其关键,思之明悟,读之愉悦。 ——弗莱堡大学汉学系主任、历史学教授Nicola Spakowski(史明) 以社会记忆和话语分析理论为基本框架,围绕1940年代初陕甘宁边区的“大生产运动”及其后形成的各类叙事文本作话语分析,周海燕厘清了有关“大生产运动”的社会记忆不断被建构的过程,揭示了权力和话语在其间相互纠缠的关系,并对大生产运动及其相关记忆进行了相当深刻的解读。 凭借丰富的田野资料和历史文献,作者确证了一个堪称精湛的解释框架。在这一框架之下,“大生产运动”不仅是中国共产党为解救因经济困难而面临的政治合法性危机所做的战时应急性政治动员,同时也是运用“劳动”手段对人群进行社会改造和社会控制的基本过程。在此基础上,作者揭示了“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组织起来”、“鱼水清深”和“官兵一致、人人平等”等核心语义代码,是如何建构大生产记忆的核心——“南泥湾精神”的。 ——南京大学社会学院院长、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周晓虹
[ 收起 ]
作者:周海燕
出版社:中国发展出版社
定价:48.00
ISBN:7802349796
给个评价
做个书摘
书摘 (21 )
评价 (1 )
第三章“自己动手,丰衣足食”:危机下的紧急政治动员
少年奥卡
2018-07-10 00:34:54 摘录
在江西红色苏区时期,符号象征系统全面模仿和沿袭了苏联的一整套符号系统。如同高华所指出的,博古等“百分之百的布尔什维克全面、系统地贯彻了全盘俄化的路线,初步建构起具有俄式共产主义色彩的话语系统,而到了延安时期,毛泽东创造了一个新的宏大的革命话语系统,它的最重要的特点就是将民族主义、爱国主义和共产主义结合了起来。“以阶级论为核心,以‘群众路线’为主要内容的‘平民主义叙述”,讲述了一个又一个“只有共产党才能救中国”的、富含隐喻色彩的故事,并建构起一整套以“红太阳”为叙事中心、以边区“晴朗的天”为叙事背景的、富有民族特色和阶级色彩的符号象征
系统。
这条书摘已被收藏
0
次
+1
0
分享
收藏
0
条评价
少年奥卡
2018-07-08 14:59:48 摘录
军队之外非生产人口的迅速增加,是造成边区财政困难的另一个主要原因。当时中共中央进行了大量宣传,吸引了大批爱国抗日人士踊跃来归。随着抗日战事日益激烈,河山半壁沦丧,积极宣传抗战到底的中国共产党得到越来越多国内民众的支持,延安成为大批爱国青年心目中的革命圣地,他们从武汉、桂林乃至海外源源不断地经由西安来到延安,加入到八路军、抗大、鲁艺等各个群体的革命洪流里。从上海逃奔济到南京而对国民政府深感失望的青年贝特兰回忆说:“我们中间的许多人,都觉得顶好只有向八路军学习,延安的领袖们有伟大的政治经验,而且特别精于游击战术和民众运动,我们到西北来学习这些东西。”
同时,陕甘宁边区政府十分注重干部的培养,陕甘宁边区办了20多所干部学校,大批前来的青年学生,以边工作边学习的形式投入延安火热的学习运动。
据统计,1938年7月,仅抗大就有学员4269人,其中高中以上文化程度的达到了2049人,此外,抗大还有657名教职员工,其中外来一知识分子占47%。
一般而言,行政人员数量应控制在总人口的3%以内,但当时边区党政军脱产人员已经达到5.4%18。5%~6%的行政干部数量,对于贫瘠的陕甘宁边区可谓是极为沉重的负担。据杨尚昆回忆:“1940年底,我到延安时,陕甘宁边区财政经济情况十分困难……陕甘宁边区140多万人口要供给7万脱离生产的干部和战士。”即此时非生产人口已经达到了7万人。这些人口都实行统一配给制度,一日三餐均由单位供应。
这条书摘已被收藏
0
次
+1
0
分享
收藏
0
条评价
少年奥卡
2018-07-08 14:58:28 摘录
在公众的集体记忆中,以359旅进入南泥湾垦荒为标志
性事件的大生产运动”,其直接原因,是国民党对陕甘宁边区进行的经济和军事封锁,而通过推行“自己动手,丰衣足食;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大生产运动,年轻的共产党人有效地化解了边区的经济危机,使得南泥湾及其他荒凉的陕甘宁边区农村成为“到处是庄稼、遍地是牛羊”
的北地江南。
这一记忆的话语逻辑建构,直接来自于当时的官方文件表述—在1942年10月19日至1943年1月14日召开的中国共产党高级干部会议上,毛泽东即在作报告《抗日时期的经济问题和财政问题》时说:“最大的一次困难是在一九四O年和一九四一年,国民党的两次反共摩擦,都在这一时期。”“国民党用停发经费和经济封锁来对待我们,企图把我们困死,我们的困难真是大极了。”山这篇文章后来作为抗战时期的重要文件,被收入总发行量达到6亿册的《毛泽东选集》中,成为中国共产党发动大生产运动之原因最为权威的表述。在《组织起来》中,毛泽东同样指出:“陕甘宁边区则遭受国民党的重重封锁,财政上经济上处于非常困难的地位。”12)作为中共党史的重要史料,毛泽东这几段对大生产运动起因的表述也因此盖棺定论,而以“自力更生,艰苦奋斗”与敌人封锁进行抗争的南泥湾垦荒,自此成为共产党人独立自主
应对困难并一再获得成功的精神象征。
纵观目前的各种相关论述和诸多当事人的回忆录,对陕甘宁边区大生产运动的起因,基本与这一官方表述一致。
这条书摘已被收藏
0
次
+1
0
分享
收藏
0
条评价
导购链接
×
做书摘
文字书摘
读图识字
至少还需要输入
10
字
保存原图片为书摘
上传图片
识别
最多输入
500
个字
上传图片
重新上传
写点笔记吧
至少还需要输入
10
字
章节(选填)
第一章导论
1南泥湾叙事:记忆建构与认同塑造
2话语、社会记忆与权力:社会史研究的一种路径
3大生产运动:既有结论与“再发现”的可能
第二章红色政权的合法性危机
1厚土之上的凋敝古城
(1)征战之地
(2)地理、经济与社会发展
2陕甘宁边区的政策制定与民众认同
(1)认同聚合的基础
(2)政治动员、民众参与与基层组织建设
(3)意识形态的输入
3繁荣下的危机
(1)公粮危机
(2)合法性基础的动摇
第三章“自己动手,丰衣足食”:危机下的紧急政治动员
1“大生产运动”的提出与神圣意义的赋予
(1)边区危机的真实起因
(2)政治议题的神圣性赋予与认同建构
2议题的政治动员
(1)劳动竞赛:规训与激励
(2)典型生产:红色偶像的诞生
3红色符号体系的形成
(1)红色民歌的符号生产
(2)秧歌剧中的符号生产
(3)延安木刻中的符号生产
第四章南泥湾精神:核心记忆代码的形成
1“自力更生 艰苦奋斗”的记忆
(1)两场战争和一条出路
(2)“自己动手”:从“出路”到“道路”
2“组织起来”的记忆
(1)改造二流子:游民规训与惩戒
(2)变工与扎工:农业合作化运动的先声
(3)“生产—整风”双重规训:知识分子的道路
3“鱼水情深”的记忆
(1)“拜师”
(2)“纳谏”
4“官兵一致,人人平等”的记忆
(1)领袖干部的生产传奇
(2)家国同构的红色叙事
第五章模范是如何塑造的
1“南泥湾政策”:鱼水情深的屯垦传奇
(1)从“烂泥湾”到“南泥湾”
(2)三五九旅的集体人格塑造
(3)生产与战斗,不朽的神话
2吴满有方向:首个“典型人物”的诞生与遗忘
(1)谁能成为“吴满有”
(2)翻身、感恩与革命
(3)被符号化的吴满有
(4)记忆的系统性剥夺及其民间抗争
3赵占魁运动:工会整风中竖起的红旗
(1)清查“坏分子”
(2)发现“好人”赵占魁
(3)新式劳动者的政治人格塑造
(4)整风中的思想改造与社会记忆重构
第六章话语即权力:大生产记忆的三次重构
1“人定胜天”:1960~1966年的《人民日报》大生产记忆话语分析
(1)话语对象和话语主体
(2)话语主题及其阐述模式
(3)话语的社会影响
2“到农村去”:1970~1978年的《人民日报》大生产记忆话语分析
(1)话语对象和话语主体
(2)话语主题及其阐述模式
(3)话语的社会影响
3“艰苦奋斗”:1989年6月~1996年的《人民日报》大生产记忆话语分析
(1)话语对象和话语主体
(2)话语主题及其阐述模式
(3)话语的社会影响
第七章作为地理实在的南泥湾:红色记忆与中国现实
1空间叙事中的红色记忆建构
(1)精心复原的“革命遗产”
(2)被安排的叙事史
(3)行动者的四种模式
(4)生产劳动体验教学:一次完整的记忆建构
2村落记忆与中国现实
(1)饥饿、生产与斗争
(2)三次“新农村建设”的记忆
(3)分裂的村庄
(4)红色记忆经济学
结论大生产记忆与中国道路
1作为战时紧急政治动员的大生产运动
2作为政治合法性资源的大生产运动
3作为规训手段的大生产运动
参考文献
后记
页码(选填)
这本书已经添加了这些章节,请勾选或者新建你的书摘所属的章节
add
up
down
remove
第一章导论
1南泥湾叙事:记忆建构与认同塑造
2话语、社会记忆与权力:社会史研究的一种路径
3大生产运动:既有结论与“再发现”的可能
第二章红色政权的合法性危机
1厚土之上的凋敝古城
(1)征战之地
(2)地理、经济与社会发展
2陕甘宁边区的政策制定与民众认同
(1)认同聚合的基础
(2)政治动员、民众参与与基层组织建设
(3)意识形态的输入
3繁荣下的危机
(1)公粮危机
(2)合法性基础的动摇
第三章“自己动手,丰衣足食”:危机下的紧急政治动员
1“大生产运动”的提出与神圣意义的赋予
(1)边区危机的真实起因
(2)政治议题的神圣性赋予与认同建构
2议题的政治动员
(1)劳动竞赛:规训与激励
(2)典型生产:红色偶像的诞生
3红色符号体系的形成
(1)红色民歌的符号生产
(2)秧歌剧中的符号生产
(3)延安木刻中的符号生产
第四章南泥湾精神:核心记忆代码的形成
1“自力更生 艰苦奋斗”的记忆
(1)两场战争和一条出路
(2)“自己动手”:从“出路”到“道路”
2“组织起来”的记忆
(1)改造二流子:游民规训与惩戒
(2)变工与扎工:农业合作化运动的先声
(3)“生产—整风”双重规训:知识分子的道路
3“鱼水情深”的记忆
(1)“拜师”
(2)“纳谏”
4“官兵一致,人人平等”的记忆
(1)领袖干部的生产传奇
(2)家国同构的红色叙事
第五章模范是如何塑造的
1“南泥湾政策”:鱼水情深的屯垦传奇
(1)从“烂泥湾”到“南泥湾”
(2)三五九旅的集体人格塑造
(3)生产与战斗,不朽的神话
2吴满有方向:首个“典型人物”的诞生与遗忘
(1)谁能成为“吴满有”
(2)翻身、感恩与革命
(3)被符号化的吴满有
(4)记忆的系统性剥夺及其民间抗争
3赵占魁运动:工会整风中竖起的红旗
(1)清查“坏分子”
(2)发现“好人”赵占魁
(3)新式劳动者的政治人格塑造
(4)整风中的思想改造与社会记忆重构
第六章话语即权力:大生产记忆的三次重构
1“人定胜天”:1960~1966年的《人民日报》大生产记忆话语分析
(1)话语对象和话语主体
(2)话语主题及其阐述模式
(3)话语的社会影响
2“到农村去”:1970~1978年的《人民日报》大生产记忆话语分析
(1)话语对象和话语主体
(2)话语主题及其阐述模式
(3)话语的社会影响
3“艰苦奋斗”:1989年6月~1996年的《人民日报》大生产记忆话语分析
(1)话语对象和话语主体
(2)话语主题及其阐述模式
(3)话语的社会影响
第七章作为地理实在的南泥湾:红色记忆与中国现实
1空间叙事中的红色记忆建构
(1)精心复原的“革命遗产”
(2)被安排的叙事史
(3)行动者的四种模式
(4)生产劳动体验教学:一次完整的记忆建构
2村落记忆与中国现实
(1)饥饿、生产与斗争
(2)三次“新农村建设”的记忆
(3)分裂的村庄
(4)红色记忆经济学
结论大生产记忆与中国道路
1作为战时紧急政治动员的大生产运动
2作为政治合法性资源的大生产运动
3作为规训手段的大生产运动
参考文献
后记
×
添加一个书摘本
搜索创建书摘本
搜索
正在搜索...
不对,换一下
书名
作者
出版社
备注
ISBN
*
*
×
编辑书摘
书摘
最少还需要输入
10
字
写点笔记吧
最少还需要输入
10
字
*
这条书摘是属于哪一章节的?
第一章导论
1南泥湾叙事:记忆建构与认同塑造
2话语、社会记忆与权力:社会史研究的一种路径
3大生产运动:既有结论与“再发现”的可能
第二章红色政权的合法性危机
1厚土之上的凋敝古城
(1)征战之地
(2)地理、经济与社会发展
2陕甘宁边区的政策制定与民众认同
(1)认同聚合的基础
(2)政治动员、民众参与与基层组织建设
(3)意识形态的输入
3繁荣下的危机
(1)公粮危机
(2)合法性基础的动摇
第三章“自己动手,丰衣足食”:危机下的紧急政治动员
1“大生产运动”的提出与神圣意义的赋予
(1)边区危机的真实起因
(2)政治议题的神圣性赋予与认同建构
2议题的政治动员
(1)劳动竞赛:规训与激励
(2)典型生产:红色偶像的诞生
3红色符号体系的形成
(1)红色民歌的符号生产
(2)秧歌剧中的符号生产
(3)延安木刻中的符号生产
第四章南泥湾精神:核心记忆代码的形成
1“自力更生 艰苦奋斗”的记忆
(1)两场战争和一条出路
(2)“自己动手”:从“出路”到“道路”
2“组织起来”的记忆
(1)改造二流子:游民规训与惩戒
(2)变工与扎工:农业合作化运动的先声
(3)“生产—整风”双重规训:知识分子的道路
3“鱼水情深”的记忆
(1)“拜师”
(2)“纳谏”
4“官兵一致,人人平等”的记忆
(1)领袖干部的生产传奇
(2)家国同构的红色叙事
第五章模范是如何塑造的
1“南泥湾政策”:鱼水情深的屯垦传奇
(1)从“烂泥湾”到“南泥湾”
(2)三五九旅的集体人格塑造
(3)生产与战斗,不朽的神话
2吴满有方向:首个“典型人物”的诞生与遗忘
(1)谁能成为“吴满有”
(2)翻身、感恩与革命
(3)被符号化的吴满有
(4)记忆的系统性剥夺及其民间抗争
3赵占魁运动:工会整风中竖起的红旗
(1)清查“坏分子”
(2)发现“好人”赵占魁
(3)新式劳动者的政治人格塑造
(4)整风中的思想改造与社会记忆重构
第六章话语即权力:大生产记忆的三次重构
1“人定胜天”:1960~1966年的《人民日报》大生产记忆话语分析
(1)话语对象和话语主体
(2)话语主题及其阐述模式
(3)话语的社会影响
2“到农村去”:1970~1978年的《人民日报》大生产记忆话语分析
(1)话语对象和话语主体
(2)话语主题及其阐述模式
(3)话语的社会影响
3“艰苦奋斗”:1989年6月~1996年的《人民日报》大生产记忆话语分析
(1)话语对象和话语主体
(2)话语主题及其阐述模式
(3)话语的社会影响
第七章作为地理实在的南泥湾:红色记忆与中国现实
1空间叙事中的红色记忆建构
(1)精心复原的“革命遗产”
(2)被安排的叙事史
(3)行动者的四种模式
(4)生产劳动体验教学:一次完整的记忆建构
2村落记忆与中国现实
(1)饥饿、生产与斗争
(2)三次“新农村建设”的记忆
(3)分裂的村庄
(4)红色记忆经济学
结论大生产记忆与中国道路
1作为战时紧急政治动员的大生产运动
2作为政治合法性资源的大生产运动
3作为规训手段的大生产运动
参考文献
后记
*
页码
×
删除
您确定要删除吗?
系统。
同时,陕甘宁边区政府十分注重干部的培养,陕甘宁边区办了20多所干部学校,大批前来的青年学生,以边工作边学习的形式投入延安火热的学习运动。
据统计,1938年7月,仅抗大就有学员4269人,其中高中以上文化程度的达到了2049人,此外,抗大还有657名教职员工,其中外来一知识分子占47%。
一般而言,行政人员数量应控制在总人口的3%以内,但当时边区党政军脱产人员已经达到5.4%18。5%~6%的行政干部数量,对于贫瘠的陕甘宁边区可谓是极为沉重的负担。据杨尚昆回忆:“1940年底,我到延安时,陕甘宁边区财政经济情况十分困难……陕甘宁边区140多万人口要供给7万脱离生产的干部和战士。”即此时非生产人口已经达到了7万人。这些人口都实行统一配给制度,一日三餐均由单位供应。
性事件的大生产运动”,其直接原因,是国民党对陕甘宁边区进行的经济和军事封锁,而通过推行“自己动手,丰衣足食;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大生产运动,年轻的共产党人有效地化解了边区的经济危机,使得南泥湾及其他荒凉的陕甘宁边区农村成为“到处是庄稼、遍地是牛羊”
的北地江南。
这一记忆的话语逻辑建构,直接来自于当时的官方文件表述—在1942年10月19日至1943年1月14日召开的中国共产党高级干部会议上,毛泽东即在作报告《抗日时期的经济问题和财政问题》时说:“最大的一次困难是在一九四O年和一九四一年,国民党的两次反共摩擦,都在这一时期。”“国民党用停发经费和经济封锁来对待我们,企图把我们困死,我们的困难真是大极了。”山这篇文章后来作为抗战时期的重要文件,被收入总发行量达到6亿册的《毛泽东选集》中,成为中国共产党发动大生产运动之原因最为权威的表述。在《组织起来》中,毛泽东同样指出:“陕甘宁边区则遭受国民党的重重封锁,财政上经济上处于非常困难的地位。”12)作为中共党史的重要史料,毛泽东这几段对大生产运动起因的表述也因此盖棺定论,而以“自力更生,艰苦奋斗”与敌人封锁进行抗争的南泥湾垦荒,自此成为共产党人独立自主
应对困难并一再获得成功的精神象征。
纵观目前的各种相关论述和诸多当事人的回忆录,对陕甘宁边区大生产运动的起因,基本与这一官方表述一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