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 下载
注册
登录
|
搜索
正在搜索中...
首页
我的书架
我的主页
我的收藏
我的书评
记忆的政治
该书是南京大学周海燕副教授历经七年、通过多次多地实地研究和扎实文献研究完成的博士论文。 Elizabeth J. Perry(哈佛大学政治系讲座教授、哈佛燕京学社社长)、
……
[ 展开全部 ]
Nicola Spakowski(德国弗赖堡大学社会学教授)、周晓虹(南京大学社会学院院长)三位 先生为该书作推荐并代序: 就当代中国政治及社会史研究而言,周海燕关于大生产运动的著作,有着杰出的贡献。关于党治如何掌控民众对复杂历史事件的记忆,周著阐明了它的基本模式与诸种内涵,其意义远超个案研究。 这一运动的过程,是关于威权统治与政权合法性的宝贵课程;对毛时代的中国如此,对后毛时代的中国亦复如是。 ——哈佛-燕京学社社长、政治学教授Elizabeth J. Perry(裴宜理) 大生产运动是中国共运史的一个转折点:在战争中形成的政治结构和政治模式,后来成为战后中国社会的核心特征。然而,我们对这场运动知之甚少,甚至于那些我们笃信不疑的事实,也不过是在宣传“南泥湾精神”的过程中建构起来的诸种神话的一部分。 周海燕的著作改变了这一状况,她用关于政体合法性和记忆政治的分析框架,向我们叙述了一个真实的大生产运动,以及党是如何将“南泥湾精神”作为政治工具和政治建构、以动员民众达成诸种目的的过程。 从三五九旅,到英雄的模板化、政治口号的创造,再到历次唤起“南泥湾精神”的热潮,直到当下作为商业工具的“红色旅游”,周著还延展了南泥湾的完整叙事。 通过展现一场著名政经运动的建构与再建构,《记忆的政治:大生产运动再发现》透视了共产主义中国的历史。该书堪称学术著作之典范:言其中肯,察其关键,思之明悟,读之愉悦。 ——弗莱堡大学汉学系主任、历史学教授Nicola Spakowski(史明) 以社会记忆和话语分析理论为基本框架,围绕1940年代初陕甘宁边区的“大生产运动”及其后形成的各类叙事文本作话语分析,周海燕厘清了有关“大生产运动”的社会记忆不断被建构的过程,揭示了权力和话语在其间相互纠缠的关系,并对大生产运动及其相关记忆进行了相当深刻的解读。 凭借丰富的田野资料和历史文献,作者确证了一个堪称精湛的解释框架。在这一框架之下,“大生产运动”不仅是中国共产党为解救因经济困难而面临的政治合法性危机所做的战时应急性政治动员,同时也是运用“劳动”手段对人群进行社会改造和社会控制的基本过程。在此基础上,作者揭示了“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组织起来”、“鱼水清深”和“官兵一致、人人平等”等核心语义代码,是如何建构大生产记忆的核心——“南泥湾精神”的。 ——南京大学社会学院院长、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周晓虹
[ 收起 ]
作者:周海燕
出版社:中国发展出版社
定价:48.00
ISBN:7802349796
给个评价
做个书摘
书摘 (21 )
评价 (1 )
第四章南泥湾精神:核心记忆代码的形成
少年奥卡
2018-07-16 00:16:56 摘录
“毛泽东没有公开要求掌握最高权力,但他讲的故事使人们相信他就是历史的最后答案。”阿帕特与赛奇在《毛泽东共和国的革命话语》中曾经这样评价毛泽东对历史叙事的控制所起到的关键性作用10)。如前所述,围绕着“南泥湾精神”,一系列延安红色政权的大生产叙事无论是在中1共经济建设史,还是政权建设史中,都起到了不可替代的关键作用。在政治权力的主导下,上述这些记忆符码在不同的历史阶段被反复唤起、重构、刻写和固化,系统性地纳入到“遭遇困难一克服困难”、“英明决策一忠诚服从”、“革命施恩一翻身感恩”;“群众陈情系列政治话语逻辑之中,成为执政党的宝贵政治资产
领袖纳谏”在历次政治运动中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它们被反复讲述,流传至今。通过这些措施,中国共产党以形形色色的宣传和教育强化灌输政治意识形态,在民众中培养对现存政治秩序的广泛认同,并在建国后度过了一个又一个艰难时代。
这条书摘已被收藏
0
次
+1
0
分享
收藏
0
条评价
少年奥卡
2018-07-15 23:58:10 摘录
这条书摘已被收藏
0
次
+1
0
分享
收藏
0
条评价
少年奥卡
2018-07-15 23:43:24 摘录
今天,我们可以很容易在《星火燎原》、《延安往事》等回忆文集中找到大量对大生产运动亲身经历的回忆。阅读这些回忆录,可以发现,无论是对领袖务农轶事娓娓动听的叙述,还是如陈学昭等普通延安干部对大生产的往事追忆,都遵从着“遭遇困难一英明决策一统一思想一战胜困难”的话语逻辑。这一话语逻辑,在当时的目的是否定知识分子和干部中普遍存在的重视“革命工作”、轻视农业生产的思想,强调通过体力劳动和思想改造,“脱胎换骨,成为群众一份子”。而其政治诉求也是显而易见的:
①通过展示在短时期内所取得的成果来证明领袖决策的果断和英明
②只要统一思想,追随执政党的领导,就能够战胜困难,“人定胜天”。
③通过执政党迅速改变局面的能力来证明其广泛群众基础,从而证明其政治合法性。
④通过贬抑知识的价值来强调证明知识分子必须改造思想,树立劳动观点,保持对党的完全与彻底的忠诚。
在这个过程中,作为“组织起来”政策的一部分,包括干部及知识分子在内的非生产人口参加生产,与改造二流子运动、兴办合作社一脉相承的是借助群体压力,通过对模范的表彰和对后进的“帮助”、惩戒来实现规训,保证生产效益和行动一致性,实现对肉体的驯服。
尤其对于干部和知识分子,这种强体力劳动的特殊力量则在于,与+整风运动”形成二重奏的定额生产制度,“既增强了人体的力量(从功利的经济角度看),又减弱了这些力量(从服从的政治角度看)。总之,它使体能脱离了肉体”,这一过程,我将其命名为“生产一整风”的双重规训。
这条书摘已被收藏
0
次
+1
0
分享
收藏
0
条评价
少年奥卡
2018-07-11 08:56:28 摘录
以明确的标签来区隔二流子”人群,加之以熟人社会中的强大的群体压力,兼以此中可能随时背负的耻辱和被乡村社会抛弃的恐惧感来威慑对大生产运动持消极态度的民众——改造二流子”的最终目的,是通过民主评定“二流子”的过程,把熟人社会里的道德贬斥化为具备一定司法性质的惩戒行动,通过集体监视和收容防止自由流动,通过劝说和收容强制进行生产培训,通过批判大会和贴标签的方式实现惩戒,通过集体批判和训诫来进石二思想改造”,让整个乡村社会的每一个体在战战兢兢的评选和对照标准的自我审查中变得驯服和更加有效率。如福柯所言:“消除那些含糊不清的分配,不受控制的人员流失,人员的四处流动,无益而有害的人员扎堆;这是一种制止开小差、制止流浪、消除冗集的策略。其目的是确定在场者和缺席者,了解在何处和如何安置人员,建立有用的联系,打断其他的联系,以便每时每刻监督每个人的表现,给予评估和裁决,统计其性质和功过。因此,这是一种旨在了解、驾驭和使用的程序,纪律能够组织一个可解析的空间。”这一方式虽然不同于同为共产主义国家的苏联通过流放进行惩戒和改造,但在把“面子”看得至关重要的中国社会,却同样甚至更加有效。
这条书摘已被收藏
0
次
+1
0
分享
收藏
0
条评价
导购链接
×
做书摘
文字书摘
读图识字
至少还需要输入
10
字
保存原图片为书摘
上传图片
识别
最多输入
500
个字
上传图片
重新上传
写点笔记吧
至少还需要输入
10
字
章节(选填)
第一章导论
1南泥湾叙事:记忆建构与认同塑造
2话语、社会记忆与权力:社会史研究的一种路径
3大生产运动:既有结论与“再发现”的可能
第二章红色政权的合法性危机
1厚土之上的凋敝古城
(1)征战之地
(2)地理、经济与社会发展
2陕甘宁边区的政策制定与民众认同
(1)认同聚合的基础
(2)政治动员、民众参与与基层组织建设
(3)意识形态的输入
3繁荣下的危机
(1)公粮危机
(2)合法性基础的动摇
第三章“自己动手,丰衣足食”:危机下的紧急政治动员
1“大生产运动”的提出与神圣意义的赋予
(1)边区危机的真实起因
(2)政治议题的神圣性赋予与认同建构
2议题的政治动员
(1)劳动竞赛:规训与激励
(2)典型生产:红色偶像的诞生
3红色符号体系的形成
(1)红色民歌的符号生产
(2)秧歌剧中的符号生产
(3)延安木刻中的符号生产
第四章南泥湾精神:核心记忆代码的形成
1“自力更生 艰苦奋斗”的记忆
(1)两场战争和一条出路
(2)“自己动手”:从“出路”到“道路”
2“组织起来”的记忆
(1)改造二流子:游民规训与惩戒
(2)变工与扎工:农业合作化运动的先声
(3)“生产—整风”双重规训:知识分子的道路
3“鱼水情深”的记忆
(1)“拜师”
(2)“纳谏”
4“官兵一致,人人平等”的记忆
(1)领袖干部的生产传奇
(2)家国同构的红色叙事
第五章模范是如何塑造的
1“南泥湾政策”:鱼水情深的屯垦传奇
(1)从“烂泥湾”到“南泥湾”
(2)三五九旅的集体人格塑造
(3)生产与战斗,不朽的神话
2吴满有方向:首个“典型人物”的诞生与遗忘
(1)谁能成为“吴满有”
(2)翻身、感恩与革命
(3)被符号化的吴满有
(4)记忆的系统性剥夺及其民间抗争
3赵占魁运动:工会整风中竖起的红旗
(1)清查“坏分子”
(2)发现“好人”赵占魁
(3)新式劳动者的政治人格塑造
(4)整风中的思想改造与社会记忆重构
第六章话语即权力:大生产记忆的三次重构
1“人定胜天”:1960~1966年的《人民日报》大生产记忆话语分析
(1)话语对象和话语主体
(2)话语主题及其阐述模式
(3)话语的社会影响
2“到农村去”:1970~1978年的《人民日报》大生产记忆话语分析
(1)话语对象和话语主体
(2)话语主题及其阐述模式
(3)话语的社会影响
3“艰苦奋斗”:1989年6月~1996年的《人民日报》大生产记忆话语分析
(1)话语对象和话语主体
(2)话语主题及其阐述模式
(3)话语的社会影响
第七章作为地理实在的南泥湾:红色记忆与中国现实
1空间叙事中的红色记忆建构
(1)精心复原的“革命遗产”
(2)被安排的叙事史
(3)行动者的四种模式
(4)生产劳动体验教学:一次完整的记忆建构
2村落记忆与中国现实
(1)饥饿、生产与斗争
(2)三次“新农村建设”的记忆
(3)分裂的村庄
(4)红色记忆经济学
结论大生产记忆与中国道路
1作为战时紧急政治动员的大生产运动
2作为政治合法性资源的大生产运动
3作为规训手段的大生产运动
参考文献
后记
页码(选填)
这本书已经添加了这些章节,请勾选或者新建你的书摘所属的章节
add
up
down
remove
第一章导论
1南泥湾叙事:记忆建构与认同塑造
2话语、社会记忆与权力:社会史研究的一种路径
3大生产运动:既有结论与“再发现”的可能
第二章红色政权的合法性危机
1厚土之上的凋敝古城
(1)征战之地
(2)地理、经济与社会发展
2陕甘宁边区的政策制定与民众认同
(1)认同聚合的基础
(2)政治动员、民众参与与基层组织建设
(3)意识形态的输入
3繁荣下的危机
(1)公粮危机
(2)合法性基础的动摇
第三章“自己动手,丰衣足食”:危机下的紧急政治动员
1“大生产运动”的提出与神圣意义的赋予
(1)边区危机的真实起因
(2)政治议题的神圣性赋予与认同建构
2议题的政治动员
(1)劳动竞赛:规训与激励
(2)典型生产:红色偶像的诞生
3红色符号体系的形成
(1)红色民歌的符号生产
(2)秧歌剧中的符号生产
(3)延安木刻中的符号生产
第四章南泥湾精神:核心记忆代码的形成
1“自力更生 艰苦奋斗”的记忆
(1)两场战争和一条出路
(2)“自己动手”:从“出路”到“道路”
2“组织起来”的记忆
(1)改造二流子:游民规训与惩戒
(2)变工与扎工:农业合作化运动的先声
(3)“生产—整风”双重规训:知识分子的道路
3“鱼水情深”的记忆
(1)“拜师”
(2)“纳谏”
4“官兵一致,人人平等”的记忆
(1)领袖干部的生产传奇
(2)家国同构的红色叙事
第五章模范是如何塑造的
1“南泥湾政策”:鱼水情深的屯垦传奇
(1)从“烂泥湾”到“南泥湾”
(2)三五九旅的集体人格塑造
(3)生产与战斗,不朽的神话
2吴满有方向:首个“典型人物”的诞生与遗忘
(1)谁能成为“吴满有”
(2)翻身、感恩与革命
(3)被符号化的吴满有
(4)记忆的系统性剥夺及其民间抗争
3赵占魁运动:工会整风中竖起的红旗
(1)清查“坏分子”
(2)发现“好人”赵占魁
(3)新式劳动者的政治人格塑造
(4)整风中的思想改造与社会记忆重构
第六章话语即权力:大生产记忆的三次重构
1“人定胜天”:1960~1966年的《人民日报》大生产记忆话语分析
(1)话语对象和话语主体
(2)话语主题及其阐述模式
(3)话语的社会影响
2“到农村去”:1970~1978年的《人民日报》大生产记忆话语分析
(1)话语对象和话语主体
(2)话语主题及其阐述模式
(3)话语的社会影响
3“艰苦奋斗”:1989年6月~1996年的《人民日报》大生产记忆话语分析
(1)话语对象和话语主体
(2)话语主题及其阐述模式
(3)话语的社会影响
第七章作为地理实在的南泥湾:红色记忆与中国现实
1空间叙事中的红色记忆建构
(1)精心复原的“革命遗产”
(2)被安排的叙事史
(3)行动者的四种模式
(4)生产劳动体验教学:一次完整的记忆建构
2村落记忆与中国现实
(1)饥饿、生产与斗争
(2)三次“新农村建设”的记忆
(3)分裂的村庄
(4)红色记忆经济学
结论大生产记忆与中国道路
1作为战时紧急政治动员的大生产运动
2作为政治合法性资源的大生产运动
3作为规训手段的大生产运动
参考文献
后记
×
添加一个书摘本
搜索创建书摘本
搜索
正在搜索...
不对,换一下
书名
作者
出版社
备注
ISBN
*
*
×
编辑书摘
书摘
最少还需要输入
10
字
写点笔记吧
最少还需要输入
10
字
*
这条书摘是属于哪一章节的?
第一章导论
1南泥湾叙事:记忆建构与认同塑造
2话语、社会记忆与权力:社会史研究的一种路径
3大生产运动:既有结论与“再发现”的可能
第二章红色政权的合法性危机
1厚土之上的凋敝古城
(1)征战之地
(2)地理、经济与社会发展
2陕甘宁边区的政策制定与民众认同
(1)认同聚合的基础
(2)政治动员、民众参与与基层组织建设
(3)意识形态的输入
3繁荣下的危机
(1)公粮危机
(2)合法性基础的动摇
第三章“自己动手,丰衣足食”:危机下的紧急政治动员
1“大生产运动”的提出与神圣意义的赋予
(1)边区危机的真实起因
(2)政治议题的神圣性赋予与认同建构
2议题的政治动员
(1)劳动竞赛:规训与激励
(2)典型生产:红色偶像的诞生
3红色符号体系的形成
(1)红色民歌的符号生产
(2)秧歌剧中的符号生产
(3)延安木刻中的符号生产
第四章南泥湾精神:核心记忆代码的形成
1“自力更生 艰苦奋斗”的记忆
(1)两场战争和一条出路
(2)“自己动手”:从“出路”到“道路”
2“组织起来”的记忆
(1)改造二流子:游民规训与惩戒
(2)变工与扎工:农业合作化运动的先声
(3)“生产—整风”双重规训:知识分子的道路
3“鱼水情深”的记忆
(1)“拜师”
(2)“纳谏”
4“官兵一致,人人平等”的记忆
(1)领袖干部的生产传奇
(2)家国同构的红色叙事
第五章模范是如何塑造的
1“南泥湾政策”:鱼水情深的屯垦传奇
(1)从“烂泥湾”到“南泥湾”
(2)三五九旅的集体人格塑造
(3)生产与战斗,不朽的神话
2吴满有方向:首个“典型人物”的诞生与遗忘
(1)谁能成为“吴满有”
(2)翻身、感恩与革命
(3)被符号化的吴满有
(4)记忆的系统性剥夺及其民间抗争
3赵占魁运动:工会整风中竖起的红旗
(1)清查“坏分子”
(2)发现“好人”赵占魁
(3)新式劳动者的政治人格塑造
(4)整风中的思想改造与社会记忆重构
第六章话语即权力:大生产记忆的三次重构
1“人定胜天”:1960~1966年的《人民日报》大生产记忆话语分析
(1)话语对象和话语主体
(2)话语主题及其阐述模式
(3)话语的社会影响
2“到农村去”:1970~1978年的《人民日报》大生产记忆话语分析
(1)话语对象和话语主体
(2)话语主题及其阐述模式
(3)话语的社会影响
3“艰苦奋斗”:1989年6月~1996年的《人民日报》大生产记忆话语分析
(1)话语对象和话语主体
(2)话语主题及其阐述模式
(3)话语的社会影响
第七章作为地理实在的南泥湾:红色记忆与中国现实
1空间叙事中的红色记忆建构
(1)精心复原的“革命遗产”
(2)被安排的叙事史
(3)行动者的四种模式
(4)生产劳动体验教学:一次完整的记忆建构
2村落记忆与中国现实
(1)饥饿、生产与斗争
(2)三次“新农村建设”的记忆
(3)分裂的村庄
(4)红色记忆经济学
结论大生产记忆与中国道路
1作为战时紧急政治动员的大生产运动
2作为政治合法性资源的大生产运动
3作为规训手段的大生产运动
参考文献
后记
*
页码
×
删除
您确定要删除吗?
领袖纳谏”在历次政治运动中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它们被反复讲述,流传至今。通过这些措施,中国共产党以形形色色的宣传和教育强化灌输政治意识形态,在民众中培养对现存政治秩序的广泛认同,并在建国后度过了一个又一个艰难时代。
①通过展示在短时期内所取得的成果来证明领袖决策的果断和英明
②只要统一思想,追随执政党的领导,就能够战胜困难,“人定胜天”。
③通过执政党迅速改变局面的能力来证明其广泛群众基础,从而证明其政治合法性。
④通过贬抑知识的价值来强调证明知识分子必须改造思想,树立劳动观点,保持对党的完全与彻底的忠诚。
在这个过程中,作为“组织起来”政策的一部分,包括干部及知识分子在内的非生产人口参加生产,与改造二流子运动、兴办合作社一脉相承的是借助群体压力,通过对模范的表彰和对后进的“帮助”、惩戒来实现规训,保证生产效益和行动一致性,实现对肉体的驯服。
尤其对于干部和知识分子,这种强体力劳动的特殊力量则在于,与+整风运动”形成二重奏的定额生产制度,“既增强了人体的力量(从功利的经济角度看),又减弱了这些力量(从服从的政治角度看)。总之,它使体能脱离了肉体”,这一过程,我将其命名为“生产一整风”的双重规训。